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詹文明;邱小平

    目的 评价四维CT技术(4D-CT)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均自愿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并对其分别开展主动呼吸控制(ABC)下常规CT扫描(ABC-CT)、 4D-CT扫描,比较两种技术下的不同治疗计划参数及扫描物理指标.结果 ABC-CT扫描的双肺体积大于4D-CT扫描,平均肺剂量(MLD)、计划靶区体积(PTV)、肿瘤靶区体积(GTV)小于4D-CT扫描,定位时间、治疗时间长于4D-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ABC-CT、 4D-CT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均有成效,可准确定位,尤其ABC-CT靶区匹配精度高, 4D-CT适用于耐受性好、行呼吸管理的较小肿瘤体积患者, ABC方式适用于体力较好、照射体较小患者,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宜的定向方式.

  • 恶性肿瘤中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CT与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的应用

    作者:杜良国;黄博;杜梁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中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CT与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的应用.方法:收治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7例,分别在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行常规CT扫描(ABC-CT)、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常规CT扫描(FB-CT)与四维CT扫描(4D-CT),比较检查效果.结果:4D-CT的定位时间、治疗时间低于ABC-CT(P<0.05);4D-CT的PGTV/GTV、PGTV、静态GTV高于ABC-CT(P<0.05);与FB、MeanIP-CT、CT0比较,ABC的双肺体积明显增大,靶区定位更为精确,正常肺组织照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ABC-CT与4D-CT在放射治疗中均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定向效果,但ABC方式的临床特征更为理想.

  • 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汪继斌;郑妙琼;王雪洪;吴春露;谢毅强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按选血管、消毒,根据检查需要选择20#、22#、24#留置针进行穿刺;观察组在采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并缓慢吐气,在吐气过程中,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上有差异(P<0.05),在疼痛积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的感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自由与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乳腺癌调强放疗位移EPID误差比较

    作者:徐敏;李建彬;韩勇;王晓敬;刘同海;范廷勇;邵倩;张英杰;邢军;田世禹

    目的: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自由呼吸状态(FB)和主动呼吸控制状态(ABC)下的相对位移,并对比其差别.方法:选择29例接受保留乳房术后调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6例在FB下13例在ABC下接受放疗.患者在每次放疗前拍电子射野影像片(EPI),ABC的8例在每次放疗前拍2次.依据胸壁和乳腺表面轮廓将EPI和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配准,计算出每次配准时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结果:FB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平均位移分别为1.93和0.99 mm,ABC组分别为1.97和1.14 mm.位移>5 mm的<4%.ABC组之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8和0.142.其中8例每次放疗前拍2次EPI的ABC患者,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0和0.862.结论:尽管从理论上ABC可减少呼吸运动,但在减少由摆位误差和呼吸运动造成的混合位移方面并无优势.乳腺癌放疗时从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外放5 mm的边界是合理的.

  • OSI用于引导放疗摆位精度和稳定性研究

    作者:杨露;钟仁明;李光俊;沈九零;李丽琴;柏森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Catalyst)用于引导放疗摆位的精度和稳定性.方法 选取行全程CBCT引导放疗的5种不同肿瘤部位共52例肿瘤患者.首次治疗患者摆位后行CBCT配准修正并记录摆位误差为C,Catalyst拍下此时患者表面图像信息为参考图像Cref.非首次治疗患者按Catalyst Cref参考图像初步摆位(±2 mm/2°),记录此时与Cref摆位误差为C1,再进行CBCT配准修正并记录摆位误差为C,修正后的表面图像与Cref误差为C2.记同次Catalyst摆位误差值C1与CBCT摆位误差C差值为d1,CBCT修正后Catalyst与参考图像误差C2为d2,两次误差值之差为d3(d3=d1-d2).d1和d3的6D方向数值均采用£检验,Pearson法分析C与C1和d1与d2之间相关性.结果 52例患者d1和d3均值均在2 mm/2°以内,CBCT与C1和d1与d2值均呈显著相关(R=3、7,P=0.00、0.01).结论 OSI系统用于引导放疗摆位有较高精度和稳定性,对于肿瘤放疗摆位有一定指导意义.

