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硫氨酸片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葛振民;马枢;贾晓青;张玲玲;宋丽

    目的:探讨口服甲硫氨酸片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某部健康男性军人203人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13例)和对照组(90例),噪声暴露前两组分别给予口服甲硫氨酸片和安慰剂1500 mg/d×3d.两组受试者噪声暴露前、后均行纯音测听和ABR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噪声暴露前纯音听阈、ABR波Ⅰ~Ⅴ间期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之间在噪声暴露后1d、7d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P<0.01和P<0.05);与各自噪声暴露前比较,纯音听阈、ABR波Ⅰ~Ⅴ间期,噪声暴露后1d实验组、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P<0.05和P<0.01);噪声暴露后7d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暴露前口服甲硫氨酸片可减轻噪声性听力损伤,但佳使用时机还需进一步研究.

  • 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艾炜;童步升;刘业海;段茂利

    目的:分析与比较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对 333例突发性聋患者(单侧315例,双侧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双侧突发性聋占突发性聋患者的5.4%,单侧和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就诊时间、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27.8%)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概率高于单侧的9.8%(P<0.05).单侧者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程度比双侧者严重,但它的疗效较好(二者总有效率分别为58.4%和13.9%).就诊越早,越早使用激素,突发性聋的疗效越好.结论:单侧突发性聋更常见,双侧突发性聋并发糖尿病者更多.双侧突发性聋预后比单侧差.越早激素治疗疗效越好.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前后骨导听阈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戴艳红;佘万东;俞晨杰;陈峰;崔昕燕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骨导听阈提高与术后骨导听阈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45例,术前3 d内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常规纯音测听,术前患侧与健侧相比,骨导听阈0.25~8.00 kHz至少连续2个或2个以上频率增加≥10 dB为术前骨导听阈提高阳性;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0.25~8.00 kHz至少2个或2个以上频率减少≥10 dB为术后骨导听阈下降阳性,增加≥10 dB为术后骨导听阈提高阳性.结果:45例中35例(77.8%)术前骨导听阈提高阳性,与病程长短、是否伴有胆脂瘤无关,但与听骨链破坏有相关性(P<0.05),听骨链中断易导致术前骨导听阈提高;术前骨导听阈提高阳性35例中有6例(17.1%)术后骨导听阈下降阳性;45例患者中有5例(11.1%)术后骨导听阈提高阳性.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造成骨导听阈提高,鼓室成形术不仅可使气导听阈下降、缩小气骨导差,还可使骨导听阈下降;术中过多触动听骨链及噪声等可造成术后骨导听阈提高.

  • 听力损失程度和听阈图型与突发性聋预后关系探讨

    作者:彭易坤;杨洋;姜娅;陈晓玲;余晓松

    目的:探讨听力损失程度和听阈图型与突发性聋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2例(97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上升型和反盔型听力损失预后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缓降型其次,总有效率70.0%(7/10);全聋型总有效率为66.7%(14/21),陡降型较差,有效率为50.0%(4/8).虽然全聋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陡降型,但无一耳痊愈,而陡降型有1耳痊愈.另全聋治疗后有6耳仍为全聋,1例提高65 dBHL,1例提高50 dBHL.耳聋程度中,轻、中度各1耳,虽然总有效率高,但均未痊愈,经治疗后,听力各提高17 dBHL和19 dBHL,中重度、重度、极重至全聋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痊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中重度组痊愈率高38.5%(10/26耳),其次重度组,痊愈率为33.3%(12/36耳),极重至全聋差为6.0%(2/33).结论:耳聋的程度与总有效率无明显关系,但与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发性聋的不同听阈图型与听力的预后极为相关.

  • 感音神经性聋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麦青;张红伟;蔡继堂;张智凤;叶放蕾

    目的:探讨感音神经性聋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对治疗后骨导听力下降仍未恢复的3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健耳和患耳在不同频率的骨导听阈情况,并分别就其发病年龄、病程、积液性质和积液量与骨导听阈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患耳在不同频率的骨导听阈均大于健耳(均P<0.01);年龄愈大、病程愈长,感音神经性聋发生率愈高;积液为黏液者发生率高于浆液者;但与积液量无明显关系.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其发病原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年龄大、病程长、积液为黏液者更易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应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 梅尼埃病患者不同阶段甘油试验对照研究

    作者:赵荣;朱伟红;刘海兵

    目的:探讨对梅尼埃病患者进行甘油试验的时机.方法:对72例梅尼埃病患者在发病期与间歇期两次施行甘油试验.结果:在发病期施行甘油试验的阳性率(83.3%)远高于间歇期(43.1%),并且其阳性率与听力损失程度及病程长短无关.结论:临床上怀疑为梅尼埃病患者,应尽量在发病期施行甘油试验.

