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古代美容秘方十首

    作者:孔凡真

    对于女性来说,保持自己容颜的美丽,让青春常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国历代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和养生古籍中,记载着许许多多关于美容养颜的方法,今撷其中十则较为著名且实用性强的名方展示给广大读者.然而,"是药三分毒",具体的应用,仍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人参历代方剂应用解析

    作者:杨世雷;杨扬

    [目的]梳理历代医家人参方剂的应用,以使读者更能了解人参的功效,并能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归纳历代医家对人参的认识和含人参方剂的应用,并加以解析.[结果]虽然历代医家均认为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医家对人参的认识逐步加深,如汉代在生津止渴、益气补虚方面,魏晋时期在补虚温中、补气固脱方面,唐代在补心气、益心神方面,宋代在补脾益胃、益气解表方面,金元时期在补脾益肺、益气固阴方面,明代在益气养血固胎方面,清代在益气养阴方面,现代在急症急救的应用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使人参的应用更加广泛.[结论]通过对历代医家应用人参方剂的解析,可使补虚良药人参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 明清及之前中医瘤病的探析

    作者:朱飞腾;柳越冬

    [目的]总结明清及之前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瘤病的记载,对瘤的概念予以澄清,并且将瘿与瘤区分开.[方法]认真阅读古代中医文献中瘤的文献,结合中医诊疗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对瘤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疗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瘤是瘀血、痰浊日久凝滞结聚于皮里膜外、皮肉之间,甚者皮肉之下的结块,因其与瘿病临床均表现为机体组织体表的肿块,所以古代医籍中将两病合称为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软组织肿瘤.在中医外科发展过程中,瘤病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治疗上注重调摄五脏阴阳,依据症状分期治疗,开郁气、补正气,内治调摄五脏,分类治疗,外治法有刀针、烙灸、系瘤、外敷等.[结论]明清及之前,中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瘤病诊疗体系,对现代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中医“实脾”理论治疗现代肝病的理论及实践

    作者:黄群;张传涛;刘业方

    [目的]探寻“实脾”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现代肝病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实脾”理论治疗现代肝病提供充实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文献,从起源及历代医家经验等角度研究“实脾”理论,根据生理功能、临床表现等特点论证现代医学的肝脏与中医“脾脏”的关系,确定治疗肝病的具体“实脾”法则,并举两验案佐证.[结果]“实脾”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被誉为“上工之举”,“实脾”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肝脏是中医“脾脏”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脾”治疗现代肝病具有充分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具体“实脾”法则,包括补气调中、消食化积、祛湿利水、祛瘀养血.两则验案,充分佐证了运用中医“实脾”理论治疗现代肝病的正确性.[结论]中医“实脾”是治疗现代肝病的重要方法,应用于临床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 从中医针灸经典文献溯源穴位的本态

    作者:方剑乔;蒋永亮

    [目的]从中医针灸经典文献溯源穴位的本态,揭示针灸穴位研究的突破方向。[方法]基于中医针灸经典文献,梳理中医古典文献对穴位概念、起源、定位、功能、穴位属性等影响因素的相关论述,探讨穴位所具有的部位属性与功能属性,明确针灸穴位研究的突破方向。[结果]在中医针灸经典文献中,对穴位部位属性的描述较为粗略,而对其功能属性的描述则具体详细,且不断得到发展。穴位的功效,一方面取决于准确取穴、精准定位,同时也与施术方法密切相关,涉及针刺时间、气血运行状况、针刺补泻与刺激量等多种因素,“得气”与否对穴位功效的发挥至关重要。[结论]穴位具有部位、反应生理功能病理情况、治疗疾病的多重属性,正是对穴位在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不同反应、功能主治的不断探索、总结与实践,推动着穴位研究、针灸学科与临床的不断前行,穴位的本态研究,应是当前针灸穴位研究的突破方向。

  • 浅析"木郁达之"

