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福建对台口岸蚊媒种类及滋生环境调查
目的 掌握福建对台口岸蚊媒种类以及滋生环境,为对台口岸卫生检疫防止蚊传疾病传入传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调查法、人诱法、牛诱法相结合,幼虫饲养后成蚊鉴定.结果 此次调查蚊媒8种滋生环境,经鉴定隶属于2亚科7属24种,并在口岸旧船舱中首次发现有三带喙库蚊滋生.结论 福建作为对台的重要口岸,在卫生检疫中建议针对性加强对登革热以及乙脑等相关蚊传疾病监测.
-
2011~2015年宁波地区白纹伊蚊孳生调查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2011 ~2015年4~11月每月上、下旬对不同生境中的积水容器进行调查,分别计算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析不同月份及生境密度指数变化趋势.经研究,2013年各指数相对较低,各年不同指数随月份变化趋势明显,6~9月为指数相对较高的月份.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容器指数高,分别为10.86%和9.84%.总体上,宁波市以白纹伊蚊为媒介暴发蚊媒传染病疫情的风险较低,但应加强对7~9月的风险监测,环境条件对密度指数影响较大,应重视在6月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消杀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
山东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与分布的变化
为解山东省部分地区的蚊虫种类、分布及生态习性,本文采用成蚊诱捕和幼虫采集等方法,调查了山东省济宁、临沂和青岛3个地区的蚊虫及其孳生环境.本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3 059只,幼虫638瓶,经鉴定为5属17种.3个地区分布的蚊虫种类不同,其中青岛蚊种多,有16种;各种蚊幼的孳生地类型也有所差异.与1990年有关报道相比,蚊虫种类的数量有所减少;在蚊虫种群构成方面,淡色库蚊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白蚊伊蚊数量增加,成为优势蚊种之一.中华按蚊等蚊幼的孳生地范围扩大,增加了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
-
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及其孳生环境的调查研究
目的:湖北士堰地区生态环境对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孳生的影响,分析本地肺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观察不同温度、雨量、植被、人类行为对中间宿主孳生环境的影响,剖解不同动物,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行为对肺吸虫中间宿主的孳生有较大的影响.野生动物作为保虫宿主可能为频繁活动的中小型动物,对肺吸虫病的流行具有实际意义.结论:十堰地区作为斯氏肺吸虫病的流行区,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基本相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肺吸虫病的疫源地也将会长期存在,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本地肺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
湖区钉螺脱离孳生环境后存活情况的观察
目的 观察湖区钉螺脱离孳生环境后的存活时间以了解其是否具备远距离被动扩散的时间条件. 方法 2008年3月26日在洞庭湖洲滩捕集钉螺,采用爬行法和压碎法鉴别钉螺的死活.随机将活钉螺以100只为1组(共20组)分装普通信封,置室温下每隔3 d观察1组,计算钉螺的存活率. 结果 洞庭湖洲滩钉螺离开孳生环境后在无水、无食物的情况下,10 d内仅有少数钉螺死亡,至第30 d时的存活率为86.00%;第42 d后其存活率快速下降,至51 d存活率为21.00%;观察至60 d时仍有少量钉螺存活. 结论 湖区钉螺离开孳生环境后的存活时间较长,能够以各种形式远距离被动扩散.
-
福建省漳州地区蚊媒种类及孳生环境调查
目的 掌握福建省漳州地区蚊虫种类以及孳生环境,为福建省蚊媒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调查法,结合人诱法、牛诱法,调查福建省漳州地区6个县,主要在居民区、山区和港口采集幼虫,饲养为成蚊后鉴定.结果 此次调查蚊种经鉴定隶属于3亚科9属40种,其中按蚊属4种,伊蚊属12种,库蚊属14种,其他蚊属10种,首次在福建地区报道捕获蓝带蚊属的科利蓝带蚊;不同地区捕获的蚊种不同,南靖和平和县捕获的蚊种数量多,有27种;调查蚊媒8种孳生环境,其中竹筒孳生蚊虫有15种,山沟溪涧积水形成的泉水沟、石穴各有11种,其他孳生环境蚊种数量相对较少.结论 福建省漳州地区存在多种疾病相关的蚊类病原媒介,应针对性加强登革热等蚊媒监测调查,并结合其孳生环境综合性治理.
-
高效微生物制剂降低诱蝇因素的测定
高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有10属80种菌,由互惠同生或互利共栖现象组成,是典型的微生物制剂,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无毒副作用.我们通过测定人类尿和垃圾等蝇类孳生环境中氨的变化,来评价EM的防蝇效果.
