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何欣嘏;孙凯

    目的 研究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及其表现方式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性质的词组为实验材料,以偏好组词为测量方法,随机抽取102名在校大学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受挫任务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 ①大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好(男性:t=7.147,P<0.000;女性:t=8.248,P<0.000);②不论男性被试(t1 =3.193,P1<0.01)还是女性被试(t2=3.763,P2<0.000),身体攻击性词组的均值均显著大于言语攻击性词组的均值;③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著[F(1,202)=10.213,P1<0.01];且中性词汇组的前测大于其后测(F=5.400,P<0.05),攻击性词汇组后测均值大于前测(F=4.820,P<0.05).结论 在内隐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攻击性倾向显著高于言语攻击性倾向,且具有较高的性别一致性;受挫任务能够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倾向.

  • 大学生团体依恋、人际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关系

    作者:洪艳萍;蒋霞霞;周兴高

    目的 探讨大学生群体的团体依恋、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团体依恋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对湖北某高校的196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较严重;②大学生的依恋与人际关系和班级凝聚力显著相关(P<0.001);③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不同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P<0.001);④大学生的依恋焦虑与班级的组织认同、人际和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P<0.05);⑤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则与班级的组织认同、管理支持、人际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1).结论 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较严重;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之间关系密切: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高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较大.大学生的依恋焦虑与班级的组织认同、人际和谐之间关系密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则与班级的组织认同、管理支持、人际和谐之间关系密切.

  • 广州市中小学生家长对青春期心理的态度

    作者:陈韦岑;王静;肖蕴珊;黄职流;梁晓君;肖泽宽;龙建

    目的 了解家长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态度.方法 采用自编青春期心理变化问卷对广州市594名中小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①独生子女家长与非独生子女家长在自我意识、情绪、性心理方面的态度有差异(t=-2.80,-3.69,-2.77;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在自我意识、性心理方面的态度有显著差异(F=10.97,3.57;P<0.05);③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在认知、性心理、自我意识、情绪方面的态度有差异(F=2.76,5.81,8.94,13.53;P<0.05).结论 非独生子女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对青春期心理接纳度低;小学学生家长对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接纳度低,初中学生的家长对青春期的性心理接纳度低.

  • 班级社会心理评定量表及其编制

    作者:宋敏慧;张晓斌

    了解班级社会心理状况,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重点和方向,特制定班级社会心理评定量表.该量表从集体化程度、凝聚力、人际关系、心理气氛4个方面对班级社会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经初步测试,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

    关键词: 班级 社会心理 评定
  • 自尊、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微;武亚琼

    目的:本研究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自尊、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性骚扰行为模型问卷》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49名在校大学生以及180名职场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自尊的高低与性骚扰遭遇的频数差异显著,在总分(t=-21.57,P<00.5),胁迫性骚扰(t=-21.58,P<00.5),攻击性骚扰(t=-21.45,P<00.5)上,高自尊者性骚扰遭遇频数更低;②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数有相关关系。主观支持度越高,描述性骚扰遭遇的频数越高( r=00.99,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胁迫性骚扰遭遇频数越低(r=-01.19,P<00.5)。结论:不同自尊程度在性骚扰遭遇频率上有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有相关关系。

  • 青年决策风格的个体差异研究

    作者:李旭

    目的 了解青年人决策风格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决策风格量表(DSI),选取640名18 ~28岁的青年人做问卷调查.结果 ①男性在指令型决策风格上分数显著高于女性(t=2.786,P<0.01);②不同年龄青年在分析型及理念型决策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F=2.710,2.505;P<0.05);③不同学历青年在指令型及理念型决策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F=3.322,2.719;P<0.05);④性别及学历对指令型决策风格具有显著的预测力(β=-0.084,0.103;P <0.01).结论 个人背景因素会对青年人的决策风格产生影响.

