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容量血液滤过在脓毒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应用

    作者:王扬;陈军;詹英

    目的 评估持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脓毒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救治效果.方法 脓毒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行床边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19例,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动脉乳酸、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尿量等的变化,评估疗效及病死率.结果 HVHF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前明显降低,乳酸、降钙素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较前明显下降,尿量、氧合指数均能明显改善,病死率较预计病死率下降.结论 对于脓毒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持续HVHF治疗可提高急性期抢救成功率,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条件.

  • 运用品管圈工具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灯凯;张兴华;安建雄;李喜元

    目的 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原因,制定对策,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 运用品管圈工具,通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制定与实施等步骤,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的达标率由61.1%提高到83.0%.结论 运用品管圈工具可明确找出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原因,解决方法有效,明显提高了血压的达标率,改善了临床监测指标.

  •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红蕾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属难治性休克,病死率高达50%.在脓毒性休克中,循环处于扩张状态,血浆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含量降低,机体对儿茶酚胺药物产生抵抗等,常需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急需更有效的纠正血管扩张状态,改善组织灌注,升高AVP浓度,提高受体敏感度的治疗措施.

  • 老年患者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速度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柏磊;周石连;叶雨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输液速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严重感染病人液体复苏效果.按液体复苏期间的输液速度分为慢速组(<500 ml/h)和快速组(≥500 ml/h),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率、有创及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乳酸、ScVO2及有无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MODS和7天死亡率、28天死亡率及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CVP和MAP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速组的尿量达标时间耗时较长(P<0.05);ScVO2及乳酸清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快速组对液体的需求量多,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数则少于慢速组;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高于慢速组(P<0.05).两组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近,但慢速组出现MODS的例数少(P<0.05).7天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比较,慢速组低于快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入住ICU时间慢速组明显短于快速组(P<0.05).结论 在脓毒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不可一味靠加快输液速度来保证组织灌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应控制单位时间内的输液量,避免给储备能力较差的心功能造成更大的负担.在保证主要脏器灌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 脓毒性休克的诊疗进展

    作者:刘端绘

    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大手术术后、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常见并发症.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过程涉及炎症、组织损害、凝血功能、免疫等一系列问题[1],且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性改变相关[2],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3].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常见危重症,是脓毒症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表现,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且常累及多个脏器,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近年来,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及抗感染治疗得到有效发展,但其病死率仍高达30%~50%.脓毒症休克患者合并系统器官功能障碍越多,病死率越高,尤其合并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患者病死率较高.平均动脉压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脓毒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医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有关脓毒性休克乃至包含其他相关症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作一综述如下.

  • 儿童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邓勇丽;韦丹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3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糖、病原学检查、原发病、脏器功能障碍数目、是否需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时间.结果:83例患儿中,死亡27例,病死率32.5%;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62例(74.7%),合并1,2,3个及以上脏器功能障碍者病死率分别为23.1%,40.7%,59.1%.原发病以血液系统疾病、肺炎及消化器官先天发育异常为主,血液系统疾病居脓毒性休克死亡原发病首位.死亡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非死亡组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复苏时间>5 h、失代偿性酸中毒、MODS、病原菌培养阳性与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个影响因素与死亡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和积极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其病死率.复苏时间长,动脉血pH<7.35、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病原菌培养阳性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加强预防院内感染也是降低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风险的关键.

  •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效果的观察

    作者:邓勇丽;韦丹;王随力;李眉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 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短[(18.50±8.85) 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 梗阻性结直肠癌急诊手术43例体会

    作者:潘观宁;刘善超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其中很大部分以结肠梗阻就诊[1].结肠梗阻时呈闭袢性肠梗阻病理改变,容易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脓毒性休克.若诊断延误或处理失当,病死率甚高.现将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急诊手术治疗的43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报告如下.

  • 血浆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农肖尧;卢一郡

    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正常人血清中存在的含11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随着侵入性操作、细菌耐药性、严重烧创伤发生率、器官移植病人和放化疗病人的增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 脓毒症相关概念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刘达恩

    既往对外科患者是否选用抗生素或选用何种抗生素治疗,往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病灶,是否有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现象来判断;主要强调细菌、毒素、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在选择抗生素时的作用,认为感染和机体全身反应是同一概念,即感染到一定程度势必产生全身性反应,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与机体的各种反应均发生了直接联系.因此,长期以来,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性休克等名词互相使用,但又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病理过程及预后,给感染及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严重烧伤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韦和平;刘达恩

    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召开协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infection)、菌血症(bacteremia)、脓血症(sepsis)、严重脓血症(severe sepsis)、脓毒性休克(septic c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病症的定义(1).经多年实践,这些定义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及应用,这对提高严重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治疗,降低死亡率有很大的帮助.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 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的测定与预后

    作者:向淑麟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例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PICCO plus检测仪监测两组患者 EVLWI、全心射血分数( GEF )、系统血管阻力( SVRI )、中心静脉压( CVP)、心指数( CI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并监测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EVLWI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CI、GEF、SVRI、CVP、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描绘EVLWI的ROC曲线发现以EVLWI≥10 ml/kg为界点,预测死亡发生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0.48%,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79.1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EVLWI明显增高者死亡率高,以EVLWI≥10 ml/kg为界点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 垂体加压素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脓毒性休克对比观察

