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方法 搜集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的41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进行了头颅MR增强扫描及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的患者235例,男∶女=1.12∶1(124/111),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36±18)岁,15~35岁年龄组患者占62.1%(146/235).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总数>40,且1<理论频数<5时采用校正卡方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89.8%,211/235)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63.0%,148/2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按照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确诊”及“很可能”结核性脑膜炎219例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6.3%,211/219)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67.6%,148/219)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143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35).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76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7.4%,74/76)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高(28.9%,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与97.4%(7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检验,P=0.834);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与28.9%(22/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86,P=0.000).结论 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对颅内病变的发现率高;特别是对于无神经系统症状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偏低,而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仍>95%.
-
我国部分地区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获得研究地区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发生率的潜在因素.方法 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黑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选择10个县(区)的27个乡镇(社区)作为研究现场(应调查人口为331 583名),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一般人口学特征、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情况、吸烟饮酒史等个人生活方式信息.按照国家规划中对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定义(咳嗽、咯痰≥2周,或者有咯血或血痰症状),分析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可疑症状发生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实际调查人口为307 554名,全人群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为0.77%(2366/307 554).对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率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75~岁年龄组、农村、中部和西部、文盲及半文盲、有吸烟史、有饮酒史人群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0.87%(1333/152 892)、1.95%(282/14 497)、0.93%(1681/181 080)、0.91% (827/90 437)和0.91% (884/97 289)、1.12%(442/39 366)、1.51%(797/52 762)、1.36%(700/51 559),分别高于女性[0.67%(1033/154 662)]、15~岁年龄组[0.13%(44/32 853)]、城市[0.54%(685/126 474)]、东部地区[0.55% (655/119 828)]、大专及以上学历[0.39% (114/28 892)]、从不吸烟[0.78%(1569/201 724)]、从不饮酒[0.82%(1665/202 646)]人群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89、2262.78、145.87、127.54、245.84、243.81、128.13,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75~岁年龄组、农村、中西部地区、有吸烟史、有饮酒史人群分别是15~岁年龄组、城市、东部地区、从不吸烟、从不饮酒人群发生肺结核可疑症状的15.58(10.36~23.44)倍、1.41(1.25~1.59)倍、1.92(1.67~2.20)和1.51(1.32~1.73)倍、1.59(1.38~1.83)倍、1.21(1.05~1.39)倍.结论 在老年人、贫困地区人群和具有吸烟饮酒史的人群中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的筛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资源有限地区可以考虑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
-
两种检测技术在不同危险因素等级儿童中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等级儿童中检测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有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接触史的965例患儿的相关资料,排除经病原学确诊或临床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的451例患儿和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非活动性结核病的31例患儿,终纳入483例患儿进行TST和IGRA两种检测方法筛查LTBI的研究与分析.以密切接触、年龄<5岁、无卡介苗接种卡痕(简称“卡痕”)作为危险因素,根据其存在危险因素多少划分危险因素等级,具有0、1、2、3个危险因素者分别归为Ⅰ级(218例)、Ⅱ级(210例)、Ⅲ级(54例)、Ⅳ级(1例,纳入Ⅲ级中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TST和IGRA在上述人群中的检测阳性率差异,并进行其阳性结果相关的单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 483例患儿均进行了IGRA筛查检测,阳性率为2.48%(12/483),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29%(5/218)、2.38%(5/210)和3.64%(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9,P=0.795);369例患儿进行了TST检测,阳性率为11.38% (42/369),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36%(16/171)、12.74%(20/157)和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12,P=0.494);二者联合(TST+ IGRA)检测任一阳性的阳性率为9.11% (44/483),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34%(16/218)、9.52%(20/210)、14.55%(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32,P=0.243).3种筛查方法的阳性率在风险等级Ⅰ级和Ⅱ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7.861,P=0.020;x2=13.318,P=0.001).患儿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是TST和IGRA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患儿TST (25.26%,24/95)或IGRA(5.00%,6/120)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非密切接触患儿[分别为6.57%(18/274)、1.65%(6/3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1.131,P<0.05,OR(95%CI) =4.329(2.232~8.396);x2 =4.291,P=0.038,OR(95% CI)=3.186(1.006~10.096)].TST和IGRA两种方法检测的总体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46.结论 在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的儿童中,危险因素等级越高,发生LTBI的风险越高,是儿童发生LTBI的高危险因素.由于TST和IGRA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差,为避免漏诊,建议在暴露后危险因素等级高的儿童中同时使用两种方法筛查LTBI.
