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及妊娠结局对比分析

    作者:张金荣;赵远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 2015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38例,其中66例行LEEP,72例行CKC,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LEEP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低于CKC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切缘阳性及宫颈狭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LEEP组的术后感染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CKC组(均P<0.05);两组术后宫颈缩短长度和复发率均无差异(P>0.05),妊娠、异位妊娠、流产、早产、足月产及低体重出生儿的发生率和分娩方式也未见差异(P>0.05).结论:LEEP和CKC的疗效及术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相当,但LEEP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丹;林士珊;刘磊;信嘉轩

    目的:分析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36例经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治疗18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全瘤切除活检18例患者为参照组,分析2组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肿瘤位于直肠所占百分比、肿瘤为有蒂所占百分比、肿瘤大径数值、浸润性癌所占百分比对比参照组患者数值,P<0.05,数据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需接受全瘤切除相关活检进行确诊,若不存在全瘤切除标准,对不需保留肛门的高度怀疑存在癌变的患者可对其开展根治术治疗.

  • HPV检测及分子标记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应用

    作者:杨彬

    宫颈癌是女性好发的第二位恶性肿瘤.据统计,美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9 000余例,3 000余例死于该疾病;另外,每年诊断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病例约为33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病例为140万.

  • 食管黏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研究

    作者:乔东方;高文闯;徐法贞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活检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行手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16例(22.22%)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30例(41.67%)为早期食管癌,26例(36.11%)为进展期食管癌.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表现为局灶黏膜粗糙、充血发红或糜烂、小溃疡形成、轻度隆起、不规则肿块等.结论 内镜下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部分患者已存在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治疗.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亚玲;文黎明

    目的 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抽选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经胃镜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在该院接受ESD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病灶大小及病理结果,统计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创面愈合率.结果 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5.4±21.3) 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1.04%,完整切除率为92.54%,治愈性切除率为95.52%,住院时间为(18.6±3.4)d;术后ESD诊断符合率为88.06%,高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70.15% (P <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癌变率为22.39%;并发症发生率为28.36%,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ESD诊断和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符合率好,临床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崔婉婷;钱丽霞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前列腺癌(PCa),41例前列腺增生(BPH),1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的常规MR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分析基质型增生(sBPH)、腺体型增生(gBPH)、混合型增生(mBPH)、HGPIN和PCa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特征。计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达峰时间(Tmax)、大强化程度(SImax)和大强化率(Rmax),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Tmax从低到高依次为PCa、HGPIN、mBPH、sBPH(P=0.000);SImax从低到高依次为sBPH、PCa、mBPH、HGPIN(P=0.000);Rmax从低到高依次为sBPH、mBPH、PCa、HGPIN(P=0.000)。结论:DCE-MRI可提高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 自体荧光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 Barrett 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施建平;倪倩雯;张毅;瞿春莹;周敏;沈峰;陈莺;徐雷鸣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 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自体荧光内镜诊断Barrett的74个可疑上皮内瘤变的病灶,进一步行窄带成像检查,观察黏膜微血管及小凹的改变,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AFI诊断74例可疑病灶中共有44例病灶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0例病灶为假阳性。NBI对这44例病灶HGIN的诊断:确诊39例,可疑5例;在30例HGIN假阳性的病灶中,NBI假阳性为7例。两者的假阳性率由40.5%减少至14.9%。自体荧光内镜对Barrett食管HGIN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59.5%(44/74),AFI联合NBI技术后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4.8%(39/46)。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临床完全缓解后复发一例

    作者:黄修燕;黄自丽;王志刚;黄瑾

    患者男,64岁,无烟酒嗜好,无特殊基础病史.因大便性状改变3个月,于2011年9月行肠镜检查:距肛缘约6cm处见一溃疡样新生物,环肠腔1/2,少量渗血(图1A);病理检查:直肠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11年11月复查肠镜(图1B):齿状线上有一占肠腔1/2周的溃疡型、糜烂、易出血、质脆;病理检查:直肠腺癌;CEA 12.2 ng/ml(正常<5 ng/ml),CA199 38.59 U/ml(正常<37 U/ml);增强MRI:直肠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随后接受放射治疗.照射部位:直肠;方法:单次剂量200 cGy,治疗25次,总量5000 cGy,共31 d.照射部位:盆腔;方法:单次剂量180 cGy,治疗25次,总量4500 cGy,共31d.2012年2月复查肠镜(图1C):直肠远端近齿状线处有一2 cm×2cm大小溃疡,表面附有白苔;病理:直肠黏膜糜烂;MRI增强:直肠下段壁稍厚,未见明显异常强化信号.随后开始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200 mg(按体表面积130 mg/m2),4h泵入;第1~14天口服希罗达(按体表面积1250 mg/m2),每日3000 mg,分早晚2次于饭后30 min用水吞服.每3周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