    作者:高凤江

    儿茶酚胺类正性心力药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等,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传统药物.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与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外科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何志捷;邹子俊;李祖勇;周明根;张云

    目的 观察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外科脓毒性休克患者补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ICU中60例外科脓毒性休克需补液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治疗组30例,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30例,观察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肌酐、尿素、血糖等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肌酐、尿素、肝功能及其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血糖水平的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外科脓毒性休克患者救治中,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能较好地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减少血糖水平波动,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对预后的研究

    作者:李诗阳;邢柏;王小智

    目的 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入住院ICU 1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初始血浆BNP水平和预后的相关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110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APACHEⅡ评分、初始血浆BNP水平的差异;以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分为A组(<48h,48例)、B组(48~96h,56例)和C组(>96h,46例),比较三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各组入住ICU时APACHEⅡ评分、初始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为(38.2±15.1)h,明显低于死亡组(65.5±16.4)h(P<0.05);C组病死率(52.2%)明显高于A、B两组(10.4%与19.6%)(P<0.01).结论 BNP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可用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

  •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SV、ScVO2、乳酸清除率、心肌酶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矛;姜悦;黄樱菲;江其影;许丽清;谢欢欢

    目的 研究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每搏输出量(SV)、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清除率和心肌酶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125例,根据预后分为两组,其中存活组78例,死亡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ICU时的SV、ScVO2、血清乳酸浓度、6 h乳酸清除率和心肌酶学等指标.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ICU时的SV、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入ICU时的血清乳酸浓度为(5.17±1.23) mmol/L,低于死亡组的(5.51±1.33) mmol/L,谷草转氨酶(AST)为(165.4±23.8) U/L,低于死亡组的(185.2±24.6) U/L,LDH、CK、CK-MB等心肌酶学等指标也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存活组患者的SV、ScVO2较入ICU时有明显提高,血清乳酸浓度明显降低,6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 h后的心肌酶学等指标与入ICU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ICU时SV、ScVO2与预后无关,与心肌酶学有关;入ICU 6 h SV、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与预后密切相关.

  • 休克指数对急诊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戚小男;王海涛;安兆威;倪志千

    目的 探讨急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行休克指数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急诊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后的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40例)和院内死亡组(50例),计算并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入院后接受液体复苏治疗2 h后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结果 生存组患者的休克指数SI1及SI2分别为(1.32±0.07)、(0.96±0.04),均明显低于院内死亡组的(1.59±0.06)、(1.21±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SI1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2.5%、17.5%,SI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22.5%、27.5%,院内死亡组SI1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0%、44.0%,SI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78.0%,生存组SI1较SI2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低,院内死亡组SI2较SI1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后复苏2 h的休克指数相比于入院时的休克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急诊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性休克的预后进行判断.

  • 延长美罗培南给药时间治疗脓毒性休克疗效观察

    作者:谭云辉;冯丽;陈熙;徐圣君;黄晓芳

    目的:探讨延长美罗培南给药时间法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被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的ICU住院患者143例,治疗前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延长时间组71例,常规给药组72例,延长时间组患者采用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q8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3 h;常规给药组患者采用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q8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30 min。其他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ICU住院时间、降钙素原(PCT)水平、APACHEⅡ评分、不良反应及28 d病死率。结果延长时间组抗生素使用天数[(8.4±2.3) d vs (12.1±2.2) d]、ICU住院时间[(9.5±2.2) d vs (12.4±2.1) d]及28 d病死率(11.27%vs 16.67%)优于常规给药组(P<0.05),且降钙素原(PCT)水平、APACHEⅡ评分改善更大(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剂量下,采用延长给药时间方法,可使美罗培南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更佳。

  • 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及呼吸指数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邢柏;谭世峰;黄山;王明禄;王首江;何书典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呼吸指数(RI)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55例入ICU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相关数据,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5例患者中存活组35例,死亡组20例。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一般情况、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EVLWI和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第3天的RI、EVLWI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ICU第1天、前3 d的液体平衡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液体负平衡患者病死率相对较低。两组患者EVLWI与RI呈明显正相关(r=0.642,P<0.01),而与氧合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35,P=0.325)。EVLWI3与预后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77±0.061),当EVLWI3>8.8 ml/kg时,评价预后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2.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EVLWI动态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且EVLWI与RI有很好的相关性。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

    作者:陈镜;高路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市某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ICU病房收治的68例脓毒性休克惠儿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第1,3,6天检测血清PCT水平,同时记录患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根据患儿入院后第28天的生存情况将入选患儿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38例),比较2组患儿的PCT水平和PCIS评分,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存活组患儿血清PCT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死亡组患儿血清PCT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存活组患儿第1,3,6天测得的血清PCT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患儿PCI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死亡组患儿PCI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则呈下降趋势;存活组患儿第1,3,6天PCIS评分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血清PCT水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有效预测患儿的预后.

823 条记录 34/42 页 « 12...31323334353637...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