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kyphosis

    作者:贺宝荣;许正伟;闫亮;郝定均;刘团江;郭华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 1例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黎庆莲

    脊柱后凸(俗称驼背)是指脊柱的一部分向后凸弯曲,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影响外观,且由于胸廓变形会影响心、肺功能,严重弯曲还会压迫脊髓而发生截瘫或夭折.

  • PSO+SPO联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武兴国;李晓彬;郭建邦;刘奕宁

    目的 探讨PSO+SPO联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25例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胸腰椎陈旧性骨折18例,强直性脊柱炎7例,年龄21~54岁,平均39.1岁,后凸Cobb角度平均45.8°±7.3°;所有患者一期行PSO+SPO联合截骨术,患者术后均接受至少1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测量Cobb角度、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患者手术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在Cobb角、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方面,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3个月后恢复至E级.结论 应用PSO+SPO联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突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短中期临床疗效.

  •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作者:陈钙;范少勇

    目的 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角度.结果 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AS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 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伴后凸畸形

    作者:袁强;张责林;田伟;刘波;李勤;胡临;李志宇;李楠;孙玉珍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应用于胸腰椎新鲜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25例病例,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43岁(20~68岁),其中包括:(1)自愿接受截骨内固定术以避免前路手术的患者10例;(2)有复合性创伤患者7例;(3)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并有中柱损伤的8例.分析患者术后及随诊脊柱后凸的矫正程度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长随访3年.结果 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40 min,术中估算出血量300~1500 ml,平均900 ml.术后Cobb角9°~13°,平均3.3°,矫正9°~34°,平均21°,术后随诊3~6个月有1°~12°丢失,6个月后无继续矫正角度丢失.术后随诊无明显腰痛,无内固定折断或失效,未出现手术节段神经损伤或神经损伤加重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在矫正脊柱后凸的同时虽然降低了椎体高度,但保证了脊柱前、中、后柱的稳定性,通过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即可达到牢固固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效果的维持,利于避免术后脊柱后凸复发及内固定失效.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出现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如椎体后缘不完整,椎体成形术存在较大的风险,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术则成为维持脊柱曲线和稳定的佳选择之一.在骨折早期行椎体截骨内固定术并不增加手术风险.

  • 胎儿肢体-体壁综合征超声表现二例

    作者:程秀玲;付晓玲

    例1,孕妇,35 岁,孕2 产1,孕32 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双顶径7畅6 cm,脊柱后凸并侧弯(图1),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检测法显示尾骨后旋转探头反复扫查未能显示胎儿右下肢,左下肢可显示,左下肢股骨长5畅4 cm,心脏位于胸腔内,四腔心观显示房室间隔回声缺失,房室间仅有一组瓣膜回声(图2),未探及膈肌回声,未探及腹壁回声,宫腔内探及肝脏及扩张的肠管,胃泡体积较大约5畅0 cm ×2畅2 cm,紧贴于胎盘后方(图3),双肾及膀胱回声正常,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未探及脐带回声,羊水深约2畅5 cm.

  • 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李波;张铭华;何盛江;郑华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对17例脊柱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42.4˙.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型:C级1例,D级2例.E级14例.17例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1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先天性后凸还表现为后凸进行性加重.结果 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7.2˙.术后腰痛均消失,神经功能Frankel C级1例恢复到D级,1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术后症状有改善.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 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外科治疗

    作者:练克俭;林斌;郭林新;郭志民;刘庆军;丁真奇;郭延杰;余爱玉

    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对5例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并不全瘫的病例,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后凸椎体减压,取髂骨植骨,Ventrefix或Z-plate钢板内固定.结果5例术后胸腹部束带感消失,肌张力明显下降,肌力及下肢的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主观观察满意.结论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陈旧性后凸畸形,减压彻底,脊柱稳定重建可靠,疗效肯定.

  • 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

    作者:李锐;王正艳;施永彦;赵宙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手术矫形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2006年8月~2010年3月对1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矫形术式治疗.结果 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术前JOA评分平均(13±1.75)分,术后平均(20.98±2.40)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改善率0.504±0.121.术后Frankel分级5例由C级恢复到D或E级,9例由D级恢复到E级;术前后凸Cobb角(34.20±10.43)°,术后Cobb角(2.94±2.73)°,术后平均畸形矫正率85%以上.末次随访显示所有椎间截骨面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并发症.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具有减压充分、矫正率高,而且创伤较小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良好术式.

