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瘘并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

    作者:陈明;游加林

    1 病例报告女,12岁.因反复畏寒、发热伴咳嗽、胸痛3个月入院.查体:t39℃,皮肤粘膜无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扩大,胸骨右缘Ⅱ~Ⅲ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以收缩期为主,肝脾不大,足不肿.辅助检查:血Hb 91 g/L,WBC1.2×109/L,N0.88,ESR68 mm/h,尿常规正常,胸片示肺血增多,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右冠状动脉右房瘘.入院当日3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链球菌.先后使用新治菌及万古霉素等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咳嗽、胸痛、气促、咯粘液痰,间或痰中带血,胸透示左胸腔少量积液.4周后复查彩超示瘘口处有0.9 cm×1.0 cm赘生物.改用青霉素2 000万u/d,加丁胺卡那霉素0.2 g/d,患者未再发热,2周后停用丁胺卡那霉素,复查血、尿常规、ESR、胸透均正常.6周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心脏以右房、右室增大为主,右房靠右肺上静脉开口下方扪及连续性震颤,右房室沟见一粗约1.5 cm的扩张膨大的冠状动脉,从主动脉起始到右房开口长约8 cm,切开右房见上腔静脉开口下方约2 cm处有一约1.0 cm瘘口,心脏不停搏中见大量血液自瘘口涌出.结扎冠状动脉瘘后血液自瘘口涌出停止.术后杂音消失,自觉无特殊不适.

  • 分别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肺动脉瘘1例分析

    作者:唐雪正;张闯;华宁

    冠状动脉瘘(CAF)是一类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和)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大血管间存在的异常交通;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生率为0.27%~0.40%[1].现将我院分别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肺动脉瘘1例报道如下.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

    作者:赵春晓;周爱云

    患儿女,12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查体:胸骨左则第2、3肋间闻及2级连续性杂音.超声心动图: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径宽1.03 cm,左冠状动脉窦内未探及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瓣左后窦内探及管道样结构,内径约0.39 cm,呈舒张期为主的连续性血流频谱,扩张的右冠状动脉及心肌内见条形或网点状五彩镶嵌血流(图1);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高度可能?).

  • 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合并左回旋支缺如1例

    作者:施亚明;宗永忠;吴春阳;王斌

    患者女,51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半天"入院."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欠佳.于半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悸,伴有胸部隐痛,休息后好转.半天前因胸闷症状明显加重收住入院.查体:血压220/150 mmHg,心前区无隆起,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A2>P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超声检查:左心房直径4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55 mm,收缩末期直径38 mm,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均为12 mm,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作者:张敏;李石玲;郭智萍;张英华;王凤珍

    1资料和方法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 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配合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罗纯;黄美萍;梁长虹;庄建;李景雷;刘再毅;蒋骏;曹希明;李新云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降低管电压配合不同对比剂碘流率注射方案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只实验猪分别重复9次CCTA扫描[管电压分别为120 kV(A1)、100 kV(A2)、80 kV(A3),对比剂碘流率分别约为1300 mgI/s(B1)、1000 mgI/s(B2)及750 mgI/s(B3),两两组合成9组方案];对原始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及IDose4重建,将A1 B1+ FBP重建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图像的主、客观指标.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IDose4重建较FBP重建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及CNR(P均<0.001).随管电压及碘流率的降低,图像噪声增大,SNR、CNR降低.采用IDose4重建,除A3B1、A3B2、A3B3组噪声仍明显增加外(P均<0.05),其余各组噪声、SNR、CNR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采用FBP重建,A3B1、A3B2、A3 B3组及A2 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而经IDose4重建后,除A3 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外,余各组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采用IDose4重建结合低管电压及低碘流率行CCTA是可行的.