  •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在ABC放疗患者作用探讨

    作者:钟仁明;叶程伟;李丽琴;李婉;龚攀;商强;肖青;刘富博;柏森;李光俊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在使用 ABC放疗患者中的精度及稳定性.方法 采用ABC放疗的18例肺部转移灶患者,以光学表面成像系统为辅助手段引导摆位并进行监测,以CBCT为参考标准.表面影像摆位误差与CBCT扫描配准误差的差异定义为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的精度,表面影像摆位误差、纠正的误差值及再次记录的表面影像误差的差异定义为该系统的稳定性.治疗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监测到的分次内误差.结果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的精度(系统误差Σ/随机误差σ)与稳定性在左右、头脚及前后方向分别为1.78 mm/3.42 mm、2.54 mm/6.57 mm 及2.79 mm/3.22 mm,2.12 mm/2.54 mm、3.09 mm/4.02 mm及1.37 mm/3.55 mm.屏气时与自由呼吸时的分次内误差(Σ/σ)在左右、头脚及前后方向分别为0.42 mm/0.85 mm、0.41 mm/1.47 mm及0.41 mm/1.47 mm,4.76 mm/4.16 mm、6.54 mm/7.78 mm及3.13 mm/5.92 mm.结论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可有效监测ABC屏气时的有效性.但在使用ABC放疗患者中光学表面成像系统摆位精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故不能代替CBCT进行位置验证.

  • ABC辅助下RapidArc放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巩贯忠;尹勇;刘同海;宋金龙;卢洁;陈进琥;马长升;尚东平;王若峥

    目的 通过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三维适形放疗(3DCRT)、传统调强放疗(IMRT)、旋转调强放疗(瓦里安公司的为RapidArc,RA)计划,探讨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RA放疗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例HCC患者,依次完成ABC辅助下平静吸气末屏气(EIH)、平静呼气末屏气(EEH)、自由呼吸(FB)下CT模拟定位.对各呼吸状态下计划靶体积制定3DCRT、IMRT、RA(3个135°弧)计划,比较3种计划间、RA计划不同呼吸状态间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12例患者FB计划靶体积均大于EEH、EIH( 160.8、89.5、83.1 cm3,F=6.63,P=0.004).RA计划的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优于IMRT、3DCRT (0.92、0.90、0.77,F=72.55,P=0.000;0.90、0.89、0.84,F=125.49,P=0.000).3DCRT计划中正常肝V20、V30、V40高于IMRT、RA (24%、20%、19%,F=3.56,P=0.032;13%、10%、10%,F=5.74,P =0.004;8%、5%、6%,F=3.72,P=0.027). FB RA计划的正常肝脏平均受量、V10、V20、V30、V40均高于EEH和EIH (13.46、10.25、9.48Gy,F=3.63,P=0.038;46%、35%、32%,F =2.96,P=0.066;24%、16%、16%,F=3.69,P=0.036;13%、8%、8%,F=4.28,P =0.022;8%、5%、5%,F=2.39,P=0.108).EEH下RA的十二指肠5 cm3体积所受剂量低于FB与EIH(8.78、19.35 Gy与11.67 Gy,F=1.56,P=0.224).3DCRT、IMRT、RA机器跳数平均为254.06、626.33、550.28 MU (F=147.35,P=0.000),治疗时间平均为135、540、130s (F =62.83,P=0.000).结论 ABC辅助下3个135°弧的RapidArc技术可在保证靶区准确基础上用较少治疗时间及机器跳数完成适形指数和均匀性优于IMRT计划的剂量传输,更好保护正常肝脏.

