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五例新月弯孢霉性角膜炎的临床和病原学研究

    作者:鹿秀海;高彦;李素霞;王敏;王婷;高华

    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属于半知菌中的丝孢纲、丝梗孢目、暗色孢科、弯孢霉属,与链格孢霉同属一科.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多存于土壤和腐生植物中,是少见的条件致病菌,新月弯孢霉所致的角膜炎在临床上也较少见.有研究资料报道显示[1-2],在真菌性角膜炎分离的致病菌中,暗色真菌已经成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弯孢霉自1933年命名以来,已经成为暗色真菌感染中重要的致病菌[3],而角膜是主要的感染部位[1],在美国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中已经位列第4位[4].

  • 角膜炎常见致病真菌DNA快速提取方法的探索

    作者:杨潇远;王丽娅;李振勇;李智涛;屈超义;孙声桃

    近年来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逐年上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真菌病原体检测提供了一条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 真菌细胞壁较厚不易裂解,传统的DNA提取因其繁琐而成为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障碍.本实验使用几种不同的裂解液提取常见角膜致病真菌DNA,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 氟康唑联合二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康铁艳

    目的:研究氟康唑联合二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3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治疗A组(n=67)和治疗B组(n=67),治疗A组给予二性霉素B治疗,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氟康唑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各种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治疗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二牲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使用和广泛推广.

  •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作者:黄文敏;胡穗曦;连玉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调查分析3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视力、角膜病灶、治疗预后、眼部外伤史、外伤后处理经过、眼部用药史以及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结果:14例(37.8%)致盲,19例(51.4%)有明确眼角膜外伤史者,28例(75.7%)曾滥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等眼药滴眼.结论:眼角膜外伤及药物的滥用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避免眼角膜外伤,禁止滥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 他克莫司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移植手术后免疫排斥的影响

    作者:袁建树;王骥;文丰;林赛萍;钟益科

    目的 探究他克莫司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移植手术后免疫排斥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56例(57眼).根据术后采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23眼)和试验组33例(34眼),所有患者经确诊后在术前给予常规抗真菌抗炎治疗,主要药物有:氟康唑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眼膏,手术前后总疗程小于2周,并注重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行手术去除位于病变角膜表面发生坏死的组织及菌丝苔被,完成手术后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环孢素A滴眼液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进行治疗,至末次随访,患者仍继续采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一个月后观察手术后治疗效果、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状况、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共培养分离真菌43株,主要为镰刀菌、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假丝酵母,其中镰刀菌24株占55.81%;曲霉菌属14株占32.56%.治疗一个月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有意义.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免疫排斥反应5例低于对照组10例(P<0.05);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相应的并发症.结论 他克莫司能有效抑制患者术后免疫排斥,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析

    作者:包兴旺;杜新华;陆滨;孙斌;董继跃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眼科真菌性角膜炎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00例患者眼角膜刮片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行药敏检测.结果 20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培养出221株病原真菌,以茄病镰刀菌、烟曲霉和光滑假丝酵母为主,分别为75株、23株和20株,分别占33.9%、10.4%、9.0%;75株茄病镰刀菌对伊曲康唑均不敏感,对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9.3%,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74.7%,对纳他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23株烟曲霉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纳他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52.2%;20株光滑假丝酵母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纳他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85.0%.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和光滑假丝酵母,临床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加以治疗.

  • 纳他霉素滴眼剂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评估

    作者:阳辉;张新芳;冉瑞金;朱晓红;曾琳

    目的:观察纳他霉素滴眼剂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8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资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伏立康唑滴眼液治疗,试验组采用纳他霉素滴眼剂局部滴眼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治疗后复发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0.1、0.1~0.3以及≥0.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视力≥0.3,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视力≤0.1、0.1~0.3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眼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3d、7d、14d、28d眼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纳他霉素滴眼剂局部滴眼治疗效果理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改善患者视力,值得推广应用。

  •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周玲芬;程凯尧;陈虹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眼科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186例,患眼186眼,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行单纯板层角膜切削,B组行板层角膜切削联合羊膜覆盖,C组行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羊膜覆盖,各组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观察各组术后效果。结果186例患眼中184眼保留了眼球,其中179例患者在术后随访中视力明显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A组治疗有效44例有效率93.62%;B组治疗有效47例有效率94.00%;C组治疗有效47例有效率95.92%;D组治疗有效38例有效率95.00%。结论当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发展时要及时改行手术治疗,彻底将病灶组织清除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首要条件,术中应用羊膜和结膜瓣覆盖有利于保护创面,利于愈合。

  • 浙北地区197例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特征分析

    作者:胡卫萍;林琳;周宏伟;朱彬彬;晋秀明

    目的 分析我国浙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K)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菌菌谱及药物敏感性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6年6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197例(197眼)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真菌菌种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7例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65例,男女比例为2.03∶1,发病年龄:23~85岁,51~70岁年龄段患者124例(62.94%),发病高峰月份在10~12月,实验室检查共分离菌株197株,前三位致病真菌分别为曲霉菌属94株(47.71%)、镰刀菌属60株(30.46%)、链格孢霉属28株(14.21%);体外药敏结果显示,3种主要致病真菌对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大于80%,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均低于20%.结论 我国浙北地区FK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每年发病集中在秋冬季,致病菌中曲霉菌占首位,其次为镰刀菌.