  • 猪体外冠状动脉管壁高分辨MR成像

    作者:李涛;高建华;赵绍宏;周卫华;蔡祖龙;杨立;程流泉;高元桂

    目的 利用1.5T MR扫描仪寻求简单易行的体外冠状动脉管壁成像程序.方法 对10个猪心行冠状动脉MR检查.以3D FIESTA序列行前降支成像,分别选择8通道头部线圈、膝关节线圈、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行2D SE T1WI, 成像参数均相同,之后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采用384×256和512×512的矩阵行T1WI.注入对比剂后,分别使用不同的NEX行SE T1WI、PDWI和frFSE T2WI.测量前降支近段管壁、管腔、前降支周围心外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前降支邻近的室间隔心肌的信号强度,并测量周围空气的信号强度作为背景噪声,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冠状动脉管壁对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1)及冠状动脉管壁对周围心外膜下脂肪结缔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NR2).结果 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成像前降支管壁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8通道头线圈和膝关节线圈.384×256矩阵所得的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512×512矩阵.NEX为3时图像的SNR和CNR1、CNR2高.结论 选择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384×256的矩阵、3个NEX可以得到良好的SNR和CNR.

  • 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CT、MRI及病理对照

    作者:李涛;赵绍宏;高建华;蔡祖龙;杨立;高元桂;郭爱桃

    目的 评价64层CT和1.5T MR扫描仪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方法 对12具尸体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分析钙化斑块的CT值及MRI的信号强度.结果 43个CT、MRI所示的钙化斑块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钙化成分为主的斑块CT值平均为1065 HU.MRI示钙化斑块在各个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48.84%的钙化层面内有稍高信号,组织切片示脂质成分.58.14%的钙化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或炎细胞浸润.结论 CT、MRI都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的特点,但显示钙化斑块内的脂质成分,MRI优于CT.

  • 心肌梗死小鼠冠状动脉血流变化及其对评估梗死面积的意义

    作者:张俊蒙;苏瑞娟;杨娅;李嵘娟;任学军

    目的 探讨小鼠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14只,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高位结扎7只(高位结扎组),低位结扎7只(低位结扎组);对另7只小鼠进行假手术操作(假手术组).对3组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成像,测量左冠状动脉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 高位结扎组及低位结扎组Vd、Vmean及VTI均较假手术组减低(P均<0.05),高位结扎组Vmean、VTI均低于低位结扎组(P均<0.05),高位结扎组与低位结扎组间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结扎组及低位结扎组IS均大于假手术组(P均<0.05),高位结扎组IS大于低位结扎组(P<0.05).小鼠Vd、Vmean及VTI均与IS呈负相关(r=-0.557、-0.693、-0.672,P均<0.05).结论 小鼠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减低,且与组织病理学测量的IS呈负相关.

  • 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在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扩张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天亮;邓又斌;王林;杨好意;毕小军;潘敏;白姣;常青;黎春雷

    目的评价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在血流介导性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扩张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0条.冠状动脉内注射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以抑制EDHF的作用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仪分别观察记录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内径的变化以及心肌内冠状动脉(IMCA)血流的变化.测量LAD内径、IMCA的峰值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时间积分(VTI),并计算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百分变化率.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TEA前后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LAD内径百分变化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29±2.61)%vs(10.31±2.89)%,P=0.123].冠状动脉内注射TEA后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IMCA的Vmax、VTI的百分变化率却较注射TEA前明显减低[分别为(38.91±17.32)%vs(80.18±11.03)%及(26.50±12.61)%vs(75.86±21.77)%,P均<0.001].结论应用TEA抑制EDHF的作用对血流介导性正常犬心外膜冠状动脉扩张反应无明显影响,而使IMCA反应性充血程度减小,提示EDHF在大、小冠状动脉的作用不同,EDHF在IMCA内皮血流依赖性扩张反应中起一定作用.

