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分析

    作者:马娟;邓卫平;曾志刚;刘婉薇;王启仪;沙卫红

    目的 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 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 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恶性肿瘤(41.26%)、大肠息肉(12.37%)、炎症性肠病(9.59%)、大肠糜烂溃疡性病变(10.34%)、痔疮出血(8.6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间比较,大肠恶性肿瘤(x2 =68.116,df=2,P=0.000)和大肠息肉(x2=9.101,df=2,P=0.01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炎症性肠病(x2=62.150,df=2,P=0.000)和糜烂溃疡性病变(x2=20.292,df=2,P=0.000)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结论 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主要病因为大肠恶性肿瘤、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糜烂溃疡性病变、痔疮出血.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性肠病或糜烂溃疡性炎症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有所下降,大肠恶性肿瘤或息肉有所增加.

  • 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辅助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彪;贾宇新;张俨琳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41例患者共43枚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分别采用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辅助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枚巨大息肉中,结肠26枚,直肠17枚.其中14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24枚息肉采用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5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均未出现穿孔,术中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急诊内镜下加用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金属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能有效预防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 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

    作者:许德芬;吴雪强;徐国良;单宏波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腺样息肉常为癌前病变,因此及时进行大肠息肉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我科从2000年1月~2001年1月利用内镜微波治疗大肠息肉38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Nd:YAG激光治疗大肠息肉

    作者:赵廷弼;肖琳琳;李惹平

    我们应用Nd:YAG激光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大肠息肉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5~66岁.共计57颗息肉,直径0.5~2.0 cm;无蒂息肉40颗,亚蒂息肉17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管状腺瘤36颗、炎性息肉21颗.

  • 肠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279例分析

    作者:王振宁

    目的 探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在结肠镜下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结果 279例395颗大肠息肉均成功切除,无一例穿孔,4例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有效止血.结论 采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 电力系统老年人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分析

    作者:铁玉萍;谭劼;陈广华;郭惠学

    目的 了解电力系统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特点.方法 通过对电力系统186例无症状老年人肠镜体检,76例发现结肠息肉,对息肉的内镜下特点及病理予以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直肠,以炎性息肉多见,与同期临床检查的老年人相比,供电系统老年人大肠息肉及多发息肉发生率高.结论 电力系统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高,临床上无症状,部分有癌变倾向,因此定期行肠镜检查,有利于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

  • 82例经内镜射频治疗大肠息肉的体会

    作者:车娅;王鑫;胡长月

    目的 观察经内镜射频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并总结操作体会.方法 门诊及住院大肠息肉患者82例,计105枚息肉,采用电子结肠镜及射频治疗仪进行内镜下射频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98枚息肉经1次治疗消失;7枚经2~3次治疗后消失,术后2个月复查结肠镜,见息肉完全消失,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经内镜射频治疗大肠性息肉安全性好,节省费用,免除手术之痛苦,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补钙预防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作用

    作者:杨科峰

    本文概述了人体补充钙后对大肠息肉及结肠癌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 大肠息肉 结肠癌
  • 胃和大肠广基息肉159例的治疗及护理

    作者:马志杰

    胃和大肠广基息肉直径大于2cm,在内镜下切除风险较大.为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0~2005年对159例2.0cm以上的胃和大肠息肉进行分次、分块微波凝除治疗,疗效好,现将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老年人大肠息肉、大肠癌与癌胚抗原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军;沙中芬

    目的观察老年人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大肠癌病人与癌胚抗原(CEA)的关系.方法对25例老年人正常大肠黏膜、41例大肠息肉及39例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进行测定.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CEA高于大肠息肉及对照组.Dukes改良分期D期与A、B、C期相比均有差别.结论癌胚抗原(CEA)的测定对大肠癌有辅助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肿瘤治疗及预后的估计有意义.

  • 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高爽;王学梅;欧国成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11例,分为大肠息肉组(n=111)和对照组(n=100),利用超声检查对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60,P<0.001);男女性大肠息肉组间PLG的发生率无差异:按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分层比较显示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3.86,P<0.05),而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04,P<0.001),且高于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x2=3.94,P<0.05).结论:大肠息肉与PLG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大肠息肉的发生与青岛地区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相关性

    作者:于亚男;张琪;田字彬;赵清喜;孔心涓;张翠萍;魏良洲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08/2010-04青岛地区三甲医院大肠息肉患者共1 331例,采用统一设计问卷,调查一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对1164例获取完整资料者进行多项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总检出率26.67%,男多于女,年龄集中在50.69岁.72.17%患者超重,20.53%患者达到肥胖标准.男性吸烟、饮酒者息肉(腺瘤)多发(均P<0.01).饮食中营养欠均衡、多食高动物蛋白、缺乏蔬菜水果及海带紫菜类者均占有很高比例.肥胖及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大肠息肉(腺瘤)多发(均P<0.01).结论:吸烟、饮酒、肥胖、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大肠息肉及腺瘤多发.

