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齿槽外科手术对正畸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

    作者:万天明

    目的 研究齿槽外科手术对正畸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抽取32名患者接受齿槽外科手术治疗;为了排除抽样误差和个体差异,本研究严格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以试验者的右侧作为试验侧,左侧作为对照侧,试验侧采用骨皮质切开术加牵引治疗,对照侧接受传统牙移动治疗.对患者两侧牙齿移动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侧支抗牙近中的移动量为(0.56±0.053)mm,对照侧支抗牙近中的移动量为(0.34±0.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周主动加力阶段,实验侧远中的移动量是(0.62±0.007)mm,实验侧是(0.41±0.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应用齿槽外科手术,能够有效促进骨改建,从而提高正畸牙齿的移动速度,值得推广.

  •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新方法:中药骨碎补局部离子导入

    作者:李祎铮;李永明

    缩短矫治疗程是口腔正畸医师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以往学者曾尝试了多种方法促进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以加速牙齿的移动,但均存在明显的缺陷.中药骨碎补被证明具有改善牙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牙槽骨骨小梁改建等作用,同时中药离子导入具有使药物直达移动牙齿部位、药效维持时间长、安全、无损害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提出一种新方法,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技术将中药骨碎补导入正畸移动牙齿的牙周组织内,以促进牙槽骨改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速度,从而缩短矫治疗程.

  • 胰岛素控制下的糖尿病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效果观察

    作者:秦蕴;张莹

    目的 研究胰岛素控制下的糖尿病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效果.方法 选取SD大鼠90只,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30只,糖尿病组30只,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30只.在大鼠牙齿移动的第3、7、14天和第21天使用放免法对大鼠血清以及移动牙齿的近、远中颌骨中的骨钙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大鼠的牙槽骨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使用生化法对大鼠血清中的钙、磷、碱性磷酸酶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大鼠牙齿移动的第7天和第14天近中颌骨骨钙素含量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第14天,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牙齿移动的第14天和第21天远中颌骨骨钙素含量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第14天,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余各各个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各个时间段的的血清骨钙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清钙含量第7、14天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碱性磷酸酶含量第7天和第21天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控制组,其余各个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胰岛素的控制作用下,对糖尿病大鼠进行正畸牙齿移动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没有进行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大鼠有骨质疏松倾向,所以在进行正畸牙齿移动时应当慎重.

  • 不同牙周状态正畸力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在牙周组织的表达

    作者:陈莉;李小彤;范晓川;Wei XQ;王红梅

    目的 研究不同牙周状态正畸力作用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在牙周组织的表达变化,为牙周病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大鼠牙周炎静止期、牙周炎活动期模型,以50克力移动牙周正常组、牙周炎静止期组、牙周炎活动期组的上颌磨牙.分别于牙齿移动的第3和第7天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定性定量分析各组RANK在牙周组织的表达.结果 正常牙周移动组RANK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静止期牙齿移动组RANKmRNA在牙周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牙周移动组(P<0.01).较活动期移动组显著减小(P<0.01).牙周炎活动期牙齿移动组RANKmRNA的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RANK参与调节正常牙周及牙周炎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炎静止期正畸力可诱导RANK的表达增加,但显著小于炎症活动期.此时要密切控制牙周易感因素.

  • 不同牙周状态下正畸力诱导Th1和Th2细胞的表达及其比率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余岚;葛楠;陈莉

    目的 研究不同牙周状态下正畸力诱导外周血Th1细胞和Th2细胞的表达及Th1/Th2细胞比率的变化,初步探讨牙周炎正畸治疗机制.方法 1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静止期移动组(RM组)、正常牙周移动组(CM组)、牙周炎活动期对照组(A组)、牙周炎静止期对照组(R组)及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丝线结扎并局部注射脂多糖法建立牙周炎活动期模型,建模成功后去除上述刺激因素并行牙周治疗,建立牙周炎静止期模型.各移动组大鼠用镍钛拉簧以50g力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于移动后第7天处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细胞及Th2细胞的表达及Th1/Th2比率变化.结果 RM组和CM组、A组、R组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比例及Th1/Th2比率均较NC组升高(P<0.05).与CM组相比,RM组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比例升高(P<0.05),Th1/Th2细胞比率降低(P<0.05);与A组(P<0.05)相比,RM组外周血Th1细胞比例降低(P<0.05),Th2细胞比例升高(P<0.05),Th1/Th2细胞比率降低(P<0.05).结论 Th1、Th2细胞参与调节正常牙周及牙周炎静止期正畸牙齿移动.相对于正常牙周,牙周炎静止期正畸力诱导Th1、Th2细胞在牙周组织的表达增强,以Th2细胞为显著,Th1/Th2比率减小.

