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建光;杨梅

    近年来由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血液中出现早,特异性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在心肌中的含量比骨骼肌中高10倍,在肾脏、肝脏和小肠中含量很低,参与细胞内脂肪酸转运,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从心肌细胞释收,并迅速进入血循环.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克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该疾病关键.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心肌细胞中富含的一种小分子可溶性蛋白,AMI发病后1.5~3h开始升高,4~8h内达到峰值,12~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1],具有较好的心肌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就其在急性心梗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探讨联合检测IMA和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

    作者:徐兰锋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诊住院143例患者检测的IMA和H-FABP结果,以阴性阳性为判断标准,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在143例患者中联合IMA和H-FABP检测比单项检测的敏感性,诊断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联合检测IMA和H-FABP可能对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率有帮助.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cTnT、CK-MB组合诊断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较

    作者:李硕;马青变;郑亚安

    目的 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ACS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因胸痛发作6h内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疑似ACS患者103例,就诊即刻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及不同心脏标志物组合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不同时间段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在ACS发病6h内,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62.5%)高于cTnT(30.6%)和CK-MB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 cTnT组合的阴性预测值高(53.8%).H-FABP在AMI发病3~6h的灵敏度(77.8%)高于发病0~3 h(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AMI发病0~3h,H-FABP+ cTnT组合和H-FABP+ CK-MB组合的诊断灵敏度(55.6%)高于cTnT+ CK-MB组合(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在发病0~3h和3~6h,H-FABP+ cTnT组合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H-FABP(分别提高3.3%和7.4%),H-FABP+ cTnT组合的诊断灵敏度在发病3~6h高(85.2%).结论 H-FABP是目前早期(0~6 h)诊断ACS敏感的心脏生化标志物,尤以发病3~6 h更为敏感.H-FABP+ cTnT组合比单一检测H-FABP的诊断灵敏度高,发病3~6h的H-FABP+ cTnT组合具有好的诊断价值.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钝性心脏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郎宇璜;缪京丰;向明;刘辉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钝性心脏损伤(blunt cardiac injury,BC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和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4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42例健康体检者和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伤后3,6,12 h血清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含量.以cTn Ⅰ作为诊断BCI的金标准,将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13例)和非心肌损伤组(29例).绘制H-FABP和cTn Ⅰ在胸部损伤患者伤后3,6,12 h诊断BC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伤后不同时间(3,6,12 h)血清H-FABP和cTn Ⅰ对BCI的诊断价值.多组均数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delong.clarke-pearson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伤后3 h诊断BCI的AUCH-FABP和AUCcTnⅠ分别为0.9257和0.6844.AUCH-FABP大于AUCcTnⅠ,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伤后12 h诊断BCI的AUCH-FABP小于AUCcTn 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841 vs.0.8276,P=0.0278),二者对诊断伤后6 h BCI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55 vs.0.9125,P=0.2609).结论 H-FABP对BC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伤后3 h的敏感性优于cTnⅠ.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作者:张鹏;王前;郑磊;曾方银;裘宇容;刘杰

    目的 确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区分AMI患者与疑似患者的能力,比较H-FABP与临床现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早期入院(胸痛症状发生12 h以内)的有急性胸痛症状的29例AMI患者与56例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组成待研究人群,对每位患者血清H-FABP浓度及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Ⅰ,Myo)进行定量.绘制三种标志物在该人群中用于诊断AM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对三种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the curve,AUC)进行比较. 结果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入院的急性胸痛发作人群中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H-FABP 0.966(95% CI 0.930~1.000),AUCcTnⅠ 0.914(95% CI 0.837~0.992),AUCMyo0.805(95% CI0.708~0.903).AUCH-FABP与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著性大于AUCMyo(P<0.05). 结论 H-FABP具备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AMI与疑似患者的能力;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定量检测用于胸痛症状人群中AMI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意义探讨

    作者:马健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生化分析仪检测46例ACS患者入院3~6h及6~12h两个时间段的血清中的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H-FABP表现出了很好的检测早期(3~6 h)ACS的效果,比MYO、cTnI和CK-MB效果均要好(P<0.05),单独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82.61%,而MYO、肌钙蛋白和CK-MB的诊断效果在6~12h段有明显提高.结论 H-FABP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ACS价值,可以将H-FABP作为更早期诊断ACS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检测中.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翔宇;严松彪;陈晖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较特异的存在于在心肌细胞质内.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H-FABP.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到血中.由于H-FABP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尤其在AMI的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近年来对其研究日渐增多.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鹏;王前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H-FABP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H-FABP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 联合检测H-FABP和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作者:韩鹏飞;桂艺芳;鞠传余;陈志会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及随访研究,探讨影响CHF的预后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于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确诊为CHF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5例,年龄25~92岁,平均年龄(67±12)岁。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未发生组(141例)与发生组(43例)。入院时测定H-FABP和BNP水平,随访出院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H-FABP和BNP水平cut-off值,根据两者水平cut-off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正常组(67例)、低危组1(30例)、低危组2(33例)和高危组(54例)。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增加,NYHA分级IV级比例增加,BNP和H-FAB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FABP的cut-off值为4.3 n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2.1%和84.0%;BNP的cut-off值为200 p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1.9%和70.2%。H-FABP>4.3 ng/ml(RR=5.415,95%CI:2.201~13.324)和BNP>200pg/ml(RR=2.412,95%CI:1.016~5.731)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正常组为4例(6.0%)、低危组1为3例(10.0%)、低危组2为8例(24.2%)、高危组为28例(51.9%),高危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ABP和BNP联合检测是判定CHF患者预后和危险分层较可靠的指标。

