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亚立;陈南衡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与血小板功能亢进有关[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体内血小板活化后的产物,因其只识别活化血小板膜蛋白抗原,故具有高度特异性[2].本文测定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GMP-140(23例伴DN,20例无DN)含量,并就其在监测DN早期产生的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 几种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佩献;耿德勤;黄健

    探讨几种药物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15例予盐酸丁咯地尔0.2,B组15例予葛根素0.4,C组14例予三七总皂甙0.4,均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共用14d。在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和凝血酶敏感蛋白(TSP)进行测定。结果 B组与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62P与TSP均明显降低(P<0.05),而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62P与TSP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葛根素与三七总皂甙对血小板活化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盐酸丁咯地尔则未见影响。

  • 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研究

    作者:陈志华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43例非心力衰竭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组GMP140(33.9±2.1μg/L)、PAI-1(0.80±0.19AU/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1±49μg/L、0.71±0.9AU/ml),P值分别<0.001、<0.05;IVEF(51.2%±10.5%)明显低于对照组(71.3%±8.2%),P<0.01.心衰组不同心功能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不同,心功能越差,LVEDd越大,LVEF越小.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心衰的病程及愈后有关.

  • 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段惠玲;朱美婕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 、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 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 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血小板活化状态观察

    作者:杨萍;于泳

    血栓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1].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可作为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2].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的GMP-140含量,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合理改善血小板功能提供有益的资料.

  • 法洛四联征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作者:李耀荣;曹林生;曾秋棠;李裕舒;李大主;王祥;陈志坚;毛奕;吴桂芳

    目的:观察法洛四联征(TOF)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6例TOF患者血浆及尿液中血栓素A2(TXA2)的代谢产物尿液中血栓素B2(TXB2)和前列环素(F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的含量,以及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并与1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者作对照.结果:TOF组患者血浆及尿液中TXB2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XB2与6-keto-PGF1α的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OF组血浆GMP-140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OF患者体内TXA2与PGI2代谢失衡,GMP-140释放增加,血小板呈激活状态,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参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文清;胡豫;曹雁阁;陈力平;石珍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全身与局部血浆中较敏感的DIC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探讨介入治疗对HCC患者全身与局部凝血状态的影响,为临床防治介入治疗后血栓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患者分别于插管前(全身)、注射栓塞剂前(局部)、注射栓塞剂后30分钟(局部)、注射栓塞后3小时(全身)以及术后24小时(全身)5个时段,测定血浆TF(组织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GMP-140(血浆α-颗粒膜蛋白)、FⅡα(凝血酶)、AT-Ⅲ(抗凝血酶Ⅲ)和D-Dimer(D-二聚体)含量;12名健康志愿者组成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前TE、vWF、GMP-140、FⅡα、AT-Ⅲ、D-Dimer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随着手术进行,各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TF、vWF、GMP-140、FⅡα、D-Dimer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AT-Ⅲ则有下降趋势.结论:大多数HCC患者介入治疗前已存在高凝状态,介入治疗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凝血功能监测、早期进行适量抗凝治疗对防治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心肌缺血预适应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雯;刘承云;戚本玲;张银环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大白兔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GMP-140及PGI2的影响.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心脏冠脉左前降支(LAD)经过5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后持续缺血60min,3 h再灌注;对照组直接造成LAD60 min缺血,3 h再灌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放免法测定血浆PGI2水平以及GMP-140分子数.另24只大白兔分2组,处理相同,以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模型观察血栓湿重.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使大白兔血小板聚集活性降低(ADP及AA诱导),血栓湿重降低,GMP-140分子数低于对照组,PGI2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缺血预适应可以抑制大白兔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研究

    作者:张娟;张梦玺

    目的了解冠心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痛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及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测定各对象的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及经ADP活化后血浆GMP-140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组相比,血浆GMp-140显著升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用ADP活化后,各组血浆GMP-140均较活化前升高(P<0.01),且活化后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GMP-140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1,P<0.05);在冠状动脉单支与多支病变组间,血浆GMP-140无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显著相关.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α-颗粒膜蛋白、白介素-6的比较

    作者:吕汉文;叶彩丽;付晓梅;王国标;郑晓英

    目的:动态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评价不同方法溶栓及抗凝的效果。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0例及对照组30例。结果: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GPM-140、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脑血栓形成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疾病组;溶栓及抗凝组血小板表面GMP-140、GMP-140、IL-6含量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动态观察溶栓后上述各物质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溶栓、抗凝联合治疗优于单项治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测定上述物质含量可早期评价溶栓及抗凝疗效。

  • 烧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变化

    作者:王小朝;石胜;张卫红;曾俊杰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一氧化氮(NO)和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烧伤患者血浆样本58份,并与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烧伤患者血浆NO浓度为36.8±12.6μ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3.32±25.32μmol/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GMP-140浓度为58.7±27.1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7±5.6 μg/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烧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NO生成减少或消耗,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释放活性物质增高,提示烧伤病人存在高凝状态.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GMP-140的变化和临床分析

    作者:何紫雪;江丽屏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方法应用特异的SZ-51单克隆抗体检测32例NS患者治疗前后血浆GMP-140浓度的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NS患者血浆GMP-140明显升高,以并发血栓者明显,经治疗可恢复正常.结论血浆GMP-140可作为监测NS并发血栓的指标,并对估计疗效、预后有一定意义.

  • 片状材料对血小板激活作用的体外评价

    作者:许建霞;王志杰;王春仁;奚廷斐

    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评价,通常局限于溶血、凝血时间、血小板黏附等实验.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评价片状材料对血小板激活作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一种合理的血液与片状材料接触模型,以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为检测指标,对玻璃、聚氯乙烯、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3种基础材料片在不同震荡速率下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140 r/m和200 r/m的震荡速率下,3种材料对血小板激活作用的差异不能完全区分开;而在230 r/m的震荡速率下,3种材料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玻璃组>聚氯乙烯组>硅橡胶组.但在270 r/m的震荡速率下,顺序完全相反,可能是受到界面张力的影响.本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片状材料对血小板激活作用的评价,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震荡速率;同时,界面张力在该模型中起重要作用,结果评价时须考虑其影响.

  •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

    作者:杜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所致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25例)、肺心病好转期组(25例)和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浓度,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好转期患者的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急性加重期与好转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及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肺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硝基甘油抑制PTCA术后血小板的活化

    作者:马颖艳;贾国良;程何祥;郭文怡;李媛;李伟;王小燕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硝基甘油抑制PTCA术后血小板的活化.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38例稳定心绞痛患者PTCA前后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 以及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冠脉内直接注射硝基甘油的患者PTCA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而未用药的患者PTCA术后5 min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PDGF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增高,术后1 0 min达到高峰,30 min降至正常.结论: 冠脉内直接注射硝基甘油可以抑制PTC A术后血小板的活化.

  • α-颗粒膜蛋白在猪皮肤撕脱伤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李向东;鲁开化;郭树忠;高政慧

    目的:探讨皮肤撕脱伤后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内部分:将猪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的含量.②体外部分: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免法测定组胺作用下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及GMP-140单抗对其影响.结果:皮肤撕脱伤后猪血小板表面及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含量增加(P<0.05),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力因α-颗粒膜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可以被GMP-140单抗消除.结论:皮肤撕脱伤后血中α-颗粒膜蛋白的含量增加参与了撕脱后早期血栓的形成.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