  • 基于四维CT和ABC辅助下三维CT确定肝癌内靶区对照研究

    作者:巩贯忠;尹勇;陈进琥;宋金龙;马长升;尚东平;卢洁;刘同海

    目的 比较四维CT (4DCT)和ABC辅助下三维CT (3DCT)两种模拟定位技术,探讨3DCT进行原发性肝癌(HCC)个体化内靶区制定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HCC患者15例,依次完成4DCT和自由呼吸(FB)、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下平静吸气末屏气(EIH)、平静呼气末屏气(EEH) 3DCT扫描.分别在4DCT的10个呼吸时相、大密度投影图像(CTMIP)及3DCT图像上手动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分别命名为GTV0、GTV10、… GTV90,GTVMIP,GTVFB,GTVEIH,GTV EEH.将4DCT图像的10个GTV,GTV0与GTV50,GTV0、GTV20与GTV50,GTVEIH与GTV EEH分别融合为4个内靶区(IGTV1、IGTV2、IGTV3、IGTV4)进行各个靶区体积和几何中心位移比较.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4DCT和ABC辅助下3DCT的模拟定位,两种模式下膈肌移动度的平均值均为1.39 cm(t=-0.02,P=0.983).GTV0、GTV20、GTV50、GTVEIH、GTVEEH、GTVFB体积平均值分别为56.4、54.6、55.5、55.6、55.2、59.7 cm3 (F=0.01,P=1.000).IGTV1、IGTV2、IGTV3、IGTV4、GTVMIP体积平均值分别为77.9、71.4、73.4、72.3、66.3 cm3(F=0.02,P=1.000);其在x、y、z轴的几何中心位移均相似(F=0.48、0.04、0.02,P=0.750、0.997、0.999).结论 相对于4DCT,以ABC辅助下3DCT进行HCC个体化内靶区制定是安全可行的.

  • 图像引导联合自主呼吸控制系统大分割放疗肺癌一例

    作者:陈林;刘莉莉;许庆勇;白彦灵;徐威威;云惟康

    放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常规放疗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图像引导联合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ordinator,ABC)对肿瘤实行调强放疗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手段,它可使靶区内剂量均匀分布,并能提高靶区剂量、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

  • 主动呼吸控制结合三维适形放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健;曾昭冲;吴铮;朱姜轶;章娴;钱杨;鞠忠建;白春学

    目的 探讨医科达公司主动呼吸控制(ABC)系统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行性.方法 29例Ⅱ~Ⅳ期未能手术的NSCLC患者分别在自由呼吸(FB)状态和ABC控制下行CT扫描,并在两个重建图像序列中按同样条件分别设计FB和ABC后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选择屏气触发方式为吸气后屏气,触发阈值设定为呼吸曲线峰值的80%,每次长屏气时间为25 s.上叶病灶计划靶体积(PTV)为临床靶体积(CTV)外放0.6 cm;中下叶病灶PTV为CTV外放1.0 cm.采用3~5个野进行共面适形治疗.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个计划的大体肿瘤体积(GTV)、CTV、PTV、双肺体积(V_(lung))、双肺V_(20).和平均肺剂量(MLD).近期疗效按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疗后客观效果评分.正常组织急性反应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CTC3.0标准评价.结果 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中断治疗,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使用ABe技术后GTV、CTV、PTV均较FB技术有一定缩小[36.35 cm~3:31.40 cm~3(t=9.70,P<0.001)、82.33 cm~3:70.83 cm~3(t=8.19,P<0.001)、230.73 cm~3:197.59 cm~3(t=5.72,P<0.001)],双肺V_(20)、MLD均低于FB技术[21.66%:18.76%(t=11.16,P<0.001)、1329.07 Gy:1143.14 Gy(t=13.24,P<0.001)].总有效率为64%(18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2级分别为68%(19例)、18%(5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1、2级分别为82%(23例)、7%(2例);骨髓抑制发生率1、2、3级分别为57%(16例)、25%(7例)、14%(4例);急性心脏损伤1、2级分别为86%(24例)、14%(4例).结论 ABC的临床应用可行,靶区定位更为精确,可减少正常肺组织照射剂量,从而减少放射副反应的发生率.

  • 胃癌术后放疗中呼吸运动及主动呼吸控制对靶区移动影响分析

    作者:俞晓立;章真;顾卫列;胡伟刚;朱骥;蔡钢;李桂超;何少琴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放疗患者中自由呼吸运动对放疗靶区移动程度,分析采用主动呼吸控制(ABC)方法后靶区移动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22例胃癌患者术中在瘤床或淋巴结引流区放置银夹作为标记,术后采用ABC技术定位放疗.每周重复2次采集自由呼吸和ABC时相0°和90°图像,应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及标记银夹.测定自由呼吸和采用ABC时银夹在头脚、左右及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包括同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移动幅度.结果 自由呼吸和采用ABC后头脚、左右、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分别为11.1、1.9、2.5 mm(F=85.15,P=0.000)和2.2、1.1、1.7 mm(F=17.64,P=0.000),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少(t=4.36,P=0.000;t=3.73,P=0.000);同次放疗内自由呼吸与ABC后同一呼吸相内的无变化,而ABC后异次呼吸相内的分别为3.7、1.6、2.8mm(F=19.46,P=0.000),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36,P=0.000;t=-3.52,P=0.000;t=-3.79,P=0.000);ABC后分次放疗间的银央簇中心和银夹大移动幅度分别为2.7、1.7、2.5 mm(F=4.07,P=0.019)和4.6、3.1、4.2 mm(F=5.17,P=0.007),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09,P=0.000;t=-4.46,P=0.000;t=-3.45,P=0.000).结论 胃癌术后自由呼吸状态下放疗靶区移动幅度以头脚方向大,左右方向小;采用ABC技术后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小,而同次治疗内和分次放疗问的也有类似变化.

