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场强度的变化对膝关节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伟;蒋全胜;杜湘珂

    目的 评价1.5T和3.0T两种不同的磁场强度对膝关节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同一厂家、同一系列、不同磁场强度的两种成像设备,对16位健康自愿者在1.5T和3.0T两种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分别进行膝关节成像,序列使用相同的参数,不校正磁场强度的变化对TR的影响.分别测量半月板、肌肉、脂肪和骨骼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相对对比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0T条件下膝关节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优于1.5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T条件下膝关节图像的相对对比度与1.5T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膝关节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随着场强的增加而提高,膝关节图像的相对对比度随场强的变化并不敏感.

  • 锐影扫描成像技术原理和应用

    作者:刘兴龙;徐卓东;于晶;王立志

    本文介绍了锐影扫描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锐影扫描技术作为CT业界唯一能够根据检查目的 和受检者个体情况自动设置佳kV值的CT扫描技术,不但能够很大程度上优化CT扫描的个性化辐射剂量水平,降低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而且同时也能够提高CT图像质量.锐影扫描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减少造影剂使用的总量、浓度和注射速率.

  • 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容积再现及大强度投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周淑琴;陈志光;李宁娜;刁换胜

    目的 分析容积再现(VR)、大强度投影(MIP)图像质量与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临床拟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或术前需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采用东芝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扫描成像,分别以卷积核FC11,FC12,FC13,FC14,FC15重建主-髂段图像,将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VR和MIP图像,并测量主-髂段血管增强CT值、对比度、N、背景信号、SNR和CNR;VR和MIP主观图像质量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完成,后结果以取得一致意见为准.统计采用多变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结果 以VR和MIP图像等级评价为标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NR、SNR及N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与VR图像相关性:CNR=0.73,SNR=0.72,N=-0.59;与MIP图像相关性:CNR=0.61,SNR=0.60,N=-0.48.优秀的MIP图像与优秀的VR图像N、SNR及CNR 3个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3.419,P=0.001;SNR:t=-3.397,P=0.001;CNR:t=-3.467,P=0.001),VR对源图像质量的要求更高.以FC11为标准处理,其MIP和VR图像质量与血管增强CT值、对比度、SNR、CNR及N的相关,与N相关性小.结论 与VR和MIP图像质量相关性高的是CNR,其次为SNR,CTA三维图像质量主要与血管强化值有关,噪声的影响较小.VR对源图像质量的要求更高.

  •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MRI中B0场不均匀性校正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心雨;侯榆青;贺小伟;白帅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数据采集过程中主磁场B0的不均匀部分会导致空间编码错误,扭曲CEST成像,产生伪影并严重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MRI进行匀场校正.近年来,研究者对B0场不均匀性的校正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优化线性拟合算法、改进采集序列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B0场不均匀性带来的伪影,减少扫描时间并且提高对比噪声比.本文旨在对B0场不均匀性校正的研究进行综述.

  • 对比观察SWI与常规T1WI、T2WI、T2* WI显示肝硬化铁沉积结节的价值

    作者:陶冉;张久权;崔进国;王健

    目的 评价SWI对肝硬化铁结节(SN)的检出率及其图像质量和检出结节数量,并与常规T1WI、T2WI、T2*WI对比.方法 128例肝硬化患者接受MR T1WI、T2WI、T2* WI和SWI.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SPIN图像处理软件上分别计算并比较4种图像上的SN检出率、SN与周围肝实质的信号强度比(SIR)、CNR,并计算SN的数量.结果 MR T1WI、T2WI、T2* WI和SWI的SN检出率分别为12.50%(16/128)、24.22%(31/128)、41.41%(53/128)和62.50%(80/128),SIR分别为0.85±0.16、0.58±0.17、0.50±0.20和0.36±0.21,CNR分别为9.15±5.79、9.77±5.49、11,49±4.57和13.93±5.64,SN的数量分别为(2.56±1.39)个/例、(16.27±12.32)个/例、(42.95±28.32)个/例和(72.31±62.99)个/例.SWI对SN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T2* WI(x2 =26.86,P<0.05),SWI的SIR和CNR明显优于T1WI、T2WI、T2* WI(P均<0.05),SWI检出的SN数量明显多于T1WI、T2WI、T2* WI(P均<0.05).结论 SWI在图像质量和SN的检出率以及检出数量上优于常规T1WI、T2WI和T2* WI,是检查肝硬化患者SN敏感的方法,也是常规MR扫描的有益补充.

