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窦底提升术

    作者:霍明月;彭巍;赵英斌;单显峰;王一川;何帆;王学金

    种植牙修复已成为目前缺失牙患者的佳修复方式之一.随着口腔种植相关研究的深入和种植手术系统工具的不断改良,上颌窦底提升术被引入临床并得到发展,扩大了口腔种植的适应范围.本文就目前常见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式作一综述.

  • CBCT在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兰显国;兰岚

    目的:分析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32例接受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的病患为研究对象,使用CBCT影像诊断手段对病患进行术前设计、术中引导以及术后回访,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BCT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成功进行,术后回访显示,所有病患种植体均未脱落,牙齿功能明显恢复,牙龈色泽恢复正常;CBCT复查表明,种植体结合稳定,仅有1例病患出现上颌窦底粘膜破裂.结论:CBCT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时,能够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评估以及回访复查的顺利进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骨挤压器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爱和;邓秋明;李惠山

    目的:分析骨挤压器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种植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颌后牙缺失的慢性牙周病患者47例,行单纯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62颗.结果:所有牙周病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上颌窦炎症,窦底提升后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量明显增加,种植体周围骨整合良好.结论: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效果显著.

  • 上颌窦底提升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施赟杰;纪荣明;黄会龙;赵欣南;杨能瑞;冯文颢;王少海;刘芳

    目的:为临床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数据参考.方法: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上颌骨标本上,对上颌后区牙根、牙龈缘(牙槽嵴未吸收)至上颌窦底距离和吸收牙槽嵴至上颌窦底距离进行观测(其中固定标本均为粘膜厚度计入测量).结果:固定标本上颌窦底至吸收牙槽嵴黏膜前、中、后距离分别为(13.13±0.74)mm、(8.80±3.58)mm、(12.67±2.38)mm,上颌窦底长为(22.70±3.80)mm.牙槽嵴未吸收固定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牙龈缘至窦底的距离分别为(14.50±3.50)mm、(12.58±3.31)mm、(13.05±2.85)mm、(16.40±3.73)mm、(18.95±4.05)mm.上颌骨标本上颌窦至吸收牙槽嵴前、中、后距离分别为(10.33±1.40)mm、(7.89±1.50)mm、(9.89±1.42)mm.牙槽嵴未吸收上颌骨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牙根距上颌窦底高度分别为(2.55±1.65)mm、(3.40±0.50)mm、(2.45±0.15)mm(m、(3.05±0.55)mm.牙槽嵴未吸收上颌骨标本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牙槽嵴距上颌窦底高度分别为(9.23±2.02)mm、(10.83±2.00)mm、(10.93±2.02)mm、(14.20±1.40)mm.结论:通过对口腔上颌窦解剖学数据的观测,能够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形态学数据参考.

  • 与上颌窦底提升术相关的上颌窦黏膜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孙素珍;林梦娜;何福明

    上颌窦底提升术可以为垂直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开辟有效的种植空间.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上颌窦黏膜疾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术后并发症.本文就此对与上颌窦底提升术有关的常见上颌窦黏膜疾病进行分类总结与阐述.

  • 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一例

    作者:吴少伟;邓飞龙;涂之平;罗智斌

    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不足影响牙种植体的植入.对 于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上颌后部缺牙部位,目前采用的种植方案主要是上颌窦外提升术+延期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已被广泛证实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该方法手术创伤大,治疗时间长且治疗费用高昂.笔者自2008年以来开始尝试采用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即刻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病例,其中牙槽骨垂直高度低为1.3 mm,至今已完成十余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 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后二次入路植骨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馨玉;邸萍;李健慧;胡秀莲;林野

    目的 评估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后二次入路植骨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囊肿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时X线影像学确诊患上颌窦囊肿的32例患者,共33侧.33侧先行口内上颌窦外侧壁入路,摘除部分上颌窦囊肿壁,使其开放后白行萎缩,关闭口腔黏膜入路;3~6个月后二次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均已完成种植修复.通过回顾从囊肿摘除直至后一次复诊的诊疗过程,结合具体病例讨论术中术后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分析上颌窦囊肿的病理分型.结果 共摘除33侧上颌窦囊肿,囊肿摘除术后平均(4.5±1.5)个月(2~8个月)行二次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同期或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62枚种植体.种植术后平均(10.8±2.7)个月(5~17个月)行种植体上部结构固定修复.以摘除上颌窦囊肿时间为基线,患者随访平均(30.9±11.5)个月(12~56个月),随访期间3枚种植体因骨结合失败脱落,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5%(59/62),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上颌窦囊肿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多见,通常位于上颌窦底壁,呈球状或半球状.33侧上颌窦囊肿中,24侧病理诊断符合或基本符合上颌窦黏膜囊肿,5侧确诊为黏液囊肿,4侧未确诊为上颌窦囊肿.结论 不摘除上颌窦囊肿直接种植有潜在风险,囊肿摘除后上颌窦底植骨种植效果可预测性好.