  • 极重度聋儿多频听觉稳态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旭君;金冬冬

    本文通过对16例(32耳)接受过语言训练康复的极重度聋儿的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的测试进行比较,研究两种测试方法其结果的相关性.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噪声性聋的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葛振民;马枢;贾晓青;宋丽

    目的:探讨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对噪声性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某部入伍1年以上健康军人363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23例)和对照组(140例),2组分别给予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和安慰剂,用法1 200 mg/d×14 d.2组受试者噪声暴露前、后均行纯音测听和ABR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受试者噪声暴露前后听力均有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能有效减轻噪声暴露后噪声性聋的发生.

  • 成人不同病因人工耳蜗植入术经验总结及效果观察

    作者:杨烨;钱晓云;陈杰;戴艳红;陈峰;俞晨杰;沈晓辉;高下

    目的:总结成人不同致聋病因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注意事项,探讨各种病因对术后听力、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复诊的患者30例,共涉及12种致聋病因,使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在每例患者佩戴人工耳蜗1年时进行问卷随访,并测试其助听听阈.按病因顺序,汇总每例患者量表中6个侧面问题的平均分,声场测试各频率听阈及平均听阈.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助听听阈均好于35 dBHL;28例患者在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及自信心方面平均得分≥75分;26例活动能力平均得分≥75分;22例在社交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平均得分≥75分.结论:符合植入手术指征的不同致聋病因成人患者,植入后听觉感知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手术前后需要对原发病因加以控制;各类致聋原因对患者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取决于耳聋发生时语言中枢的发育状况;各类病因成人患者使用人工耳蜗后能够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后天致聋患者表现尤为显著.

  • 不完全分隔Ⅲ型耳蜗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效果分析

    作者:徐磊;晁秀华;吴丹凤;罗建芬;樊兆民;王海波

    目的:分析伴有不完全分隔Ⅲ型 (IP-Ⅲ) 耳蜗畸形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特点及其术后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IP-Ⅲ患儿术前听力学特征及言语水平, 术中手术特点, 术后耳蜗助听听阈,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能力CAP及SIR评分及术后言语识别率结果.另外选取10例耳蜗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作为对照, 对照组在术前残余听力及言语发育水平、植入年龄、耳蜗使用品牌、耳蜗使用时间等与IP-Ⅲ组相匹配.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IP-Ⅲ组及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儿术前CT显示耳蜗呈特殊IP-Ⅲ型表现, 术中均发生较为严重的脑脊液涌出 ("井喷"), 电极均位于耳蜗内且完全植入.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6、9、12个月, IP-Ⅲ组耳蜗助听听阈分别为 (40.8±8.5) dB HL、 (36.1±9.1) dB HL、 (32.5±6.8) dB HL、 (33.0±7.3) dB H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9、12个月, IP-Ⅲ组CAP评分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P-Ⅲ组SIR评分低于对照组, 且在术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IP-Ⅲ耳蜗畸形患儿重建听力的有效办法.该类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具有一定难度, 但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人工耳蜗对IP-Ⅲ耳蜗畸形患儿有效, 但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发展速度较耳蜗发育正常患儿缓慢.