  •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

    作者:刘静红;刘爱连;田士峰;陈安良;浦仁旺;崔文俊;吕婷婷

    目的 评价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佳keV成像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体质量指数为25.15~34.91 kg/m2的9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和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两组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CNR和SNR.对胆囊动脉行VR、MIP及CPR.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评价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胆囊动脉的平均佳keV值为(60.62士5.85)keV.A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但两组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804、0.773),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08).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提供良好的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并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

  • 比较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及同时多重容积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与屏气二维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黑血心脏MR序列的成像质量

    作者:具海月;杨立;程流泉;蔡祖龙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相位排序自动门控窗选择(PAWS)及同时多重容积(SMV)算法双呼吸导航门控与屏气二维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2DNAV DIR FSE,2DBH DIR FSE)黑血心脏MR序列的图像质量,评价前者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对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2DNAV DIR FSE及2DBH DIR FSE黑血MR心脏成像,对比评价两个序列对应层面的图像质量(定性评价及定量分析).结果 2名医师评估2DNAV DIR FSE序列图像质量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73,P<0.01);2名医师对2DNAV DIR FSE序列相对诊断可信性主观评分显著相关(r=0.733,P<0.01).2DNAV DIR FSE序列各层面图像左心室心肌、心腔信噪比及左心室心肌/心腔对比噪声比均低于2DBH DIR FSE序列(t=-15.847、-18.399、-14.824,P均<0.05).结论 采用PAWS及SMV算法的2DNAV DIR FSE黑血MR序列对于屏气配合差的患者优势明显,但对屏气配合良好者不宜作为首选.

  • 射频场滤波器对3.0T MR腰椎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戴艳芳;张苗;齐志刚;张默;李坤成;卢洁

    MRI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度较高,已成为诊断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1-3].近年来,3.0TMR仪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拉莫尔方程质子的进动频率与静磁场场强呈正相关,场强增高致质子进动频率加快;而频率与波长呈反比,激发质子共振的射频脉冲波长缩短,与人体相互作用后,引起射频磁场(B1场)不均匀性改变,从而产生或加重在1.5T及以下场强下没有或较轻的伪影,特别是驻波效应和介电伪影,导致MR图像质量下降.充分发挥高场强MRI的优势需消除或减轻上述影响.本研究比较3.0T MR快速自旋回波腰椎轴位T2WI中使用与不使用B1滤波器时所获图像质量,探讨B1滤波器对于改善超高场强下成像质量的价值.

  • 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叶荣;雷军强;郭奇虹;乔吴高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上腹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双能量CT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虚拟平扫图像,比较常规平扫与3组虚拟平扫图像的胰腺平均CT值、竖脊肌平均CT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病灶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胰腺平均CT值、竖脊肌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虚拟平扫图像的SNR、CNR均高于常规平扫图像(均P<0.05);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所有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对病灶有相似的检出功能;双能量扫描虚拟平扫的总有效剂量低于常规扫描(P<0.05).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图像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又减少一次平扫的辐射剂量,且SNR更高,因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能谱成像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评估结肠癌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田士峰;刘爱连;汪禾青;刘静红;刘义军;孙美玉;李烨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技术替代常规平扫对结肠癌进行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40例,均行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增强的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GSI)扫描,通过对三期增强图像进行碘-水基物质分离,生成相应的VNC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四组平扫图像(常规平扫及三期VNC)分别进行5分制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两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并对四组图像的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测量四组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四组图像组间两两比较;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分别计算四组图像显示病灶对浆膜侵犯情况的准确率,并以卡方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常规平扫图像为标准,分别计算三组VNC图像对病灶周围肿大淋巴结显示的准确率,并以百分数做对比分析。结果两位医师对四组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均>0.700);常规平扫、动脉期VNC、静脉期VNC三组图像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衡期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分别为0.51、0.87、0.75、0.49,动脉期VNC、静脉期VNC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均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衡期VNC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病灶-正常结肠壁CN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三组VNC图像显示的病灶对浆膜面侵袭情况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VNC图像对病灶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的显示以常规平扫为标准,其准确率均为100%。结论动脉期VNC及静脉期VNC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无区别,且二者显示结肠癌病灶较常规平扫更加清晰,对浆膜侵犯的评估与病灶周围肿大淋巴结的显示与常规平扫无差异,可以取代常规平扫用于结肠癌的评估。

  • 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大螺距扫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安攀

    目的:与常规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扫描相比,初步探讨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肾动脉成像中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临床疑诊肾动脉狭窄行肾动脉血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 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右肾动脉开口处、左肾动脉开口处及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有效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及ED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X2检验。

