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真菌性角膜炎应用聚维酮碘外用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谭名齐;陈冰冰;梁伟亮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聚维酮碘外用联合抗真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真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膜囊治疗,1次/d,连续治疗2~4周,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聚维酮碘外用联合抗真菌药物效果显著,临床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氟康唑联合角膜清创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关峰;刘晶晶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氟康唑和角膜清创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收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0.5%氟康唑与角膜清创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0.5%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7%,角膜溃疡、前房积脓、视力等症状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与角膜清创术联合应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眼部病症明显改善,安全性较好.

  •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作者:赖美华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3例(11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探究真菌性角膜炎预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0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失败23例,失败率为22.33%;溃疡面积≥16mm2、浸润深度≥0.2mm、前房积脓≥3mm2以及镰孢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较差;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程度以及感染镰孢菌均与治疗预后效果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初诊病灶溃疡面积大于16mm2,浸润深度大于0.2mm,前房积脓大于3mm2以及茄病镰孢菌感染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药物治疗预后效果较差,建议及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作者:康欣;申颖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发病率居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治愈率较前有了明显提高,但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仍有15%~27%病情不能控制,目前仍是角盲症的首要病因.本文将对近期有关FK治疗进展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对不同方式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对FK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

  •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常见病原菌类型探究

    作者:张桂珍;周莹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FK)患者常见病原菌类型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确诊FK患者120例,对患者实施局麻后刮取病灶组织进行真菌培养,所有患者采用5%那他霉素联合0.5%氟康唑眼液治疗,持续用药1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询问患者病史及一般资料,检查患者治疗前眼部病灶情况,记录患者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治疗效果影响因素;根据真菌培养结果确认菌种.结果: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素有溃疡面积、前房积脓、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面积>16mm2、前房积脓>2mm、浸润深度>300μm为FK患者治疗无效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120例患者中,93例真菌培养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7.5%;其中60例(64.52%)为镰刀菌属,21例(22.58%)为曲霉菌属,7例(7.53%)为念珠菌属,5例(5.38%)为其他菌属.结论:镰刀菌与曲霉菌为FK患者主要病原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对预后效果造成影响.

  • 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昭辉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对真菌性角膜炎20例20眼就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局部碘灼,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0.3 ml,与静脉滴注氟康唑,0.2%氟康唑眼液,0.5%那他霉素眼液与0.5%碘伏液滴眼.结果:治愈18例,占87.5%;好转2例,占12.5%.结论:正确诊断,合理及时的药物治疗是治愈真菌性角膜炎的关键.

  • 氟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分析

    作者:熊伟;熊娜;潘旭光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结果治愈30例(78.95%)、好转5例(13.16%)、无效3例(7.89%),总有效率92.11%。结论氟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可有效控制虹膜炎症反应,缩短病程,明显提高治愈率,对真菌性角膜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共焦显微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筱云;范冰;林萍;江秀华

    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是一种在四维(x、y、z轴和 real time)观察活体角膜水平,且无创伤的显微镜,其特点是:无论在透明或混浊的角膜都能在三维空间加真实时间里显示角膜结构和病理改变,尤其对真菌、阿米巴、病毒感染等能在病因学上作出诊断.由于其高分析率,高放大倍数,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我院引进TOMEY公司的卤灯光型的共焦显微镜主要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等的临床辅助诊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 68例真菌性角膜炎二期角膜移植疗效分析

    作者:吴彦超;鲁韶音;崔增敏

    由于抗真菌药物多存在穿性差,抗菌谱窄,毒性大等缺点,部分病例仅靠药物难以治愈.手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手段.穿透性角膜移植能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在控制感染方面疗效比较确切,但由于术后反应剧烈,并发症多,其增视效果并不理想.我院自1995年以来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先行结膜遮盖术治愈感染性病变,于3个月后再行二期角膜移植术,取得较好的增视效果,现报告如下:

  • 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病因学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丽娅;杨子建;张月琴;赵丽娜

    目的调查报告真菌性角膜炎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易患因素.方法对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107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流行病学特征及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呈上升趋势,635例(59.1%)的患者为男性,21-60岁是发病集中年龄,911例(85%)患者的职业是农民,448例(41.7%)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就诊史明确的患者中731例(97%)在一周内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而被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仅为2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对具有患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抗真菌治疗.

