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H(D)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检测

    作者:张学军;林世伟;朱丽凤

    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之后人类发现的又一个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也是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而其中以RH (D)抗原的免疫性强,临床意义大,因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而备受关注.根据D抗原的数量、性质、抗原性不同,将D抗原分为以下几种表达方式:正常D、弱D、部分D、DEL、增强D.

    关键词: Rh (D)阴性 弱D 部分D DEL
  • 中国人Rh部分D表型的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吴俊杰;洪小珍;许先国;何吉;傅启华;严力行

    为了研究部分D表型的分子机理,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方法(IAT)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PCR-SS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epecific primer)方法扩增RHD基因特异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测定核苷酸的变异.结果表明:从22例弱D中检测到10例部分D表型,其中D Va(Kou.)、D Va(Hus.)和D Va-like(YH.)各1例,D Ⅵ typeⅢ表型7例.结论:10例部分D表型的分子机理得到明确,其中D Va(Kou.)、D Va-like(YH.)表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 RhD阴性个体遗传多态性与抗-D同种免疫关系研究

    作者:闫芳;王全立

    目的:研究血清学RhD阴性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与抗-D同种免疫的关系,探讨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个性化输血策略。方法用盐水法及间接抗人球方法(IAT)确定RHD阴性个体,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PCR)技术分析样本的RHD基因同时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确定产生抗-D的样本。结果在有免疫史的336例入组者样品中,249例(74.1%)个体完全缺失RhD基因,l68例(20.2%)个体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19例(5.6%)携带RHD-CE(2-9)-D融合基因。抗体鉴定产生IgG抗-D的个体68例,63例(92.6%)完全缺失RhD基因,5例(7.4%)携带RHD-CE(2-9)-D融合基因,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未检出产生抗-D的个体。结论血清学确定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型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和不同的遗传学背景。真实RhD阴性和部分D个体有D抗原免疫时存在同种免疫风险,作为受血者应输用阴性血。基因型为RHD1227A患者不会产生抗-D,在输血时可输用阳性血。

  • 十堰市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舒群峰

    目的 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所占比例.方法 在122 084名无偿献血者中采用微板法初筛出Rh(D)阴性献血者442名,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试管法确认Rh(D)阴性、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Rh因子血清学表型鉴定采用盐水试管法.结果 442名初筛Rh(D)阴性献血者中采用IAT确认Rh(D)阴性427例,占总人数的0.35%;检出Rh弱D和/或部分D 15例,检出率分别为3.394%(15/442)和0.013%(15/122 084),弱D和/或部分D仅检出4种表型,分布比例分别为ccEe 40%、Ccee 40%、CcEe 13.33%、CCee 6.67%,不规则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从献血者角度讲,D变异型个体所献血液应该作为Rh阳性血液供应临床;从受血者角度讲,则应该输Rh阴性血液.而一个个体可能在不同时间先后成为献血者或受血者,因此正确鉴定弱D和部分D在内的D变异型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对于输血安全和合理用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 番禺地区RhD阴性献血者部分D频率调查

    作者:邓诗桢;谢敬文;严康峰;蓝文莉

    目的 分析番禺地区RhD阴性献血者部分D(partial D)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板法对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样本进行确认;采用PCR-SSP法(RH基因变异体分型检测试剂盒)对献血者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部分D基因分型.结果 初筛检出60例RhD阴性,经抗人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约为0.23%.59例RhD血清学筛选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2例部分D,血清学筛选RhD阴性中出现部分D的频率约为3.4%.结论 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CE (5)-D、RHD-CE(6-9)-D等位基因型,采用PCR-SSP法对RhD阴性表型献血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以准确鉴定RHD基因型.

  • 3例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叶璐夷;谢莉;贺云蕾;朱自严

    目的 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建.结果 2例样本仅检出365C>T突变,1例样本检出365C>T杂合突变和1 227G>A杂合突变.经D-screen中全部抗体检测的2例样本表现出与部分D表型中DVII相同的D抗原表位分布,另1例未经D-screen全部抗体检测的样本与DVII的D抗原表位分布类似.同源建模分析显示弱D型54的胞内S122L突变也可能影响D抗原胞外区的蛋白结构.结论 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了弱D型54,并首次分析了该表型的D抗原表位组成.弱D型54具有部分D表型的特征,可能引起同种免疫.

