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国文;彭金玲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唐山某高校347例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情绪管理量表的得分来评定依恋程度、焦虑程度和情绪管理。结果通过大学生交往焦虑单因素分析,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好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小于关系一般者和较差者(F=3.673,3.984;P<0.05);大学生在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交往焦虑均为负相关(r=-0.181,-0.148,-0.165;P<0.05);交往焦虑总分与情绪管理为负相关(P<0.05);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情绪管理为正相关( r=0.373,0.397,0.358;P<0.05);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结论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显著减少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水平。

  •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

    作者:沙晶莹;王元;房卫鑫

    入园分离焦虑是儿童期焦虑的一种,对儿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关系

    作者:史梦竹;宋旭红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 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 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锦萍;李董平;张卫

    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生697名;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问卷(IPPA )、学校联结量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①性别(Wilks’λ=09.1,P<00.01)和年级(Wilks’λ=09.8,P<00.1)的主效应都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多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男生;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初一,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②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β=-01.9,-02.1,-02.1,-02.7;P均<00.01);③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被试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学校联结仅通过身体攻击规范信念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对两种攻击行为产生特异性的间接影响。结论: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又通过影响学校联结和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学校联结通过影响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

  • 自恋与亲子依恋及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周晖;张豹

    目的 探讨亲子依恋及家长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 研究一,301名初中学生填写了自恋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研究二,222名大学生完成了自恋其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结果 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的自恋水平既能被亲子依恋的积极方面(父亲沟通)所预测(β=0.14,P<0.05),也能被亲子依恋的消极方面,即父亲疏离相关所预测(β=0.27,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β =0.29,P<0.001)和过度干涉保护(β=0.25,P<0.01)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恋程度.结论 初 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及疏离水平越高,其自恋水平越高;父母温暖和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子女自恋人格水平越高.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

    作者:张秋凌;邹泓;王英春

    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引起研究者关注的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心理适应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中小学生日常情绪体验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

    作者:张兴慧;陈福美;张彩;王耘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及与亲子、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选取学生694例(小学177例,初中283例,高中234例),采用儿童青少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量表(PANAS-C)和人际依恋量表(IPPA)对其日常积极(PA)和消极(NA)情绪体验及母子、父子和同伴依恋进行评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初中男生PA和NA得分均高于女生[(2.2±0.7) vs.(1.9±0.6),(1.5±0.5)vs.(1.3±0.3),均P<0.05],高中男生NA得分低于女生[(1.3±0.3)vs.(1.5±0.4),P<0.05].母子依恋直接或通过同伴依恋正向预测小学生PA,中介效应占比16.1%,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小学生NA(β=-0.21,P<0.05),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PA和NA(β=0.28,0.16,均P<0.05);父子依恋对三个年级段学生PA正向预测均通过同伴依恋实现,中介效应分别占比38.5%,76.9%和53.3%,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NA(β=-0.24,P<0.05),通过同伴依恋负向预测高中生NA,中介效应占比16.7%;同伴依恋对小学生和初中生NA无预测作用.结论:相比而言,母子依恋对小学生情绪体验更为重要,父子依恋对初中生更为重要,同伴依恋对高中生更为重要.

  • 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

    作者:刘东台;李小健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神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1].

  • 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与儿童抑郁间中介作用

    作者:王蔺;韩茹;蒋舒阳;刘正奎

    目的 探讨主观社会支持在儿童亲子依恋质量与抑郁水平之间是否产生中介作用.方法 于2015年12月,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安徽省合肥市肥东某学校4~9年级272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2721名儿童抑郁得分为(8.55±4.7)分,初中生抑郁得分高于小学生,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母亲依恋得分、父亲依恋得分均为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主观支持得分在学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水平与父亲依恋(r=-0.249)、母亲依恋(r=-0.261)以及主观社会支持(r=-0.316)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均P<0.01);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质量和抑郁水平的关系之间能产生部分中介作用(Y=-0.085,P<0.001).结论 亲子依恋既能直接影响儿童抑郁水平,还能通过主观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儿童抑郁水平;帮助儿童提升其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抑郁水平.