  • 肝癌碘油标记图像对锥形束CT图像配准方法及靶区外放的影响

    作者:陈林;刘莉莉;冯丽娜;胡洪涛;胡松柳;徐威威;白彦灵

    目的 分析碘油标记的肝癌图像对有无图像引导放疗(IGRT)中不同配准方法及靶区外放范围的影响.方法 5例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后放疗的肝癌患者,在医科达IGRT联合主动呼吸控制(ABC)系统下,每日治疗前用锥形束CT (CBCT)采集图像.根据靶区及邻近器官进行治疗计划CT图像和CBCT容积图像配准,记录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CBCT1),并校正摆位误差;纠正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2);治疗结束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3).用SPSS软件计算CTV-PTV的外放边界,对CBCT1、CBCT2、CBCT3比较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CBCT1和CBCT2及CBCT3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不同,分别为0.254、-0.612、0.314 cm和0.020、0.014、-0.064 cm及-0.004、0.042、-0.040 cm.CTV-PTV外放边界无IGRT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分别为0.96、0.96、0.83 cm,有IGRT时为0.67、0.68、0.58 cm.离线分析放疗过程中CBCT下碘油图像形态变化发现,即使在靶区(碘油)精确配准下,肝脏在上下方向、椎体在3个方向上仍有很大偏移值.结论 IGRT技术带来的CTV -PTV外放减小约3 mm.内靶区无标记物患者,CTV -PTV外放应将肿瘤上下方向误差及椎体误差考虑在内.配准时如果单纯以肝缘图像为参考配准点,图像配准将会有很大不确定性.

  • 主动呼吸控制和四维CT技术在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露;张英杰;李光俊;王大奖;刘富博;柏森

    目的 探讨深吸气屏气-主动呼吸控制(ABC)和四维CT(4D-CT)技术在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中的肺、靶体积差异和剂量学特征.方法 选取10例肺部肿瘤患者,分别行自由呼吸状态下CT扫描(FB-CT),4D-CT和ABC状态下CT扫描(ABC-CT).采用SBRT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分别设计4组计划,FB-CT、ABC-CT、4D-CT和4D-CT时相中吸气末CT0(4D-CT0)计划,统计分析双肺体积(V)、计划靶区体积(PTV)、双肺接受5 Gy的体积(V5)、双肺接受20 Gy的体积(V200)、平均肺剂量(MLD)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等指标.结果 与FB-CT计划相比,ABC-CT计划的V、PTV、V5、V20、MLD和NTCP增减分别为51.48%、-65.34%、-42.64%、-56.62%、-40.22%和-98.53%(t=7.14 ~6.16,P<0.05);4D-CT计划的PTV、V5、V20、MLD和NTCP增减分别为-40.14%、-16.90%、-37.16%、-17.85%和-90.96%(t=0.54~3.22,P<0.05);4D-CT0计划的PTV`、V5、V20、MLD和NTCP增减分别为-68.98%、-30.21%、-48.49%、-37.45%和-95.82%(t=1.32 ~5.46,P<0.05);4D-CT和4D-CT0与FB-CT计划相比,两者的双肺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CT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其双肺绝对体积更大,影像伪影小,靶区匹配精度高,显著降低正常肺组织照射剂量.

