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999年全球霍乱势态
1999年WHO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有关O1群霍乱弧菌埃尔托(EL-TOR)生物型霍乱病例的报告.该生物型霍乱弧菌造成了自1961年开始的霍乱第7次世界大流行.1999年,有61个国家向WHO正式报告的霍乱病人共254 310例,其中9 175例死亡,比1998年增加了13%.在所有报告的病例中死亡率(CFR)维持在3.6%左右.从各洲来看,非洲各国共向WHO报告了206 746例,占全球病例报告总数的81%,这些国家的CFR都在4.2%左右;亚洲共报告了39417例,比1998年增加了61%.由于漏报及监测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实际患病人数应该更多一些.
-
2000年全球霍乱势态
2000年,世界各地均有01群霍乱弧菌埃尔托(ELTOR)生物型引起的霍乱病例报告.该生物型霍乱弧菌造成了自1961年开始的霍乱第7次世界大流行.一年来,全球有56个国家向WHO正式报告霍乱病例共137 071例,其中4908例死亡.在所有报告的病例中,病死率约为3.6%.
-
二氧化氯消毒剂对霍乱弧菌稻叶血清型杀灭作用的实验观察
为观察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埃尔托霍乱弧菌稻叶血清型的杀灭作用,在实验室进行了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
-
全球2000年霍乱情况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均报告了由霍乱弧菌埃尔托生物型所致的霍乱病例,这也是从1961年开始的第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的病原体.2000年有56个国家正式向WHO报告了137071例,死亡4908例,总发病率仍稳定在3.6/10万的水平.非洲共报告118932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7%,病死率从1999年的4.2%下降到3.9%.亚洲报告了11 246例,比1999年下降3倍.然而由于监测系统的漏报和其它一些局限性,全球实际的病例数可能要高一些.
-
当今霍乱的基本状况与防控对策
1 引言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Vl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1,分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霍乱弧菌(Vbrio Cholerae Serogrouv O139)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常可因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死率极高.
-
广西埃尔托霉乱的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人董伯青 唐振柱 林致李翠云 张理亭 瘳和壮陈发饮 王鸣柳 黄文波陈娜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
家用调味品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试验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此病的污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一旦污染水源、食物、餐具和手可将本病传播,此病极易迅速传播,造成流行,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埃尔托生物型抵抗力较强,
-
我国霍乱的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
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1,分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Serogroup O139)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本病来势迅猛,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并可引起超越国界、洲界,甚至形成世界大流行(Pandemic),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商贸等正常国际交往,给人类带来相应的生命财产损失.
-
谈谈霍乱弧菌越冬问题与人虾共患病微生态研究方向
弧菌广泛生存散布于自然界外环境中,霍乱弧菌无论是O1群或非O1群[1],或O139为引起第七次霍乱世纪大流行的罪魁祸首[1].温度是霍乱弧菌菌群大量增殖的先决条件,一定菌量进入人体等肠道定植,也是必要条件.霍乱流行期的疫区水源中很容易检出埃尔托霍乱弧菌(EVC),且检出率往往很高,但进入秋冬(流行间歇期),在外环境中往往很难检出.为了探索霍乱流行的来龙去脉,我国专家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展对霍乱弧菌越冬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从而为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
霍乱弧菌检验研究进展
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其致病菌为霍乱孤菌.霍乱孤菌是孤菌属的一个种,有2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均为O1群血清型.长期以来,对该菌的鉴定都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即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血清学鉴定,系细胞水平鉴定,快也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近来来,国内外已开始应用PCR技术[1]、DNA探针技术对霍乱孤菌特别是流行株的鉴定.还有几种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方法,也逐步应用到霍乱孤菌的检验中.这些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检验方法,已得到广大医疗、卫生防疫实验室人员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课题.
-
福州市2005年霍乱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 流行概况自1962年霍乱传人福州市今已44年,自1962年发生O1群霍乱,至2005年已有26年发生霍乱疫情,其间先后发生三次较大流行,1980年报告病例多为4 834例,波及全市6区8县(市).年首发病例早为2月7日,迟为10月1日,末例病例多数为11~12月,迟为12月31日.每次流行均有一个埃尔托弧菌优势流行菌型,均以稻叶型1d和小川型1b为主,还有小川型1a和O139型.
-
16株霍乱弧菌23srRN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核糖体RNA的编码基因检测及多态性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中[1,2].分子杂交技术是现代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它在追踪菌株的来源以及探讨造成不同地区流行的菌株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不同来源、不同地区分离到的埃尔托霍乱弧菌在染色体分型上有无差异,我们采用了23srRNA基因的Southern杂交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
从进口活牛蛙中首次检出霍乱弧菌的鉴定报告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可以大规模暴发流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生产、外贸,甚至社会稳定.霍乱弧菌可通过水、食品及生活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1].多年来,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直非常重视对霍乱弧菌的检测,1998年4月从一批进口的台湾产活牛蛙中检出1株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现将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
霍乱及其防治
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甚高.由于起病急,传播快,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二种为鼠疫和黄热病),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