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LB种植体表面处理对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朱震坤;邵山;蓝菁;徐欣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体表面处理对BLB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6只Beagle犬,每犬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即刻随机植入BLB Ⅰ(HA)、BLBⅢ(HA+SLA)种植体各3颗.术后2、4、8周各处死2只动物,选取BLB Ⅰ为A组,BLBⅢ为B组.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形态学及骨-种植体磨片观察等手段,观察术后2、4、8周时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种植术后2、4周,B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8周,B组与A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BLBⅢ种植体可在一段时间内缩短种植体周围骨的生长时间,提高种植体的骨结合率.

  • 纯钛表面GRGDSP多肽对骨结合能力的影响

    作者:邓云龙;李德超;李慕勤;焦玉凤;张慧明;张国梁;张洲铭

    目的:将钛合金种植体微弧氧化(MAO)后,以多巴胺(PDA)为偶联,加载GRGDSP 多肽,形成复合活性涂层,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选取18 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单侧下颌骨模型,并将A 组(Ti-MAO)、B 组(Ti-MAOPDA)、C 组(Ti-MAO-PDA-GRGDSP)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一侧下颌骨,选取2 周、4 周、8 周下颌骨植入样本,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对4 周样本以扫描电镜(SEM)观察界面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本成骨活跃程度,扭力实验观察骨结合力.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BCT 观察,C 组接触区骨结合情况好于B 组和A 组,且B 组优于A 组.扫描电镜观察, C 组在种植体与骨接触区聚集了更多新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交界处,C 组与B 组较A 组荧光强度明显,其中C 组为明显.扭力观察,8 周时B、 C 组扭力值为A 组的2 倍,C 组较B 组多8 N·cm;C 组、B 组与A 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MAO-PDA 与Ti-MAO-PDA-GRGDSP 涂层对骨结合均有促进作用, 其中Ti-MAO-PDA-GRGDSP 涂层对骨结合的作用明显.

  • 具有多孔表面的SLM多根牙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青;区跃坚;游嘉;许海燕;孙启俊

    目的:设计并制造一种表面具有多孔连通结构的多根牙种植体(MRI),并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以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造的多根牙种植体(MRI)作为实验组,用市售可吸收介质喷砂表面处理(RBM)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胫骨近心端和股骨的远心端.12周后通过显微CT扫描、硬组织切片、推出实验和抗扭转实验评价骨结合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显微CT测量发现,MRI组的骨体积密度始终高于RBM组,并且MRI组的骨体积密度后达到48.41%的峰值.组织学分析显示,MRI组的周围骨结合优于RBM组.硬组织切片显示,4周时新生骨组织开始长入种植体表面孔隙结构中,8周时新生骨组织长入双根分叉区域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MRI组的推出力从294.7 N增加到446.5 N,平均大扭力从81.2 N提高到289.6 N:而RBM组的平均大扭力仅从34.8 N提高到87.8 N.结论:SLM技术制造的具有多孔连通表面结构的MRI.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评估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骨结合性能,可改善种植体的成骨性能.

  • hOPG基因转染对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影响

    作者:李佳洋;尹国柱;孙玥;陈贵征;纪焕中;罗恩

    目的:研究局部稳定表达OPG在种植体周围骨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种植体周围注射腺病毒Ad5-OPG-EGFP,B组种植体周围注射腺病毒Ad5-EGFP,C组种植体周围注射相同体积的PBS.在植入手术后1周、4周处死动物,行RT-PCR、组织学观察和Micro-CT扫描等检测,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hOPG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重组腺病毒载体Ad5-OPG-EGFP建模成功,可顺利转染到骨组织中并稳定表达.植入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B组和C组大鼠均有新骨形成、包绕种植体.A组骨面积百分比(%BIC)、骨结合百分比(%BA)、标化后骨体积(BV/TV)、骨结合率(%OI)、单位体积内骨小梁数量(Tb.N)、单位体积内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单位体积内骨小梁间隔(Tb.Sp)则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hOPG基因转染可在种植体周围稳定表达OPG,加快骨质再生,使种植体骨结合率增加.

