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种新型分腿固定器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李林涛;吴大可;王首龙;吴柯;何勇;李达;张德康

    为了更好的固定部分使用常规体架板的盆腔肿瘤患者,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分腿固定装置作为传统的体架板的补充.该分腿固定器主要由碳纤维、铝合金、皮带魔术贴、ABS工程塑料、有机玻璃等加工而成,包括碳纤维体部固定板、张合运动组件、腿部扎紧组件和滑动组件4个主要组件.该装置能够调节双腿分开程度并且利用固定带将其双腿进行固定.并且为了避免伪影产生,通过塑料螺丝将其固定在传统体架板上,该装置能够与传统体架板进行固定配合使用,在保留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摆位精度,减小患者位移误差.

  • 盆腔部肿瘤调强放疗首次摆位误差的分析总结

    作者:高吉福;付京尧;刘兵

    目的:利用模拟定位机图像配准功能测量盆腔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为临床计划靶区( PTV)外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4例盆腔肿瘤患者,在模拟机下拍摄正交正、侧位图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 DRR)通过骨性标记进行比较,测出患者在人体左右( x轴)、头脚( y轴)、前后( z轴)方向位移误差,并对误差大于0.3cm进行调整。结果: x轴误差(-0.052±0.25) cm, y轴误差(-0.029±0.465) cm, z轴误差(0.072±0.244) cm。 y轴的摆位误差大,大值为0.8 cm, x轴的摆位误差大值为0.58 cm; z轴摆位误差大值0.51cm。结论:模拟机图像匹配功能的应用,能对患者摆位误差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提高实际摆位精度,同时为临床医师设定从临床靶区( CTV)到计划靶体积( PTV)的外放提供了参考依据。

  • MRI技术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欢

    目的 分析盆腔肿瘤疾病患者采用MRI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后证实为盆腔肿瘤疾病的患者76例,根据手术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CT检查技术,试验组术前采用MRI检查技术.比较两组术前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术前影像学检查共计操作(19.52±3.27)min,试验组共计操作(11.40±2.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4.7%,对照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肿瘤疾病患者采用MRI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缩短术前检查时间,提高病情诊断的准确度.

    关键词: 盆腔肿瘤 MRI 诊断 价值
  • CBCT图像指导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及其外放边界

    作者:黄艳萍;张国军;马国锋;赵婷;陈俊杰;杨彦福

    目的:研究KV级锥形束CT(CBCT)指导盆腔肿瘤摆位误差并计算出其外放边界。方法采用Varian IX直线加速器KV级机载影像系统对52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前行CBCT,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通过误差值大于0.5 cm的患者计算出CTV到PTV外放边界。结果共行CBCT扫描194次,其中三维任意方向大于0.5 cm为78次,占总扫描40.2%,统计78次大于0.5 cm误差值中(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左右),Y(头脚),Z(前后)误差分别为(0.17±0.51)cm、(0.35±1.16)cm、(0.14±0.78)cm,CTV-PTV外方边界为X方向为0.68 cm,Y方向为1.1 cm,Z方向为0.74 cm。结论CBCT可以减小盆腔肿瘤分次放疗间摆位误差,保证放疗精度,并可为临床医师CTV-PTV外放边界提供数据参考。

  • 盆腔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分析

    作者:李楠;南永刚

    目的:分析盆腔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找出误差原因,以提高放疗准确度。方法将我院接受调强放疗的盆腔肿瘤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塑膜使患者处于仰卧位,按系统设计计划放疗,每周拍摄靶区位置确认片,并与原计划靶区拍摄片进行对比,测量摆位误差。结果77例患者共拍摄310张验证片,与原计划靶区影像图骨性标志进行配准比较,结果显示,Z 轴误差高于 Y 轴及 X 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方向摆位误差均以<3 mm为多见,Z轴摆位误差在≥3mm之间的患者明显高于X轴及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盆腔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可能与患者原因、设备精度及操作误差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需积极做好质控,以减少误差,提高放疗准确性。

  • 锥形束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谢红亮;曹洋森;孙永健;刘永明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80例,运用锥形束CT扫描,获取扫描图像。记录扫描结果,对扫描结果超过误差限度的患者进行重新扫描。结果80例患者身体左右、人体头脚、前后方的误差值在纠正后明显减小,纠正方向包括平移和旋转方向,纠正前和纠正后的误差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可以极大减小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但是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消瘦等现象,会影响摆位误差值,因此在后期检查中需要注意这些变化,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 B超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淑芳

    目的:探讨B超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盆腔肿瘤患者108例,行超声学检查,比较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8例盆腔肿瘤患者中,经B超确诊98例,诊断符合率90.7%。结论:B超在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无痛苦、重复性好,诊断价值高等优点,可被选为诊断盆腔肿瘤的首选方法。