  •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报告

    作者:史伟云;谢立信;刘昭升;李绍伟;温莹

    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效果.对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先经常规的抗真菌治疗后,选择炎症难以控制病灶位于中浅层的患者共55例,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供体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进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55例中51例治疗真菌感染,成功率为91%,随访6~18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15~1.0;4例复发,复发率为9%;46例真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镰刀菌属33例,曲霉菌属6例,念珠菌属3例,青霉菌1例,其他丝状菌属3例.50例病理切片PAS染色查见菌丝,49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4例复发者中有一些菌丝已达角膜组织切片的全层,菌种为曲霉菌3例,镰刀菌1例.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是对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具有治疗和复明意义的有效术式之一,对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可减少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 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王鹏;刘建宗;吕兰存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价值.方法:①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与二性霉素B、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常见的致病角膜真菌-镰孢菌(10株)和曲霉菌(10株)的小抑菌浓度(MIC).②用特比萘芬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0例,进行临床观察,并与以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作对照研究.结果:①特比萘芬对曲霉菌和镰孢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前者的MIC均值小-黄曲菌9.35μg/ml,烟曲菌16.74μg/ml.②治疗组除1例重度患者行结膜瓣遮盖术外,余全部治愈;对照组,仅治愈6例,经卡方检验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制特比萘芬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王学红;兰宇;李彩萍;王荣华;宋钰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28例轻症患者进行局部清创、碘灼、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 qd,0.5%氟康唑(普芬)点眼q1/4h,口服斯皮仁诺0.2qn.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结果27例痊愈,1例恶化手术治疗.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清创、碘烧、及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 真菌性角膜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对比分析

    作者:陈薇婴

    目的 进行真菌刮片、真菌培养、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角膜病理学检查的对比分析,以期找出理想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协助临床的治疗.方法 实验方法对比研究.对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141例,进行真菌刮片、真菌培养、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角膜病理学检查.结果 141例患者中真菌刮片直接镜检查到菌丝109例,刮片阳性率为77.3%(109/141).真菌培养共检出真菌104株,阳性率为73.8% (104/141).通过对141例患者进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133例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菌丝,阳性率为94.3% (133/141).对患者切除其角膜溃疡组织进行特染及酶组化染色分析,124例患者中56例在切片中观察到PAS染色阳性的真菌菌丝,阳性率为45% (56/124).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阳性率远高于真菌刮片直接镜检阳性率(x2=16.72,P <0.01)、真菌培养阳性率(x2=22.10,P<0.01)和角膜组织病理PAS染色阳性率(x2=78.25,P<0.01).结论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阳性率高且可在不损伤角膜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但较难鉴别真菌种类.真菌刮片直接镜检,快速简便,但刮取的角膜深浅程度和操作者的经验直接影响阳性检出率,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并且对角膜损伤较大.真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要7天左右的时间,但可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建议在未进行角膜刮片和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进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然后再进行真菌刮片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病理检查不宜用于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 2%汞溴红染色镜检法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应用

    作者:郑永征;谢茂松;刘光辉;任秉仪;潘铭东

    目的 探讨2%汞溴红染色镜检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127例行角膜刮片,标本分别行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以培养结果做为确诊真菌性角膜炎的“金标准”.结果 127例真菌性角膜炎病例中93例检出真菌,阳性率73.23%(93/127).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光镜检查或荧光显微镜检查找真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率、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KOH湿片法;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法查找真菌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低于KOH湿片法.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光镜检查与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串联试验提高了诊断试验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但降低了诊断试验的检出率、灵敏度、假阳性率和阴性预测值.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光镜检查与2%汞溴红水溶液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并联试验提高诊断试验检出率、灵敏度、假阳性率和阴性预测值,但降低了诊断试验的假阴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论 2%汞溴红水染色镜检法是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的快速、有效方法.

  • 多元化治疗252例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璐璐;焦建慈;贺燚;李家臣;赵东卿

    目的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上因缺乏高效、低毒和广谱的抗真菌药物且角膜供体缺乏,治疗较为棘手.寻求经济、有效地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病例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52例252只眼,先行药物治疗2-3周后,对药物治疗无效者根据病灶范围及深度分别采用病灶切除联合羊膜覆盖术、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覆盖术、板层角膜移植术及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随访至临床治愈后3个月.结果 25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有明确植物外伤史者136例,其他外伤史42例.真菌培养阳性者168例,真菌培养阳性率为66.7%.其中药物治疗痊愈者153例,行病灶切除羊膜覆盖术者12例,病灶切除结膜瓣覆盖术17例,板层角膜移植术15例,真菌感染复发2例,穿透角膜移植20例,真菌感染复发2例.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25%.所有感染菌种中,曲霉菌角膜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P<0.05).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早期采用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频繁点眼,可取得较好效果.确诊后应根据病情、病程及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多元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视力.