  •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瑶;陈新云;卢聪;延东娥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延迟,但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数患者并无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异常,但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以简便、无创、安全的检查手段确诊并评估CSFP尤为重要.随着近年超声心动图的发展,通过常规超声、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及心肌CEUS等多种超声技术均可对CSFP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CSF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左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右心房瘘1例

    作者:施辉友;赵朝祥;崔学龙;王玉权;王荣品

    患者女,65岁,因“心悸、气促1年,加重10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查体: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冠状动脉CTA:左冠状动脉异常粗大、纡曲,呈瘤样扩张,其异常粗大的分支经左心房于主动脉间隙蜿蜒引流入右心房,起始部宽约20 mm,弯曲部宽约6 mm,远端与右心房连接处宽约15 mm,瘘口部呈细条状流入右心房,瘘口直径约2 mm(图1A);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此异常引流血管起始部(图1B);右冠状动脉开口正常,并呈右冠优势型.血管造影: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其远端见一瘘管与右心房相通(图1C、1D),瘘管口直径约2 mm;前降支及左旋支起源于瘤样扩张的引流血管;肺动脉收缩压49 mmHg,平均35 mmHg,舒张压29 mmHg.出院综合诊断:①先天性心脏病,左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右心房瘘;②原发性高血压3级,心功能Ⅲ级;③轻度肺动脉高压.

  • 复杂性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例

    作者:徐娟;章春泉

    患者男,56岁,反复胸闷1年余,外院心脏超声提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静脉瘘可能(累及右冠状动脉),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查体:胸骨右缘1~2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Ⅲ、aVF导联异常Q波.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形态、结构、室壁厚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可探及肺动脉主干周围异常血流束,但难以追踪其走行及起源,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未见扩张.冠状动脉CTA:右冠状动脉右心耳支与支气管动脉形成血管丛(图1A~1C),终汇入肺动脉主干起始部,并可见肺动脉瘘口(图1D).影像学诊断: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行冠状动脉瘘修补术,术中造影证实术前诊断后,分离并结扎多处异常交通血管.术后冠状动脉CTA显示原术前畸形血管闭塞,未见残余瘘.

  • 多层螺旋CT评价主动脉瓣钙化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诚明;成官迅;端木一博

    目的 探讨256层iCT评价主动脉瓣钙化(AVC)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可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223例,行冠状动脉CTA(CCTA).根据有无AVC将患者分为AVC组(n=55)和对照组(n=168),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VC组与对照组CP、MP检出率、严重狭窄发生率、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冠状动脉病变节段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NCP检出率和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C与CP、MP、多支病变和严重狭窄的发生均存在独立相关性(OR=3.53、3.51、3.13、5.80,95%CI:1.66~7.50、1.59~7.79、1.45~6.77、2.30~14.60,P均<0.05),而与NCP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 AVC与冠状动脉CP和MP的发生独立相关,且AVC的出现多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更严重.

  • 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贺毅;戴沁怡;安靖;李德彪

    目的 评价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或心肌病的患者行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CMRA,其中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评价CMRA图像质量,并与CAG相对照,评价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结果 1例CMRA图像质量较差,为1级;余49例CMR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为2~4级.33例经CAG证实的患者共286段血管中,CRMA可显示238段(238/286,83.22%),未显示48段(48/286,16.78%).以患者数、血管支和血管段为单位,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0.95%(17/21)、79.31%(23/29)、84.62%(33/39),特异度分别为75.00%(9/12)、91.09%(92/101)、75.00%(33/44),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85.00%(17/20)、71.88%(23/32)、75.00%(33/44),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9.23%(9/13)、93.88%(92/98)、96.91%(188/194),准确率分别为78.79%(26/33)、88.46%(115/130)、92.86%(221/238).结论 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全心CMRA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覃杰;刘凌云;孟晓春;朱康顺;何可可;钱孝贤;赵长林;单鸿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320排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20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采用横轴位、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技术,重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 Ⅰ级173例(86.50%),Ⅱ级25例(12.50%),Ⅲ级2例(1.00%).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17例.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98.65%、94.00%、100%.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智能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平台Snapshot Freeze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高建华;陈晓霞;王贵生;韩文娟;赵国全

