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10例误诊分析

    作者:钟凤

    1 引言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是危及婴儿生命及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疾病之一,因其起病急,进展快,易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而延误治疗,病死率、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及时应用维生素K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现将我院1992年以来曾被误诊的1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分析如下.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高树辉;陈小强;李奕;莫文辉;黎子武;梁林国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3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分别予以头孢曲松钠和美罗培南治疗,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36例确诊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临床主要症状为高热、惊厥、前囟饱满、喷射状呕吐、呼吸暂停等.CSF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为(22.5~602.50)×106/L,糖定量为0.34 ~ 4.11μmol/L,蛋白定量为0.2 ~ 12 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7~39.15)×109/L.治疗1个月后,美罗培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头孢曲松组(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结合临床表现、CSF培养及PCR检测进行诊断;美罗培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陆明旭

    1 病例介绍患儿,男,8岁,因“反复发热10 d,头痛、呕吐4d”入院.既往于2014-10-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B细胞性低危)”,目前按全国白血病方案化疗.入院10 d前,患儿无诱因下出现了发热,以中高热为主,经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4d前,患儿出现了头痛、呕吐症状,入院查体:体温39.4℃,呼吸31次/min,脉搏130次/min,血压117/76 mmHg,体重21 kg.神志清醒,精神较萎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 mm,对光反射迟钝.神经系统检查:各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力2~3级,不能自行移动,痛、温、触觉正常,关节感、震动感正常.

  •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66例临床分析

    作者:蒙勇球

    目的 研究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首诊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患儿血常规、血培养和脑脊髓液培养指标.结果 治疗后,44例(66.7%)治愈,好转20例(26.31%),2例(2.63%)放弃治疗死亡.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大肠埃希氏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李斯特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脑脊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氏菌3例、肺炎链球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李斯特菌1例.结论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作者:杨莉;黄怃;林光鹏

    目的 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确诊的16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中,发热或体温不稳定占87.5%,呼吸急促及皮肤黄染各占50%,反应差及前囟门饱满、紧张各占37.5%,精神激惹或烦躁占12.5%,肌张力增高占6.25%.结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缺乏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对新生儿败血症及可疑化脓性脑膜炎应及时行腰穿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

  • 优质护理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应用

    作者:罗力静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给予病情观察、高热护理、饮食护理、腰椎穿刺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优质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9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患儿因其他原因自动出院。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儿住院天数,同时也提高了家属满意度,对新生儿化脓性脑炎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 2%冰醋酸直接检查法可作新型隐球菌的过筛试验

    作者:杜春桃;韦惠如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时从脑脊液(CSF)中检出新型隐球菌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确诊极为重要.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只做CSF常规检验,不要求检查新型隐球菌,易造成漏诊.我们在计数CSF有核细胞时,注重与新型隐球菌的区别,并把2%冰醋酸直接检查法作为新型隐球菌的过筛试验,与墨汁染色法联检,大大减低了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漏诊率.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IL-8含量测定及评价

    作者:黄柳革;刘壮;韩蕴丽;谢湘芝;罗凌;肖旭华;李旭

    目的:检测7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中IL-8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病毒性脑(膜)炎(VME)患儿43例,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20例,结核性脑膜炎(TM)患儿12例,对照组16例.用放射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IL-8含量,并做比较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各组脑脊液(CSF)中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症VME组脑脊液IL-8水平又明显高于轻症组(P<0.001);细菌感染组(PM、TM)的水平又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01).结论:IL-8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CSF IL-8可作为临床诊断、衡量病情轻重的辅助指标之一,有助于细菌性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 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对比分析

    作者:苏应仙;林翀;陈少文;廉芳;陈伟彬;刘珠

    目的:对比分析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收治的169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按照脑脊液的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病原菌不明组、其他细菌组以及大肠埃希菌组.收集患儿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比较分析3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同时,观察新生儿脑脊液检查情况,测定白细胞、蛋白及含糖水平,统计患儿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发症和病死情况.结果:3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肠埃希菌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其脑脊液的混浊率(66.67%)和脓性率(25.00%)显著高于其他细菌组和病原菌不明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白细胞、蛋白及含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肠埃希菌组患儿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大肠埃希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83%,病死率为12L50%,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伴有大肠埃希菌感染具有相对较差的预后,因此使用抗生素需考虑是否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并且严密监测其并发症,提高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预后.