  • 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的不同特征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谭琴;肖强;叶志英;程明艳

    目的:研究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的不同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期间在儿科及心理咨询科就诊的孤独症患儿60例,并对其父亲、母亲等家庭成员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陌生情境实验法判断孤独症患儿的依恋性质及类型.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幼儿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了解孤独症患儿的家庭特征,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安全型30.00%、淡漠型46.67%、缠入型8.33%和混乱型15.00%;安全型和缠人型亲子依恋ATEC分值显著低于淡漠型和混乱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教养方式等与孤独症的亲子依恋类型及特征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依恋分为安全型、淡漠型、缠人型和混乱型四种类型,孤独症患儿的自身缺陷是影响其依恋特征的主要因素.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严厉管教、亲子依恋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作者:王峰;周国权;谢红涛;李清伟;李萍;崔海松;李泽兵;周丹;尹莉莉;肖维琴;陈嬿;陆峥

    目的: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父母严厉管教、亲子依恋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方法:分别对ADHD患儿(ADHD组,103例)及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103名)进行依恋安全性量表(KS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及自制的严厉管教方式问卷调查;分析ADHD患儿父母严厉管教、亲子依恋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结果:ADHD组PHC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ADHD组父亲责骂评分与PHCSS行为及幸福与满足因子分负相关(P<0.05或P<0.01),父亲体罚评分与PHCSS总分、行为、合群、幸福与满足因子分负相关(P<0.05或P<0.01);ADHD患儿父子依恋是父亲体罚与儿童自我意识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子依恋是ADHD患儿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B=8.954,SE=2.216,β=0.373,P=0.014,R2=0.139,F=16.333). 结论:ADHD患儿自我意识低下受到不良的亲子依恋及严厉管教方式的影响;减少严厉管教方式有利于改善ADHD患儿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促进ADHD患儿心理健康成长.

  • 亲子依恋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峰;陆峥;谢红涛;崔海松;李泽兵;王琦;周丹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及家庭特征与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系. 方法:分别对ADHD患儿(ADHD组,103例)及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103名)进行儿童依恋安全性量表(KSS)、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及自制的严厉管教方式问卷调查;分析家庭特征、亲子依恋与ADHD的关系. 结果:ADHD组母子及父子KSS分[(2.7±0.3),(2.7±0.5)]明显低于对照组[(3.0±0.3),(2.9±0.4)](P均<0.01);两组母子KSS分与ADHD筛查量表中注意缺陷分(r=-0.21,P<0.05;r=-0.30,P<0.01)及多动/冲动分(r=-0.20,r=-0.21;P均<0.05)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子KSS分(OR=0.38,P=0.000)是ADHD保护性因素;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低(OR=1.72,P=0.016)、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OR=1.65,P=0.030)、母亲体罚孩子(OR=1.59,P=0.009)、家庭居住面积小(OR=1.49,P=0.019)、家长陪同完成作业(OR=1.44,P=0.035)是ADHD的危险因素. 结论:母子依恋安全性下降、母亲体罚孩子等家庭特征与学龄期儿童ADHD密切相关.

  • 抽动障碍儿童亲子依恋特点的初步研究

    作者:詹明心;陈一心;王民洁;储康康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儿童的亲子依恋特点.方法:采用儿童依恋量表对47名抽动障碍儿童与83名正常儿童进行测试,对比各维度评分;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对抽动障碍儿童进行症状评估;将抽动障碍儿童的依恋评分与抽动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 结果:抽动障碍组儿童的父亲依赖度(3.05±0.67)分、母亲依赖度(3.13±0.61)分、母亲亲近度(2.71±0.54)分、父子安全性依恋(2.80±0.56)分及母子安全性依恋(2.93±0.47)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抽动严重程度与依恋量表各维度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抽动障碍儿童亲子安全性依恋水平低于正常儿童.

  • 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状况及其关系分析

    作者:姚荣英;刘峰;庄蔚然;张建明;刘馨宇;付连国

    目的::了解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状况,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某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儿童攻击行为方面,父亲单方打工与父母均打工男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男童(P<0.05),父母均打工留守女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单方打工的留守女童(P<0.05);儿童父母依恋方面,各年级比较显示,四年级男童父、母亲近维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级(P<0.01),而四、五年级女童高于六年级(P<0.05);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四维度关系显示:父母依恋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行为低(P<0.05~ P<0.01)。男童方面,非留守和父亲单方打工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因子影响因素仅为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留守男童的影响因素有父亲信赖和亲近2个维度,父、母均打工男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父、母亲近2个维度;女童方面,父、母依恋4个维度中影响非留守女童的因素仅有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女童的影响维度为父、母信赖,父亲单方打工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与母亲亲近3个维度,父、母均打工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和父、母亲近4个维度。结论:留守因素主要影响女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针对性地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可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 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女生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俞荷俊;周英;顾璇;朋文佳;姚荣英

    目的:了解女中学生青春发动时相、攻击行为、外显自尊和亲子依恋的状况,探索青春发动时相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揭示外显自尊和亲子依恋在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攻击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130名女中学生进行青春发育状况、攻击行为、外显自尊、亲子依恋的调查。结果:初中女生外显自尊和父子依恋的得分均高于高中女生(P<0.01),高中女生青春发育得分高于初中女生(P<0.05)。女中学生青春发动时相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母子依恋、外显自尊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和P<0.01);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在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分别为33.87%和25.98%。标准化回归系数7条显著路径,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均对攻击行为有直接作用,同时青春发动时相提前通过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作用。结论:在攻击行为的预防上,引导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女中学生,正确把握自尊弹性,改善亲子依恋关系,可缓解和降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女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

