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RH(D)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检测
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之后人类发现的又一个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也是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而其中以RH (D)抗原的免疫性强,临床意义大,因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而备受关注.根据D抗原的数量、性质、抗原性不同,将D抗原分为以下几种表达方式:正常D、弱D、部分D、DEL、增强D.
-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RhD血清型红细胞RhD抗原的表达
本研究旨在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实验方法,并研究不同RhD血清型红细胞表面D抗原表达的差异.选取标准的RhD(+)和RhD(-)细胞按1:1比例混合,用间接标记法[-抗为IgG抗-D,二抗为FITC-抗-IgG F(ab')2]染色,应用FCM检测RhD(+)细胞的比例,并确立IgG抗-D的佳使用稀释度.采用FCM检测RhD阳性、弱D型、RhDel型、RhD阴性红细胞表面D抗原数量.结果显示,IgG抗-D单克隆抗体的佳使用稀释度是1:4,1×106/50 μl.RhD阳性、弱D型、RhDel型、RhD阴性者RhD(+)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6.8±2.97)%、(79.5±9.88)%、(47.8±11.43)%、(3.7±2.96)%,红细胞表面D抗原平均荧光强度依次为33.3±6.21道、18.6±5.39道、7.10±1.17道、0.79±0.55道.结论:4种不同血清表现型的RhD抗原数量的差异有显著性,以RhD阳性的抗原数量多,弱D型次之,RhDel型少.
-
Rh弱D及Del样本的检测研究
为了研究初筛为RhD(-)样本中弱D及Del的检测,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弱D,应用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吸收放散法检测Del.结果表明:在26 200例献血者中,常规血清学初筛D(-)者56例(2.14‰),其中经IAT实验确认为弱D型者5例,吸收放散试验确认Del型者9例,且与CE表型相关.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经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实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
十堰市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所占比例.方法 在122 084名无偿献血者中采用微板法初筛出Rh(D)阴性献血者442名,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试管法确认Rh(D)阴性、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Rh因子血清学表型鉴定采用盐水试管法.结果 442名初筛Rh(D)阴性献血者中采用IAT确认Rh(D)阴性427例,占总人数的0.35%;检出Rh弱D和/或部分D 15例,检出率分别为3.394%(15/442)和0.013%(15/122 084),弱D和/或部分D仅检出4种表型,分布比例分别为ccEe 40%、Ccee 40%、CcEe 13.33%、CCee 6.67%,不规则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从献血者角度讲,D变异型个体所献血液应该作为Rh阳性血液供应临床;从受血者角度讲,则应该输Rh阴性血液.而一个个体可能在不同时间先后成为献血者或受血者,因此正确鉴定弱D和部分D在内的D变异型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对于输血安全和合理用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
Rh弱D、Del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初筛为Rh(D)阴性样本中弱D、Del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用PCR-SSP法检测样本RhD基因8个外显子结构.结果:常规血清学初筛Rh(D)阴性60例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弱D4例,占6.67%;56例Rh(D)阴性标本经吸收放散试验后确认13例为Del,占21.67%;对其中2例弱D和5例Del标本的D基因8个外显子检测都完整存在,排除了弱D、Del的10例Rh(D)阴性标本其基因检测有完全缺失和部分缺失两种可能.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或吸收放散试验检测是否为弱D或Del.
-
无偿献血者弱D型的检出
弱D是能与抗-D发生凝集,但反应强度较弱,只能经抗球蛋白试验证明的D抗原[1].本站输血研究室检测2例弱D型献血者,均为2005年10月来献血.笔者对献血者进行了常规RhD血型鉴定,初筛为RhD阴性,进一步做RhD阴性确证实验,确定为弱D,现报告如下.
