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示指固有伸肌起自掌背1例

    作者:李厂杰

    尸体解剖发现1例左示指固有伸肌起自掌背,由于临床常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断裂,故此变异有一定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 结肠反位并伴阑尾缺如

    作者:孟镔;胡军;梁波;孟迪生

    作者在解剖1具男尸时,发现全部结肠反位并伴阑尾缺如1例,现报道如下.男性尸体标本,21岁,生前未有过手术史,腹部皮肤未见有手术切口,尸体解剖发现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都与正常位置相反.肓肠位于左髂窝处,长7.9 cm,下端为肓端,上续升结肠,肓肠右侧与回肠相连结,肓肠低点距回肓口6.94 cm.在回肓口下方未见有阑尾开口,3条结肠带在肓肠末端集中处,也未发现有阑尾的痕迹.升结肠约15.7 cm,位于左髂窝处,起自肓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左肾前面上升,至脾内下方转向右行续于横结肠,横结肠长约46.4cm.降结肠从结肠右曲接续于横结肠,至右髂嵴水平续于乙状结肠,长约29.2 cm.乙状结肠自右髂嵴起至降结肠呈乙状弯曲横过右侧髂腰肌及右输尿管前方入盆腔,在第3骶椎处续于直肠,长约35.2 cm.

  • 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附1例尸检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正鹏;贾国凤;沈勤;杨微荣;马健波;李凯

    目的 探讨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的尸体解剖病例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文献复习.结果 播散性隐球菌病是一种渗出性或肉芽肿性病变,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预后差.结论 播散性隐球菌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组织液涂片镜检和组织液培养发现隐球菌是诊断的关键,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

  • 新生儿主动脉缩窄死亡6例分析

    作者:邝文英;汪伟山

    目的分析新生儿主动脉缩窄死亡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3年8月至2002年9月经尸体解剖确诊的6例新生儿主动脉缩窄死亡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中男2例,女4例,均为足月儿.其中低体重儿2例.均有气促、青紫.多数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多数合并心力衰竭,根据上下肢血压的差异进行初步诊断. 结论新生儿主动脉缩窄易漏诊,死亡率高,应高度警惕监测四肢血压,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1例

    作者:朱正鹏;贾国凤;沈勤;杨微荣;马健波;李凯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因膈肌发育异常,腹腔脏器通过有缺陷的膈肌疝入胸腔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是新生儿较严重的畸形之一,常伴肺发育不良等多种畸形.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临床上少见,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先天性膈疝患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现将我院收治1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尸检病例予以报告,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

    作者:黄志强

    一、历史的启示接近位于肝门部大胆管的胆管癌少见,其位置深,病情隐蔽,临床症状易与其他胆道疾病混淆,除非在尸体解剖时,很难做出诊断.

  • 中山大学与孙逸仙纪念医院

    作者:朱素颖;刘东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为博济医院,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所西医院,是西医入华的发端1.此后,中国的近代住院治疗、医学院校、尸体解剖与尸体解剖的合法化、公共健康计划、产科培训学校乃至国家卫生局等现代医疗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由于博济医院在中国医疗史上影响巨大,关于它的研究文章也汗牛充栋.但是从没有一篇文章认真梳理过博济医院与中山大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描述博济医院与中山大学在历史上的因缘,从而窥中国西医传播与发展之一豹.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死亡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振举;马金良;张弘;张维萍;罗元平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经过系统的病理学解剖检查,标本用10%甲醛固定,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4例都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水肿.出血部位主要分布在脑干腹侧面、小脑底部.其中1例第四脑室内可见血肿形成,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肺动脉栓塞是其较少见的死亡原因.

  • 纵裂人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及临床研究

    作者:王玉海;蔡学见;王春莉;张建东;董吉荣;时忠华;刘斌;朱军

    目的探讨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20侧)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回顾性分析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纵裂人路手术夹闭.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为11侧和9侧.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与额底长轴间平均夹角是19.5°,从鼻根部到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的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平均距离是31.52 mm.本组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病人,按GOS评定治疗结果:术后良好4例,死亡1例.随访3例,时间1~5年,无复发、出血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当采用PC点上方入路时,夹闭动脉瘤前,需切开胼胝体前端,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PC点是制定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林华强;张岩松;杨庭才;赵鹏来;罗正祥;苗伟;王新法

    目的研究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暴露的改善情况.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湿性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人路,进一步显露横窦、乙状窦,模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以内听道口、三叉神经腔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为参照点,测量其在两种入路中与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所成大角度及距离,并观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显露状况.结果扩大乙状窦后人路骨窗外侧缘中点到内听道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的距离较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著缩短(均P<0.05);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与参照点所成大角度均扩大,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增加手术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提高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

  • 岩斜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立华;陈凌;凌锋;Samii A;Samii M;吴浩;张智萍

    目的 观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方法 分别从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对10例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Meckel腔容纳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池,其开口宽度为(8.3 4±1.2)mm,高度为(5.0±1.0)mm.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脑池段长度分别为(18.8±2.8)nlm、(35.9 ±3.1)mm、(12.8±1.7)mm、(17.5±1.9)mm、(13.2±2.2)mm.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距动眼神经约5.4mm(4.2~6.8 mm).岩下窦位于Ⅸ、Ⅹ脑神经间14侧,Ⅹ与Ⅺ间2侧,在Ⅸ前方汇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4侧.结论 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此区域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岩斜区手术对脑神经与血管的保护,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尸体解剖 岩斜区
  • 乙状窦后经内耳道上入路显露范围的量化研究

    作者:李爱民;殷善开;陈覃;鲍耀东;关建;刘希光;夏咏本

    目的 量化研究在乙状窦后入路基础上磨除内耳道上区骨性结构前后显露颅中窝、上斜坡的变化情况.方法 在8~12倍手术显微镜下对成人颅骨标本1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头颅标本18例进行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道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道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道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颅中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 内耳道上结节左右方向、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左右方向、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颅中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 采用乙状窦后经内耳道上人路,可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到颅中窝的中线侧和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腔内的三叉神经.