  • CT能谱技术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优化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志强;王新怡;张经建;张帅

    目的 探讨能谱成像佳对比噪声比(CNR)技术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图像质量影响.方法 对24例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分别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所得能谱图像进行处理,在病变的大层面,使用OPTIMAL CNR曲线佳CNR单能量图像,根据有关公式,分别计算混合能量图像及单能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用t检验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混合能量图像相比,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能谱成像所得佳CNR单能量图像病变与周围组织对比分别增加94%、90%,噪声增加46%、26%,对比噪声比分别增加32%、50%.主观评价指标亦显示佳CNR单能量图像质量明显好于混合能量图像,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成像佳CNR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病灶的图像质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信心.

  • Gd+-EOB-DTPA与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肝细胞癌的对照研究

    作者:丁莺;陈财忠;饶圣祥;曾蒙苏

    目的 比较研究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对比剂对肝细胞癌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21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分别进行Gd+-EOB-DTPA与Gd+-DTPA两种增强磁共振检查,以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及对比噪声比为指标进行评价,重点比较两种对比剂的差异性.结果 21例肝细胞癌患者共25个病灶,其中<1.0cm病灶9个.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有24个病灶,仅1个病灶呈等信号.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门脉期呈低信号病灶15个、等高信号5个、高信号5个.Gd+-EOB-DTPA及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对于肝细胞癌(特别是<1.0cm)的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7分、89%、89%、89%、89%及12分、33%、33%、33%、67%,肝胆特异期的对比噪声比为:639.35,Gd+-DTPA动脉期及门脉期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25.25及93.25,Gd+-EOB-DTPA均优于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结论 采用Gd+-EOB-DTPA对比剂能较Gd+-DTPA对比剂更好地显示肝小病灶,可明显提高微小肝细胞癌(<1.0 cm)诊断正确率.

  • 周围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

    近年来,MRI新技术不断涌现,相控表面线圈的应用,使MR图像分辨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研究也渐受重视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围神经病变繁杂,目前MRI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的主要是发病率较高的视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颅神经病变,臂丛、腰骶丛及其分支病变。因此,笔者结合重点阐述以上周围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一、颅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一)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 MRI是目前诊断视神经病变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提供视神经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信息[1]。

  • 重视周围神经MRI的开展和研究

    作者:王振常;鲜军舫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及内脏神经。周围神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变,病因诊断困难,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普通平片、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周围神经差,临床使用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MRI 新技术不断涌现,相控表面线圈的应用,使组织分辨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周围神经MRI的开展和研究。 一、 MRI显示周围神经及其病变 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检查应根据具体的神经、具体的临床表现、临床拟诊的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线圈、合理有效的扫描序列,使周围神经及其病变大程度地得以显示。周围神经系统的MRI检查是以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2WI和钆剂增强后T1WI为基础,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一些相关的特殊技术进一步提高病变显示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 不同靶/滤过组合对数字乳腺X线摄影辐射剂量和影象质量的影响

    作者:柳杰;刘佩芳;张连连;马文娟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应用不同靶/滤过组合对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便于实际工作中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手动曝光模式合理选择靶/滤过组合,有效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 首先使用Serenity数字乳腺机(W/Ag)采用自动曝光模式对Fluke NA 18-220模体中含有模拟钙化群、纤维及块状物的蜡块(6 mm)和不同厚度的BR12模体(总厚度分别为1.6、2.6、3.6、4.6、5.6、6.6、7.6和8.6 cm)进行曝光,每一厚度模体分别曝光6次.然后使用Selenia数字乳腺机采用与自动曝光模式相同的管电压、管电流量、压力、压迫厚度及不同的靶/滤过组合(Mo/Mo、Mo/Rh)依次对每一厚度的模体进行6次手动曝光.后记录两种曝光模式下每一厚度模体采用3种不同靶/滤过组合获得的平均腺体剂量(AGD)、对比噪声比(CNR)并计算品质因数(FOM).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厚度模体采用Mo/Mo、Mo/Rh和W/Ag 3种不同靶/滤过组合产生的AGD、CNR和FOM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随模体厚度的增加,Mo/Mo、Mo/Rh、W/Ag 3种靶/滤过组合产生的AGD均升高,而CNR和FOM均降低.对于不同厚度的模体,3种靶/滤过组合产生的AGD、CNR和FOM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Mo/Mo组合的AGD值均为高;模体厚度在1.6~2.6 cm时,Mo/Rh组合的FOM高;模体厚度在3.6~8.6 cm时,W/Ag组合的FOM值高.结论 模体厚度在1.6~2.6 cm和3.6~8.6 cm时,分别采用Mo/Rh 、W/Ag组合所获得的FOM高,可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总体成像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组合.