  • 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内镜、病理特征

    作者:张海涛;赵秀珍;孙浩;李凯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学特征,并分析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治疗的406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肠息肉发生的年龄、大小、形态、部位、病理类型以及癌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组发生大肠息肉的比例高,青年组大肠息肉发生率低.大肠息肉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直肠为常见,而回盲部息肉的发生几率较小.息肉直径≤1 cm比例高,其中大部分为增生性息肉;息肉直径1-2 cm中腺瘤性比例高,而直径>2 cm中幼年性息肉发生比例高.无分叶组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其中分叶组以腺瘤性发生率高,无分叶组以增生性为主.老年组发生癌变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x2=10.317,P<0.05);回盲部、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癌变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x2=5.787,P<0.05);随着息肉直径增大,癌变发生率越高;腺瘤性癌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x2=67.183,P<0.05);而分叶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无分叶腺瘤.结论:临床上对大肠息肉患者镜检时应该尽可能检查全大肠,仔细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并进行病理活检;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摘除息肉,避免发生大肠癌变.

  •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及改进

    作者:王梅阑;陈文清;李亚军;王雅锌;李玉琴

    目的 评价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实施效果,探索其改进方法.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实施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患者作为临床路径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总住院费、药费、住院日、患者满意度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后各评价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组患者总住院费、药费、住院日等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实施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后总住院日、术前住院日、总住院费、床位费及特护费、药费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结论 临床路径可有效控制住院费,缩短住院天数,增加患者满意度.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临床路径可对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561例

    作者:张晓华;朱人敏;吴晓尉;杨妙芳;郭美霞;许小兵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的疗效,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2003-10/2008-10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老年及非老年大肠息肉EMR手术561例766处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 mo,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766处病变总治愈率96.3%;21处病变(2.7%,21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23例(4.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0例(1.8%):7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3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0%,21.1%,45.7%,4.2%,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 FICE技术10组波长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辉;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组合对大肠息肉的观察效果,并选出佳波长组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07-05/2010-05进行常规内镜检查,资料保存完整的大肠息肉患者378例.采用FICE放大技术预先设定的10组波长分别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对图像清晰度进行评分,选出佳波长组合,利用佳波长组合判断病灶的性质,终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378例患者共发现大肠息肉432个.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对病灶观察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波长组合7(R=520 nm,G=450 nm,B=400nm)显示腺管开口优于其他波长组合(Rank%=25.73),在观察黏膜毛细血管形态结构方面波长4(R=520 nm,G=500nm,B=405 nm)优于其他波长组合(Rank%=25.76);二者结合与病理比较对病灶性质的判断符合率为95.6%,敏感性90.7%,特异性86.8%.结论:波长组合7及4分别对观察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和黏膜毛细血管效果较理想,且二者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

    作者:蒋元烨;田继云;曹勤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12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行2次以上大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2012-01/2015-12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行2次以上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总共54例.在单因素分析中,男性大肠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息肉的复发率也逐渐增高;肠道清洁度越高,越不易复发;腺瘤性较非腺瘤性息肉更易复发;<1 cm的息肉易复发,1-2cm的息肉不易复发;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bor,APC)电灼术后的大肠息肉不易复发,APC电灼+高频电凝切除术后的大肠息肉易复发;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更易复发.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年龄是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性别、息肉个数、息肉病理类型、肠道清洁度均是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而肠道准备不充分、息肉较小则会增加漏诊率,大肠息肉手术方式由于样本量较小则不能完全阐明其是否为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 结肠充气CT对检测大肠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王毅;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张连阳;陈金萍

    目的:评价结肠充气CT对检测大肠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大肠肿瘤的患者进行结肠充气CT和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测出大肠癌13例,大肠息肉23例,共46个息肉(11个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14个直径在6-9 mm,21个直径≤5 mm).结肠充气CT检测出大肠癌15例(其中假阳性1例),大肠息肉16个(9个直径大于或等于1 em).结肠充气CT对检测大肠癌的敏感性1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75-100%),特异性93%(95%CI66-100%);对检测大肠癌+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息肉的敏感性92%(95%CI73-99%),特异性96%(95%CI78-100%).结肠充气CT还检测出结肠镜未发现的大肠癌1例,2例大肠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和1例其他肿瘤.结论:结肠充气CT对检测大肠癌和直径1cm以上息肉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直径1cm以下息肉检出率低.对于临床可疑的大肠癌患者,结肠充气CT可作为检测结肠癌的初步检查手段.

  •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蒋元烨;曹勤

    大肠息肉是指从大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大肠息肉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随着镜下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越来越多,但切除后的腺瘤性息肉复发率较高,且仍具有恶变的危险,故关于其切除术后的复发相关因素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将对其复发相关因素的新进展作简要综述.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大肠癌临床相关性

    作者:叶梦思;何云;杨守醒;林豪;薛战雄;蔡振寨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CLIA)法对大肠癌组∽=60)、大肠息肉组0=60)及健康对照组∞=60)的外周血清进行HCM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lgG)、IgM抗体检测;巢式PCR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32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HCMV-UL 138基因表达;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阳性率,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肠癌组、大肠息肉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CMV-IgG阳性率为分别为95.0%(57/60)、98.3%(59/60)、96.7%(58/60);血清HCMV-IgM阳性率分别为5.0%(3/60)、1.7%(1/60)、1.7%(1/60),3组血清HCMV-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大肠癌组织巢式PCR检测HCMV-UL138阳性率为65.6%(19/32),相应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为12.5%(4/32),原位杂交法检测癌组织HCMV-UL138阳性率为62.5%(20/32),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为9.4%(3/32),大肠癌组织HCMV阳性检出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1).未发现HCMV感染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块位置、肿块大小、组织病理分化类型、转移及Dukes分期有显著性关联.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HCMV感染,且HCMV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更倾向感染癌灶,提示HCMV感染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646 条记录 3/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