  • 不同用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白利广

    目的 观察抗真菌药物局部点眼、球结膜下注射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眼科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只眼)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54只眼),球结膜下注射组(B组,62只眼)和角膜基质内注射组(C组,60只眼).A组行角膜清创,2%碘酊烧灼,5%那他霉素滴眼液和0.5%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给予0.2%氟康唑球结膜下注射,C组给予角膜基质内注射,观察各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B组和C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8.06%和81.67%,均明显高于A组的38.89%,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46,21.95,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9,P<0.05).B组的平均治愈时间(30.26±8.44)d和C组的(22.14±9.63)d短于A组的(37.12±1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6.637,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31,P<0.05).三组病例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有所提高,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06,P>0.05),B组和C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943,4.587,P <0.05).C组的平均注射次数(4.88±1.48)次,明显少于B组的(8.77±2.4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481,P<0.05).C组中3例出现注射后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二日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未见穿刺道瘢痕形成及治愈者无复发.结论 球结膜下注射和角膜基质内注射都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角膜基质内注射的疗效优于球结膜下注射.

  • 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分析及药敏试验

    作者:刘素媛;刘立春;单秀水;王彩云;孔令宇

    目的 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采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确诊为感染性角膜炎的91例患者的角膜病灶刮出物,送检实验室,分别进行致菌(细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阿米巴培养,总结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91例感染性角膜炎均为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其中真菌性角膜炎57例,占62.6%,细菌性角膜炎33例,占36.3%,棘阿米巴角膜炎1例,占1.1%;57例真菌性角膜炎中,镰刀菌属27例,占47.4%,链格孢菌属21例,占36.8%,菌丝体6例,占10.5%;33例细菌性角膜炎中,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别占72.7%和21.2%,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占总例数的42.4%.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链球菌对三种头孢类(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大于7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真菌药敏结果显示:特比奈芬对临床常见的5种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为100%,除此之外镰刀菌属对氟康唑和酮康唑敏感度大于70%,对两性霉素和伏立康唑敏感度均低于50%;链格孢菌属对四种抗真菌药物(特比奈芬、酮康唑、两性霉素、伏立康唑)敏感度较好,大于80%,而对氟康唑敏感度较低,为38.1%;菌丝体对除伏立康唑之外的其他四种常用抗真菌药敏感度较高,均为100%.结论 唐山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炎中居首位,镰刀菌属是主要致病菌,在总体中始终占据首位;细菌性角膜炎致病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链球菌为主;三种头孢菌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对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角膜炎敏感度较高,可作为常规用药;红霉素敏感率较低,不适宜用于链球菌感染的角膜炎常规用药;特比奈芬可作为临床抗真菌性角膜炎常用经验用药.

  • 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窦新岩;王丽娅;孙声桃;韩雷;李金;余晓菲;张红敏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三种常用诊断方法,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2013年9月至2014年1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做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及共焦显微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及病程对三种诊断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角膜刮片阳性率为79.5% (789/993),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 (429/993),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1% (815/993).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93例患者中男638例,女355例,无论男女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种诊断方法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种方法诊断阳性者中,年龄均集中在41~70岁,在各年龄段,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年龄段内,每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短时间在角膜感染当天即来诊,长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在各个病程来诊的患者,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刮片在3个月内的三个时间段,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3个月以上诊断阳性率高;真菌培养随着病程的延长,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共焦显微镜在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较真菌培养高.真菌性角膜炎好发病在41~70岁,男性患者较女性多,且性别及年龄均对三种诊断阳性率无影响.角膜刮片在病程大于三个月时诊断阳性率降低,病程对共焦显微镜影响不大,真菌培养随着病程的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

  • 真菌性角膜炎的共焦显微镜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军;王丽娅;孙声桃;张月琴

    目的 探讨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各层的活体形态学特点.方法 对65例(65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灶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分析角膜各层菌丝、孢子形态、直径、密度.结果 通过连续共焦扫描及焦点分析:65例中共焦显微镜显示:①10例显示上皮层下高反射直径2μm~4μm的树枝状菌丝;②27例显示浅、中基质层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直径约3μm~6μm,长度150μm~300μm.③25例显示浅、中基质层弥漫分布的高反射短、段状菌丝,直径3μm~6μm,长度40μm~60μm.④3例显示:直径12μm~15μm的高亮度圆形、椭圆形实心球体孢子.菌丝侵入分布密度与炎性细胞分布密度成负相关(r=-0.019;p=0.026).结论 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随着菌丝侵入角膜深度不同,菌丝形态亦不相同.明确角膜基质深层菌丝形态在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尤显重要.

443 条记录 7/23 页 « 12...45678910...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