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轻症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金伟芳

    目的:探究法莫替丁联合依托必利治疗轻症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缓解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就诊的轻症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12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仅给予口服法莫替丁(20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依托必利(50mg/次,3次/d),两组均治疗4周.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 Q量表)评分、烧心症状评分、反流症状评分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及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GERD Q评分、烧心症状评分、反流症状评分分别是(3.72±1.23)分、(0.37±0.26)分、(0.25±0.24)分,对照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分别是(4.87±1.29)分、(0.51±0.38)分、(0.56±0.27)分,治疗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分别是94.64%和76.79%.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依托必利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并且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状态.

  •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高飞;李兆申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常见多发病,因其有较高的人群相关症状发生率(西方国家约7%~15%[1],我国约为7.68%[2])和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认识到,GERD是以胃食管动力障碍为主要病理机制的疾病,但由于该病动力学改变的特殊性,影像学及内镜等检测手段仅能获得形态学方面的信息,而对反流发生机制的认识是间接的或推测性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尤其是腔内Ph监测和压力监测技术的出现和日渐完善,有关GERD的研究逐步深入,对胃食管反流发生的病理机制已经有了较直接的客观认识,为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在此仅就近年来GERD的食管动力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糖尿病患者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

    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于1999-2004年,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食管动力学研究,现将初步结果分析于后.

  •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胡志伟;李侁;汪忠镐;吴继敏;田书瑞;邓昌荣;张玉;战秀岚;陈新;王峰;许辉

    目的 通过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对比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前后食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探讨手术的抗反流原理.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火箭军总医院73例连续住院的GERD患者,LNF术前1周内行包括HRM在内一系列术前评估,术后 GERD 症状明显缓解且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已经消失时复查 HRM.对手术前后2次HRM的9个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按术前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食管长度平均延长了(0.43±1.72)cm,腹腔内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平均延长了(1.20± 0.94)cm,术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增加了(5.99±7.79)mmHg(1 mmHg=0.133 kPa),综合松弛压平均增加了(3.41±5.43)mmHg;远端收缩分数平均增加了(157.26±596.01)mmHg·s·cm,远端收缩延迟时间平均增加了(0.93±2.30)s;上述6个动力学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0.01,<0.01,0.03,<0.01).而术后下食管括约肌长度、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和收缩前沿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43,0.73).食管长度、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和远端收缩分数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1,<0.01,<0.01).结论 LNF主要通过延长腹腔内食管长度,增强下食管括约压力,增强食管的廓清功能,从而到达有效的抗反流作用.其中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上述食管动力学改善更为显著.

  • 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及食管动力学分析

    作者:刘凡理;陈波蓓;陈小燕;倪丽艳

    目的通过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诊断性治疗,观察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患者在治疗前后反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食管动力学特点。方法将疑似LPRD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的评分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sion manometry, HRM)检测。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问卷评分标准,分为单纯LPRD组和LPRD伴GERD组。结果确诊为LPRD患者38例,单纯LPRD组12例,LPRD伴GERD组26例。两组中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LPRD组RSI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9,P<0.05),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76,P>0.05), LPRD伴GERD组RSI和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LPRD组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RD伴GERD组食管动力参数UESP、LESP、DCI和DL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LPRD患者反流体征较症状的明显改善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能改善LPRD伴GERD的食管动力,单纯的LPRD治疗前后食管动力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单纯LPRD与GERD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同食管动力学特征及酸暴露特点分析

    作者:蔡林燕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同食管动力学特征及酸暴露特点.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68例与年轻组(<60岁)72例,测定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和酸暴露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老年组患者L ES静息压、LES残余压、LES松弛率皆低于年轻组,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卧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评分皆高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RE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降低,酸反流与清除时间延长,酸暴露的程度明显加重,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强预防与治疗干预措施.