  • 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研究进展

    作者:于焕英;张晓明

    正畸矫治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中的常见现象.它的病理机制目前还不很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形成、牙根吸收的修复等有关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不同牙周状态正畸力诱导IL-23在牙周组织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莉;李小彤;范晓川;Wei XQ;厉松

    目的 研究不同牙周状态正畸力作用下IL-23在牙周组织的表达变化,为牙周病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大鼠牙周炎静止期、牙周炎活动期模型,以50克力移动牙周正常组、牙周炎静止期组、牙周炎活动期组的上颌磨牙.分别于牙齿移动的第3和7天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定性定量分析各组IL-23在牙周组织的表达.结果 正常牙周移动组IL-23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止期牙齿移动组IL-23mRNA在牙周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牙周移动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活动期移动组显著减小(P<0.01).牙周炎活动期牙齿移动组IL-23mRNA的表达较其他各组均高,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IL-23参与调节牙周炎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炎静止期正畸治疗不会导致IL-23的过度高表达,但要密切控制牙周易感因素.

  •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云帆;李巍然

    近年来,隐形矫治技术成为正畸临床及科研领域的热点.本篇综述探讨了隐形矫治器对牙齿移动的控制和当今隐形矫治的临床应用,以及矫治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根据现有的文献,隐形矫治在压低牙齿、牙齿倾斜和控制磨牙远中移动方面效率较高,但实现牙齿伸长、旋转以及转矩的控制有一定难度.临床一般用于简单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也有配合附件和辅助装置治疗开(牙合)、Ⅱ/Ⅲ类错(牙合)等复杂病例的报道.此外,隐形矫治出现牙根吸收与固定矫治相似,但治疗中牙周健康指数有显著改善.

  • 正畸牙齿移动中的生物学现象

    作者:李小彤;张丁

    正畸临床中一个基本的现象就是对牙齿施以一定强度的足够长时间的力,牙齿会发生移动,包绕牙根的牙槽骨、牙周组织会发生改建,从而使牙齿得以移动到新的位置上.这一过程包含有两大要素,一是对牙齿施加的外力,一是机体对外力的反应.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是后者--局部牙周组织对正畸力的生物学反应.1904年Sandstedt通过狗牙齿移动实验研究,阐明了牙齿移动机理在于受压侧破骨细胞活动而骨吸收,牵张侧成骨细胞活跃而骨形成,这一理论到今天已经超过百年.在这一百年间口腔正畸矫正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其新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正畸临床医师能更正确、安全和有效的开展临床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 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诱导中枢立即早期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与调节

    作者:冯雪;段银钟;林珠;王凌

    立即早期基因(i mmediate early gene, IEG)c-fos与c-jun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表达与伤害性感或痛觉调制有关.激在数十分钟内作出反应.正畸牙齿移动使患者产生不适或疼痛,这种刺激能否诱导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c-fos与 c-jun的表达,尚未见文献报道.本项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立即早期基因在中枢的表达及吗啡对其的调节作用.

  • 在正畸力的作用下大鼠牙周膜张力侧Runx2与β-catenin的表达

    作者:顾继航;王兰珠;韩博;王莹;张苗苗

    目的:探究在正畸力的作用下大鼠牙周膜张力侧Runx2与β-catenin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模型。将36只7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分别为正畸加力12 h、24 h、5 d、7 d、14 d组与不加力组,每组6只。使用一段镍钛拉簧固定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两个中切牙之间,对第一磨牙施加向近中移动的50 g正畸力值。不加力的大鼠未安装正畸加力装置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经常规取材分离上颌骨,取张力侧2 mm牙周膜组织在液氮中研磨。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Runx2和β-catenin。应用SPSS 16.0软件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Runx2和β-catenin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膜张力侧的表达。结果 Runx2与β-catenin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Runx2与β-catenin在加力7 d后达峰值,14 d后逐渐降低。结论Runx2与β-catenin可能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提示Wnt信号通路可能是参与牙周组织改建的途径之一。

  • 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发展状况

    作者:张洁;郑之峻;徐卫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接受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比例也相应增加.传统的正畸牙齿移动速度较慢,通常每个月牙移动约1 mm,矫治往往需要持续2年才能完成.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很多错合畸形患者因疗程较长选择放弃.成年患者牙槽骨及牙周组织的改建能力相对青少年患者较弱.如何实现更安全高效牙齿移动,深受广大学者关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方法很多,其中骨皮质切开术作为可以有效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辅助手段,其加速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现就骨皮质切开技术的发展史、加速牙齿移动的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 弱激光照射对提高矫治疗效的研究

    作者:孙新华

    选择弱激光照射的方法及与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骨、血管与神经组织改建的相关指标,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面的系统的研究,探讨弱激光照射对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为弱激光能在正畸临床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正畸治疗中伴发的疼痛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评价弱激光局部照射在正畸临床中对减轻正畸疼痛的应用价值.

  • 影响牙齿移动的内源性因素

    作者:冯智敏;吴永生

    正畸牙齿移动是牙体受正畸力后产生的一系列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牙周膜一侧受牵引,另一侧受压迫,牙周膜产生代谢变化,压力侧骨吸收,张力侧骨形成.很多因素影响正畸牙齿移动,本文就影响正畸牙齿移动的内源性因素进行综述.