  • 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者:顾璇;姚荣英;袁长江;李克勤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4所中学在校学生2 626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攻击问卷和父母依恋量表.结果:年级、性别、父母的职业、管教方式、教育态度及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P<0.01).结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程度均具有一定关系,其中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 小学高年级儿童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俞荷俊;周英;姚荣英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儿童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儿童1 02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问卷、情绪管理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和交往焦虑问卷.结果:学校环境中,不同自感教室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朋友数的儿童交往焦虑总分、害怕否定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中,父亲外出打工儿童交往焦虑总分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均高于父亲未外出打工者(P <0.05和P<0.01),而母亲外出打工学生仅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高于母亲未外出打工者(P<0.05);自认父亲对其生活中表现“不知道”及“满意”的学生交往焦虑总分及2项因子评分均低于“不满意”者(P <0.05 ~P <0.01),自认母亲对其学习中表现“不知道”及“满意”学生交往焦虑总分及2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不满意”者(P<0.01),自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好”学生害怕否定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较差”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情绪管理、父母依恋与交往焦虑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交往焦虑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的影响因素均为情绪管理、母依恋及同学关系(P<0.01).结论: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为情绪管理、母依恋及同学关系,在预防中要关注家庭亲子关系及同学关系的调节,注重提高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 抽动障碍患儿焦虑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

    作者:李韵;刘秀勤;陈丽清;陈素真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患儿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1名抽动障碍患儿与32名正常儿童进行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儿童依恋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估,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儿童个性特点、亲子依恋关系及父母教育方式对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抽动障碍组患儿在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分别为(6.20±5.33)分,(4.87±3.18)分]两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5±3.34)分,(3.06±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0,0.427,0.399,0.674,0.575,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65,P<0.05);广泛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精神质、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543,0.526,0.365,0.613,0.395,P<0.05或P<0.01);分离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0,0.401,0.365,P<0.05);社交恐怖与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7,0.482,P<0.05或P<0.01);学校恐怖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神经质、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5,0.449,0.526,0.463,0.541,0.589,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94,P<0.05).躯体化/惊恐、社交恐怖受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影响,其对方差的解释度分别为45.4%、23.2%;广泛性焦虑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掩饰性因子的影响,对方差解释度为51.0%;分离性焦虑受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其方差解释度为19.3%;学校恐怖受儿童内外向、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50.0%,总体焦虑仍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49.4%.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分离性焦虑水平高于正常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主要受母亲鼓励与宽容少、儿童外向性格的影响.

  • 亲子依恋记忆激活对依恋工作模型影响的试验研究

    作者:沈烈荣;徐云

    目的 探讨亲子依恋安全记忆激活对大学生一般依恋工作模型的影响及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15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实验组被试分别接受与父亲或母亲的依恋安全记忆激活,另设控制组接受非人际关系记忆激活;因变量为被试与"一般男性"和"一般女性"交往的依恋工作模型.结果 被试与母亲依恋安全记忆激活显著提高了被试与"一般女性"交往的他人模型得分(F=3.83;P<0.05),母亲依恋安全激活组显著高于父亲依恋安全激活组[(7.88±7.24)分,(4.49±7.53)分,P<0.05],同时显著高于控制组[(7.88±7.24)分,(4.71±6.83)分,P<0.05];被试与父亲依恋安全记忆激活显著提高了被试与"一般男性"交往的自我模型得分(F=6.35;P<0.01),父亲依恋安全激活组显著高于母亲依恋安全激活组[(6.33±5.39)分,(2.44±6.14)分,P<0.01],同时显著高于控制组[(6.33±5.39)分,(2.59±6.10)分,P<0.01].结论 亲子依恋安全记忆激活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依恋工作模型,其性别差异效应对临床干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效应

    作者:沈烈荣;刘华山;徐云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亲子依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性别效应.方法 采用亲子依恋回溯报告、症状自评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父子依恋安全性[(11.84±4.17)分]显著低于父女依恋安全性[(13.90±3.32)分];母子和母女的依恋安全性[(13.60±3.52)分,(13.92±3.03)分]差异无显著性.②父子依恋回避性对抑郁(β=0.665)、焦虑(β=0.408)、感情(β=0.668)和社会孤独(β=0.659)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子依恋安全性对人际敏感(β=-0.482)和感情孤独(β=-0.253)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父女依恋安全性对感情孤独(β=-0.302)有显著预测作用,母女依恋安全性对社会孤独(β=-0.295)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效应.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