  • 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变化

    作者:骆辉珍;杨海弟;郑亿庆;邱泽恒;黄辉;陈玲;李湘辉

    目的 探讨随时间推移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研究长期耳鸣对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 分析比较随访3年以上的3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初诊时和3年后复诊时的临床表现、耳鸣心理声学特征等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中,初复诊时均以左侧耳鸣多见,为12例(40%),三年后复诊时有1例由右侧耳鸣转变为双侧耳鸣.初诊时耳鸣主调多为高频,复诊时耳鸣主调发生变化的有8例,占26.67%,其中,主调频率降低1例,升高6例,1例由初诊时的200 Hz纯音复诊时变得无法匹配.复诊时患者500~4 000 Hz的平均听阈与初诊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耳鸣主调所在频率的平均听阈复诊时较初诊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复诊时耳鸣主调相邻的正、负1倍频程频率平均听阈无明显变化(P>0.05).复诊时30例总体耳鸣响度较初诊时降低(P<0.05),其中,响度不变者2例,变大者3例,变小者25例;复诊时总体的烦躁级别较初诊时减轻(P<0.05),其中,烦燥级别不变8例,减轻18例,加重4例;THI分级不变12例,降低12例,升高6例,总体THI分级无变化.初、复诊时Feldman曲线均主要以汇聚型为主,间距型和重叠型次之,后效抑制阳性率也以汇聚型曲线高.结论 随着耳鸣病程的延长,患者耳鸣的响度较前变小,烦躁级别较前减轻,耳鸣可成为代偿性耳鸣,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减轻;耳鸣主调频率的听力损失可加重,耳鸣主调频率会出现漂移现象.

  • 分泌性中耳炎所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高频测听观察

    作者:陈峰;佘万东;戴艳红;张倩;姜萍;高下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对扩展高频听力的影响.方法对31例(32耳)SOM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行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测听,骨导频率范围为250 Hz~8 kHz,气导频率范围250 Hz~20 kHz,并与16例(32耳)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有31.3% SOM患者平均骨导阈值>25 dB,平均骨导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导阈值在2、4 kHz处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平均骨导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扩展高频段,治疗前、后所有频率气导阈值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且有随着频率增高,治疗后气导改善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SOM患者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由低频到扩展高频逐渐加重,治疗后低频区听力恢复较快,扩展高频区改善不明显.

  • 高频测听在语频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作者:骆华杰;杨军;赵纪余;王家东

    目的观察语频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的高频测听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8~20 kHz的纯音听力计对语频听力正常(≤25 dB HL)的耳鸣组患者35例(60耳)和相同年龄段的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60耳)进行高频测听.结果耳鸣组患者的高频听阈检测结果显示,随频率增高,听阈逐渐提高,听阈检出率逐渐下降.相同频率耳鸣组患者与对照组人群阈移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4~20 kHz范围内两组听阈检出率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耳鸣组患者高频听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14 kHz以上听阈检出低于正常对照组.高频测听能够在早期为耳鸣患者提供听力受损的直接参考依据,患者的高频听力损失,可能在初的耳鸣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高频测听 耳鸣 听阈
  • 不同工龄噪声作业青年工人10~20 kHz听阈的测试分析

    作者:王越;李玉兰

    目的探讨噪声作业青年工人10 ~20 kHz听阈变化特征.方法应用频率范围0.5~20 kHz的纯音听力计对356名噪声作 业青年工人按不同工龄分组进行10~20 kHz阈值的检测,其中对工龄一年的青年工人进 行纯音听力分析,以41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在95~115 dB(A)的噪声强度下,1~4年工龄组14~20 kHz、5~6年 工龄组16~20 kHz未检出率及各工龄组10~16 kHz听阈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其中20 kHz有反应组10~20 kHz的听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20 kHz无反应组的平均听阈阈值明显高于20 kHz有反应组(P<0.01).随着工龄的增长,4年以上各工龄组18~20 kHz听阈阈值及未检出率出现明显变化.结论接触噪声作业的青年工人10~20 kHz听阈变化主要在接触噪声的第一年,接触噪声4年工龄以上18~20 kHz可出现明显变化.噪声作业的青年工人上岗前及工作第一年需常规检查10~20 kHz听阈阈值,有助于检出可疑噪声易感者.

  • 母系遗传性聋家系的纯音测听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的相关分析

    作者:张楠;王力红;乔晓明;梁传余

    目的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聋的听力学特征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对其听力改变早期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六个母系遗传家系成员共102人进行纯音测听、DPOAE评估其听力,比较纯音测听与DPOAE检测耳蜗早期病变的灵敏性.结果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的38例中,PTA≥45 dB HL的18例,DP0AE反应缺失;PTA<45dB HL的20例,DPOAE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或缺失;纯音测听正常者中4例DPOAE显示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结论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聋的听力损害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早期表现高频损害,DP0AE可在纯音听阈改变之前,发现早期耳蜗轻微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有较大指导意义.

