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刺激确认前庭代偿早期前庭核神经元

    作者:陈钢;殷善开;王坚;冯艳梅

    目的探讨电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在前庭代偿早期确认具有放电可能的前庭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电刺激迷路切除术后8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三组动物前庭神经末梢,比较是否给予电刺激时前庭神经核神经元放电细胞个数和放电频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8小时仅记录到一个自发性放电细胞,电刺激后细胞放电频率增加.随着代偿时间推移,当电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核中神经元放电数目和放电率增加,暂停电刺激时神经元放电率下降.结论电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可增强前庭代偿早期在体前庭神经元细胞放电,具体表现为神经元放电率与放电细胞的数目增加,应用该方法可在前庭代偿早期选择具有一定放电可能的前庭神经元.

    关键词: 前庭 电刺激 迷路
  • 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神经反应遥测值的研究

    作者:乔晓峰;王东;雒星梅

    目的 探讨小儿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不同电极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telemetry,N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36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NRT值,并分析其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患儿术中及开机后1年内同一时间高、中、低频段电极NRT值有显著差异(P<0.05),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总的趋势是术中至术后1年NRT值逐渐增高.结论 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NRT值随时间逐渐增高,高、中、低频之间差异大,故调机时要注意各频率之间差异,选取高、中、低频代表性电极测试,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佳状态.

  • 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伴内耳畸形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陈树斌;郑军;龚树生;李永新;梁凤和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伴内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0例自发性脑脊液耳鼻漏伴内耳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有两种手术方法:一种为后鼓室探查、镫骨底板切除后行前庭窗填塞术;另一种是经乳突面隐窝径路探查后鼓室、水平半规管开窗(迷路开窗)后行前庭池填塞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患耳听力完全丧失,10例均有一次以上细菌性脑膜炎发作史,脑脊液耳鼻漏位于前庭窗镫骨底板或环韧带.经手术治疗,10例患者中8例1次治愈,2例经两次手术治愈.10例中4例采用前庭窗填塞术,6例行水平半规管开窗前庭池填塞术.术后随访1年半~9年,无脑脊液耳鼻漏或脑膜炎复发.结论 反复发作的脑脊液耳鼻漏若合并听力异常应考虑此病.CT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前庭窗填塞术或水平半规管开窗前庭池填塞术是治疗自发性脑脊液耳漏伴内耳畸形的有效方法,水平半规管开窗前庭池填塞术为合并面神经变异遮盖前庭窗的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

  • 3D-FIESTA序列在先天性内耳畸形中应用

    作者:何立岩;王振常;鲜军舫;杨本涛;燕飞

    目的 评估3D-FIESTA序列在先天性内耳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FIESTA序列对38例内耳畸形患者进行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结果 38例(62耳)内耳畸形中耳蜗畸形31耳,前庭畸形28耳,半规管畸形32耳,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扩大21耳,内耳道神经发育异常29耳.结论 3D-FIESTA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内耳道及内耳迷路的先天发育异常,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中耳炎伴迷路瘘管手术后效果分析

    作者:郑雅丽;于子龙;李永新;龚树生;梁凤和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123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听力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资料,88例进行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35例只进行乳突根治术.结果 123例均有耳流脓史,120例(97.6%)主诉有听力下降,123例术前纯音听力测试0.5~4 kHz骨导平均听阈29.1 dB,气导平均听阈53.2 dB,全聋3例.107例(87.0%)有眩晕症状,73例(59.3%)瘘管试验阳性,123例行颞骨CT检查发现110例(89.4%)存在瘘管.结论 迷路瘘管可依靠高分辨颞骨CT和手术探查进行诊断,对于半规管瘘管周围病变可在手术中彻底清理,同期可进行听骨链重建术.手术后平均骨导听力阈值无明显变化.

  • 抗内耳抗体与突发性聋

    作者:杜延顺;赵丽萍;杨军;陈秀伍

    目的 研究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内耳抗体,探讨内耳抗体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史询问、耳科检查和听力学检查,由北京同仁医院耳科门诊诊断的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豚鼠内耳石蜡切片作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突发性聋患者体内的抗内耳自身抗体.结果 74.0%(37/50)的突聋患者存在各种抗内耳组织抗体,12.8%(9/70)的对照组个体存在抗内耳抗体: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44.0%(21/50)的突聋患者存在抗内耳血管内皮抗体和抗内耳血管壁抗体,突聋患者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抗内耳组织抗体.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存在各种类型的抗内耳组织抗体.抗内耳抗体与突发性聋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 抗内耳结缔组织抗体与听神经病

    作者:杜延顺;赵丽萍;陈秀伍;唐小青;杨宜林

    目的 研究听神经病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内耳抗体,探讨听神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以听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询问病史、纯音听力测试、脑干诱发电位以及耳声发射筛查.采用豚鼠内耳石蜡切片作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听神经病患者体内的抗内耳自身抗体.结果 36例听神经病患者中有31例存在抗内耳组织抗体,阳性率86.1%,其中20例为抗骨螺旋板结缔组织(中间有连接螺旋神经节和毛细胞的神经纤维通过)抗体阳性,并存在抗螺旋神经节周围包膜抗体和内耳神经纤维包膜抗体,阳性率55.6%,对照组44例,抗内耳血管内皮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听神经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各种类型的抗内耳结缔组织抗体.

  • 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防治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伟达;谭长强;周红;陆玲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是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方法 同种粗制内耳抗原免疫雌性豚鼠,在妊娠期间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预防,对于未给予免疫抑制的母鼠所产子鼠给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实验动物内耳听觉功能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同时给予免疫抑制的母鼠及其各自所产子鼠均未出现明显的听觉损伤和内耳病理改变;出现听觉功能障碍和内耳病理变化的子鼠经环磷酰胺治疗后,其听觉功能有所提高(主要为低频区).结论 环磷酰胺可有效地预防母体内针对内耳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子鼠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但疗效有限.