-
四川省九县(区)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结核病患者特征的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省9个县(区)主动筛查发现和常规被动发现在肺结核患者发现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通过对2012-2016年四川省9个县(区)的抽样乡镇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收集主动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以下称“主动发现”)及2012-2016年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上述9个县(区)的抽样乡镇常规被动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资料(“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和追踪),分析两者在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年来主动发现方式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72例,检出率为498.87/10万(272/54 523),其中71例无症状者(26.10%,71/272);被动发现方式在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868例,2014-2016年的登记率为67.04/10万(347/517 584)、78.36/10万(374/472 596)、63.76/10万(300/470 504),各年度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率总体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288,P=0.591).主动发现患者平均年龄[(56.76±16.64)岁]高于被动发现的1868例肺结核患者平均年龄[(44.70±18.38)岁](U=158 318.500,P=0.000).主动发现患者中年龄分布≥60岁者(52.57%,143/272)和所在地为农村的患者(80.51%,219/272)明显高于被动发现中≥60岁(25.37%,474/1868)和农村患者(45.88%,857/1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9.831、113.941,P值均为0.000).主动发现患者中涂阳患者(19.12%,52/272)、空洞患者(11.03%,30/272)明显低于被动发现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31.16%,582/1868;24.68%,461/1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3.311、25.020,P值均为0.000).5年间9个县(区)主、被动发现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00,P=0.000),农村调查点的被动发现患者构成比(79.65%,857/1076)明显低于城镇调查点(95.02%,1011/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941,P=0.000).结论 主动发现策略可作为被动发现策略的有益补充,对于促进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特别对农村地区和≥60岁老年人群具有重要价值.
-
我国高疫情地区主动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干预前后接受治疗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西部肺结核高疫情地区主动筛查发现的患者接受治疗的意愿,探索健康教育对纳入治疗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7年9-12月在全国报告发病率高的青海、贵州、广西、西藏、新疆5个省(自治区),各选择1个乡镇,对肺结核主动筛查项目中发现的149例肺结核患者,分别于诊断后进行10 min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面对面访问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及收入情况、医疗支出情况、前往肺结核定点医院交通方式及费用,以及诊断后即刻、进行10 min健康教育后纳入对象的治疗意愿情况,不愿意接受治疗的原因等.干预前后两次调查均发出149份问卷,收回149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均为100.00%.分析健康教育前后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的改变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健康教育后影响患者纳入治疗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开展健康教育前,主动发现的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为78.52%(117/149),10 min健康教育后提高至85.23%(127/149).经10 min健康教育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贵州(0,0/39)相比,青海(29.41%,10/34)、广西(26.09%,6/23)、新疆(15.62%,5/32)的患者纳入治疗的意愿较弱(x2=18.13,P<0.001);与<65岁患者(2.44%,1/41)相比,≥65岁患者(19.44%,21/108)纳入治疗的意愿较弱(x2 =6.83,P=0.009);与往返定点医院时间≤30 min的患者(8.43%,7/83)相比,往返时间>30 min的患者(22.73%,15/66)纳入治疗的意愿较弱(x2=5.97,P=0.0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的患者(OR=10.18,95%CI:1.31~79.38;Wald x2 =4.91,P=0.030)及往返定点医院所需时间>30 min的患者(OR=3.36,95%CI:1.25~9.02;Wald x2 =5.78,P=0.020)纳入治疗的意愿较弱.结论 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纳入治疗率有明显效果,以村医入户方式效果较为明显;应重点关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往返治疗点时间较长患者的纳入治疗工作.
