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HA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下称“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例丙肝患者行外周血HCV-RNA检测,按病毒载量分为高复制组(n=21)、低复制组(n=18)、病毒清除组(n=24);同时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及上述3组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及游离铁(Serum iron,SI),分析组间差异.选取其中26例肝功能异常(ALT>40U/L)的患者样本,分别探讨其SF、SI与HA的相关性,并观察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SF和SI的变化.结果:(1)丙肝患者SF和Sl均高于对照组(P<0.05).清除组SF显著高于高复制组(P<0.05)及低复制组(P<0.05),高、低复制组之间SF无统计学差异(P>0.05);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2)63例丙肝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组(n=26)SI、SF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n=37)(P<0.05).(3)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r=0.192,P=0.349),但与SI存在弱正相关(r=0.373,P=0.061).结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可能与肝损伤有关.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弱相关,提示SI也许可作为评估肝功能损伤及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
-
丙型肝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我国平均感染率为3.2%.北方稍高,约为4.6%,南方为2.6%~2.9%,感染人数估计有3 700万.受感染的母亲传播给婴儿的发生率为5%.丙肝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多数患者可以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其中20%左右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10年内有大约30%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并且HCV感染与原发肝癌有较密切关系.随着医学检测方法的不断进展,丙肝检测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丙肝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从胶体金法、ELISA法(丙肝抗体检测)、丙肝抗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的诊断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目前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仍是以临床症状结合抗-HCV抗体、HCV-RNA等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断依据.
-
对比HCV抗原检测与HCV-RNA和HCV抗体检测在丙肝的检测结果
目的 对HCV抗原检测与HCV-RNA和HCV抗体检测在丙肝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送检HCV-RNA和HCV抗体血标本,包括HCV-RNA阳性标本47份,阴性标本96份,HCV抗体阳性标本78份,阴性标本98份,对各标本展开HCV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CV-RNA阳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者占72.34%,HCV-RNA阴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者占1.04%;HCV抗体阳性标本中HCV抗原阳性占48.72%,HCV抗体阴性标本中HCV抗原均为阴性.结论 在丙肝筛选工作中,HCV抗原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其能够对HC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
免疫沉淀法分离血清APO-B在慢性丙型肝炎与脂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为研究西安地区慢性丙型肝炎(HCV)感染与脂代谢关系而探讨脂质简便分离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以羊抗人APO-B抗血清沉淀并分离HCV抗体阳性者血清APO-B,再以PCR技术进行扩增检测APO-B中HCV-RNA,并作血清HCV-RNA检测及HCV抗体阴性组对照.结果:在HCV抗体阳性者血清APO-B实验组中,检出了HCV-RNA,且拷贝数占血清中HCV-RNA的较大比率(4.74% ~ 27%),而各对照组中没有HCV-RNA表达.结论:免疫沉淀法分离血清APO-B的实验方法是一项传统的成熟技术,操作方便稳定可靠,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和证实了HCV与LDL结合的密切关系.
-
定量PCR结合混合标本检测献血者HCV-RNA
目的: 探讨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定量检测献血者混合标本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8例抗-HCV阳性标本、3 274例抗-HCV阴性标本及二者随机抽样组成的混合标本的HCV-RNA含量.结果:在38例抗-HCV阳性标本中有15例核酸检测阳性, 两者阳性符合率39.5%( 15/38).15例双阳性标本与抗-HCV阴性标本混合检测核酸,仍为阳性.常规血清学检测阴性的标本NAT检测为阴性.结论: 定量PCR检测HCV-RNA的方法适用于献血者的筛查.
-
基于抗-HCV检测结果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确定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检测抗-HCV诊断丙型肝炎的不确定性,提高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的正确率.方法 对125例观察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HCV水平、采用PCR荧光法检测血清HCV-RNA水平;运用加法运算法则并结合抗-HCV和HCV-RNA检测结果对HCV感染进行概率判定.结果 125份标本中,抗-HCV检测值(S/CO)范围为1.05~34.65、平均水平为26.70;检测出HCV-RNA阳性74例(占59.2%)、HCV-RNA阴性51例(占40.8%),抗-HCV检测值(S/CO)在1.05~16.74范围内时,HC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血清抗-HCV检测值(S/CO)在1.05~16.74范围内而HCV-RNA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发生HCV感染的概率为0.408;血清抗-HCV检测值(S/CO)在17.85~34.65范围而HCV-RNA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发生HCV感染的概率为1.临床上依据抗-HCV检测结果诊断HCV感染时,应采取慎重和理性的态度.