    关键词: 豚鼠 动物 实验 迷路
  • 内耳体素模型三维可视化

    作者:杨晓凯;吴曙智;陈晓素

    内耳结构精细而复杂,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又称为迷路,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迷路内充满淋巴液,临床MRI检查可以获取清晰影像,但不能或仅能部分显示膜迷路结构[1]。内耳三维可视化和空间方向测量对于临床和研究都非常重要,其三维显示方式主要为表面绘制技术和体绘制技术。表面绘制仅提取内耳表面进行表面形态显示,需要分割内耳结构并三维重建。体绘制以体素为基本单元,直接由体数据生成三维物体的凸显,通过调节颜色和透明度,半透明视野可观察内部结构[2]。为更好显示内耳解剖,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分割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内耳分割技术还没有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主要是手工分割或半自动分割,非常耗时,缺乏有效的自动分割方法。常用内耳自动分割算法包括阈值分割技术、区域增长技术、聚类分割技术、图谱法分割技术、形变模型分割技术和分水岭算法等[3~5]。因内耳周围结构复杂,体素成像常因周围骨骼阻挡影响观察,且很难通过调节阈值屏蔽周围结构。但通过体裁剪技术,可以剔除内耳周围组织结构,甚至可以根据表面模型进行裁剪成为体素模型[4]。内耳体素模型包括体素数据完整信息,因而通过体绘制成像更为清晰可靠,且因为仅保留内耳数据,大大减少了计算机运算量。

  • 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

    作者:杜延顺;李颖;杨军;张伟;张罗

    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o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内耳。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TAT蛋白11个氨基酸短肽基因和EGFP基因重组,分别构建pGEX-6p-1-TAT-EGFP和pGEX-6p-1-EGFP表达载体,将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GST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10只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肌肉注射GST-EGFP和GST-TAT-EGFP;2~4 h后豚鼠经麻醉、断头取耳蜗等组织。用2%多聚甲醛固定,耳蜗经10%EDTA(pH7.4)脱钙、OCT包埋,制备颞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TAT短肽是否可以携带分子量55 kD的GST-EGFP跨越BLB进入内耳。结果 GST-TAT-EGFP进入内耳后主要分布于血管纹和螺旋器,而对照组EGFP不能进入内耳。结论短肽TAT可转导大分子蛋白通过BLB进入内耳,为外源性蛋白药物治疗内耳疾病提供新手段。

  • 部分迷路切除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及意义

    作者:李永团;陈瑛;董频;荣宝刚;张寒冰

    目的探讨经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个成人湿尸头经乳突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再向深部削除岩部骨质,观察对岩尖、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结果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可到达岩尖和暴露部分内听道,不损及面神经和蜗神经,桥小脑角区显露改善.结论部分迷路切除入路可用于某些岩尖、桥小脑角或内听道占位病变的治疗.

    关键词: 迷路 解剖
  • 胆脂瘤所致迷路瘘(LF)的手术治疗

    作者:

    关键词: 胆脂瘤 迷路
  • 经迷路手术后中耳/咽鼓管填塞对中耳的长期影响

    作者:

  • 迷路下进路行岩尖胆固醇肉芽肿引流

    作者:

  • Harris Peyton Mosher:鼻科学的先驱者

    作者:王荣光

    1929年,Mosher在一次关于筛迷路手术座谈会上说过下面一席话:"从理论上讲,筛窦手术很简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手术可以轻易地杀死一位病人".对于Mosher的警告,我们在实施筛窦手术时时刻不敢忘记,但是,这位前辈到底是谁?他的人生经历如何?他为什么说这句话?抱着这样的心态,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介绍如下.

  • 241迷路外淋巴瘘(PL)的诊断

    作者:

    关键词: 迷路 外淋巴瘘
  • 235特发性颅内低压:迷路积水的一个罕见原因

    作者:

    关键词: 颅内低压 迷路
  • 上半规管裂——压力敏感机制的绒鼠模型

    作者:朱雅颖;王正敏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在外耳道、中耳或颅内压力变化时会发生眩晕和眼震,原因在于上半规管骨质缺损。本文旨在研究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迷路压力敏感性的机制,并建立手术修复的绒鼠模型。该作者观察上半规管开窗前后、开窗修补术后外耳道压力变化时绒鼠前庭传入神经激动值的变化,结果发现上半规管开……

  • 非典型和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迷路的高分辨三维磁共振成像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

    良性突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眩晕原因,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仅一小部分患者罹患持久型及对各种治疗均无效,此种持久型可能有不同的潜在病理生理学而不仅是通常认为的管道结石学说。研究了5例对各种治疗无效,且伴有不典型眼球震颤患者进行丁内耳高分辨三维磁共振图像的检查。该……

  • 气压伤引起的继发于外淋巴瘘的迷路积气1例

    作者:何建国;杨蓓蓓

    外淋巴瘘一直是有争议的论题。与外淋巴瘘相关的迷路积气罕见。通常由颞骨高分辨率CT诊断。 外淋巴瘘引起的迷路积气还与耳气压伤,医源性损伤,头颅外伤,慢性耳疾相关,也可自发产生。可能的气体进入部位有卵圆窗和圆窗龛,后半规管和圆窗之间的微小裂隙,以及窗前裂隙。本文报道1例手术探查证实的继发于外淋巴瘘的迷路积气。 62岁的白人女性,突发严重的眩晕并伴有恶心呕……

238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