  • 老年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世华;吴正奇;张志镒;卢林芝;赵光源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内镜下治疗资料,探求针对老年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佳治疗方法.方法2011-03/2016-09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收治的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对病变位于黏膜层、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病变超过黏膜层但拒绝外科手术者行ESD治疗,对病变超过黏膜层或拒绝ESD治疗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04例患者手术成功,外科组死亡1例,两组疗效均确切.相比于外科手术组,ESD组患者年龄偏高、并发症多且重,但手术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两组之间手术时间、年龄、合并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外科手术组较ESD组总体浸润较深.结论ESD在治疗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的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高龄或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ESD非常适合在老年患者中广泛开展.

  • 直肠癌合并肝脓肿误诊患者一例

    作者:赵斌;吉志武;辛国荣;陈福军

    患者马某,女性,50岁,2012年8月因“便血伴乏力、发热2月”在某三甲医院就诊,行电子结肠镜诊断为直肠癌,病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高度疑腺癌。彩超:肝脏实质性占位,肝内胆管结石,脾实质性多发结节,门静脉主干增宽。全腹+盆腔增强CT:1.肝、脾多发占位,考虑转移瘤;2.直肠占位;3.双侧附件异常密度;4.盆腔少量积液。(图1~2)诊断为直肠癌肝转移脾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持续低烧,因经济原因患者放弃治疗。回家后患者持续发热,高为42度,自行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无正规治疗,卧床3月,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可进行正常进食、劳动、生活。间断便血,至2013年1月,患者状态良好,为继续治疗,复查腹部CT并请当地肿瘤医院会诊提示:肝占位(隐约可见),脾大(图3~4)。某三甲医院行直肠放射治疗25次总剂量50 Gy并同期化疗。于同年4月复查腹部CT。结果与1月CT相同(图5~6)。无发热,无便血。至2014年1月,患者自诉偶有腹胀、排便困难,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脓血便,为明确诊治来我院,复查肠镜示:直肠距肛缘7厘米见肠粘膜瘢痕挛缩,肠腔狭窄,镜身勉强通过,余所见肠管未见异常。活检回报为炎性增生。复查上腹部CT示:肝胆胰未见异常(图7~8)。并于全麻下行直肠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脾、胰未见异常,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经术中肠镜定位狭窄肠段切除,术后病理回报:粘膜糜烂,部分腺上皮中度异型增生,切缘慢性炎,肠旁淋巴结0/7。术后顺利出院。

  • 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意义及外科处理

    作者:高友福;孙颢;陈佳栋;姜波健

    目的 分析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直肠肿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1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其中包括1例扩肛多次局切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其他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7%)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直径1~3 cm,平均1.5 cm;其余79例(96.3%)证实为黏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直径1 ~11 cm,平均4.7 cm,两组肿瘤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9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1例(39.2%)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3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30例(90.9%)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的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 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血清血小板因子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仙梅;高瑞萍;郭硕;袁丽;张立玮

    目的 探讨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CXC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贲门HGIN患者64例、进展期贲门癌(ACC)患者29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行内镜筛查的健康人4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XCL4相对表达水平.各组间表达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贲门HGIN组CXCL4相对表达量为(0.75±0.37)ng/ml,ACC组为(0.87±0.33)ng/ml,对照组为(1.13±0.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5);贲门HGIN组、ACC组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t=2.67,均P<0.05);贲门HGIN组的相对表达量与A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P>0.05).结论 贲门HGIN患者血清中CXCL4表达量降低,CXCL4 可能与贲门癌的发生及血管生成有关,其可能成为贲门癌早期筛查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 胃癌中P14、p15、p16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庞瑾昱;杨宣琴;李素红;李丽;王全红