  • 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辛;张洪;沈娅丽;徐庆丰;许峰

    目的:使用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价呼吸运动对肺部肿瘤动度的影响及ABC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并评价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反应.方法:选择9例使用ABC技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CT定位扫描时分别采集ABC和自由呼吸(free breath,FB)状态下的图像,评价呼吸运动对肺部肿瘤动度和PTV边界的影响程度;并比较两种计划的DVH.放疗剂量为54~60 Gy/18~20次,3 Gy/次,1次/天,5天/周.定期随访,评价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结果:应用ABC技术后,膈肌的平均位移从FB时的24.5 mm(20.0~32.0 mm)降低为3.6 mm(0.5~7.2 mm),胸壁的侧方位移从FB时的3.2 mm(2.8~4.0 mm)降低为1.2 mm(0.5~1.6 mm).PTV边界可以从FB时的1.5 cm减少为0.75 cm;肺的V20从21.8%降低为15.0%,减少了30.6%.中位随访6个月时,9例患者中有6例CR,3例PR.急性放射副反应都很轻微,仅为Ⅰ°~Ⅱ°.结论:在肺癌的精确放射治疗中,呼吸动度的影响不可忽视.而ABC系统可以有效的降低呼吸运动对治疗的影响,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减少副反应.但该系统使用较为复杂,延长了治疗的时间,个别患者不能耐受.

  • 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肺癌放射治疗靶区个体化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杨永锋;万欣;张萌

    目的 评价主动呼吸控制方法在肺癌放射治疗靶区个体化设计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 对15例肺癌患者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时通过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分别在平静呼吸吸气末和呼气末螺旋CT快速扫描采集图像,将两组图像传输至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勾画个体化放疗靶区,并测量病变在平静呼吸时的位移距离.结果 全组15均成功进行图像融合,勾画出个体化放射治疗靶区.肺部病变随呼吸运动产生的移动距离(设定X轴为身体左右方向,Y轴为身体前后方向,Z轴为头脚方向),X轴方向为(0.35±0.23) cm(范围0.00~0.80 cm),Y轴方向为(0.16±0.15) cm(范围0.00~0.5 cm) ,Z轴方向为(0.90±0.42) cm (范围0.30~1.80 cm).结论 应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能在肺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实现个体化设计.

  • 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对肝肿瘤患者膈肌运动规律变化的影响

    作者:姜平;张璐;王斌;谢德全;刘颖

    目的:呼吸运动是影响肝脏肿瘤放射剂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应用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观察膈肌的运动规律.探讨ABC系统在肝脏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肝脏肿瘤患者应用ABC,同时用ElektaSynergy加速器配备的XVI系统中的Motion View功能采集连续图像150张,然后测量膈肌的运动幅度,研究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caudal-cranial,CC)的运动幅度及规律.结果:9例患者均符合ABC的要求,配合ABC很好地控制住膈肌的运动,呼吸周期的前3/4时相(前部分)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上的位移幅度不超过1 mm,但在呼吸周期的后1/4时相(末期),膈肌在CC方向的位移幅度较大.结论:ABC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膈肌的运动,可减少放疗过程中肿瘤靶区的位移,进而提高3DCRT的精度.研究发现在一个呼吸周期的末期,膈肌在CC方向的位移幅度稍大,所以进行治疗应在每个呼吸周期的初期开始.

  • 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对肝脏肿瘤放疗靶区勾画设计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璐;滕峰;王斌;谢德全;倪园园;姜平

    目的 观察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的运动规律,探讨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设计.方法 对15例肝脏肿瘤患者应用ABC,同时用Elekta Synery加速器配备的XVI系统中的Motion View功能采集连续图像150张,然后测量膈肌的运动幅度.结果 15例患者经训练后均能达到ABC的要求,配合ABC可很好地控制膈肌的运动,在一次屏气的前3/4时相,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的位移幅度不超过1 mm,但是在屏气的后1/4时相,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的位移幅度较大,在3.12~5.00 mm,中位值为4 mm.结论 ABC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膈肌的运动,可减少放疗过程中肿瘤靶区的位移,进而提高3DCRT的精度.