  •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分析

    作者:徐鸥;路虹;李晓明;刘砚星;王团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 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的发病特点、听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ALHL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听力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47例ALHL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6.91±10.18岁,女性24例(51.06%),男性23例(48.94%).单耳发病43例(91.49%,43/47),31例(65.96%)患者伴耳鸣,10例(21.28%)伴耳闷.全部患者纯音听阈均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ABR均正常.经脱水剂或利尿剂及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11%(40/47),1例自愈.随访4~25个月,37例无复发(90.24%,37/41),4例复发(9.76%,4/41).结论 ALHL一般单耳发病,中青年居多,伴随症状以耳鸣为常见,其次是耳闷;听力学检测主要提示耳蜗受累;脱水剂或利尿剂及类固醇激素疗效显著;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应加强随访.

  • 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常频与扩展高频测听结果分析

    作者:孙月华;刘秀丽;徐尔东;洪岭

    目的 探讨外伤性鼓膜穿孔对扩展高频听力的影响.方法 对55例(55耳)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在鼓膜愈合前后行常频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测听,骨导频率范围0.25~4 kHz,气导频率范围0.125~16 kHz,并与30例(60耳)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常频段,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鼓膜穿孔时所有频率气、骨导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膜愈合后气、骨导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气导差距明显减小.在扩展高频段,鼓膜愈合前后所有频率气导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穿孔愈合后有随着频率增高气导改善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鼓膜愈合后常频段纯音气、骨导听阈恢复较好,但扩展高频区恢复较慢,甚至不可逆.

  • 地塞米松联合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疗效观察

    作者:葛振民;贾小青;宋丽;宋砾铭;陈志远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已确诊的爆震性聋患者3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18例和糖皮质激素组14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硫酸镁、地塞米松治疗;糖皮质激素组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ABR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BR波V反应阈显著降低,I-V波间期明显缩短(均为P<0.01),但联合治疗组优于糖皮质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

  • 耳后肌骨膜瓣在开放式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白秀清;栾建兵;贾书迎

    目的 探讨在开放式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缩小乳突术相关的耳后肌骨膜瓣效果.方法 总结2005年7月~2007年8月之间,在开放式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耳后肌骨膜瓣、耳道后壁皮瓣、耳甲腔成形治疗中耳炎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例;胆脂瘤中耳炎32例;术前500、1 000、2 000 Hz气导平均听阈58.5 dB HL,骨导平均听阈25.5 dB HL;行开放式中耳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34例,其中Ⅰ期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的患者15例;Ⅱ期鼓室成形术的患者19例;行开放式乳突病变切除术的患者2例.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术腔均上皮化,术腔平滑,无死角,乳突腔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半年后测量外耳道的总容积平均≤1.8 ml.15例时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的患者,术后半年500、1 000、2 000 Hz气导平均听阈28.3 dB HL,骨导平均听阈19.5 dB HL.结论 应用耳后肌骨膜瓣在开放式中耳乳突手术中,缩小术腔维持外耳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 正常人8~18 kHz听阈值的检测

    作者:刘泊;刘华;翟春生;吴永峰;钟烁;赵坚;苗伟;文臣娟;郭爱芹

    目的 研究正常人8~18 kHz扩展高频测听的阈值范围以及阈值特征.方法 选择18~72岁正常人242例(484耳),男142例,女100例,每间隔10岁为一组,共分6组,应用美国GSI-61型听力计,分别行8~18 kHz听阈值检测.结果 40岁及以下各年龄组扩展高频的听阈总趋势是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41~60岁各年龄组,10~14 kHz的阈值随频率增加而增加,14 kHz以上频率阈值随频率增加反而下降;在61~72岁年龄组8~12 kHz的阈值随频率增加明显提高,12 kHz以上各频率阈值随频率增长有下降趋势.扩展高频的阈值未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在18~岁、21~岁两个年龄组,18 kHz阈值的未检出率各为3%和4%,18 kHz以下的未检出率均为0;61~72岁组18 kHz的未检出率达78%.左右耳及性别间扩展高频测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正常人扩展高频测听敏感性随年龄及测听频率的增高而降低,阈值变化的差异也因频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评价早期高频听力损害时,需考虑年龄及频率因素.

186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