-
2006-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肺结核发现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肺结核发现情况,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06-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登记的学生肺结核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校12年来学生肺结核的发病率、发现方式、检出率.结果 因症就诊是该校主要的肺结核发现方式,占52.29%(137/262),其次是新生入学体检,占29.77%(78/262). 2006-2017年该高校学生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86.44/10万(22/25 452)、97.94/10万(28/28 590)、42.38/10万(12/28 316)、34.75/10万(10/28 776)、48.38/10万(14/28 935)、33.87/10万(10/29 527)、63.71/10万(19/29 821)、60.43/10万(18/29 787)、43.23/10万(13/30 070)、30.21/10万(10/33 102)、43.12/10万(13/30 146)、49.27/10万(15/30 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0,P=0.005),呈下降趋势(x2趋势=7.15,P=0.008);2006 2017年新生入学体检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76.37/10万(6/7857)、89.40/10万(7/7830)、104.14/10万(8/7682)、135.17/10万(11/8138)、124.08/10万(10/8059)、48.89/10万(4/8182)、131.59/10万(11/8359)、133.06/10万(11/8267)、48.13/10万(4/8310)、48.95/10万(4/8171)、0.00(0/8452)、23.13/10万(2/8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3,P=0.010),呈下降趋势(x2趋势=8.29,P=0.004);因症就诊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185.51/10万(19/10 242)、173.84/10万(20/11 505)、51.81/10万(6/11 580)、69.91/10万(8/11 443)、111.65/10万(13/11 644)、68.13/10万(8/11 742)、110.73/10万(14/12 643)、102.94/10万(13/12 629)、72.75/10万(11/15 120)、85.46/10万(9/10 531)、78.91/10万(9/11 406)、57.82/10万(7/12 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3,P=0.014),呈下降趋势(x2趋势=7.86,P=0.005);密切接触者筛查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0.00(0/854)、690.85/10万(4/579)、235.29/10万(5/2125)、86.06/10万(1/1162)、0.00(0/515)、66.53/10万(1/1503)、591.72/10万(5/845)、217.27/10万(4/1841)、53.08/10万(1/1884)、108.34/10万(1/923)、286.53/10万(3/1047)、852.62/10万(7/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3,P=0.001),趋势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1.94,P=0.171);毕业生体检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61.00/10万(3/4910)、82.36/10万(4/4857)、19.34/10万(1/5171)、22.42/10万(1/4460)、35.79/10万(1/2794)、30.70/10万(1/3257)、0.00 (0/3805)、25.71/10万(1/3889)、29.49/10万(1/3391)、0.00(0/3602)、28.93/10万(1/3457)、30.18/10万(1/3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69,P=0.805),趋势性检验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趋势=2.53,P=0.115).结论 12年学生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有波动,防控工作仍需要加强.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体检、因症就诊、密切接触者筛查相结合是学校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
广州市越秀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探索学校早期发现传染源的措施,为制订学校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越秀区居住、工作或就读的312例在校师生肺结核患者痰涂片和发现方式方面的资料,对在校师生患者在发现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学生患者23.6%(65/276)是通过主动发现,76.4%(211/276)是通过被动发现;教师患者66.7%(24/36)是通过主动发现,33.3%(12/36)是通过被动发现;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P<0.001);(2)涂阳患者中被动发现占83.9%(104/124),主动发现占16.1%(20/124);涂阴患者中被动发现占63.3%(119/188),主动发现占36.7%(69/188);涂阴、涂阳患者发现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P<0.001);(3) 菌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患者占0.27%(5/1855);发现PPD强阳性者占14.4%(253/1755),其中只有5.5%(14/253)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结论 在校学生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被动方式发现,而教师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主动方式发现.加强学校群体的年度健康体检和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主动发现患者,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
-
四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肺结核患者的适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主观全面评定法(SGA)4种常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肺结核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按住院号连续选取2016年3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新入院肺结核患者12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NRS2002评分表、MNA评分表、MUST评分表、SGA评分表,共发出调查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88.71%;同时测量白蛋白(Alb) 及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以BMI<18.5(和)或Alb≤30g/L为营养不良评价标准,计算4种筛查工具与营养不良评价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结果 肺结核患者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7.27%(52/110),其中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8.18%(42/110)、蛋白营养不良及混合性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为4.55%(5/110).4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结核病患者营养风险评价存在较大差异,NRS2002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7例(51.82%)、MNA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89例(80.91%)、MUST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2例(47.27%)、SGA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9例(8.18%),4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3,P<0.01).NRS2002筛查时间为(4.03±0.25)min、MNA筛查时间为(8.99±1.25)min、MUST筛查时间为(4.06±0.31)min、SGA筛查时间为(4.18±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88,P<0.01). 结论 NRS2002较其他3种筛查工具更适用于肺结核患者临床营养风险筛查.