  • 纳米氟磷灰石/聚醚醚酮种植体成骨效能研究

    作者:李启期;魏杰;周聪颖;马健

    目的 探索纳米氟磷灰石/聚醚醚酮(nFA/PEEK)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效能.方法 将研发喷砂处理的nFA/PEEK和聚醚醚酮(PEEK)种植体植入Beagle犬双侧胫骨,于植入第8周和12周末获取骨组织标本并且行大体观察和X线摄片检查.带种植体不脱钙骨磨片行苦味酸品红染色、测量骨结合率(bone implant contacts,BIC);四环素荧光标记测定骨矿化沉积率(mineral apposition ratio,MAR)了解种植体骨界面改建过程.结果 nFA/PEEK可X线摄片显影,其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和成熟比PEEK更快,nFA/PEEK种植体在8周末和12周末的MAR和BIC均高于对应的PEEK(P<0.05).12周末nFA/PEEK种植体组的BIC均高于8周末nFA/PEEK组(P<0.05),而MAR却降低(P=0.019).nFA/PEEK种植体组12周末的BIC(82.01±3.61)%为组内高,而8周末MAR是组内高,为(1.49±0.08) μm/d.结论 nFA/PEEK种植体能与骨形成骨性结合,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能良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微种植体支抗即刻和早期加载的电镜观察

    作者:吴丽萍;徐婧秋

    结合良好,表面有大量骨质覆盖.种植体与其周围骨质间存在微小间隙,间隙均小于0.85 mm.结论 微钛螺纹钉种植体即刻加载300 g以内的水平力不影响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

  • 骨结合式种植体即刻种植的研究

    作者:张志平;潘可风

    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是修复牙体牙列缺失的理想方法,被誉为人类第三副牙齿.按外科植入方式可分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两种.延期种植是在拔牙后3~6个月以上,有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牙槽嵴时植入种植体.即刻种植方式是指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将种植体植入新鲜拔牙创内,而无需等待拔牙创愈合.即刻种植方式近年研究较多,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只要掌握合适的适应证,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一样可以达到骨结合,其愈合过程与种植体的延期种植无明显差异,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种植方式.

  • 骨质疏松症对大鼠胫骨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周建国;杜一飞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大鼠胫骨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将20只老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去势法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两组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术后3个月X线片检测胫骨骨密度及HE染色检查;造模成功后于各组大鼠胫骨近端内植入一枚种植体.术后4周和8周,通过X线片、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胫骨内种植体骨与周围骨质结合的情况.结果:去势3个月后,模型组血清中ALP水平显著升高,胫骨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结构疏松,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种植体植入后4周及8周,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周围见明显新生骨质形成,结构类似骨皮质,与种植体螺纹相互嵌合,未见明显间隙,骨结合良好.模型组种植体周围见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局部有少量新生骨质形成,结构凌乱不规则,且远离种植体;种植体与周围骨质断裂,间隙明显,骨结合不良.结论:骨质疏松症抑制大鼠胫骨内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造成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 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凯;袁华;王瑞霞;吕晓迎;陈宁

    目的:探讨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预成直径为2.0 mm的螺纹纯钛种植体48颗,新西兰白兔12只,每只在双侧胫骨各钻2孔,实验组孔径4.5mm,对照组孔 径为2.0 mm,实验组同期植入复合材料+纯钛种植体,对照组只植人种植体,分别于术后4、8、12、16周随机处死三只动物,制作硬组织标本、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标本,观察移植材料及种植体-新骨界面变化情况,并分析每一时期两组Ca、P、S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复合材料植入后未见明显的异物反应.实验组种植体植入后未发生明显移位,16周时能与周围骨组织形成较好的骨结合.能谱分析显示,16周时两组Ca、P、S元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并能促进种植体-骨界面形成较为完善的骨结合.

  • 即刻负载在单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武东乐;赖红昌

    种植即刻负载由于能够显著缩短治疗周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单牙缺失的情况下,即刻负载的效果被证实是可预期且较为稳定的.但对于影响单个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的因素及其应用范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针对单个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对于其临床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参考.