  • 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的动物实验

    作者:叶展超;张文斌;陈晓莉;陈江;李忠林;柯淑女

    目的 评价骨形态生成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强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复合Bio-Oss骨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效果.方法 抽取12只犬髂部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分别加入含BMP-2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共培养,观察转染效率,并植入裸鼠皮下观察成骨情况.将BMP-2基因强化BMSC-Bio-Oss复合骨随机植入犬一侧上颌窦底提升形成的空腔中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BMSC-Bio-Oss复合骨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0、60、120 d行大体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新生骨量分析.结果 裸鼠皮下可见新生骨,荧光显微镜示踪可见BMSC.犬上颌窦底提升30 d后,大体观察和CT检查示少量新骨形成,120 d后上颌窦内新骨生成致密,仅有少量Bio-Oss骨.新生骨量分析显示,与空白对照组[(19.67 ±5.73) mm2]相比,实验组新生骨量[(24.74±6.33) mm2]显著增多(P<0.05).结论 BMP-2基因强化BMSC-Bio-Oss复合骨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 用盘钻经牙槽嵴提升上颌窦底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肖菲;赵保东;王维英;冯爱菊;郭苏伟;张雪健

    目的 观察并评估应用盘钻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7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8 mm,平均(5.61±1.61) mm,应用盘钻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51枚,评估手术安全性及舒适度.术后3~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24 个月,观察种植体稳定性、骨结合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术中提升上颌窦底高度2~8 mm,平均(4.75±1.55) mm;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患者主观感觉良好,痛苦指数为(2.22±0.98).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及修复体无松动、脱落,留存率100%.种植体根方骨量于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颈部骨吸收(1.20±0.72) mm.结论 应用盘钻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近期效果满意.

  • 两种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临床对照观察

    作者:王仁飞;赵丹;林海燕;刘敏;王维倩

    目的 分析比较冲顶提升法和CAS-KIT(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工具提升法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杭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887例分别采用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冲顶组)和CAS-KIT工具提升法(CAS-KIT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因术中穿孔放弃植入11例患者的11个种植位点,共计876例患者同期植入1 204枚植体,其中冲顶组496例(653枚植体),CAS-KIT组380例(551枚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及0.5、1、2、3、4年检查两组种植位点的术前窦底高度、提升后窦底高度、提升幅度以及出现的并发症、失败情况、骨结合情况和修复后种植体存留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冲顶组窦底高度提升幅度[(4.08±3.45)mm]显著小于CAS-KIT组[(8.36±4.07)mm](P<0.01);冲顶组修复前植体脱落13枚,术中穿孔64例(穿孔率9.80%),术后上颌窦感染2例;CAS-KIT组修复前脱落15枚,术中穿孔31例(穿孔率5.63%),术后上颌窦感染2例;CAS-KIT组术中穿孔率显著小于冲顶组(P<0.01). 1 204枚种植体的4年存留率为97.26% (1 171/1 204).4年内共33枚植体发生脱落.结论 冲顶法提升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但提升幅度较小,术中穿孔率较高;CAS-KIT工具提升法手术简单,手术时间中等,提升幅度较大,穿孔率低.两种方法术后失败率和上颌窦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窦内黏膜厚度变化的观察

    作者:范倩倩;陈琳;许胜;韩晓鹏;柳忠豪

    目的 观察上颌窦黏膜增厚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及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16例患者(18侧),术前均无明显上颌窦炎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锥形束CT检查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5~8 mm,且上颌窦黏膜增厚>2 mm行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不同层面记录比较上颌窦黏膜厚度变化、对比上颌窦开口通畅情况,并观察种植体成功率.结果 16例患者共植入种植体18枚.锥形束CT检查14例上颌窦底提升后黏膜变薄,2例黏膜厚度增厚.术前检查上颌窦开口均通畅,术后1例开口阻塞,但无上颌窦炎临床症状发生;术后半年,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完成种植修复,全部成功(18/18).结论 上颌窦黏膜增厚不是上颌窦底提升的禁忌证.

  • 上颌窦底提升自体骨与异种骨移植延期种植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张晓;孙凤;张峰;张智勇

    目的 评价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的长期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在种植修复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牙列缺损患者18例(21侧)上颌窦行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延期(6~8个月)植入共46枚种植体.将牙列缺损区域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患者分为两组:①混合材料组(自体骨+异种骨)5例6侧;②单纯异种骨组(Bio-Oss)13例15侧.在3个时间点(植骨术后即刻、种植体负荷即刻、>12个月随访)拍摄曲面体层X线片,评估骨吸收率及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在植入的46枚种植体中,除1枚因感染取出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并完成修复.在平均54个月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 (45/46).3个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比较,移植骨量两组均减少,混合材料组(10.88%和7.77%),总吸收率18.65%;单纯异种骨组(4.40%和-2.47%),总吸收率1.93%.骨量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的临床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单纯异种骨移植的骨吸收率低于自体骨+异种骨混合材料的骨吸收率.