  • 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强;马林

    真菌性角膜炎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流行病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真菌毒素与角膜真菌感染

    作者:吴福进;胡建章;韩晓丽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产毒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毒性有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等.真菌感染角膜后可能释放真菌毒素导致角膜损害,但至今对真菌毒素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仍不明确.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的调控;此外,pH值、碳氮比等环境条件也能影响其产量.本文就常见的真菌毒素的危害、调控因素及其可能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2004-201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599例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分析

    作者:赵楠楠;王立涛;金靖;周清;罗平

    目的 了解2004-201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人口学特征及病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年7月-2014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眼科59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及既往诊疗情况等.主要指标 人口学特征、病因及致病菌.结果 男女患病比为3:1,年龄35~65岁者占47.5%,农民为主(63.4%),雨季为高发季节(85.4%).发病诱因中植物性外伤78.4%.未确诊前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占32.5%.致病菌中镰刀菌占37.8%、烟曲霉菌占32.7%.结论 男性中壮年农民雨季植物性外伤是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患病危险因素.

  • 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角膜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其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苏晶;刘新泉;崔红平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烟曲霉菌感染后的大鼠角膜.方法各组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对照眼.在建模后早期(1~3天)、中期(4~7天)、晚期(10~14天)三个不同阶段取下角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ICAM-1在不同病程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HE染色的方法,观察不同病程角膜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主要指标 ICAM-1及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结果 ICAM-1早期开始表达(0.58±0.21),中期达高峰(1.22±0.12),至晚期时仍有少量表达(0.94±0.07).这一变化趋势与角膜局部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一致.总T淋巴细胞在病程中逐渐增多,病程后期达高峰.ICAM-1的表达在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早、中、晚期组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ICAM-1参与了角膜烟曲霉菌性感染后角膜局部的炎症反应.

  • 角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一例

    作者:梁庆丰;游启生;李彬;潘志强

    男性,57岁,教师.右眼红、磨、视力下降3个月,外院诊断为"右眼真菌性角膜炎",给予抗真菌治疗无效.既往无眼外伤、手术史,无其他眼疾史.查体:视力:右眼0.02,左眼1.0;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6 mm Hg;右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中央及颞侧可见片状增生组织,厚薄不一,边界清晰,病灶隆起,病灶位于角膜浅层,病灶与角膜缘之间有透明组织相隔,病灶覆盖瞳孔区,前房、晶体未见明显异常,余窥视不清(图1).

  • 特比萘芬对眼部真菌抗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作者:王香兰;刘宏伟;王智群;罗时运;彭淑玲;周毅

    目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缺少广谱高效和低毒的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是90年代合成的一类结构新颖的烯丙胺类(allylamines)药物,治疗浅层角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但对眼部真菌的抗菌作用报道较少.作者曾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比较了七种抗真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特比萘芬的MIC小,抗真菌作用强[1].本文在进行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药敏试验的同时,测定了不同浓度特比萘芬的抗真菌作用并以1%克霉唑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 农作物所致眼外伤角膜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农作物所致角膜感染特别是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本院就诊的农作物致角膜感染32例(32例).疗程结束后所有对象均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麦芒和稻壳所致者11眼,治愈10眼,好转1眼;玉米叶擦伤所致者7眼,治愈5眼,好转2眼;花生皮擦伤所致2眼中,治愈1眼,好转1眼.结论 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并采取综合治疗,未好转者行手术措施有一定效果.

  • 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角膜局部的免疫学研究

    作者:崔红平;苏晶;高新蕊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 模拟角膜外伤制作大鼠的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在感染后不同阶段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角膜局部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早期,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和LC浸润,未检测到B淋巴细胞.中期,中性粒细胞浸润达高峰,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其中CD4+T淋巴细胞多于CD8+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亦增多,B淋巴细胞开始出现.晚期,中性粒细胞数目有所减少,T淋巴细胞浸润达高峰,CD4+T淋巴细胞亦多于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少量表达.结论 免疫反应与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 结膜瓣移盖术联合瓣下垫片术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

    作者:赵东卿;王印其;孙秉基;张月琴;贺燚;李家臣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的新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体结膜瓣移盖术联合异体部分板层角膜或巩膜瓣下垫片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17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18月,平均11月,一次手术达到封闭角膜穿孔并治愈真菌性角膜溃疡13例,真菌复发或结膜瓣融解再次穿孔4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0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一定提高.结论 该手术具有取材方便、封闭穿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等优点.

  • 甘油脱水保存板层角膜植片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作者:汤静;韩宇;郝更生

    目的 探讨甘油脱水保存的板层角膜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2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采用甘油脱水保存的板层角膜植片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3-12月,平均6.5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并进行临床效果分析.结果 保存植片复水透明合格率100%.术后19例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溃疡愈合.1例排斥反应,1例植片融解行穿透角膜移植,所有病例均无复发.总治愈率95.24%.结论 甘油脱水方法保存板层角膜植片用于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方便、安全、可靠,是一种简单易行及成功率很高的有效方法.

  • 自制酮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连洲;彭海堂

    植物性眼外伤易致真菌性角膜炎,这种疾病治疗困难,疗程长,疗效差,常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需摘除眼球.近几年各种杂志有一些有关治疗的报道,但多为数种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尚未见单纯使用酮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报道.我科自开展自制酮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以来,疗效较好.兹对我科2001年4月~9月诊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1例分析如下.

443 条记录 2/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