    目的 对照检测伴有正常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腺癌组织中定位于染色体9p21区D9S166、D9S171、D9S941、D9S942和IFNA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p14、p15和p16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55例伴有正常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腺癌标本,应用手工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高压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等技术,对照分析正常、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腺癌组织中9p21上的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变化.结果 胃癌组织MSI总发生率为27%(64/23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MSI总发生率为18%(42/233),正常组织中未发生MSI.胃癌组织中的MSI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在胃癌组织中,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发生率依次为D9S171(45%)、IFNA(41%)、D9S941(22%)、D9S166(16%)、D9S942(1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依次为IFNA(22%)、D9S171(21%)、D9S941(18%)、D9S166(14%)、D9S942(11%).在胃癌组织中D9S171位点的MSI发生率为45%,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MSI发生率为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中染色体9p21区发生有高频率的MSI,MSI可能为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并且在胃癌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p14、p15和p16基因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现状及展望

    作者:吴蓓;彭勤建;杨冠华;李晓晖;邢亚楠;张国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目前业内公认的癌前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癌变率较低,一般建议密切观察随访,而高级别内瘤变则应按照早期胃癌处理[1-2].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及附件和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已经成为诊治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早期发现病变并通过内镜切除,已经成为胃癌治疗的常用手段.内镜下切除的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其他方法还包括内镜下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和氩离子凝固术(APC)等,但由于上述方法均无法获得完整病灶的病理标本,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现就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唐志凌;陆勇文;温舒茵

    目的 探讨佛山市三水地区近10年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 总结并分析本院2004~2013年经病理确诊的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4~2013年共检出大肠腺瘤985例,其中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82例(8.32%),男43例,女39例,男∶女为1.10∶1,平均年龄63.6岁.2012~2013年与2004~2005年比较,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患者的比例从1.94%上升到12.24%;≤30岁组与71岁~组比较,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患者的比例从5.00%上升到11.11%.≥2.0 cm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37.84%,无蒂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10.45%.结论 近10年来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的比例逐渐上升,无蒂、体积大的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性增高.

  •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曹亮;何亚龙;蒋小猛;黄红梅

    目的:总结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高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中,16例(57%)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2例(43%)术后则诊断为食管癌。结论内镜下病理检查诊断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57%,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确诊依据,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为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

  • 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任翔云

    目的 探讨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诊断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术前均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证实腺癌18例;其中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13例;侵犯肌层及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胃癌5例.结论 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准确诊断和正确认识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 不同级别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组织COX-2和VEGF同步表达的差异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贺庆娟;张博;赵亚楠

    本文通过通过对胃粘膜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COX-2、VEGF表达水平的研究,探讨二者在不同程度胃粘膜病变组织中同步表达的差异性及相关的临床意义,得出结论:随着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OX-2的表达逐渐增强,而VEGF仅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开始呈一定水平的表达,但COX-2与VEGF的表达又成正相关,推测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表达逐步增强的COX-2可能促使了VEGF的表达。

  •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廖谦和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误差原因.方法:对89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9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占同期结直肠活检诊断结直肠腺癌患者的24.7%.肿瘤好发部位以直肠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降结肠和升结肠少见.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1.2%.结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应慎重对待.临床与病理加强联系,可望提高诊断率.

  • 高发区食管鳞状上皮和贲门腺上皮患病队列研究

    作者:陈志峰;侯浚;郭翠兰;白文龙;李绍森;乔翠云;靳国梁;孟凡书;高峰;张健慧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中占第四位.河北磁县是食管癌高发现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男性食管癌发病率133.9/10万,女性105.0/10万;死亡率分别为103.8/10万和71.7/10万[1].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食管鳞状上皮癌与贲门腺上皮癌是两类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恶性肿瘤,2000年WHO对食管鳞癌和食管-胃交界腺上皮肿瘤(贲门癌)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共识,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概念和分级,提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分类和临床处理原则[2].为了解我国食管癌高发现场这两类肿瘤的发病情况,本文结合目前WHO对消化道上皮肿瘤的诊断标准,分析磁县胃镜普查人群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贲门腺上皮内瘤变以及浸润性鳞癌和腺癌患病情况.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