  • 撑开复位固定装置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脱位25例

    作者:陈卓夫;董亚非;刘定安;雷波

    从1999年6月~2001年2月采用北京协和医院研制的脊柱撑开复位固定装置(DRFS)[1]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脱位30例,有完整资料的25例,临床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1~72岁.其中T129例,L1 10例,L2 5例,L4 1例.爆裂骨折按Denis分型,A型3例,B型18例,C型1例,D型3例.全组有神经损伤18例,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6例,C级6例,D级5例,E级3例.全组病例都测量伤椎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和脊柱后凸的Cobb角.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在手术前、后的CT片上测量椎管面积.

  • 胸腰椎骨折术后后凸畸形原因探讨

    作者:吕荷荣;王鲁博;黄涛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后凸畸形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胸腰椎骨折手术治愈率.方法 分析随访50例胸腰椎骨折X线片.结果 后凸畸形的原因:①术前后凸畸形术中未能矫正;②术前后凸畸形术中矫正但未植骨,术后又发生后凸畸形;③术后植骨被吸收;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导致后凸畸形;⑤中老年骨质疏松.结论 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尽量解剖复位、应用合适的内固定、足量而有效地植骨、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避免或减少胸腰椎后凸畸形、提高胸腰椎骨折术后疗效的关键.

  • 后路脊柱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作者:李书纲;邱贵兴;赵宏;仉建国;王以朋;田野;沈建雄;胡建华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志明;马华松;谭荣;邹德威;王晓平

    目的 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 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常乐;陶惠人;罗卓荆;阎铭;范宏斌;惠华;叶正旭;王海强;吕昌伟

    目的 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l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 ~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祥耀;张希诺;海涌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with screw insertion in the fractured vertebra,SSPI-f)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行SSPI-f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骨折节段后凸Cobb's角、骨折节段局部Cobb's角(regional angle,RA)、伤椎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伤椎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伤椎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the 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值(the 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伤椎椎体前后缘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AVH%<50% 患者例数、伤椎上位终板损伤患者例数、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取出内固定后有无再发后凸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再发后凸组年龄(P<0.001)、女性例数(P<0.001)、BMI(P<0.001)、术前UIVA(P=0.002)大于无再发后凸组,术前A/P比值(P=0.038)、术前AVH%(P=0.003)小于再发后凸组.其它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R2=0.324,B=2.618,P<0.001)、年龄(R2=0.509,B=0.728,P<0.001)、BMI(R2=0.509,B=0.728,P<0.001)、术前UIVA(R2=0.160,B=0.282,P=0.004)为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而术前A/P比值(R2=0.072,B=-0.049,P=0.043)、术前AVH%(R2=0.143,B=-0.066,P<0.006)为保护性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临界值为49岁(曲线下面积=0.816),BMI临界值为25(曲线下面积=0.871),术前UIVA临界值为-4.5°(曲线下面积=0.667),其临界值有指导意义(曲线下面积>0.5).而术前AVH%(曲线下面积=0.317)、术前A/P比值(曲线下面积=0.386)无指导意义(曲线下面积<0.5).结论 年龄、女性、BMI、术前AVH%、术前UIVA、术前A/P比值为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的影响因素.而BMI相对于其它因素更有指导意义.年龄>49岁、BMI>25、术前UIVA<-4.5° 为预测取出内固定后再发后凸风险的理想指标.

  • 合并无症状性Chiari-Ⅰ型畸形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作者:吴继功;邹德威;马华松;崔少杰;刘玉曾;张乐乐;张强;白克文

    目的 探讨伴有无症状Chiari-Ⅰ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伴发脊柱侧凸的无自觉症状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4.5岁.进行侧凸矫形,单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固定10例,前路松解后路截骨固定矫形3例,前路松解固定和后路截骨固定3例,后路生长棒固定矫形2例.固定器械均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列.其中17例患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手术治疗后再行矫形手术.结果 术前冠状面的Cobb角平均70.4°,术后Cobb角平均20.8°,术前矢状面后凸的平均46°,术后平均15.8°,术前平均身高148.9cm,术后平均身高154.8cm,平均增高5.9cm,平均随访24个月,侧凸和后凸矫正平均丢失分别为5%和4%,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7例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 对于合并有Chiari-Ⅰ脊柱侧凸,针对不同年龄和侧凸弯曲和柔韧性,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的程度,先行枕骨大孔扩大硬膜切开成形,再行侧凸矫形,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矫形效果.