  • 肝脏动脉期CT能谱成像的影像优选

    作者:莫泳康;黄锦粧;马树华;徐克

    目的 通过单源双能CT腹部能谱成像,评价单能重建影像的质量并验证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研究肝内病灶的优对比噪声比(CNR)影像所处keV水平,分析单能量影像的CT噪声随单能量水平(keV)的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对83例有明确肝内病灶病人进行动脉期能谱成像(GSI扫描).从原始数据空间重建出一系列单能量影像与混合能量影像;对100个病灶使用Optimal CNR工具获得佳CNR单能量影像,记录优CNR影像所在keV水平.测定100个病灶层面腹壁皮下脂肪组织的CT值,记录所得数据中的CT值标准差(SD)代表该部位的CT噪声值(CTN).筛选优CNR影像位于70 keV水平附近且大小适中的病灶50个,重建出相同层面的70 keV影像与混合能量影像(140 kV),并以随机展示方式由2个具有一定资历的诊断医师在盲法下评估2种影像探查病灶的能力及显示病灶内外情况的清晰度.结果 结果显示优CNR位于70 keV附近水平明显较高.96%的噪声曲线均在低keV段出现一个低keV段极低噪声,而在70keV上出现低keV段极低噪声者占63%.在主观影像评价方面,70 keV影像在显示病灶内外细节情况如血管壁的显示优于混合能量影像.结论 肝脏病变的动脉期能谱成像的优CNR影像大多位于70 keV水平附近,低keV段极低噪声亦多见于70 keV水平,并接近或等于低噪声.70 keV水平有利于发现大部分肝内病灶,而且噪声小,可清晰显示病灶内外情况,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肝脏能谱CT与常规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对比研究

    作者:霍丙胜;姬国敏;杨海庆

    目的 分析肝脏能谱CT扫描与常规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异,探讨能谱CT在肝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体重指数(BMI)在20~ 25 kg/m2的肝脏CT检查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随机分为能谱扫描组及常规扫描2组,每组30例.记录辐射剂量和门静脉期图像的噪声及对比噪声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能谱成像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与常规扫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扫描组CT图像噪声和对比噪声比(CRN)与常规扫描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常规扫描利用Siemens空间重建迭代技术(SAFIRE)重建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在相同辐射剂量下图像质量比较理想,可作为肝脏常规检查技术推广应用.

  • 低浓度对比增强剂宝石 CT 能谱扫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致楷;辛磊;于春海;杜笑松;杨晓棠;李健丁

    肾脏病变经手术治疗时,需提前掌握肾脏血供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及意外的出血,从而影响手术过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血管造影一直以来作为“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肾脏血管的显示。然而,血管造影有着很多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血管造影是一项有创检查;其次血管造影并不能同时显示肾脏病灶的情况;另外,血管造影费用比较高,患者经济负担比较大,因此在临床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1]。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一种无创检查,操作简便快捷,患者和操作人员并不需要特别的准备,检查时间很短,并且一次检查就可以得到多组图像,包括血管及具体病变的情况及关系,并能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佳的结构和层面[2]。但是,CTA 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CT所使用的造影剂有给患者带来对比剂肾病的潜在风险,并且与所使用造影剂的浓度呈正相关[3],所以在降低CTA所使用的对比剂的用量同时又能够保证图像质量一直是我们研究的方向。能量CT 的出现及应用,为这项研究方向带来了可能。低能量状态下组织CT 值升高,提高了对比噪声比,使得降低造影剂浓度成为了可能[4]。本研究拟探索能谱CT 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270 mg/mL)在肾动脉CTA 中的应用价值。

  • 256层螺旋CT老年肝脏多期扫描中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

    作者:崔虎永;信瑞;刘建华;弓婷婷;郭丽艳;李波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模式降低256排螺旋CT腹部扫描中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对66例怀疑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成像,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电流扫描组和自动管电流扫描组,每组33例.常规组采用300 mAs管电流扫描,自动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和有效剂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14.21±2.18)和(14.05±2.40),无统计学差异(P=0.78).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6.28±1.07)和(6.31±1.22),无统计学差异(P=0.92).两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6.98±0.42)mSv×cm和(6.41±0.41)mSv×cm,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与常规管电流比较,自动管电流模式腹部CT增强扫描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降低约8.2%.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