  • 两种减少呼吸运动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作者:赵永亮;储开岳;杨晓梅;吴建亭;金建华;刘海涛

    目的 探讨肺癌放疗靶区勾画中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技术配合四维CT、简易腹部加压(simple manual epigastric compression,SMEC)技术配合四维CT对肺活动度、肺部放疗体积的影响.方法 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呼吸组27例,腹部加压组23例,主动呼吸组行ABC技术扫描和自由呼吸扫描,腹部加压组行SMEC技术和自由呼吸扫描,重建扫描图像后进行靶区勾画.比较ABC技术与自由呼吸扫描,SMEC技术和自由呼吸扫描模式下肺肿瘤左右(right-left,RL)、头脚(superior-inferior,SI)、前后(anterior-posterior,AP)运动幅度,依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种技术双肺V5、V10、V20、V30剂量体积及总剂量体积(V总).结果 主动呼吸组ABC扫描下肺肿瘤SI运动幅度[(5.04±0.64)mm]低于自由呼吸扫描[(15.58±0.71)mm](P<0.05),RL、AP运动幅度与自由呼吸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加压组SMEC技术扫描下肺SI运动幅度[(5.18±1.12)mm]低于自由呼吸扫描[(16.14±2.21)mm](P<0.05),RL、AP运动幅度与自由呼吸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呼吸组ABC扫描下双肺V5、V10、V20、V30[(52.74±4.78)%、(38.76±4.92)%、(23.71±4.03)%、(15.54±3.43)%]均低于自由呼吸扫描[(62.54±5.63)%、(45.58±5.84)%、(29.02±5.10)%、(19.18±4.61)%](P<0.05),V总[(3 725.00±184.41)cm3]高于自由呼吸扫描[(3 125.00±219.92)cm3](P<0.05);腹部加压组SMEC扫描下双肺V5、V10、V20、V30、V总[(61.47±4.93)%、(43.89±4.74)%、(27.38±3.97)%、(17.77±3.56)%、(3 475.00±214.12)cm3]均低于自由呼吸扫描[(62.54±5.61)%、(45.58±5.40)%、(29.00±5.11)%、(19.18±4.62)%、(3 567.00±235.31) cm3] (P<0.05);ABC扫描时SI、AP运动幅度与SMEC技术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L运动幅度低于SMEC技术扫描(P<0.05);ABC扫描时V5、V10、V20、V30低于SMEC技术扫描,V总高于SMEC技术扫描(P<0.05).结论 ABC、SMEC技术配合四维CT均可有效减小肺肿瘤SI方向的呼吸动度,ABC技术在肺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缩小V5、V10、V20剂量体积及增加V总上效果明显.

  • 两种不同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中的比较

    作者:赵永亮;储开岳;吴建亭;金建华;刘海涛;曹顾飞;刘于

    目的:应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和适形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旋转容积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选择10例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射治疗的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进行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扫描.将得到的CT图像分别制定旋转容积调强(VMAT)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IMRT),由计算机系统列出两套计划结果进行计量学比较.比较参数有:PTV的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小剂量(Dmin)、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患侧肺500 cGy、1000 cGy、2000 cGy、3000cGy剂量体积(V5,V10,V20,V30),心脏的500 cGy剂量体积(V5),以及左侧乳腺的300 cGy剂量体积(V3).结果:在靶区剂量方面:VMAT计划组与IMRT计划组的PTV的Dmax、Dmin、C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机器官:患侧肺的V5、V20 V30、心脏V5以及左侧乳腺的V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在使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采用VMAT计划组的调强计划在提高靶区适形度、均匀性的同时危机器官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 4D-CT与ABC技术在肺部放疗呼吸管理中的比较

    作者:崔天祥;徐燕梅;周一兵;周军;孙建国

    目的:评价四维CT(4D-CT)与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在肺部放疗呼吸管理中的异同,探讨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呼吸控制技术的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1例肺部肿瘤放疗患者进行呼吸运动管理,其中11例患者采用4D-C T 技术,10例患者采用ABC技术。分别计算计划靶区体积(PGTV)与静态大体肿瘤体积(GTV)的比值(PGTV/GTV),比较两种呼吸管理技术在照射靶区、定位时间、计划时间、治疗时间上的差异,探讨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呼吸控制技术的适应证。结果4D-C T 技术中PGTV/GTV比值为4.38±2.95,ABC技术中PGTV/GTV比值为2.21±0.6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时间、照射时间4D-C T技术显著短于ABC技术( P<0.05),而计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ABC技术和4D-C T技术的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0.0%、45.5%,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0.0%、27.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肺部放疗中,ABC技术照射体积小,适合体力状况较好患者;4D-CT技术省时、耐受性好,适合肿瘤体积较小患者。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