-
社区参与、健康教育和环境制约在控制登革热中的作用
以往在登革热流行期或非流行期传统控制登革热的方法主要是对传播媒介埃及伊蚊进行药物杀灭,需耗掉大量的财力、物力,效果却不甚理想,而且杀蚊药物污染环境,有臭味,群众不乐于接受.1999年5~12月,我们将荣山乡作为海口市登革热防制试点,参照“儋模模式”[1]实行,即加强社区管理,通过健康教育,改善群众的卫生行为,破坏和消除埃及伊蚊的孳生环境,从而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
灌溉沟渠改造灭螺结合人畜化疗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潜江市为湖沼水网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灌溉沟渠是钉螺的主要孳生地.多年来,采取药物灭螺、土埋灭螺及人畜化疗等防治措施,但由于钉螺的孳生环境没能彻底改变,以致防治效果不理想.1994~1998年,选择幸福村为试点,以农业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契机,在改造灌溉沟渠同时,结合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等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监测工作在城市有害生物防制中的主要作用及其做法
有害生物防制是指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即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其中,对有害生物进行主动而有效的监测是实施媒介生物控制的首要前提.它不仅能发现害虫及孳生环境的状况,通过统计分析获取有害生物对人类生活、工作的相对危害程度等信息,为将要采取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和积极可行的措施,同时也是评价有害生物控制措施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
-
浙江省2005年蟑螂种群监测结果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平均气温在15.6℃~18.4℃[1],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等的繁衍生殖提供良好的孳生环境.为掌握浙江省蟑螂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我们在杭州、宁波等11个地市,于2005年1~11月,按统一方法,进行了连续11个月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不同材料容器与水质对白纹伊蚊孳生状况的影响
[目的] 研究7类材料的容器与5种水质对白纹伊蚊孳生状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人工布容法与放回取样法,将7类材料容器与5种水质两两组合,各组合作5个平行样.全年观察幼虫的生长密度指数,定期作水质的理化和细菌检测. [结果] 幼虫生长密度高的为橡胶类 (废轮胎),依次是水泥、木质、金属、塑料和陶瓷类,玻璃类少.降雨水、自来水、地下水、闽江水及池塘水5种水质以降雨水幼虫生长密度高,池塘水低.调查自然界与人工布容的各类容器幼虫的孳生密度,发现两种方法均以橡胶类高,阳性率分别为57.4% 和33.0%. [结论] 白纹伊蚊在不同材料的容器和水质中均可滋生,但以橡胶类容器与降雨水适合幼虫的生长繁殖.
-
福州市白纹伊蚊的孳生状况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开展白纹伊蚊孳生情况、季节消长与气象关系等生态学调查, 以控制福州市登革热再度流行. [方法] 设5个监测点,调查孳生场所,全年观察幼虫密度,并调查测定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 [结果] 在各种材质容器的水体中广泛发现白纹伊蚊孳生.1月见少量,2月仅有残存,3月开始略有增多,4月上旬密度开始上升,6月上中旬与9月中下旬分别出现两高峰,11月至12月下旬仍有部分幼虫发现,并以病家周围环境孳生幼虫多. [结论] 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气温、雨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6月与9月有两个高峰,成蚊极活跃,但7月上旬至8月因温度超过32 ℃,密度明显下降,成蚊袭人亦明显减弱.
-
三峡库区湖北段钉螺孳生环境研究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湖北段有无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类比法和模拟生态实验等方法.结果与结论进一步证实三峡库区湖北段无钉螺生长,但调查表明三峡库区存在着与血吸虫病疫区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土壤容重和相同的钉螺能吃的植物.说明三峡库区湖北段存在着生长钉螺的基本环境条件.其不生长钉螺的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
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
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微小按蚊曾经是厦门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农田改造及田间管理方式改变、农药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改造扩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该地区就难以捕获,而中华按蚊虽传疟能力较弱,但因孳生环境广泛、生命力较强等因素导致种群密度较高,逐渐取代微小按蚊成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因此,为科学地防控疟疾在本地的流行,有必要了解中华按蚊的嗜血习性、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
-
2004~2005年龙岩市城区蝇类调查
[目的]了解龙岩市城区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等情况.[方法]采用捕蝇笼法诱捕成蝇.[结果]龙岩市城区蝇类全年均有活动,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市蝇分别占总数的41.26%、24.86%、14.59%、9.08%,全年的密度高峰期在5、6月份及9、10月份.动物园、露天垃圾堆、小型养猪场蝇类数量较高.[结论]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制的方法.
-
按蚊孳生环境变化对控制疟疾流行的作用
目的调查冬水田减少按蚊孳生环境改变对控制疟疾流行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名山县疟疾发病率、冬水田面积和按蚊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冬水田面积减少与疟疾发病率下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按蚊密度高低与疟疾发病率亦呈极显著相关性,并且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实施灌溉农业后,冬水田改为水旱轮作田,改变了媒介按蚊孳生生态环境,导致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和孳生时间缩短,从而持续控制疟疾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