-
我国六省(自治区)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诊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六省(自治区)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诊断、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和广东六省(自治区)全球基金项目点就诊的19 056例耐多药肺结核高危人群的筛查、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对耐多药肺结核高危人群19 056例进行筛查,耐多药肺结核检出率为12.3%(2338/19 056).2338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为68.4%(1599/2338);739例患者未纳入项目治疗,主要原因为拒治(19.9%,147/739).纳入治疗的1599例患者治疗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63.9%(1022/1599),其中,初治患者的痰菌阴转率(70.8%,206/291)明显高于复治失败者(56.5%,187/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1,P=0.009);随着年龄的增长,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逐步下降,0~24岁组痰菌阴转率(72.2%,130/180)明显高于45~64岁组(62.0%,376/606)和65岁以上年龄组(44.5%,69/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0,P<0.01).纳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43.2%(691/1599),其中,初治患者治疗成功率(48.5%,141/291)明显高于复治失败患者(38.1%,126/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P=0.018);女性患者治疗成功率(47.4%,213/449)高明显于男性患者(41.6%,478/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P=0.033);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治疗成功率逐步下降,0~24岁组治疗成功率(54.4%,98/180)明显高于45~64岁组(38.4%,233/606)和65岁以上组(23.2%,36/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3,P<0.01).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工作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采用标准化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成功率不理想,尤其是复治失败、男性及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
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对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筛查效果
目的 评价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对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筛查效果.方法 选取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604例,收集标本604份,其中痰标本503份,胸腔积液抽取液98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份,分别行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简称"涂片镜检")、改良罗氏固体培养(简称"固体培养")、MGIT 960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和LAMP检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4种检测技术对结核病患者的检测效能,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照,LAMP检测、涂片镜检、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的敏感度分别为72.78%(262/360)、51.67%(186/360)、66.67%(240/360)和59.17%(213/360);特异度分别为88.11%(215/244)、99.59%(243/244)、99.59%(243/244)和99.59%(243/244),并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依次为0.58、0.46、0.61和0.54).LAMP检测对病程<1年患者的阳性检出率[45.76%(189/413)]明显高于涂片镜检[27.12%(112/413)]、液体培养[37.05%(153/413)]和固体培养[31.48%(130/413)](χ2=62.41、16.62、40.95,P值均=0.000).当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5个时,LAMP的阳性检出率(44.37%,268/604)明显高于涂片镜检(28.15%,170/604)、液体培养法(36.75%,222/604)和固体培养法(32.12%,194/604)(χ2值分别为76.22、21.59和47.21,P值均=0.000).LAMP检测对涂片镜检阴性,液体培养及固体培养阴性标本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78%(120/417),(21.49%(78/363)和25.90%(101/390)].结论 LAMP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较涂片镜检、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检测效能高,适用于病程短、临床症状较轻(1~5个症状)、涂阴和培阴的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筛查.
-
湖北省孝感市某企业近年肺结核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孝感市结核病防治所2017年8月对某企业近年肺结核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242名员工中发现肺结核患者13例,其中12例在1年内发病;首发患者所在工作班组员工有224名,PPD强阳性率为63.8%(143/224),确诊7例患者;首发患者所在的宿舍楼层有员工36名,PPD皮肤试验强阳性率为75.0%(27/36),确诊4例患者.分析表明,该疫情为同一首发患者所致的2处结核病疫情暴发;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首发患者没有及时隔离和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和宿舍楼层通风不良.因此,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别做好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报告、转诊和治疗管理工作,以及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同时指导企业加强对员工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避免发生类似疫情.
