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猪苓汤:脱靴摘帽去湿气
民间把下肢水肿叫做"穿靴",把头面部水肿称为"戴帽".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也就是说,如果男同志的水肿从脚以及下肢发起就比较严重,女同胞的水肿从头面部发起就比较厉害.其实,这两种水肿大多和心脏以及肾脏疾病相关.往往是心脏病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人体下肢静脉压高,所以,心脏病病人发生水肿先出现在下肢,即从脚肿起.而肾脏病水肿是由于肾脏滤过能力的丧失或者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水肿.而眼睑等组织疏松的部位组织压力较低,液体更易渗出,因此这些部位的水肿出现早,也为明显.
-
4招消灭小腿静脉曲张
王小丽在中学当英语教师二十多年了,兢兢业业,硕果累累.近一年来,王小丽发现原本修长光滑的双下肢小腿内侧皮下,出现了一些像蚯蚓一样的青紫色凸起物,扭曲成团,局部皮肤变成暗褐色,同时,双下肢的酸胀感越来越重.医生说,王小丽患的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主要是下肢静脉压长期增高,损伤下肢静脉瓣膜,使静脉里的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是拥堵在静脉中,导致静脉管腔扩张、迂曲.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与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of low limbs,CVI)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下肢静脉压增高为主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VI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早期研究,注重于静脉高压、小腿肌泵功能减退与静脉曲张、静脉溃疡的关系.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导致静脉血重力性返流的主导原因,在小腿肌泵收缩期后,腓肠肌静脉丛再充盈时间缩短,引起小腿深静脉和浅静脉内压力持续增高.主干静脉高压的后果是皮肤微循环损害,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扭曲及渗出增加,再吸减少,富含蛋白的水肿液沉积于组织间隙,包绕毛细血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袖[1].后者,阻碍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血氧传递,引起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包括色素沉着、白色萎缩、静脉性溃疡等临床表现.但是,纤维袖形成学说和组织缺氧的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Sarin等[2]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和氙(一种大小类似原子,具有氧分子特性的物质)扩散法研究发现,纤维蛋白袖并没有影响氧的运送和弥散.
-
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
1996年7月-2000年6月,我院应用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18例(19条肢体),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1~60岁,平均45岁。病程4~25年,平均11年。病因: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例,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症3例(4条肢体)。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患肢浅静脉曲张、小腿沉重、胀痛100%,足靴区或踝部色素沉着92%,小腿水肿69%,小腿慢性溃疡52%,溃疡史2个月~5.5年。1.2特殊检查1.2.1下肢静脉压测定(AVP)11条肢体术前作下肢静脉压测定,方法经足背静脉直接穿刺接压力传感器测量直立位时静脉压。平均值:静息状态压力13.9kPa,活动后平均下降至10.6kPa(正常AVP<5.3kPa)。1.2.2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本组19条肢体术前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有3种表现特征:①造影剂经深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小腿浅静脉早期显影,并明显扩张迂曲,深静脉系统全程通畅,明显扩张,股腘静脉几乎与髂静脉相等,均呈直管状异常轮廓,显示瓣膜失去正常对称膨出的竹节状形态,做Valsalva试验时瓣膜下无透亮区,或造影剂密度仅减低,可见明显造影剂逆流,提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②浅静脉曲张,早期显影,深静脉通畅,但呈直管状,较扩张,无瓣膜影痕迹及竹节样膨出影,Valsava试验造影剂直泻倒流,提示下肢先天性深静脉无瓣症。③浅静脉表现同前,深静脉系统全程通畅,深静脉扩张,管壁直管状,僵硬,管内壁不均匀或充盈不均,显示管壁瓣膜被破坏,无明显瓣膜影,造影剂由股总静脉向远侧直泻倒流,提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Ⅲ型)。
-
下肢静脉压和大血流量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
目的 分析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大血流量在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护理,预防血栓形成.方法 收集术后高度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67例,并进行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大血流量测定,数据作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大血流量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大血流量可以作为临床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指标.
-
脊柱手术俯卧位对下肢静脉压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俯卧位对下肢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手术中测量悬空俯卧位支架组与海绵垫组的双下肢静脉压,分析两组静脉压的差异.结果:普通海绵垫组的双下肢静脉压高于悬空俯卧位支架组,且随手术时间的延长静脉压力增高.结论:悬空俯卧位支架可使双下肢静脉受压减小到小程度,脊柱手术俯卧位时应注意采用此方法.
-
下肢静脉压测定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非血栓性髂静脉压 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后下肢静脉压力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126例,A组68例行腔内髂静脉球囊扩张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B组58例行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两组病例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4天、术后6个月测定下肢静态静脉压(P0)、运动后低静脉压(Pmin)及压力回升到静态静脉压90%时所需要的时间(RT90).结果:术前A、B两组P0分别为132.32cmH2O和131.78cmH2O,Pmin分别为83.36cmH2O和83.74cmH2O,RT90分别为8.94秒和8.91秒,对术前A、B两组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数值分别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天A、B两组P0分别为125.56cmH2O和130.48cmH2O,Pmin分别为74.76cmH2O和82.38cmH2O,RT90分别为14.26秒和9.86秒,A、B两组术后14天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数值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A组明显优于B组;A组术前与术后14天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数值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B组术前与术后14天下肢静脉压P0、RT90分别比较均有差异(P<0.05),Pmin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6个月A、B两组P0分别为124.32cmH2O和129.78cmH2O,Pmin分别为73.78cmH2O和80.64cmH2O,RT90分别为15.26秒和10.46秒,A、B两组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分别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A组明显优于B组;A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B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压P0、Pmin、RT90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于CVI伴NIVCS的患者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较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下肢静脉压显著下降,血流动力学得到有效改善,间接得出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基础疾病之一,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时应同时处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关键词: 下肢静脉压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
下肢静脉压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并经彩色多普勒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患有单侧下肢DVT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其中男37例,女53例;年龄为18~84岁,平均年龄59.48岁;按病期分为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30例,慢性期30例;按病理类型分为央型30例,周围型30例,混合型30例.同时选取同期无下肢DVT的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38.7岁.测定2组纳入研究者的双下肢静态静脉压(P0)、动态静脉压(P00)和压力降低率(P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不同病期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P0和P0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d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例组急性期的P0和P00均高于慢性期(P<0.01);中央型的P00高于周围型和混合型(P<0.01),中央型的Pd则低于混合型(P<0.01).正常对照组左右下肢的上述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病期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者患肢的P0和P00均高于健肢,而Pd则均低于健肢(P<0.01).结论 下肢静脉压的测定可应用于临床对早期下肢DVT患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对下肢DVT的治疗效果评估的客观指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临床检测方法.
-
射频毁损可去除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教师、营业员等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患病率较高.静脉曲张轻者会感到小腿酸胀不适,严重者甚至会患脚踝溃疡.由于长时间站立,重力的作用导致下肢静脉压增高,下肢浅静脉与深静脉汇合处的瓣膜失去单向阀门的作用,造成下肢血液回流障碍、静脉血液倒流、大隐静脉瘀血,使静脉迂曲、扩张.以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硬化剂栓塞、皮下分段结扎剥脱等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这些方式不仅住院时间长、创伤大、复发率高,并且手术后腿部会留下疤痕,甚至还会造成治疗后皮肤溃疡、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