  • 口腔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对材料免疫调控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洁;吴建楠;张文杰;蒋欣泉

    口腔钛种植体表面改性一直是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人员已探索了众多表面改性的方法和机理,同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考虑到生物材料的免疫调控能力是决定种植体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各种表面改性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重点介绍钛种植体表面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表面涂层改性对材料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

  • Y-TZ P氧化锆植入体的推出实验研究

    作者:孙伟;徐耀卿;李晶;吴琦;马冰;艾红军

    目的:研究氧化锆种植体材料及新涂层处理方法对骨结合的影响,为该种植体系统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未加涂层的氧化锆试件、10%多孔涂层氧化锆试件,分别将其植入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股骨区,每侧股骨各植入2枚试件(分别为未加涂层和有涂层试件)(长度10 mm,直径2 mm)。采用推出实验评测试件-骨结合的程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骨之间的界面及其成分。结果4周(t=103.345,P<0.001)、12周(t=24.251,P<0.001)、26周(t=20.854,P<0.001)推出实验结果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试件与骨形成较好骨结合,并观察到经过表面处理的试件表面与骨组织间有类似“骨突”样结构。结论氧化锆种植体材料在实验动物体内能够获得稳定的骨结合,多孔涂层处理方法有助于促进骨结合形成。

  • 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史月华;谷志远;郑园娜;何福明;谷子芽

    目的 用荧光显微镜分析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将20个种植体分为2组,每组10个.一组为掺镁羟基磷灰石(magnesium-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Mg-HA)涂层种植体;一组为纯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种植体.涂层均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种植体植入成年兔股骨内.在种植术后第7天给予盐酸土霉素;在术后第28天给予茜素氨羧络合剂;在术后第46天给予钙黄绿素.8周后取出股骨,制备硬组织切片,然后行荧光显微观察,分析两组种植体表面的骨沉积率(bone mineral apposition rate,MAR)、骨面积率(bone area ratio,BAR)、骨接触率(bone to implant contact,B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观察显示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有广泛新骨形成.种植术后第7天至53天,Mg-HA组的MAR、BAR大于HA组,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28天,Mg-HA组的BIC大于HA组,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HA涂层相比,Mg-HA涂层可促进种植体的早期骨结合.

  • C/C-SiC复合材料-骨结合界面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周群;谭兆军;方铁钧;郭亚峰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分析C/C - SiC复合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界面生长情况,初步判定C/C - SiC作为种植体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8只),将实验材料(C/C - SiC)和对照材料(Ti),植入兔股骨内,A、B、C组对应取材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将带有种植体材料股骨标本脱钙、苏木素-尹红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界面生长情况.结果 在术后1个月时,两种种植体材料与骨组织界面成骨细胞数和接触率无显著差异,在术后2个月时,实验材料与骨组织界面成骨细胞数和接触率均与对照材料有显著差异,实验材料与骨组织结合要滞后于对照材料,到术后3个月时,两种种植体材料与骨组织界面成骨细胞数和接触率均无显著差异,实验材料达到骨结合.结论 C/C - SiC复合材料植入兔股骨内术后3个月,种植体材料与骨组织能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微/纳米表面对骨质疏松下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李永锋;高媛;肖剑锐;孔亮;胡开进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微/纳米表面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机械处理组和微/纳米表面组种植体植入去势SD大鼠股骨远端,术后0、4、12周对大鼠进行活体显微CT扫描.术后12周大鼠处死取材,行组织学分析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显微CT结果提示,实验组骨小梁数目(Tb.N)、骨体积分数(BV/TV)在4周和12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骨小梁间隙(Tb.Sp)在12周显著减小(P<0.01).术后12周,对照组大拔出力及骨结合率分别是(76.85±12.05)N,(20.73±2.56)%,而在实验组为(99.25±10.42)N,(28.63±1.82)%,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结果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纳米表面有利于改善骨质疏松条件下种植体骨结合.