-
1814例可疑耐药结核病患者筛查结果分析
对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广西龙潭医院就诊的可疑耐药结核病患者2345例的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培养阳性标本通过硝基甲酸培养基生长试验法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1814例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临床分离株中,总耐药率23.59%(428/1814);新发耐药率23.37%(243/1040),复治耐药率23.90%(185/774);各类型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为:单耐药率10.14%(184/1814),耐多药率9.04%(164/1814),多耐药率4.19%(76/1814),广泛耐药率0.22%(4/1814).本研究结果 提示,就诊患者中总耐药率、耐多药率较高,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应加强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多相筛查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 -
GeneXpert MTB/RIF在疑似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解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361例,留取痰液标本分别进行涂片荧光金胺O染色镜检(简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MGIT 320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简称“Xpert检测”)和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终临床诊断为:肺结核184例(50.97%),肺部感染162例(44.88%),非典型分枝杆菌肺部感染15例(4.15%).361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Xpert检测的阳性率[32.41%(117/361)]明显高于涂片镜检[22.71%(82/361)](x2=8.49,P<0.05),与液体培养[26.32%(95/361)]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x2=3.23,P=0.072),涂片镜检法与液体培养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P=0.261).184例肺结核患者中,Xpert检测的阳性率[63.59%(117/184)]高于涂片镜检[36.41%(67/184)]和液体培养[48.91%(90/184)](x2=27.17,P<0.01;x2 =8.05,P<0.05);117例涂阴肺结核患者的Xpert检测阳性率[42.74%(50/117)]高于液体培养[24.79%(29/117)](x2=8.43,P=0.004).以临床诊断为标准,Xpert检测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敏感度为63.59%(117/184),特异度为100.00%(177/177),正确指数为0.64.以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97.70%(85/87),正确指数为0.97.说明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尤其是涂阴肺结核患者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对利福平耐药具有较高的效能.
-
免疫受损人群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免疫受损人群的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筛查和预防是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挑战之一.免疫受损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移植候选人及移植患者等是结核病易感人群,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靶向LTBI筛查是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前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在不同类型的免疫抑制人群中诊断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能力存在异质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策略尤其重要.对LTBI诊断试验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降低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而不同的免疫受损人群在LTBI预防性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点有所不同,需要更为深入地进行探索.
-
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比较
目的 比较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方法 于2011年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海宁市许巷镇取9000名40 ~ 74岁调查对象,分别用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两种方法,按产品说明,对调查对象同一次大便用不同的采便管采两个样本进行检测.以定量检测仪测得血红蛋白浓度≥100 ng/ml,以及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带显色为隐血阳性标准.对筛选出的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对病变患者行病理诊断.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隐血阳性率及一致性,以及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预测值和人群检出率.结果 9000名对象中终有6475(71.9%)名调查对象按要求同时送检了两份大便样品.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阳性例数分别为319(4.9%)例和146(2.3%)例,其中双阳性患者45例(Kappa值=0.168,95% CI:0.119 ~0.217);阳性者中分别有184(57.7%)例和89(61.0%)例完成结肠镜检查.自动定量检测仪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阳性预测值与胶体金试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动定量检测仪检出的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例数(26例,人群检出率为0.402%)大于胶体金试纸法检出例数(10例,人群检出率为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1,P<0.01).结论 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用于筛检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效果可能优于胶体金试纸,但尚需进一步证实.