-
多指标联合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
本研究拟探讨在丙型肝炎诊断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联合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HCV核心抗原(HCV-c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CV-RNA和HCV、NS3抗原的研究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8例慢性肝炎患者肝内HCV-RNA和HCV、NS3.11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中8例HCV-RNA阳性,6例HCV、NS3阳性;17例乙、丙肝重叠感染者7例阳性;1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未发现阳性结果.肝内HCV-RNA和HCV、NS3阳性与否同肝组织学病理改变的严重性无关.结果表明HCV可能无直接致病作用.
-
丙型肝炎病毒3种标志物的稳定性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病毒3种标志物的稳定性.方法 用HCV-Ab、RT-PCR及HCV-Ag检测试剂分别检测血清样品中的HCV-Ab、HCV-RNA和HCV-Ag,比较3种种志物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保存及冻融后的稳定性.结果 在2 036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HCV-Ab阳性样品85份、HCV-Ag阳性样品51份,HCV-RNA阳性样品12份;HCV-Ab 4℃保存14 d、-20℃保存3年及冻融5次稳定性良好,阳性率均为100%;HCV-RNA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阳性检出率逐步下降,-20℃保存3年后下降至33.33%,冻融后下降至83.33%;HCV-Ag-20℃保存3年后,阳性率下降至68.63%,4℃保存14 d和冻融对其无影响.结论 3种标志物中,HCV-Ab的稳定性好,其次是HCV-Ag,HCV-RNA不稳定.
-
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HCV-RNA病毒载量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低载量、中载量以及高载量组,对各组进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检测以及补体C3、C4检测,分析丙肝患者病毒载量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IgA、IgG、IgM表达量分别为[(3.95±0.72) g/L,(19.33±4.64) g/L及(2.93±0.50)g/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量[(2.13 ±0.51) g/L,(11.25±2.63) g/L及(1.21±0.35) g/L],C3、C4表达量分别为[(0.82±0.19) g/L及(0.13±0.08)g/L],低于健康对照组[(1.20±0.31)g/L及(0.27±0.1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毒载量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V-RNA病毒载量与血清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病毒载量丙型肝炎患者具有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应当尽量控制HCV-RNA病毒载量,从而减少免疫损伤.
-
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与HCV-RNA载量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与HCV-RNA载量的关系,探讨难治性丙肝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选取HCV-RNA阳性的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48例,依据病毒载量将其分为三个组,低病毒载量组(1.0* 103IU/mL< HCV-RNA≤1.0*104IU/mL)15例、中病毒载量组(1.0*104IU/mL<HCV-RNA≤ 1.0*106IU/mL)20例、高病毒载量组(HCV-RNA> 1.0* 106IU/mL)13例,另选HCV-RNA阴性的慢性HCV感染者15例,健康献血员1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IL-10、IL-12水平.结果: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献血员(P=0.003),IL-12水平低于健康献血员(P=0.045);随着HCV-RNA载量的升高,HCV-RNA阳性的Ⅰb型慢性患者外周血L-10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65,P=0.000);血清HCV-RNA载量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P=0.000),与血清IL-12水平无相关性(P=0.479).结论:慢性HCV感染者与患者的细胞免疫均倾向于TH2型;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与HCV-RNA病毒载量呈正相关.
-
HCV-RNA荧光定量标准品制备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定量标准品的制备方法.方法 用HCV-RNA阳性扩增目的片段,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并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经筛选和测序鉴定,阳性质粒体外转录合成cRNA,准确定量后作为标准品.结果 HCV-RNA标准品具有较大的线性范围(109 copies/ml-101 copies/m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较好,cv分别为2.23%~6.85%和6.10%~ 10.01%.结论 本法制备的HCV-RNA标准品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206例抗-HCV抗体检测阳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吸光度值/临界值(S/CO)与HCV R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及ELISA法检测抗-HCV.结果 206份抗-HCV阳性样本中,HCV-RNA阴性33例,将HCV-PCR阳性173例按S/CO值分组.1.0≤S/CO<2.0者22例,占12.8%;2.0≤S/CO<3.8者35例,占20.2%;S/CO≥3.8者116例,占67%.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ELISA法检测抗-HCV在S/CO≥3.8时,才高度预示抗-HCV呈阳性状态.本文作者建议对S/CO≥3.8的标本做确认实验.