-
深圳地区献血者Rh表型和基因型分布调查
目的探讨Rh阴性个体的分子基础.方法对1999年6月~2002年5月共83 722名首次献血者,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Rh表型,对部分Rh阴性、弱D表型的RHD基因编码区全长进行序列分析,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或双管PCR法分析RhD基因型.结果中国人Rh阴性率(IAT检测)为0.3%;弱D表型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和其他弱D形式)概率约0.1‰;在IAT确认的Rh阴性者中,RHD基因检出率为36.0%,D放散型(Del)占24.3%.Del个体以RHD 1227A等位基因为主,纯合子占33.3%(9/27);表型为CCee的Del个体占22.2%(6/27),均为纯合子.在真实RhD阴性个体(吸收放散试验排除Del个体)中,RHD 基因检出率为15.5%,以携带RHD-CE(2-9)-D2等位基因为主(占真实RhD阴性个体的11.9%).另外,在IAT确认的Rh阴性者中,如果排除无效基因携带者,E抗原的频率仅为0.018%.结论中国人RhD阴性者的分子背景复杂,且与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存在较大差异,高频率的Del表型个体和RHD-CE(2-9)-D2等位基因携带者是中国人群Rh阴性个体分子背景的特点.
-
Rh(D)阴性无偿献血者Rh表型及Del检测结果与分析
目的 明确Rh(D)阴性无偿献血者Rh表型及Del型的分布情况,充分掌握Rh(D)阴性献血者资料,为临床需求提供保障.方法 采用盐水介质试管凝集法进行Rh(D)初筛,初筛阴性标本再用抗球蛋白法进行Rh(D)阴性确证试验.用生理盐水介质试管凝集法将Rh(D)确证实验阴性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ABO血型和Rh表型检测.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Rh(D)确证阴性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Del型检测.结果 筛检并确证1451份Rh(D)阴性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分类结果包括A型449份、B型384份、AB型146份、O型472份.性别分类结果包括男性842份、女性609份.Rh(D)检测结果中40份弱D、395份Del阳性、1016份Del阴性.Rh表型中29份CcdEe型、439份Ccdee型、93份CCdee型、778份ccdee型、99份ccdEe型、5份ccdEE型、1份CcdEE型、2份CCdEE型、1份CCd--型、3份--dee型、1份--dEe型.结论 本血站具有丰富的Rh(D)阴性无偿献血者,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对Rh(D)阴性献血者标本进一步开展Rh表型和Del检测,掌握Rh(D)阴性供血者信息资料,有助于保障Rh(D)阴性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关键词: Rh(D)阴性献血者 弱D D放散型(Del) 输血安全 -
1例Rh弱D15型基因型分析
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 D)、部分D(partial 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
Rh弱D型1例报告
弱D是只能与某些抗-D发生凝集,或只能经抗球蛋白试验证明的D抗原[1].笔者在对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检定中,发现1例弱D,现报告如下.
-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研究进展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机制,形成弱D的氨基酸替换主要位于胞内和跨膜区域,表现为抗原位点数减少,但抗原表位数目基本不变.形成部分D(partial D)的氨基酸变异主要位于胞外区域,表现为缺失一个或多个D抗原表位,这也是部分D易产生抗体的原因所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相关研究进展.
-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的分布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从献血者人群及患者中筛检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个体,对其进行RhC、c、E、e抗原表型检测;采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 血清学试验证实为弱D表现型的32例个体中,弱D 20型为2例、弱D RHD(R113R)为3例、弱D 15型为2例、弱D RHD(L320L)为3例、弱D RHD(N340I)为1例、弱D RHD(F214L)为1例、弱D RHD(K409K)为1例、Dva为1例、DⅥⅢ型为2例,其余16例未见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变异.RhC、c、E、e抗原检测,Ccee18 例,CcEe4例,CCEe4例,ccEe3例,其他3例,其分子生物学检测与血清学一致.RHD杂合性试验显示20例标本为纯合型RHD+/ RHD+,其余12例为杂合型RHD+/ RHD-.结论 与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有不同的表型和不同的分子机制.
-
Rh血型弱D1例鉴定分析
在临床输血中,任何献血者被检出是Rh弱D型后,应该把他当作RhD阳性看待.本文报告1例无偿献血者,男,农民,20岁,汉族.2005年7月9日首次来我站参加无偿献血,常规RhD血型筛查时,为RhD阴性,后进一步做RhD确证试验为RhD阳性.