  • 前牙即刻种植2年临床观察

    作者:方诚;王国平;朱志军

    目的 评价前牙区即刻种植义齿2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11月,行前牙区即刻种植治疗患者18例,共植入种植体24颗.完整随访24个月,通过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在种植体植入后周围龈沟深度、牙龈指数、种植体松动度及种植体周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并调查患者对种植牙临床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通过2年的临床观察,种植体周围龈沟深度及牙龈无异常,种植体无松动,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区,种植体植入第1年骨吸收量<2.0 mm,第2年骨吸收量<0.2 mm,临床2年存留率达100%,患者对种植牙临床效果总体满意度为91.7%.结论 前牙即刻种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探析

    作者:李鸿飞;徐平;王红;宋志芸

    目的 探究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人工骨粉与不植入人工骨粉对种植牙术后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术后植入人工骨粉,观察组术后不植入人工骨粉,比较两者对内提升高度及术后骨结合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及1年对照组种植体内平均提升高度高于观察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平均提升高度均高于术后6个月提升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00%.所有患者的种植体经X线复查均未出现种植体根部阴影、上颌窦炎情况.两组术后经X线检查均可见种植体周围有新骨产生,骨整合均较好.结论 上颌窦底内提升后无论是否植入人工骨粉均具有较好种植成功率,且内提升高度无显著差异.

  • 不同植入扭矩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临床初步探究

    作者:黄丞蔚;徐世同;杨晓喻;杨涛

    目的 利用共振频率分析法观察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值对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以及骨结合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牙列缺损成年患者49名,共植入86颗种植体,手术由同一高年资种植科医生操作完成.根据种植体植入就位后的所测终扭矩值(Itv)进行分组:A低扭矩组,Itv为0~15 N· cm;B中扭矩组,Itv为16~35 N·cm;C高扭矩组,Itv为36~50 N·cm.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分别对种植即刻、术后8周、术后12周的稳定指数(ISQ)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组内以及不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以及骨结合效果的差异.结果 ①各扭矩组内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所有组ISQ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低、中扭矩组内各时间点间均有统计学差异,高扭矩组内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②各扭矩组间第8周ISQ值无明显差异,低扭矩组第8周ISQ值增加幅度大;各扭矩组间第12周ISQ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种植体植入8周以内是形成良好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值对于8周以后的骨结合效果影响差异不显著.

  • SLA种植体表面干扰LRP5信号影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善峰;方文;杨国利;赵士芳

    目的:通过构建干扰型LRP5慢病毒(LV-LRP5),评估LRP5基因的干扰对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处理(SLA)的种植体表面骨结合的影响。方法种植体表面进行SLA处理,构建LV-LRP5慢病毒载体,通过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检测转染效果。 SLA表面处理种植体分为两组:LV-LRP5组和空白组。 LV-LRP5的种植体周围注射shRNA病毒液,空白组常规种植。6周后取含有种植体的组织块进行硬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和评估新骨的形成,测量种植体-骨接触率和种植体螺纹内的骨密度来评价成骨的效果。结果 LV-LRP5能稳定转染BMSCs。种植体植入6周后,空白组种植体与新骨之间的接触较广泛,而LV-LRP5组种植体与新骨之间的接触较局限。 LV-LRP5组的种植体-骨接触率及螺纹内骨密度均较空白组低,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6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LA种植体表面干扰LRP5降低了种植体骨结合,该过程可能通过降低Wnt/LRP5信号系统或联结其他成骨信号系统进行。

  • 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界面的微观动态分析

    作者:王会;王志峰;李传花;郝丹;徐巾诏;蓝菁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界面的微观形态和微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饲喂高脂饲料,以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12周建模成功后,将种植体植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股骨,在植入后的1、3和5d分别取材,制作硬组织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界面的微观形态的动态变化,通过X射线能谱仪分析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界面的微观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少于对照组(P<0.05),Ca/P原子个数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破骨细胞多于对照组(P<0.05),O元素的原子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种植体至骨组织Ti元素的原子百分比逐渐减少,实验组和对照组Ti的渗透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界面成骨细胞和Ca、P沉积减少,破骨细胞增多,高脂血症抑制种植体早期骨结合。

361 条记录 9/19 页 « 12...6789101112...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