  • 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的外科治疗

    作者:史亚民;吴叶;李利;侯树勋

    目的 探讨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后路手术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25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1岁(12~62岁).病程平均4年3个月(2年7个月~11年).病变累及椎体平均2.2节段(1~4节段),病变部位T7~L3.术后抗结核治疗时间平均9.4个月(7~23个月),随访时间平均24.3个月(9~59个月).其中后凸21例,侧后凸4例,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60.3°(19°~130°).结果 21例患者行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及椎体截骨、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植骨矫正,4例进行了二期前路椎间植骨.除2例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他患者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截骨区骨融合良好,25例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17.3°(-10°~60°),后凸矫正率平均71.3%(53.9%~152.6%).19例随访患者的后凸矫正丢失率平均5.8%(3.6%~9.3%).结论 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手术.对部分多节段椎体破坏严重的患者,需同期或二期行前路椎间植骨,以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个性化矫形对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相关分析

    作者:齐鹏;宋凯;张永刚;王岩;崔赓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后凸畸形个性化矫形后生活质量评分的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有40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 AS 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 A、B 两组,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或双节段楔形闭合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 组采用个性化截骨方案,B 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案。记录 AS 患者矫形前后骨盆入射角( pelvic incidence,PI ),骨盆倾斜角( pelvic tilt,PT ),术前及术后6个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 )-22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分析矫形前后主观评分变化及矫形后 PI、PT 变量关系。结果 A、B 两组术前 PI、PT 值、ODI 指数及 SRS-22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 A、B 两组患者外观、心理、疼痛、功能及满意度均趋于正常,且 ODI 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A、B 两组术后 SRS-外观评分分别为(4.6±0.3)、(4.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RS-心理、疼痛、功能、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B 两组术后 ODI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性化矫形对 AS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改善,同时,对颌眉角的纠正也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熟练掌握个性化矫形方法后,可以明显简化手术方案的讨论与争议,并能达到与传统截骨方案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 极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

    作者: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陈志明;汪东;刘涛;崔凯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行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的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3~26岁,平均16.8岁。术前侧凸 Cobb’s 角98°~175°,平均135.33°;术前后凸 Cobb’s 角96°~170°,平均133.33°,后路矫形采用分期手术,一期采用小切口撑开矫形,使侧凸和后凸得到部分矫正。术后3~6个月再进行后路二期矫形,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剃刀背切除和植骨融合术,随访12~34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手术平均矫正侧凸61.43°(43.4%),二次手术矫正25.49°(34.45%)。间隔期矫形丢失率3.13%,总矫形率61.8%,随访末次矫形平均丢失率2.92%,终总矫形率58.83%。术前后凸 Cobb’s 角95°~175°,平均133.33°,一期手术矫正后平均后凸 Cobb’s 角79.67°,二次手术矫正后平均后凸 Cobb’s 角45°,末次随访平均后凸 Cobb’s 角47.26°。躯干和双肩的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无严重脊髓、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后凸采用后路分两期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可以获得良好的畸形矫形效果,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 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现状

    作者:潘爱星;海涌;陈小龙;郭徽

    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而对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来讲,由于多合并有躯干的失平衡,重建脊柱平衡显得尤为重要[1],尤其以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和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的需要,骨科医师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2],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和近端交界性失败(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 )的发生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文献报道, PJK 占脊柱畸形术后并发症的13%[3],长期随访发现因 PJK 或 PJF 而进行翻修手术的发生率高达9%[4]。因此,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对患者矢状面平衡的恢复极其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脊柱畸形术后 PJK 的定义、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分类等仍未被广泛认识。笔者全面回顾目前关于脊柱畸形术后 PJK 或 PJF 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397 条记录 2/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