  • 自恋与亲子依恋及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周晖;张豹

    目的 探讨亲子依恋及家长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 研究一,301名初中学生填写了自恋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研究二,222名大学生完成了自恋其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结果 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的自恋水平既能被亲子依恋的积极方面(父亲沟通)所预测(β=0.14,P<0.05),也能被亲子依恋的消极方面,即父亲疏离相关所预测(β=0.27,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β =0.29,P<0.001)和过度干涉保护(β=0.25,P<0.01)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恋程度.结论 初 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及疏离水平越高,其自恋水平越高;父母温暖和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子女自恋人格水平越高.

  • 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

    作者:赵程;戴斌荣

    目的:调查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3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以中等程度为主;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在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 >0.05);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0.436,P <0.01)。结论:降低负面评价恐惧水平有利于缓解社交焦虑状况。

  • 性骚扰态度上的性别差异研究

    作者:刘微;何少颖;郑新夷

    目的 探讨人们对待性骚扰是否存在态度上的性别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性骚扰行为模型对1018名中国大学生及1117名职场工作人员进行性骚扰态度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 ①在胁迫性骚扰(t=-5.632,P<0.01)、攻击性骚扰(t=-2.217,P<0.05)、非自愿性关注(t=一2.092,P<0.05)以及总分(t=-2.777,P<0.01)上,女性对待性骚扰的态度都比男性敏感;②除非自愿性关注外,其他4个维度上男性遭遇性骚扰频率比女性更高(胁迫性骚扰:t=4.508,P<0.001;描述性骚扰:t=4.746,P<0.001;性别骚扰:t=6.631,P<0.001;攻击性骚扰:t=2.62,P<0.01);③除性别骚扰外,性别与群体类型在其他维度及总分上交互作用都显著(胁迫性骚扰:F=8.681,P<0.01;描述性骚扰:F=32.848,P<0.001;攻击性骚扰:F=30.483,P<0.001;非自愿性关注:F=15.757,P<0.001;总分:F=30.520,P<0.001).结论 性骚扰态度和性骚扰遭遇频率上都存在性别差异.

  • 安徽省有焦虑症状大学生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分析

    作者:许敏兰;张洪波;许娟;许韶君;苏普玉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焦虑症状流行状况及其社会人口和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省属高校按专业分层,以校为整群抽样(每专业1校),抽取该校在校生的15%.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4178份.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问卷(SAS)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SLEC).结果:6.94%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其中男生7.22%,女生为6.35%.理工学生焦虑检出率高(10.08%),西医学生低(3.59%).卡方检验显示焦虑症状与社会人口特征中的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专业及父亲学历有关;与社会心理因素中的生活事件与生活经历,家庭环境中的大部分特征都有统计意义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发现焦虑症状受社会人口特征中理工类专业(OR=1.77,95%CI:1.30~2.41)和成绩差(OR=1.45,95%CI:1.09~1.93)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心理因素中的负性生活事件(OR=4.76,95%CI:3.36~6.77)、消极社会经历(OR=3.35,95%CI:2.43~4.62)以及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OR=0.65,95%CI:0.49~0.85)和情感表达(OR=0.71,95%CI:0.54~0.94)的显著影响.结论:大学生焦虑症状受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焦虑症状的预防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促进.

  • 外伤性脑损伤与继发性垂体功能减退

    作者:何敏慧;马岳峰;狄海波

    随着复苏技术和外伤后救助手段的进步,严重外伤后脑损伤患者(TBI)的存活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这一人群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报道,TBI后出现的垂体功能减退可使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已有的生理、认知及社会心理的损害进一步加重并影响疾病的康复.

  • 负性生活事件和脑血流量对偏头痛的影响

    作者:纪辉;朱鼎文

    目的 研究偏头痛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脑血流量的关系.方法 用个案法对59例患者按对患者发病前30 d内负性生活事件进行调查,并行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动脉探查,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偏头痛组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占52.5 %,TCD检查发现脑功脉异常变化的占72.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社会心理因素剌激下,通过生理中介导致颅内动脉舒缩功能失调可能是诱发偏头痛的原因.

  • 高危儿早期干预和脑瘫发生率的降低

    作者:鲍秀兰

    脑瘫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也影响社会心理和情绪成熟,患儿上学后可出现许多特殊困难,在就业和融入成人社会方面也面临挑战.脑瘫患儿的损伤危险率高,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需要大量的经济花费,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因此,我们应寻找减少脑瘫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性的方法.