    作者:李淑红;刘华一;唐艳萍;李爽

    [目的]探讨"木郁达之"的学术脉络和发展规律,以期更全面、更系统、更成熟地认识"木郁达之"的学术思想,进而更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木郁"、"达之"及"木郁达之"的提出、含义、病因、病机、发展以及新的认识等各方面,梳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木郁达之"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追本溯源.[结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首次提出关于木、火、土、金、水五郁理论的论述,其中"木郁达之"为"五郁"治法法则之一."五郁"之病,缘于运气太过和不及的变化所致,属于外感范畴,后经历代医家对其进一步论述,认为内伤也可致郁,同时对"木郁达之"中"木郁"、"达之"及"木郁达之"相关理论有新的领悟与发展.[结论]通过对"木郁达之"定义、病名由来、病因、病机等梳理,对其发展及新认识的分析与阐发,"木郁达之"的学术脉络和发展规律得以清晰,"木郁达之"的理论将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 《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麻莉;杨迎飞;童晓云

    [目的]探讨"阳微阴弦"的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整理《金匮要略》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及方剂,查阅有关方剂的文献报道,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查阅文献中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金匮要略》中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学报道.[结果]中医虽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却有诸多对其症状及病因病机的描述,"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提出"阳微阴弦"的理论,并创制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方剂.根据文献报道《金匮要略》中的这些方剂都可以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相同.根据这一病机仲景创制的大量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均可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以将"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扩大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这一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古为今用,以获良效.

  • 脱疽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研究

    作者:张传奇;许斌

    [目的]构建脱疽病因病机的框架结构,并探讨其内涵与外延.[方法]以时间轴为导向,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以"脱疽"为关键词检索秦汉至清末时期各医家的医集著作,并与图书馆书籍进行校对,将文献中有关脱疽病因病机的文段进行串联,对其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脱疽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大略分为四个时期: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丰富于宋元,完善充实于明清;凝练其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衡,寒凝致瘀;热毒蕴结,灼伤精气;气阴耗损,脉络瘀阻.[结论]通过对脱疽病因病机框架结构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还为现代医学疾病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并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及科学研究者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七窍相通"理论探析

    作者:吴振华;姚鹏宇;仇玉夫;郭少武;韩秀丽

    [目的]探索"七窍相通"理论的内涵及"七窍相通"理论对于五官七窍生理病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历代医著,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整理"七窍相通"理论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发掘"七窍相通"理论内涵,论证"七窍相通"理论的价值意义.[结果]"七窍相通"理论是中医五官科学的重要理论,历代医家对此早有论述."七窍相通"理论包括"脏窍相通""气窍相通""窍窍相通""脑窍相通""以通为用"等内涵.[结论]作为中医整体观的具体理论,"七窍相通"理论对于中医五官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 《内外伤辨惑论》论治汴京大疫发微

    作者:顾思臻;窦丹波

    [目的]进一步探讨李东垣作《内外伤辨惑论》以论治1232年“汴京大疫”,以及该书内容与阴火理论、“汴京大疫”、鼠疫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在肯定前期考证《内外伤辨惑论》成书背景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内外伤辨惑论》原书三卷所载的症状证候(阴火)、病机及所出方药的立法组成,横向对比现代医学鼠疫的类型及症状,纵向联系大疫前后与原书所载症状、方药的成书逻辑。[结果]从《内外伤辨惑论》为汴京大疫而作,汴京大疫即是鼠疫的假设出发,梳理分析《内外伤辨惑论》所论症状、方药及其编次顺序,不难发现东垣著书制方思绪与之相合,证治可针对鼠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卷中所载“阴火”症候群有类于鼠疫初起,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清暑益气千古二方及加减方药以针对鼠疫发病之治,下卷则是对疫后饮食调理不当(如食积、酒湿)的论治,当然也存在着方药病重药轻、剂型缓不济急、成书与汴京大疫时间有所出入等疑问。[结论]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者们根据《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基本详尽了“阴火”的各种病机,从脾胃内伤作为着眼点,但却仍然无法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而从历史背景和现代疾病的角度去解读中医经典不失为研究中医诸多文献不解之谜的好方法,这样的思考和联系难免有不甚慎密之处,但却也是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认识这些问题。