  • 翼点锁孔入路中面神经额支保护的实验研究

    作者:麻育源;兰青;贡志刚

    目的 通过研究面神经额支与发际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同时符合美容要求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方法 在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上解剖面神经额支.测量面神经额支、发际在耳上基点一外眦线(AE)、额颧点一翼点线(FP)上的位置,测量鬓角、面神经额支入额肌高点到FP的垂直距离.结果 在AE线上,面神经额支后支从发际内的前部(耳上基点前39.3 mm)穿过.面神经在其后的向上走行过程中与发际无交叉.结论 以蝶骨嵴根部的体表投影为中心,作起于鬓角,沿发际前缘弧形向下,止于耳上基点前39 mm,位于发际内的长约5 cm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是不损伤面神经的理想切口.

  • 海绵窦断层及三维重建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张绍祥;林支付

    目的对海绵窦断层结构进行研究,并建立海绵窦的三维模型.方法收集数字化可视头颅连续断层标本数据,从水平、矢状和冠状三个方位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利用医学图像可视化软件对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海绵窦内各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所获得的海绵窦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楚显示海绵窦内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海绵窦的断层研究和三维重建对于该区域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作者:冯文峰;张永明;黄理金;张喜安;陆云涛;漆松涛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入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 面神经颅内段接触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管勇;孙淼;徐志明;张继方;贺亚杰

    目的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6侧动脉灌注红乳胶的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与周围微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周围的血管70.3%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②34支面神经有血管接触,共有62个接触点,其中46.8%分布在面神经的内1/3段,14.5%分布在中1/3段,38.7%分布在外1/3段.结论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时应兼顾面神经颅内段全程,不能仅行内1/3段减压.

  • 改良肘肌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作者:孙焕建;吴加东;朱文峰;夏春林;刘璠

    目的 探讨新设计的改良肘肌瓣入路(肘肌-部分肱三头肌翻转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AO分型C型)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研究肱三头肌远端肌腱及肘肌的解剖特点,设计改良肘肌瓣入路,将其就肱骨远端的显露面积与肱三头肌完全翻转肘肌蒂入路(TRAP)相比.选取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断为肱骨髁间骨折(AO分型C型)患者16例,采用改良肘肌瓣入路(肘肌-部分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手术,评估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 肱三头肌肌腱桡侧劈裂时紧贴肌内肌腱对肘肌血管神经影响的几率小;在肘关节屈伸0 ~ 150°范围内,改良肌瓣入路显露肘关节面积占肱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百分比平均为42.66%±0.03%,TRAP入路平均为46.11%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15例获完整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16.5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82~93分(平均90.5分),优10例,良4例,差1例;Broberg & Morrey评分示11例患者无退变(0级),3例患者1级退变,1例患者2级退变. 结论 改良肘肌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显露清楚,不需要尺骨鹰嘴截骨,肱三头肌肌腱主要部分无需从鹰嘴剥离或切断,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肱骨远端髁间骨折复位内固定的要求.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 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的钻孔技术研究

    作者:薛骋;徐海波;宋李军;张鸣;郑天胜;张国营;方加虎;李翔

    目的 先后在三维模型和尸体模型上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并测量相应的钻孔参数. 方法 运用数字骨科图像处理软件SuperImage重建105例正常肩锁关节三维模型,根据喙锁韧带解剖学参数,在三维模型表面分别标记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附着点,分别在锁骨和喙突上钻孔,模拟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然后根据所测得的钻孔参数,在12具肩锁关节脱位尸体标本模型上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结果 在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的三维模型和尸体模型中均未见钻头突破锁骨或喙突侧方骨皮质,且在尸体模型中未见锁骨或喙突骨折.在喙突钻孔过程中,锥状韧带钻头须前倾10°~ 15°(平均12.4°)、外倾5°~10°(平均6.8°),斜方韧带钻头须前倾20°~ 30°(平均25.2°). 结论 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是安全、可行的,选择合适的钻孔位置和方向是喙突钻孔成功的关键.

  • 三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李勇;蔡林;龚泰芳;陈文;邓州铭;胡超;孙景东;张江

    目的 设计一种与胫骨平台后外髁解剖形态匹配的钢板,比较其与5孔T型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和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18具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的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根据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后外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n=6):A组采用前外侧5孔T型LC-DCP固定,B组采用后外侧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采用新设计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锁定钢板固定.测量三组骨折模型在轴向载荷为500、1000、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失效载荷.结果 A、B、C三组骨折模型在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平均分别为(0.898±0.073)、(0.418±0.092)、(0.203±0.027) mm,在10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平均分别为(1.658±0.059)、(0.801±0.037)、(0.536±0.166) mm,在1500N载荷下骨折块相对位移平均分别为(2.271±0.073)、(1.518±0.109)、(0.780±0.058) mm.在同一载荷下,三组模型骨折块相对位移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模型失效载荷平均分别为(1817.7±52.7)、(2399.2±162.6)、(2827.5±71.3)N,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使用新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锁定钢板治疗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形态,较5孔T型LC-DCP和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的生物力学设计均更合理.

  • 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作者:郭澄水;陈维鹏;孙东升;蒋学金

    髋臼骨折是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由于髋臼解剖位置深在,毗临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既往多采用牵引等闭合整复方法疗效差.Judet等根据髋臼骨折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通过尸体解剖设计了手术入路,为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国外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多.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4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783 条记录 31/40 页 « 12...28293031323334...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