-
FQ-PCR检测HCV-RNA载量与ALT相关性探讨
目的:对本地区抗-HCV 阳性患者其丙肝病毒核酸(HCV-RNA) 载量与ALT( 丙氨基转移酶) 水平值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近年来用FQ-PCR 检测抗-HCV 阳性的HCV-RNA 载量和ALT 的水平数值125 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归纳.结果:125 例样本中,HCVRNA阳性率为84.8%,ALT 异常率为56.0%,ALT 水平值和异常率随着HCV-RNA 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HCV-RNA 载量与ALT 的水平值之间呈正相关性,ALT 水平值可以成为反映HCV-RNA 造成肝细胞、肝脏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
-
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HCV-RNA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检测丙肝阳性的患者血清中HCV-RNA,并以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CV-RNA表达分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HCV-RNA病毒复制不同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抗-HCV与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抗-HCV和HCV-RNA对诊断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PCR法,对198例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抗-HCV和HCV-RNA.结果抗-HCV总阳性率为84%,抗-HCV、HCV-RNA同时阳性为58%,抗-HCV单项阳性为26%,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为16%.结论 HCV-RNA对早期HCV感染的诊断以及抗-HCV阴性的慢性丙肝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怀疑HCV感染者应同时检测抗-HCV和HCV-RNA,才能对不同时期的HCV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NA检测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套式PCR检测38例急性丙型肝炎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中HCV-RNA.结果:74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阳性68例,PBMC阳性44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15例(39.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阳性29例(80.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0.01).3例血清HCV-RNA阴性,而PBMC中HCV-RNA均阳性;8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RNA均阳性.结论:PBMC可能为HCV肝外贮存和复制场所,PBMC中的HCV感染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血清HCV-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治疗前后PBMC内HCV-RNA的变化
目的:探讨α 2b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国产α 2b干扰素(300 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并设常规治疗组(Vit C、门冬氨酸)为对照.于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内HCV-RNA和血清内HCV-RNA、抗-HCV.结果:α 2b干扰素治疗组2个疗程后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57.69%、65.38%,常规治疗组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13.64%、22.73%、27.27%.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α 2b干扰素对血清及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但对PBMC内HCV-RNA的疗效似有比抗血清内HCV-RNA和抗-HCV疗效弱的趋势.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干预与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已经成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但是治疗中不良反应多,因此不良反应的处理对提高依从性,达到治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3].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入住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诊断符合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中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均为初治患者,无严重心肺肾疾病、难以控制的糖尿病、癫痫、精神病史、失代偿期肝硬化及妊娠.HCV抗体阳性,HCV-RNA>103 Copy/ml;其中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其余24例ALT>1.5倍正常上限(ULN);总胆红素<17.1 μmol/L.
-
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与抗HCV、HCV-RN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与抗HCV、HCV-RNA的相关性,为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80例丙型肝炎患者,以ABI3500dx基因测序仪对基因分型进行测序,确定基因分型,以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CV浓度,计算测定值/临界值(S/CO)比值,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RNA浓度.结果 患者基因分型主要为1b、1c、2a分别有48例、14例、8例,占60.00%、17.50%、10.00%,其中1型共62例、非1型18例,分别占77.50%、22.50%;抗HCV阳性者79例、HCV-RNA阳性者53例,阳性率分别为98.75%、66.25%;基因型1型的患者抗HCV(S/CO)比值、HCV-RNA浓度分别为(13.27±3.33)、(6.54±1.24)×106 copies/ml均高于非1型患者(11.28±3.25)、(5.86±1.03)×106 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阳性患者抗HCV(S/CO)比值为(13.33±4.39)高于阴性患者(9.74±3.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主要为1b、1c、2a,不同基因型时抗HCV、HCV-RNA浓度不同,基因分型与抗HCV、HCV-RNA的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