  • 《千金要方》治疗痹证用药规律

    作者:刘浩;李崇超

    [目的]探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痹证相关理论思想以及用药规律,以期更全面的认识痹证,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研读《备急千金要方》全书,以“痹”、“脚弱”、“腰痛”、“历节”等关键字进行检索,对其中所涉痹证理论思想进行研讨,相关的方剂、药物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并研读痹症相关论文进行归纳。[结果]孙思邈认为痹证的病因包括风寒湿三气、肾虚、热毒等。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有内服汤剂、散剂酒剂,外用膏剂、酒剂,针灸等多种。用药特色有:治疗痹证善用风药;重用辛热之品,注重扶助阳气;重视虚损。对于痹证不同症状、不同病位的药物运用,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结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痹证的治疗颇有学术价值,时至今天,其论治思想对于临床痹证的治疗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 肺痿源流考

    作者:姜德友;姜培培

    [目的]寻找肺痿的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肺痿,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病名、定义、脉症、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以及鉴别诊断等各方面,对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肺痿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追本溯源.[结果]张仲景首立肺痿之名,后沿用至今.肺痿病位在肺,以咳唾涎沫为主症,有虚热、虚寒之分.《中医内科学》将肺痿与现代医学的各种病名接轨,使相关中医研究愈显混乱.肺痿之脉,当以虚数为主;肺痿病因多端,外感六淫,内传于肺,是导致肺痿的一大病因,它如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内伤、过服温燥药、末石伤肺等均可致肺痿发生.肺痿之病机,为肺脏虚损,肺燥津气重伤,以致肺叶枯萎而成.肺痿之治疗,当依病机随证治之,并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本病难治,当图早治.[结论]通过对肺痿定义、病名由来、病因、病机等梳理,对其治疗、预后转归及类似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与阐发,肺痿的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得以清晰,肺痿的临床疗效亦将得以提高.

  • 《医灯续焰》内容特点与作者考证

    作者:江凌圳;裘石亮;安欢;李健

    [目的]对脉学著作《医灯续焰》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考证《医灯续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研究《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结果]《医灯续焰》乃清代医家潘楫所著,原书取材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所撰的《四言脉诀》,经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之,更名为《四言举要》.经清代医家潘楫结合其师王绍隆的临床脉学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点评,更名为《医灯续焰》.其主要内容特点:(1)脉法为主,四诊合参;(2)引征广博,注释详明;(3)各科病证,内容详备.[结论]潘楫和王绍隆为清代钱塘医家,受明末清初钱塘医家讲学研经的影响,其《医灯续焰》的编撰体例和内容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

  • 论《寓意草》辨治伤寒病证的特色与成就

    作者:刘玉良

    [目的]探讨喻昌《寓意草》辨治伤寒病证的特色与成就.[方法]通过对《寓意草》各医案进行研读、思考与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总结喻昌辨治伤寒病证的特色与成就.[结果]喻昌对伤寒病证辨证精准;力纠小儿伤寒被误认为惊风之世谬;精解伤寒善后治法;对于伤寒急危重症运用缓治法;阐明伤寒宜用人参之理;在经方运用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结论]喻昌《寓意草》辨治伤寒病证具有丰富经验和独到成就.这些见解和成就,对于学习运用《伤寒论》理论、辨治伤寒病证以及指导中医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氏医通》郁证探析

    作者:庄爱文;李晓寅;李荣群;盛增秀

    [目的]总结《张氏医通》中论治郁证之经验,以求诊治本类疾病时取得更好效果。[方法]通过对《张氏医通》“诸气门”中郁证相关论述的评析及郁证医案的赏析,提炼出张氏对郁证的认识理解及证治经验。[结果]张氏对于郁证的认识,从病因、症状到证治等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对郁证的传变和治法作了重要发挥,强调证分虚实,郁不例外,治疗郁证讲究或通或通补兼施;且十分重视脉诊,详细论述郁证常见脉象,将脉诊作为审查病机,拟定治法,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结论]《张氏医通》中论治郁证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应用于郁证类病症的临床诊治,对于指导后世医家对该证的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基于《兰室秘藏·痔漏门》探析李东垣治痔学术思想