  • 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临床价值探究

    作者:线滟

    目的:对妇科盆腔肿瘤中应用CT检查和B超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盆腔肿瘤患者189例,均采用CT、B超检查,并进行术后病理证实,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术后病理证实,卵巢癌10例(5.29%),子宫颈癌32例(16.93%),卵巢良性肿瘤59例(31.22%),子宫肉瘤8例(4.23%),子宫肌瘤64例(33.86%),子宫内膜癌16例(8.47%)。B超诊断卵巢癌符合率80.00%(8/10),子宫颈癌符合率90.63%(29/32),卵巢良性肿瘤符合率96.61%(57/59),子宫肉瘤符合率62.50%(5/8),子宫肌瘤符合率98.44%(63/64),子宫内膜癌符合率87.50%(14/16)。CT 检查诊断卵巢癌符合率60.00%(6/10),子宫颈癌符合率53.13%(17/32),卵巢良性肿瘤符合率91.53%(54/59),子宫肉瘤符合率50.00%(4/8),子宫肌瘤符合率93.75%(60/64),子宫内膜癌符合率75.00%(12/16)。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诊断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诊断中,B超比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且具有费用低、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多层螺旋CT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康军;王小英

    目的:探究盆腔肿瘤采用多层螺旋C T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女性盆腔肿瘤患者,全部患者都通过临床检查与手术病理确诊,均存在月经异常、腹痛腹胀以及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并根据抽签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B超检查,观察组患者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检出13例子宫肌瘤,检出率92.86%,6例子宫颈癌,检出率85.71%,1例子宫内膜癌,检出率50%,5例卵巢良性肿瘤,检出率100%,8例子宫腺肌瘤,检出率88.89%,3例卵巢恶性肿瘤,检出率100%;观察组患者检出18例子宫肌瘤,检出率100%,6例子宫颈癌,检出率85.71%,3例子宫内膜癌,检出率75%,7例卵巢良性肿瘤,检出率100%,9例子宫腺肌瘤,检出率81.82%,2例卵巢恶性肿瘤,检出率66.67%,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对比(P>0.05).结论:盆腔肿瘤采用多层螺旋C T的诊断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诊断检出率明显提高,医师可按照检测结果予以有效鉴别与诊断,在临床上有显著的推广价值.

  • 应用CT和MRI诊断盆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英杰

    目的:探讨C T与M R I诊断盆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疑似盆腔肿瘤患者6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以及联合诊断.结果:联合CT与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M R I、单纯C T诊断准确率(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C T联合M R I对盆腔肿瘤的诊断效果更高,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高度一致.值得临床推广.

  • CT、MRI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评价研究

    作者:奚月凤;李冰;张恩榜

    目的:分析研讨C T及M R I在进行妇科盆腔肿瘤诊断时的具体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盆腔肿瘤患者50例,对其分别采用CT及MRI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检查诊断.结果:CT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对于盆腔肿瘤的检查正确率分别为91.36%及90.19%,C T检查方式的科学率与M R I相比相对较高,但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CT在实行检查时,自身对于密度便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所受到的因患者肥胖所导致的影响因素不大.因此在反映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等病理因素方面可靠性较好,同时针对患者的肿瘤与身体组织间的关联度也可以明确进行分析.此外,在CT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内部淋巴结状况能较为清楚地反映出来,且淋巴结的整体形态与密度值通常比较形象化.在患者的相关出血、脂肪状况等方面,C T诊断能为临床肿瘤病症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CT及MRI在对盆腔肿瘤病症实行检查的过程中,两者的临床价值均较高,将两者进行结合运用能够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值得进一步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 盆腔肿瘤 CT MRI 诊断
  •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致子宫轻度扭转误诊1例

    作者:赵银凤

    病历资料患者,女,28岁,以停经11 +6周,右下腹部隐痛20余天加重伴少许阴道流血主诉2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较多.末次月经2010年6月10日,停经后40余天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征象,持续至今.20余天前自觉下腹部隐痛,两天前突感下腹部剧痛,右侧卧位稍微好转,伴少量阴道流血,在院外做B超提示:早孕,右卵巢畸胎瘤.2010年9月3日急诊入院.既往健康,无心、肺、肝、肾等疾病及传染病史,否认消化系统疾病及盆腔肿瘤史.孕1产1,足月顺产一子,健康.入院查体:T 37.8℃,P 88次/分,R20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发育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利伟;王松耀;李永丽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保守治疗4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随机分2组,A组22例应用西药治疗,B组23例应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2~3个月进行症状、肠镜分析,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药物医治放射性肠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易于操作、安全,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 盆腔良性病变血清CA125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昊;叶一秀;欧阳晓辉;孙利群;杨晓红

    评价血清CA125水平检测在妇科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了71例妇科良性病变患者,65例卵巢癌患者和53名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卵巢癌和妇科良性病变组血清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卵巢癌组CA125水平明显高于妇科良性病变组和盆腔结核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妇科良性病变.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血清CA125水平检测有助于卵巢癌和盆腔结核病的诊断.