  • 早产儿及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作者:韦巧珍;林宝利;苏萍;段玉会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异同.方法:将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经腰穿确诊的84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根据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25例)及足月儿组(59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表现、血白细胞计数(WBC)、血C-反应蛋白(CRP)、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头颅影像学表现上的异同.结果:发热是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占81.0%,但早产儿组(64%)发热的比例远少于足月儿组(88.1%)(x2=6.63,P =0.01),除发热外,早产儿更多表现为反应低下和紫绀,严重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病死率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的神经系统表现,如激怒/尖叫、抽搐、肌张力增高及前囟隆起等足月儿组比早产儿组更为典型;两组中血CRP升高均较白细胞明显,早产儿组CRP值水平与足月儿(45.6±39.2) mg/L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t=0.34,P=0.74);头颅MRI检查影像学的阳性率为42.0%(21/50),两组均以颅内出血及脑室扩张为主,但早产儿组影像学阳性率高于足月儿组(x2 =4.22,P=0.04);头颅B超并发症的总体阳性率为37.8%(17/45).结论:早产儿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极不典型,病死率远高于足月儿,头颅MRI是了解并发症较好的检查手段,早期头颅B超检查也可作为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 19例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作者:梁珍花

    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化脑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我院自1992年至2001年12月共收治22例,其中婴幼儿化脑19例,占86%.现对婴幼儿化脑19例分析如下.

  • 脑膜炎患儿脑脊液镁离子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英辉;潘爱萍

    为了探讨脑膜炎患儿脑脊液镁离子含量的变化,我们对36例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患儿,脑膜炎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0个月~8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化脓性脑膜炎16例,病毒性脑膜炎12例,结核性脑膜炎8例.

  • 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蒋绍清;叶泽忠;庞宗钦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5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常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意识恢复、抽搐消失、脑膜刺激征消失、锥体束征消失、肢体活动功能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脑脊液压力、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以及血乳酸、CRP、降钙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脑脊液葡萄糖含量、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 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好,其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 脑脊液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检测在抗生素治疗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可鲁;杨思达;高媛媛;陈文雄;黄怡玲;张雅妮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检测在抗生素治疗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在抗生素使用早期及后期采集脑脊液标本,同时进行16S rRNA基因检测及细菌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抗生素应用时间对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影响.结果 脑脊液16S rRNA基因检测阳性21例(35.0%),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9例(15.0%),16S rRNA基因检测阳性率高于细菌培养(P<0.05).抗生素应用早期16S rRNA基因检测阳性率略高于抗生素应用后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应用早期脑脊液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高于抗生素应用后期(P<0.05).结论 对于抗生素治疗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16S rRNA基因检出阳性率高于脑脊液细菌培养,且可能更少受抗生素应用时间的影响.

  • 小儿颅内感染性疾病并发低钠血症7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万清;居和春

    小儿颅内感染时可并发低钠血症,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2000~2005年3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病毒脑)138例有76例并发低钠血症.现分析报告如下.

  • 2例糖尿病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体会

    作者:黄秋红;戴霞;韦美娥

    糖尿病并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罕见,脑膜炎早期症状不典型,以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病情凶险,一旦延误诊治,病死率极高。1996年11月及1997年3月我科收治了2 例Ⅱ型糖尿病并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报告如下。

  •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艳玲

    化脓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并且可引起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自从使用青霉素以来,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

  • 2005年宁波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与控制分析

    作者:朱利利;许国章;马瑞;边国林;陈洁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症状.2005年宁波市共报告流脑病例25例,与去年的18例相比,发病数上升38.89%.实验室诊断9例;其中脑脊液培养A群为5例.现将宁波市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 脑脊液和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及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

    作者:周国云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和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3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0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组,于入院次日晨起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同时行腰椎穿刺术采集脑脊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GSH和血浆蛋白、氯化物、糖、乳酸、腺苷脱氢酶,分别计算GSF/血浆各指标比值;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GSH胱抑素C(Cys-C),流式细胞仪检测GSH中性粒细胞表面膜糖蛋白(CD6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SH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GSF氯化物、乳酸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氢酶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血浆蛋白、氯化物、乳酸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氢酶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GSF中腺苷脱氢酶比值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氯化物、乳酸比值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GSF中CD64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MMP-9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1),而两组Cys-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核性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GSF、血浆中蛋白、氯化物、乳酸、腺苷脱氢酶浓度比值存在一定差异,联合CD64、MMP-9测定有助于两种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 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和MMP-9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矫淑芹

    目的:通过观测并对比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患儿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和血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为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60例,其中病毒性脑炎(病脑组)、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各3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器检测各组患儿血清白蛋白(SA1b),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CAlb)并计算白蛋白指数(AQ)数值.采用ELISE检测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MMP-9和IL-1β水平.结果:病脑组和化脑组血清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和血清MMP-9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化脑组与病脑组比较,脑脊液和血清IL-1β、MMP-9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脑组和病脑组CA1b和AQ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脑组与病脑组比较,CA1b和AQ水平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脑组、化脑组脑脊液和血清中的MMP-9和IL-1β呈正相关关系(P<0.05);脑脊液MMP-9与IL-1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的MMP-9、IL-1β水平升高,AQ增加的现象,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脑脊液屏障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的过程有可能有MMP 9、IL-1β的参与.

735 条记录 31/37 页 « 12...28293031323334...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