  • 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肖慧娟;杨云东;许胜;孙爱杰;柳忠豪

    目的 观察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不植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5例患者经牙槽嵴顶入路,行OSFE并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96枚种植体,手术过程中上颌窦内不植入任何骨充填材料.缺牙区牙槽骨可用骨高度为5~8 mm,平均(6.78 4±1.04)mm.观察方法 为临床和X线片检查.对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不同长度、安底改建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除1例单牙种植术后15 d因种植体松动、牙龈红肿取出种植体,其余64例患者随访>5年12例,>3年14例,>2年28例,>1年lO例,平均随访33.4个月.96枚种植体中除1枚于种植15 d后松动取bm外,其余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咀嚼功能良好.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1~5 mm,平均2.57 mm,51枚(54%)种植体根方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33枚(35%)种植体根方形成了新的上颌窦底,11枚(12%)种植体根周末见明显新骨形成.统计分析显示,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的长度与上颌窦底骨改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113,P=0.191).结论 应严格把握OSFE适应证;OSFE时不植骨并同期植人种植体的短期临床效果是可预期的;新的窦底形成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无明显相关性.

  • 超声骨刀水冲压力法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娟娟;陈超;欧国敏

    目前上颌窦底提升术常用术式有两种,一种是上颌窦前壁入径的上颌窦开窗术,该术式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患者不易接受[1];另一种是经牙槽嵴顶入径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术式有一定盲目性,易将上颌窦黏膜撕裂,提升高度有限,且患者术后反馈在冲顶过程中震动强烈,感觉不适.

  •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Bio-Oss骨代用品成骨效果的初步观察

    作者:刘毅;陈菲;冯源;谢超;宋应亮;李德华

    目的 评价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单纯Bio-Oss骨粉作为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和临床效果.方法 9例患者(10侧)接受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采用单纯Bio-Oss骨粉作为植骨材料.术后5~11个月行延期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18枚.在种植区以环形钻获取骨组织标本,采用微型CT和组织学分析成骨效果.锥形束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连续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监测骨结合.影像学、微型CT及组织学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种植体稳定系数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 9例患者中共获取14个骨组织标本.微型CT和组织学检测分别显示植骨区新骨形成率为(30.60 ±9.25)%和(25.36±4.20)%.锥形束CT测量显示经骨愈合窦嵴距提升至(13.68±1.95) mm.种植体愈合6个月后,ISQ由种植术后即刻71.94±6.51升至82.56 ±3.20(P <0.05).结论 单纯应用Bio-Oss骨粉作为上颌窦底植骨材料能够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 经牙槽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1年临床评估

    作者:吴少伟;邓飞龙;涂之平;张丽婧

    目的 探讨经牙槽突进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牙部位牙槽骨的垂直高度1.3~4.O mm.经牙槽突正中开窗,推升缺牙部位上颌窦底的牙槽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 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 经牙槽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术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窦提升术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 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

    作者:李源莹;王劲茗;古佩明;李俊达;陈美霖

    目的 研究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变化和囊肿区种植体周围的成骨情况,探讨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12例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并患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在不摘除窦腔内黏膜囊肿的情况下,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14枚.术前测量上颌窦底高度,术后当日测量种植体穿入窦底长度,术后1年测量穿入窦腔内的种植体周围成骨高度,观察黏膜囊肿对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前-术后6个月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变化,评估手术创伤与黏膜囊肿的相互的影响.结果 通过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的种植体在含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周围成骨良好,术后6个月时全部14枚种植体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前上颌窦底高度为(5.5±1.4)mm,术中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长度为(2.9±1.3)mm,上颌窦底厚度平均增加了(1.8±1.0)mm.根据测量结果 计算黏膜囊肿投影面积,术前(201.2±184.0)mm2,术后当日(133.6±187.6)mm2,术后6个月(134.5±107.1)mm2.术前-术后6个月的成对差分均值及标准差[(66.6±142.8)mm2]明显增大,说明术后6个月时黏膜囊肿的体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术前-术后当日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相比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5,P=0.021),术前-术后6个月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7,P=0.134).手术短期内会对上颌窦内黏膜囊肿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未对上颌窦黏膜囊肿产生激惹、恶化等不良影响.结论 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存在不影响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与种植体周围成骨.

  • 作者:

    关键词:
  • 上颌窦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丽娟;何东宁

    上颌后牙区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上颌后牙缺失后垂直骨量丧失严重,限制了上颌后牙区口腔种植的适应证,增加了种植手术的风险,成为临床上种植义齿修复的主要障碍.上颌窦提升术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为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掌握上颌窦提升技术十分重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国际上有关此方面技术的文献研究,对常见的上颌窦形态及提升技术进行介绍,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并发症及植入材料的选择、发展作一综述.

  • 几种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吕铁铭;楚德国

    上颌后牙缺失,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是该区域种植手术需要解决的难题.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主要方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包括两种术式,即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创伤大、术后反应重、需要使用抗生素、患者不易接受,但其提升幅度较大.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肿胀轻,但提升高度有限.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案的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是口腔种植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重要的临床前参考资料.开发和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对人体组织进行模拟实验十分重要.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