    目的 探讨智能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平台Snapshot Freeze(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61例患者,使用Discovery CT750 HD Freedom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后分别使用和不使用SSF重建,得到A、B两组图像;根据扫描实时心率将患者分为低心率组(心率≤70次/分,n=34),中高心率组(心率71~80次/分,n=14)和高心率组(心率>80次/分,n=13).对比分析A、B组间和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除左主干(S5)外,B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5);S5段剔除评分为5分者后,其余7例B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P=0.008);未使用SSF重建时不可诊断的42个节段经用SSF重建后全部可用于诊断.未使用SSF重建的不同心率组间除S7、S9段外,其余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下降;使用SSF重建后,不同心率组间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使用SSF重建的右冠状动脉中段(S2)在15段中评分低(2.88±0.91)分,S3次之(3.65±1.32)分,且S2在低心率组亦有17例出现移动伪影影响其评估;使用SSF重建后,S2、S3移动伪影显著改善,评分分别提升至(4.32±0.59)分和(4.49±0.59)分,均满足诊断需求.结论 SSF能够有效地纠正高心率及心率波动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移动伪影,优化CCTA图像质量,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显著意义.

  • 心率-时间曲线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价值

    作者:彭国球;陈宁;胡毅;段凯;张奇;许梓童

    目的 探讨心率-时间曲线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拟接受CTCA检查患者400例,分为A、B两组,每组200例.A组在扫描前5 s吸气屏气;B组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时间曲线,选取屏气后心率佳时间进行扫描.心率在吸气屏气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为下降型、平稳型、上升型及上升后下降型.统计并比较B组患者训练时和扫描时的曲线分布,A、B两组扫描时的心率波动和扫描开始时的心率;评价并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结果 B组训练时与扫描时比较,患者心率-时间曲线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1,P>0.05).B组扫描时心率低于A组(t=3.523,P<0.01),心率波动小于A组(t=4.417,P<0.01).A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82.08%(2134/2600),B组为88.19% (2293/2600)(x2=3.82,P<0.01).结论 利用训练时的心率-时间曲线可以优化扫描;利用心率-时间曲线可以在扫描时有效控制心率,减少心率波动,提高CTCA的成像质量.

  • 3.0T MR全心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心病的可行性

    作者:梁红琴;王健;朱立强;金立新;RenateJerecic

    目的 比较3.0T磁共振全心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可疑冠心病(CAD)检出的能力,探讨临床应用3.0T CE-CMRA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可疑CAD患者在1周内先后行CAG和CE-CMRA检查.CE-CMRA检查应用心电门控、呼吸门控、反转回复序列、分段梯度回波序列,以0.3 ml/s速率注入钆贝酸二葡甲胺(0.2 ml/kg)和15 ml生理盐水,延迟60 s开始采集数据.以传统CAG为金标准,计算CE-CMR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成功完成26例CE-CMRA检查,CE-CMRA诊断CAD患者、段落、各支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84.62% (22/26)、78.30% (285/364)、87.50% (56/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11)、81.05% (124/153)、91.67%(22/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 (17/19)、80.62% (208/258)、90.32%(56/62).CE-CMRA对右冠状动脉的显示率为86.15%(112/130);左主干100% (26/26);前降支98.46%(128/130);回旋支83.33%(65/78).26例CE-CMRA中,17例图像为Ⅳ级,8例为Ⅲ级图像,1例为Ⅱ级图像,无0级和Ⅰ级图像.结论 3.0T CE-CMRA的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可作为检出CAD的一种方法.

  •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作者:郭小超;刘建新;邱建星;王继琛;孙晓伟;蒋学祥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 s,对照组为9.43 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 mSv)比对照组(15.86 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491 条记录 2/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