  • 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影像及化疗疗效

    作者:赵静;谢传淼;李建鹏;伍尧泮;王洪瑛;吴沛宏

    观察分析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的CT表现特征及其化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CT影像表现,采用鬼臼乙叉甙(VP-16)+异环磷酰胺(IFO)+顺铂(DDP)或IFO+表阿霉素(EPI)化疗方案进行化疗,21 d为1个周期,其中病例1化疗2个周期、病例2化疗6个周期、病例3化疗4个周期。根据化疗前后近两次的CT影像诊断,应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结果 CT显示DSRCT较典型的表现为腹、盆腔单发巨大或多发不规则结节或软组织肿块,与网膜、系膜及腹膜关系密切,原发位置较难确定;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内常见低密度坏死区,并可见斑点或片状钙化,增强后肿块轻~中等不均匀强化;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晚期较常见肝、肺转移;晚期当肿块较大时,可压迫或侵犯邻近输尿管或肠管,引起肾积水或肠梗阻。多疗程联合化疗后3例患者均病情部分缓解(PR)。结论 DSRCT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表现,多疗程联合化疗可控制病情发展。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玉晶;单永强;陈大方

    子宫肌瘤是女性为常见的盆腔肿瘤,一般认为35岁以上女性中20%患有子宫肌瘤,而尸检报告中,发生率更高,达到50%[1-2].子宫肌瘤虽然为良性肿瘤,很少恶变,但却是造成女性子宫切除的为常见的单一指征.同时由于手术的风险、损伤和并发症,探索子宫肌瘤的非手术疗法日益受到重视.自1993年Murphy等[3]首次报道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后,米非司酮疗法在子宫肌瘤的非手术疗法中日益突出和热门,有关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报道层出不穷,但结论却不尽相同[4-6].

  • 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中输卵管伞端上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赵瑞皎;王轶英;李真;吴凯彦;孔令非;郑文新

    目的 探讨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中输卵管伞端上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及盆腔HGSC新分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58例盆腔HGSC(卵巢54例、输卵管3例、腹膜1例)和25例盆腔其他病变(包括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5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9例、卵巢透明细胞癌11例)患者的输卵管,按照广泛逐层切取检查法取材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输卵管上皮p53和Ki-67表达情况,观察输卵管伞端上皮p53印记、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病变(STIL)、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TIC)和浸润性癌的发生情况,并按照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结果 58例盆腔HGSC中,输卵管上皮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7.6%(16/58)、43.1%(25/58)、36.2%(21/58)和67.2%(39/58),其中8例存在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谱系改变;而对照组25例盆腔其他病变患者输卵管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4.0%(6/25)、0、0和8%(2/25).盆腔HGSC中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0.0%(20/25)STIL和85.7%(18/21)STIC病变累及单侧输卵管.根据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为17例卵巢HGSC、40例输卵管HGSC和1例腹膜HGSC.结论 输卵管伞端存在p53印记、STIL、STIC与输卵管浸润性癌等一系列谱系性改变,表明伞端可能是盆腔HGSC的起始发生部位.STIL是比STIC更早期、可识别的输卵管上皮内病变,二者是HGSC特征性改变,可作为肿瘤早期发现和干预指标.按照新分类标准,更多HGSC被认为起源于输卵管,这有助于加深对肿瘤发生的理解,并对肿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潜在影响.

  • 盆腔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口服甘露醇的护理体会

    作者:丁振华

    盆腔肿瘤手术,特别是卵巢癌的手术,术前必须行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既费时间、操作又复杂,也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又有医源性肿瘤扩散的可能.近3年,我们采用口服甘露醇在部分盆腔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代替传统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超声引导PCN在治疗盆腔恶性肿瘤致上尿路梗阻中的作用

    作者:王运昌;张周龙;陈胜江;张芳;梅文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PCN治疗晚期盆腔恶性肿瘤导致输尿管梗阻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1例超声引导下PCN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宫颈癌、直肠癌及卵巢癌等盆腔恶性肿瘤所致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结果 91例超声引导下PCN患者,共对177个肾置管177根,86例为双肾置管,5例孤立肾为单侧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167根,成功率为94.4%;10根双侧肾之一首次置管失败原因为肾积水较轻,积水宽度<1.0 cm,千叶针进入肾盂抽出尿液后,由于导丝输送到肾盂内长度过短,导致引流管植入失败,首次PCN术后3d后,10个肾积水宽度>1.5 cm,二次置管均获成功.术后1~3 d 177个肾积水消失,术后3~10 d肾功能相继正常.所有病例PCN术后均出现血尿,1周后消失;35个肾出现少量肾周血肿,5~10 d血肿消失.45例随访5~17个月死于原发肿瘤,46例仍带管生存,肾功能正常,长随访20个月.结论 超声引导下PCN具有实时监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痛苦小等优点,适合体质差以及预期寿命短的晚期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能够达到尽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抢救患者肾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可以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 盆腔阔韧带肌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托尔妮沙;王保玲

    目的:探讨盆腔阔韧带肌瘤的声像图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使用Au-4彩超仪对21例盆腔肿物患者进行常规扫查,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盆腔阔韧带肌瘤具有相对独特的声像图表现特征.结论: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临床实用价值.

415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