    作者:汪伟;张佳乐;侯勇

    [目的]探究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痔漏病症的相关诊疗理法,以期更全面地认识痔漏,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兰室秘藏·痔漏门》中痔漏论及痔漏八方着手分析,结合《东垣试效方》中痔漏论和具体方药分析痔漏方药的配伍特点,对李东垣诊疗痔漏病证思路作出研讨。[结果]李东垣从湿、热、风、燥四气而合论治痔漏,多用当归、秦艽和血润燥之药对,以疏风止痛、辛润和血法阐述证治规律,重视痔漏的饮食调养。[结论]李东垣《兰室秘藏》内容丰富,其对痔漏的辨治颇有心得体会,至今其论治思想对临床肛肠科疾病的诊疗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 从《薛氏济阴万金书》看闭经的辨证论治

    作者:蔡宝宏;顾宇

    [目的]厘清《薛氏济阴万金书》以气血为纲认识闭经的主线,整理发掘其阐述闭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遵循“集成”、“归真”、“纳新”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学与中医理论研究等方法,一方面遵循《薛氏济阴万金书》作者的辨证思想,一方面探究其理论的历史传承,并对其书所载药物方剂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与阐述.[结果]《薛氏济阴万金书》奉行“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观点,以气血为纲,按照血虚、血脱、血寒、血燥、血滞、血实六大类对闭经均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其书所载的24首治疗方剂来源于经方、古方,但不拘于经方、古方,随诊加减,运用灵活,有出奇制胜之效.[结论]对比现代妇科学者对闭经的研究,虽然现代对闭经分型多样,但实际亦不离以气血的虚或实为核心,因此《薛氏济阴万金书》从血论治、辨血异常、追究五脏的辨证格式,对现代临床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 《咽喉论》版本及学术成就

    作者:杜鹃

    [目的]探究《咽喉论》的版本源流及其学术成就。[方法]梳理目录学书中有关《咽喉论》版本的内容,进行实地查证,并对书中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学术成就。[结果]《咽喉论》现存3个版本:①清道光27年恒益堂重刊本;②清道光27年沧州叶圭礼本;③清光绪八年恒益堂重刊本。书中记载乳蛾、飞蛾等咽喉常见疾病,多据病变部位的形态和色泽进行诊断,分症论治。治疗方面,力倡使用吹药,记载青药方、黄药方、红药方、紫药方、治一切喉闭蜜调药、梅酥方6个外用药方。[结论]《咽喉论》可分为1847年的恒益堂重刊本和1847年的叶圭礼重刊本两大版本系统。《咽喉论》是一部出现较早的喉科专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 《医林口谱六治秘书》学术特色探要

    作者:周坚;林士毅;刘时觉

    [目的]探讨《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的学术特色。[方法]以文献学研究方法,整理《医林口谱六治秘书》清抄本,并分析其学术特色。[结果]《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系清代名医周笙在陆圻《医林口谱》的基础上纂注增补而成。全书4卷,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诸科,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方面颇有特色:理宗各家,论之有据;证分六治,纲举目张;秘方草药,广加收集;师传己见,画龙点睛。[结论]《医林口谱六治秘书》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孤本医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 《医心方》版本源流系统浅识

    作者:李浩

    [目的]探讨梳理《医心方》版本源流,绘制《医心方》版本源流简图。[方法]以医学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医心方》历代著录文献,分析其撰进与流传史上三次较重要整理活动。[结果]版本划分为御本-半井家本、宇治本和医家本三个版本系统,其中半井家本《医心方》为目前研究佳刊本,现代通行安政本《医心方》是在半井家本基础上整理而来,其中共二十七卷为平安时期内容,其余三卷为江户时期内容。《医心方》三大系统各自利用率和完整程度差异很大:御本-半井家本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半井家本完整度高;宇治本系统流传较广但有所缺失,仁和寺本保存较好却有所缺失;医家本系统中诸本,因经丹波家历代传抄,缺失为严重。[结论]在《医心方》三次整理活动中,多以半井家本为底本、宇治本为主校本、医家本为旁校本进行校勘。通过研究,确立了《医心方》版本系统,明确了目前研究《医心方》所当选的佳版本和通行版本,这是考察《医心方》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进一步了解中日医学交流的具体过程。

283 条记录 9/15 页 « 12...6789101112...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