  • 深圳地区献血者Rh表型和基因型分布调查

    作者:周一炎;邵超鹏

    目的探讨Rh阴性个体的分子基础.方法对1999年6月~2002年5月共83 722名首次献血者,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Rh表型,对部分Rh阴性、弱D表型的RHD基因编码区全长进行序列分析,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或双管PCR法分析RhD基因型.结果中国人Rh阴性率(IAT检测)为0.3%;弱D表型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和其他弱D形式)概率约0.1‰;在IAT确认的Rh阴性者中,RHD基因检出率为36.0%,D放散型(Del)占24.3%.Del个体以RHD 1227A等位基因为主,纯合子占33.3%(9/27);表型为CCee的Del个体占22.2%(6/27),均为纯合子.在真实RhD阴性个体(吸收放散试验排除Del个体)中,RHD 基因检出率为15.5%,以携带RHD-CE(2-9)-D2等位基因为主(占真实RhD阴性个体的11.9%).另外,在IAT确认的Rh阴性者中,如果排除无效基因携带者,E抗原的频率仅为0.018%.结论中国人RhD阴性者的分子背景复杂,且与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存在较大差异,高频率的Del表型个体和RHD-CE(2-9)-D2等位基因携带者是中国人群Rh阴性个体分子背景的特点.

  • 1例Rh弱D15型基因型分析

    作者:于晓丽;焦立新

    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 D)、部分D(partial 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研究进展

    作者:孙国栋;王晓平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机制,形成弱D的氨基酸替换主要位于胞内和跨膜区域,表现为抗原位点数减少,但抗原表位数目基本不变.形成部分D(partial D)的氨基酸变异主要位于胞外区域,表现为缺失一个或多个D抗原表位,这也是部分D易产生抗体的原因所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相关研究进展.

  •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任本春;池泉;卓孝福;张爱

    目的 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的分布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从献血者人群及患者中筛检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个体,对其进行RhC、c、E、e抗原表型检测;采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 血清学试验证实为弱D表现型的32例个体中,弱D 20型为2例、弱D RHD(R113R)为3例、弱D 15型为2例、弱D RHD(L320L)为3例、弱D RHD(N340I)为1例、弱D RHD(F214L)为1例、弱D RHD(K409K)为1例、Dva为1例、DⅥⅢ型为2例,其余16例未见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变异.RhC、c、E、e抗原检测,Ccee18 例,CcEe4例,CCEe4例,ccEe3例,其他3例,其分子生物学检测与血清学一致.RHD杂合性试验显示20例标本为纯合型RHD+/ RHD+,其余12例为杂合型RHD+/ RHD-.结论 与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有不同的表型和不同的分子机制.

  • RhD变异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庞桂芝;臧文正;陈青;张趁利;娄白敏

    目的 探讨RhD变异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临床安全输血和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无偿献血者个体RhD抗原,鉴定RhD变异型个体血清中抗体的性质;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方法检测RhD变异者RHD基因,并观察其基因变化情况.结果 RhD变异型个体的基因分型结果为D3~ D6外显子缺失,表现为RHD-CE(3-6)-D,即DⅥc型.结论 RhD变异型应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定型,避免临床错误输血及其引发的输血反应.

  • 弱D和部分D研究进展

    作者:任本春;张爱

    Rh血型系统是目前所有已发现血型系统中复杂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现已发现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其中与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e抗原.Rh血型抗原特别是D抗原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抗原,具有很强免疫原性.除表达正常D抗原外,RhD抗原也存在多种D抗原变异体,包括弱D、部分D和DEL.实验室常规检测中,当在盐水介质中反应为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为阳性时,可认为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但其不能区别弱D或部分D.弱D表现型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有重要意义.

  • 直抗阳性患者Rh血型D抗原的鉴定

    作者:黄海涛

    目前在人红细胞上已经发现了30个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其中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之一,同时在临床输血上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而在Rh血型系统的50多个抗原中,D抗原又是为重要的1个血型抗原,因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而备受重视[1].目前发现的D抗原的表现型有RhD(-),RhD(+),弱D,部分D和Del.D抗原检测基本采用经典IAT技术,IAT检测为阴性即判定为RhD(-),检测为阳性则为RhD(+)、弱D型或部分D型[2].木瓜酶能水解IgG分子铰链区从而将其裂解成几个片断,当其作用于致敏在红细胞膜上的抗体,便能水解IgG抗体分子,破坏其完整性,使抗体从红细胞上脱落下来[3],从而达到去除自身抗体对试验的干扰.我们利用这一原理,采用木瓜酶先期处理以获得DAT阴性的红细胞,再用IAT法进行RhD抗原鉴定,终得到准确结果,现报告如下.