-
河南省12个市、县食管癌筛查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河南省食管癌筛查效果.方法 2009—2013年在河南省上消化道癌12个高发市、县中,以行政村为单位,选取40~69岁年龄组居民为筛查目标人群,共88 263名,进行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对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轻度异型增生每3年随访1次,中度异型增生每年随访1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应进行临床治疗,拒绝治疗者每年至少随访1次.计算食管轻、中、重度增生以及原位癌、各期癌变的检出率,比较初次筛查与随访筛查的检出率和早诊率.结果 在首次筛查中,检出轻度异型增生及以上病变8 434例,病变检出率为9.56%.其中轻、中度异型增生7 224例,检出率为8.18%,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789例(0.89%),早期癌239例(0.27%),中、晚期癌182例(0.21%).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早期癌病变1 028例,早诊率为84.96%(1 028/1 210).2012—2013年应随访筛查4 230例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病例,实际随访筛查2 853例,随访率为67.45%,确诊早期病变94例,检出率为3.29%,早诊率为100%.随访筛查的食管病变检出率和早诊率均高于首次筛查的结果指标(P<0.001).结论 在河南上消化道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食管癌内镜筛查效果明显,加强随访筛查可提高筛查效果.
-
中国农村子宫颈癌筛查实施5年对人群筛查率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中国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筛查项目实施5年对城乡子宫颈癌筛查率(以下简称"筛查率")的影响.方法 对象来源于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调查了297个监测点的169632名18岁及以上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其中的65476名35~64岁女性纳入分析.依据2014年中国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筛查项目名单将监测点分为筛查地区与对照地区.比较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差异;采用泰勒级数方差法估计筛查率的95%CI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个体倾向评分值;采用贪婪匹配算法,根据个体的倾向评分值分别对筛查地区与对照地区调查对象进行1:1配对;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子宫颈癌筛查对人群筛查率的影响.结果65476名研究对象中,筛查地区占48.6%(31794名).匹配前,筛查地区的农村筛查率为24.0%(4763/19838,95% CI:21.8%~26.3%),高于对照地区[15.6% (2331/14942,95%CI:13.4%~17.8%)];筛查地区的城市筛查率为28.5%(3413/11956,95%CI:26.1%~31.0%),与对照地区相近[26.3%(4923/18740,95%CI:24.1%~28.4%)].匹配后,筛查地区的农村筛查率为23.2%(3454/14875,95%CI:20.9%~25.5%),高于对照地区[15.6%(2315/14875,95%CI:13.3%~17.8%)];筛查地区的城市筛查率为28.7%(3202/11146,95%CI:26.2%~31.2%),高于对照地区[23.1% (2571/11146,95%CI:20.9%~25.3%)].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对照地区相比,筛查地区城市(OR=1.44,95%CI:1.34~1.54)和农村(OR=1.78,95%CI:1.67~1.90)35~64岁人群子宫颈癌筛查率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子宫颈癌筛查项目实施5年对农村和城市地区人群筛查率均有提高作用.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多相筛查 倾向评分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黑龙江省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实施及结束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地区实施期间及项目结束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方法 从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选取3个全球基金项目地区(大庆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项目实施期间(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和项目结束后(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3个项目地区实施期间和结束后耐多药可疑者筛查率、痰培养检出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耐多药患者检出率和广泛耐药患者检出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项目实施期间和项目结束后耐多药可疑者筛查率分别为85.7%(724/845)和88.7%(517/5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26,P=0.099);痰培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6%(678/724)和69.1%(357/5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783,P=0.000);药敏试验耐多药患者检出率分别为20.2%(132/655)和12.5%(34/2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56,P=0.006);广泛耐药患者检出率分别为5.6%(37/655)和2.2%(6/2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150,P=0.023).结论 黑龙江省项目结束后痰培养阳性患者、耐多药及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数量减少,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
老年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及主动筛查策略的效果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为结核病患者中的重点人群,但该人群往往对结核病的认知存在局限,同时该人群结核病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常造成漏诊、误诊,延误佳治疗时间.因此,在老年人群中积极推进主动筛查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被动发现方式的不足,提高肺结核的检出率.作者通过对影响老年人群患结核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探索老年结核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旨在为全国范围内开展老年人结核病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借鉴和依据.
-
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肺结核的主动筛查
老年人是肺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但发现率低下.作者从老年肺结核低发现率等特点人手探讨开展主动筛查的必要性,回顾总结国内外既往和当前开展主动筛查的方式方法,寻求符合成本-效益的主动筛查方式,认为整合老年健康体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老年结核病筛查工作,是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主动筛查方式;并总结整合工作所需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