  • 脑钠肽、低氧诱导因子-1α、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高原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欢;华毛;冯喜英;马维秀;李玉红

    高原肺动脉高压(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HPH)是指生活在海拔2500 m以上地区的人群,因对高原环境适应不全引起的肺小血管功能性及器质性改变,从而导致低氧肺动脉高压及相关临床表现[1-3].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快速诊断OPCAB术后心肌梗死

    作者:孟冬梅;李培军;刘子后;李杰;孙静;郭志刚;刘建实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肌梗死的早期快速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3月至7月,59例患者行首次单纯OPCAB.根据围手术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值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将患者分为正常组(Ⅰ组)、心肌损伤组(Ⅱ组)和心肌梗死组(Ⅲ组),分析各组H-FABP、CK-MB、cTnI含量的变化,并应用ROC曲线分析H-FABP诊断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截断点和应用价值.结果 Ⅲ组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Ⅱ组及Ⅰ组(P<0.01),H-FABP峰值出现时间早(人ICU 2 h即达到高峰),维持时间短(入ICU 4 h即开始下降),术后1天回到基线水平.经ROC曲线检验,以H-FABP 22μg/L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截断点,入ICU即刻诊断灵敏度为90.9%,特异性为77.1%.入ICU 2 h的H-FABP值灵敏度为72.7%,特异性为75.0%.结论 H-FABP有助于OPCAB术后心肌梗死的早期快速诊断.

  • 联合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治中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 IMA)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IMA、H-FABP,根据AMI诊断标准分为AMI患者、非AMI患者,计算IMA、H- FABP及IMA+H- FABP对AMI诊断的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AMI患者血清IMA、H-FABP明显高于非AM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IMA、H-FABP、IMA+H -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9.5、93.7、100.特异度分别为:73.8、80.9、71.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6.1、91.8、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79.6、84.9、80.结论 IMA、H-FABP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价值更优.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及法医学意义

    作者:郭淼;万立华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丰富,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血清中H-FABP水平有时间规律性,其释放至血浆的量与心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是一种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本文就H-FABP的生理化学特性、在心肌损伤诊断巾的应用及法医学的意义作一综述.

  • 血清H-FABP浓度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组织损伤的新型标志物

    作者:董瑨堃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关键的脂肪酸载体蛋白,人H-FABP是一种酸性蛋白质,其等电点为5.1.目前,H-FABP是具潜质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0 ~3 h)即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血浆H-FABP,并且其释放本质上依赖于心肌缺血损伤.对比其他已知心肌标志物,H-FABP对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同形式的心肌缺血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H-FABP在其他组织损伤时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作者:王连成;程颖;魏殿军;聂小才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小分子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它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而在心脏外组织及血液中也有少量分布.它早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5h内出现,在6h达高峰值,24h内恢复正常.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这些特性使之有望成为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佳生化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记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丹红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永强;陈志;刘海仁;薛艳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收治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MCP-1及H-FABP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157.45± 13.87)pg/mL和(76.14±9.53)pg/mL,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的(159.33±14.62)pg/mL和(97.32±10.45)pg/mL疗效更优(P<0.05),而H-FABP水平治疗前后分别为(2.12±0.33)ng/mL和(1.08±0.12)ng/mL,降低明显(P<0.05),较对照组的(2.09±0.42)ng/mL和(1.41±0.11) ng/mL,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藉由对血清MCP-1与H-FABP的有效清除,得以改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 H-FAB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燕;李靖;刘鹏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研究使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心导管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02例,动态监测H-FABP的变化.结果 102例先心病患儿血清H-FABP术后15 min升高达峰值,术后4 h开始下降,24 h基本恢复.术前及术后5~15 min、4 h、24 h分别为(1.24±0.21)ng/ml、(8.13±1.49)ng/ml、(5.35±0.18)ng/ml、(1.03±0.18)ng/ml,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可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血清H-FABP是监测早期心肌损伤的可靠指标,可为临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 比较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优势

    作者:赵文辉;刘志平

    目的 定量分析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120例,后确诊AMI患者69例,非AMI患者51例为对照组,按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各组H-FABP的浓度,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比较各指标在诊断AMI早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入院各时间段AMI组H-FABP血液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和cTnT在3h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6 h和>6 h两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的敏感度在发病3h内和3~6 h分别为74.1%和87.5%,高于CK-MB(18.5%、54.1%))和cTnT(14.8%、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h后H-FABP的敏感度为83.3%,低于CK-MB(88.9%)和cTnT(94.4%),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中特异度高的是cTn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定量检测在AMI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与其他高特异度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AMI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cTnI、CK-MB组合在诊断早期AMI中的比较

    作者:王海鱼;郭盛;方胜先;夏斌赞

    目的 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 h、2 h、3 h、4~6 h、7~12 h时血清H-FABP浓度变化,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及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H-FABP+cTnI与H-FABP+CK-MB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①在AMI发病3 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0%)和CK-MB(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发病4~6 h内,H-FABP的敏感性(94.4%)仍高于cTnI(61.1%)和CK-MB(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FABP+cTnI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高(95.8%),特异度亦高(100%).H-FABP+cTnI组合次之,分别为93.75%和97.2%.这两种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与单个H-FABP、cTnI和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亦明显升高.结论 在AMI发病6 h内,H-FABP是为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 h内敏感.H-FABP与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CK-MB的组合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准确率.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