  • 服毒自杀急诊患者的社会心理分析和干预

    作者:刘涵

    目的::探讨服毒自杀患者的社会心理动因,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经验。方法:将80例服毒自杀患者按就诊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急诊救治;干预组患者除进行急诊救治外还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治疗配合、身体恢复和避免再次自杀等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社会心理干预对服毒自杀患者的治疗和在防止再次自杀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50例基督教徒社会心理与个性特征分析

    作者:阳前军;陈汉波;詹才明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做为一个精神科的医务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些与宗教有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故对50例基督徒进行心理与个性特征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 "非典时期"不同人群态度的社会心理分析

    作者:司荣婷

    "非典时期"不同人群面对非典,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本文将整个人群划分为领导者、一线医务工作者、患者和一般群众4部分,运用社会态度理论来分析非典时期不同人群的不同态度.个体态度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联想、强化和观察等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面对象非典这样的重大问题,不同人群态度的产生、变化是很复杂的,不但有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影响的强大作用力.所以,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重视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导向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 学习《精神卫生法》促进社会心理健康

    作者:刘鑫伟;韩月月

    《精神卫生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社会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前不久在京召开专家研讨会,学习解读《精神卫生法》,共商社会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会议当天,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心天教授、团中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办刘国海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张焰主任、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格桑泽仁主任、武警警种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雷榕主任、历彦军副教授、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黄敬院长、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特约专家张久祥教授及栏目制片人特派代表朱玉营记者,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代表吴希霓经理,社会心理援助工作者都江老师、王贺春博士,以及会议组织单位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周华兵、社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林平光、心境阳光心理援助工作站主任杨刚等近30名业界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学习《精神卫生法》,研讨社会心理工作的新发展.

  • 儿科护理过程中护患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新玲

    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信息,给患者以指导和咨询,帮助患者清楚的传达信息的内容,解答患者的疑问。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患者心理的变化,与患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护患沟通有利于维护和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它同时有利于增进患者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康复,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只有运用好沟通技巧,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就如何做好儿科护患关系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

  • 浅谈医者之廉

    作者:潘建新

    医务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廉文化?我认为,从医疗工作的职业特性,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来看,医务工作者除了一般性的廉洁要求外,重点应强调“德、仁、信、义”4种文化:
      一是“德”文化。“德”是什么意思?“德”字是个会意字,“德”字的左边是“彳”,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也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中间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眼睛直视前方,目不斜视,内心端正,心无旁骛。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目正、心正的品行,这就是“德”。“德”,说到底,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道德经》中写道:“德者,得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德,就是让别人有所得。工作生活,为人处事,只有时时处处照顾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有所得,那才叫有德。我们经常说“舍”“得”。前面的“舍”,是舍去有形之物,让别人得到想要之物,满足愿望,解脱危难;后面的“得”,是得到无形之德,通过“舍”的行为,舒展胸意,了却心愿,达到内心的安祥。“得”是“舍”的结果,只有“舍”了才会“得”。“得”是得什么呢?这个“得”就是德的积累。舍是无条件的,舍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舍也是愉悦的,而且是高层次的愉悦。当舍行得越多,得到的德的积累就会越丰厚。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人得到你的帮助和照顾,因你而解除苦难,而你却从来都不怀任何的私心杂念,不求丝毫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日积月累,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就德高望重了。德文化,是医务工作者身上所展现的品行修为、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等美德,是一种令人景仰、尊崇的内在品质。俗话说,竹以直而美,医以德而尊。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把医务人员当作社会的良知、当作人类的良心、当作乱世的济世救星。人们一旦对医务工作者的品德失去了信赖,就会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那将是一种多么深重的失望和悲哀?因此说,德文化是医务工作者的修业之基。

  • 微创化--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天峰;林本耀

    乳腺癌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是医学史上很重要的事件,其中既包含了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识过程,也反映出人们对临床新方法日趋理性的验证过程和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模式转化的过程.

250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