  • 部分D表型同种抗-D1例及其基因型分析

    作者:李丹;邵超鹏;张悦;潘书贺;陈娟

    目的 分析1名部分D表型孕妇抗.D同种免疫反应及部分D表型基因的遗传情况.方法 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1名部分D表型孕妇血清抗-D,然后通过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检测、RHD基因合子型分析、以及D抗原12个抗原表位的测定,系统鉴定该例部分D表型的类别和亚型,并对其1家3代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该例部分D表型为DVI(Ⅲ)类型,孕妇血清抗-D是由于妊娠Rh阳性子女产生的,效价为32,抗-D不与其自身红细胞及其它DVI(Ⅲ)部分D表型红细胞反应;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弟亦为DVI(Ⅲ)部分D表型,其父亲为隐性携带DVI(Ⅲ)部分D表型基因,而其母亲1条染色体缺失RHD基因,先证者DVI(Ⅲ)部分D表型基因未遗传至其女.结论 证实DVI(Ⅲ)部分D表型个体可被正常D抗原致同种免疫反应,同时显示个例的基因变异为家系遗传性,而非个体基因变异所致.

  • 因妊娠产生抗-D的Rh部分D型基因分析——附3例报告

    作者:朱于莉;胡彬;韩斌;冯智慧;葛东梅

    目的 研究3例因妊娠产生抗-D Rh部分D型的RHD基因.方法 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进行RhD确证试验和抗体鉴定试验,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和PCR直接测序方法对RHD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通过血清学试验初步确定3例标本为RhD变异型,同时均产生了抗-D;PCR-SSP试验检测标本1和标本2为3-6外显子缺失的RHDⅥtypeⅢ型;PCR测序确定标本3为697G>A RHD Va 3型.结论 Rh部分D型在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后,也存在产生抗体的可能性,以RHDⅥtypeⅢ型多见,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诊断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 儿童患者RhD弱阳性变异体的初步分析

    作者:李萌;李亭;杨云乐;马玲;刘衍春

    目的 对RhD弱阳性儿童患者进行RhD变异体检测分析.方法 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盐水试管法进行RhD血型初筛;微柱凝胶抗球法进行弱D确认试验;确认试验RhD弱阳性者进行PCR-SSP及RHD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 RhD初筛阴性46例(0.38%),确认实验检出弱阳性4例(8.7%);4例RhD弱阳性标本经基因检测,1例1227A杂合子(Del型),1例DⅢa型,2例弱D15型.结论 Del型也可能被血清学方法检出;RhD弱阳性患者中抗原数量减少者较多;针对RhD阳性红细胞是否产生需进一步研究.

  • DBT1型D变异体母亲产生抗-D致新生儿溶血病

    作者:徐秀云;周根水;刘昕;王莲慧;童小燕;舒锦;徐子恒;万贝妮

    目的 通过RHD基因测序分析,解析有溶血症的新生儿检出抗D而其母亲为RhD阳性的原因.方法 患儿做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母亲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筛查,RhD血型检测,抗体鉴定;母亲血样进行RHD基因外显子序列直接测序.结果 患儿放散液和母亲血清均检出抗-D;母亲RhD血型血清学鉴定为阳性,基因测序结果为少见的RHD变异体DBT1型.结论 母亲的RhD血型常规检测为正常RhD阳性,经基因检测确认为D变异体DBT1型.母亲因妊娠免疫产生抗-D使第二胎新生儿发生Rh溶血病.D变异体DBT1型引起新生儿溶血此前国内未见报道.

  • RhDⅥ Ⅲ表型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左宏莉;何智;罗广平;朱祥明;尚锦青;唐朝辉;李聚林;孙先玲

    目的 了解RhD抗原阳性(变异)产生IgG抗-D个体的RHD基因结构. 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 检测个体RhD抗原,鉴定RhD变异个体体内抗体的性质.采用PCR-SSP方法 检测其RH血型基因,观察RhD抗原变异体基因构成情况.结果 变异个体Rh血型为RhDⅥⅢ型(D抗原不完全型),单倍体型CDe/cde.结论 准确的RhD血型鉴定对制定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策略和对育龄妇女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意义重大.

    关键词: RHD抗原 RHD基因 部分D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