-
永州市Rh(D)阴性人群所占比例的调查和分析
目的:调查来本站献血的5 745名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并进行确定,以掌握本市Rh(D)阴性人群所占比例,建立稀有血型档案,更及时的向临床提供准确的Rh(D)阴性的血液.方法:利用2种不同的抗D试剂对5 745名献血员的Rh血型进行普查,然后利用间接抗球蛋白实验对普查发现的Rh(D)阴性进行弱D检测.结果:在对5 745名献血员的Rh(D)检测中共检出13名Rh(D)阴性的献血员,本市自然人群中Rh(D)阴性的人所占比例为0.23%,其中Rh(D)阴性的汉族人所占比例为0.2%.结论:本市Rh(D)阴性的汉族人所占比例为0.20%,对所有Rh(D)阴性的献血员利用间接抗球蛋白实验进行弱D检测是有必要的.
-
弱D和部分D研究进展
Rh血型系统是目前所有已发现血型系统中复杂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现已发现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其中与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e抗原.Rh血型抗原特别是D抗原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抗原,具有很强免疫原性.除表达正常D抗原外,RhD抗原也存在多种D抗原变异体,包括弱D、部分D和DEL.实验室常规检测中,当在盐水介质中反应为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为阳性时,可认为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但其不能区别弱D或部分D.弱D表现型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有重要意义.
-
弱D25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1名RhD抗原弱阳性孕妇的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试管法检测RhD血型;Rh血型凝胶定型卡检测C、c、E、e抗原;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采用SSP-PCR方法检测RHD和RHCE基因;用特异性PCR技术检测其RHD基因的合子型;对其RHD基因编码区10个外显子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血型血清学实验显示受检者D抗原弱阳性,Rh其它抗原分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阴性;SSP-PCR检测其基因型别为ccD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一致;RHD基因合子型检测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单倍型可能为DcE/dce;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其编码区341G>A (114R>Q),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结论 该受检者为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25型,其输血策略可参照RhD阴性孕妇同等处理.
-
献血者直抗阳性干扰Rh血型鉴定1例
Rh血型系统与输血的关系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受血者为Rh阴性时,如接受阳性血后,可能对D抗原发生致敏,在第二次体内接触该抗原时则会发生溶血反应。因此,献血者的弱D筛查尤为重要。本室在对献血者血液进行 Rh阴性确认试验时,发现因其红细胞上存在的IgG抗体影响Rh血型鉴定1例,此献血者无献血史及输血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一个弱D15型家系研究
目的 调查Rh血型D抗原弱表现型(弱D15)等位基因的家系遗传.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检测各家系成员Rh 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确认D抗原.依据弱D15型等位基因(RHD845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检测一个弱D15型先证者的4名家系成员,同时应用双管PCR技术鉴定全部家系成员的RHD基因杂合型.结果 在全部4名家系成员中检出弱D15型等位基因;RHD基因杂合型结果显示4名家系成员均为RHD+/RHD+纯合型.先证者的父母、外甥均有1条正常的RHD基因,为弱D15型等位基因携带者,表现为正常D阳性;先证者和姐姐各携带2条弱D15型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845A/RHD845A,形成D抗原弱表现型.结论 先证者为弱D15型等位基因纯合体,弱D15型等位基因为亲代遗传基因,非个体基因变异.
-
人类RHD基因及RhD蛋白的研究进展
人类RHD基因及RhD蛋白多态性均较强,在输血医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抗原.RhD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够引起新牛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RhD蛋白存在多种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不完全D和Del型.本文就人类RHD基因、RhD蛋白及其变异体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
Rh弱D及Del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RhD抗原在不同类型红细胞上表达的强度不一,从很强的D到弱D,弱的是Del.弱D主要是由于RHD基因编码区发生点突变,引起编码的细胞内或RhD跨膜区的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上的D抗原位点数减少.RHD1227A等位基因是亚洲人群Del表型的重要遗传标记.本文就弱D及Del的分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等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