  • 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杨彤彤;米宇菁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超家族的成员BMP-2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BMP-2的表达.结果 BMP-2在正畸牙齿加力各个时期存在特异的分布模式.正常牙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牙周膜,加力后张力区染色深,压力区为阴性.结论 BMP-2参与了大鼠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过程中龈沟液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

    作者:许桓溪;邢洪波;苗芳;李宁;邱静怡;李娟

    背景:正畸牙齿移动过程早期,通过监测龈沟液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水平将有助于评估正畸早期效果,髓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正五聚蛋白3被证实与炎症密切相关,但当前对于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的3种炎症因子的水平以及3种因子水平与正畸牙齿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目的:通过检测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内龈沟液中髓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正五聚蛋白3的浓度,了解三者在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牙周炎症、尖牙移动距离以及正畸力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1例口腔正畸患者,按照正畸力值分为150 g组(n=12)和100 g组(n=9),分别加载150 g和100 g拉力。2组患者分别于牙齿正畸受力前、受力后4,12,24 h及7,14 d收集龈沟液,用ELISA试剂盒检测龈沟液内髓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正五聚蛋白3水平,分析三者在正畸牙齿移动早期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在尖牙远中移动早期,患者龈沟液中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水平在正畸加力后显著上升,并于4 h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正畸后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二者在正畸力作用7 d后均恢复正常水平;正五聚蛋白3的表达水平在正畸加力后显著上升,于24 h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同样于正畸治疗后7 d恢复正常水平;此外,加载150 g拉力的患者龈沟液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正五聚蛋白3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加载100 g拉力的患者。提示在正畸牙齿移动早期过程中髓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正五聚蛋白3在龈沟液中呈现动态变化,三者可以有效的反映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状况,对其水平的检测将有助于判断正畸力作用效果,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 淫羊藿总黄酮对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影响研究

    作者:李燕;安阳;冯云霞

    目的 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C、D组),每组10只.从正畸加力第1天开始,A、B、C、D组分别灌服不同剂量TFE(依次为0、75、150、300 mg/kg),每天1次,第10天处死全部大鼠.测量大鼠左上第一磨牙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其压力侧牙周组织变化.结果 A、B组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小于A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正畸牙齿压力侧骨吸收陷窝少于对照组.结论 TFE可抑制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槽骨吸收,且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

  • 牙周病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薛欣;高光明;刘英群;王锐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正常矫治对照组(A),牙周病治疗矫治组(B),牙周病矫治组(C),分别对3组动物正畸牙齿移动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病理组织切片显示:C组兔牙牙周组织明显破坏,可见大量破骨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加重了原有的牙龈炎和牙周炎症;而A、B两组组织切片均为正常牙齿移动所见,且于B组可见膜内化骨现象.结论对于轻度牙周炎,在菌斑得到控制及拥有良好的牙周维护的前提下,牙周组织对于正常范围内的正畸力的反应与正常牙齿移动未见明显差别;而未经治疗的轻度牙周炎不能进行正常力值下的牙齿移动.

  • 丹参复合生物膜促进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探讨

    作者:赵刚;孙佳宁;吴立鹏

    目的:观察丹参复合生物膜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对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影响,探讨丹参复合生物膜影响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以36只体重(250±10)g的雄性大鼠为样本,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定不同浓度丹参复合膜,以同体对照方式在正常组进行体内植入实验,在2周内观察不同浓度丹参的牙周组织诱导作用,寻找佳应用浓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切牙与磨牙之间隙安装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矫治力的大小为60g;实验组每日每只体内植入丹参复合生物膜,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d,分三批处死;处死后立即切取双侧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制取标本,制片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拍摄X线牙片,用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本实验中丹参作为生物诱导剂的适宜浓度为0.80%,实验组植入丹参复合膜后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速度比对照组快,张力侧牙周组织修复比对照组快.实验组的牙齿移动距离、牙槽骨高度、骨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丹参复合生物膜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一方面可减轻牙周组织矫治过程中的损伤,另一方面丹参可以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

  • 中药丹参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血清钙、锌含量的影响

    作者:赵刚;吴立鹏;孙庆顺

    目的:探讨应用丹参后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血清钙、锌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30只体重(250±10)g的雄性大鼠为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于上切牙与磨牙之间隙安装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矫治力的大小控制在60g,实验组每日每只肌注丹参0.1ml,对照组按相同剂量肌注生理盐水.正畸加力前、正畸第7、14、21天时采血1ml,测定钙、锌含量.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钙含量在正畸第7天时均较正畸前升高,实验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加力后第14天时,血清钙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加力后第21天时,血清钙水平均降低,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清锌水平正畸后一直低水平,而实验组只是在正畸第14天时较正畸前明显下降. 结论:丹参在正畸过程中血清中钙、锌的含量发生变化,提示丹参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钙、锌的代谢,来加快损伤牙周组织的修复,从而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