  • 弥漫性食管痉挛并食管失弛缓1例报告

    作者:张敏;聂昭华;祝扬

    患儿男性,12岁.因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4年,于1997年9月17日入院.患儿于8岁开始进流食或固体食物后感到食管梗噎及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曾按胃炎治疗,间断服用治胃灵、胃复安等药,无明显好转.近半年因畏惧进食,体重明显下降.体检:消瘦,剑突下有轻度压痛,余无其他阳性体征.食管吞钡:食管下端呈鸟嘴样狭窄,狭窄上端食管明显扩张.随着钡剂吞入,食管下1/3~2/3处呈串珠样痉挛性改变.胃镜:食管上端轻度扩张,齿状线距门齿40cm贲门口不开,进镜阻力较大;镜下可见食管中下端局部呈痉挛性蠕动;胃窦部见散在红斑样溃疡面,并有3处表浅溃疡面约0.2cm×0.3cm,表面覆盖黄白色薄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覆盖较多粘液.食管动力学检查: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压(LESP)增高,为1.45kPa(正常<1.06kPa);食管体部蠕动波幅(PA)增高,为36.4kPa(正常3.99~23.94kPa).结合上述检查,诊断:①弥漫性食管痉挛(DES)并食管失弛缓,②胃溃疡(多发性),③糜烂性胃炎.给予洛赛克20mg,每日1次,连服28天;并在胃镜下行食管气囊扩张术治疗2次;术后服用硝苯地平5mg,每日3次.2个月后复查,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症状略有改善.食管吞钡显示:原食管中下段串珠样改变明显好转.

  • 老年胃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特点

    作者:王木成;弥希峰;许婷婷;朱瑰蓉;余专然

    目的探讨胃反流性食管炎(GERD)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食管动态 pH 值的变化特点。方法280例 GERD 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60岁)143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食管动力及蠕动功能及24 h 动态食管反流 pH 值水平。结果老年组患者胃灼热、反酸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吞咽困难、食欲不佳、体重下降、呕吐、黑便、嗳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LES 残余压、LES 松弛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LES 长度、LES 中心距鼻孔、UESP 测定值差异均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卧位反流时间、立位酸清除时间及卧位酸清除时间所占百分比和 DeMeester 积分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立位反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GERD 老年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较非老年患者减弱,食管动力性变差、酸暴露时间增加,这些因素均可进一步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

  • 食管胃连接处流出道梗阻患者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特征

    作者:刘霞;王红;王玲;刘黔蜀;王秋梅

    目的 分析食管胃连接处流出道梗阻(EGJOO)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因各种消化道症状就诊的6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等检查除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并将其中120例患者分为EGJOO组(71例)和非EGJOO组(49例).进一步将71例EGJOO患者根据综合松弛压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20例和重度组1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1例EGJOO组患者中,43.7% (31/71)表现为胸骨后胃灼热或反酸,32.4%(23/71)为梗阻感或吞咽困难,21.1% (15/71)为胸痛,21.1% (15/71)为其他不典型症状如呃逆、腹胀等,5.6% (4/71)为上腹痛.EGJOO组综合松弛压、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LES静息压、食团内部压力均大于非EGJOO组[分别为(18.24±3.07) mmHg(1 mmHg =0.133 kPa)比(10.92±2.37) mmHg,(3.47±0.85) cm比(3.11±0.80) cm,(32.33±9.11) mmHg比(21.31±6.55) mmHg,(6.22±3.74) mmHg比(4.69±2.6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47、-2.303、-7.706、-2.626,P均<0.05);EGJOO组LES松弛率和远端收缩积分(DCI)均低于非EGJOO组[(44.03±9.86)%比(53.86±11.33)%,(1 410.13±794.23) mmHg·s·cm比(1 741.86±894.16)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6、2.136,P均<0.05).轻度组LES静息压高于中度组[(30.76±9.23) mmHg比(29.69±5.87) mmHg],中度组LES静息压低于重度组[(29.69±5.87) mmHg比(42.02±9.2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Tamhane检验,P=0.012、0.011);轻度组食团内部压力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5.16±3.41) mmHg比(8.02±2.58) mmHg和(7.46±3.4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小显著差法检验,P均<0.05);轻度组DCI低于中度组[(1 241.41±606.12) mmHg·s·cm比(1 438.55±644.74) mmHg·s·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检验,P=O.011).结论 EGJOO患者临床症状以胃灼热或反酸、吞咽困难多见.EGJOO患者食管体部蠕动越弱,吞咽困难就越明显.食团内部压力升高是食管胃连接处松弛障碍的间接表现.

  •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食管内镜下表现和动力学研究

    作者:林向飞;吴康为;黄庆科;吴建胜;吴金明;朱启槐;陈民新;韩清锡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由于患者血中多种细胞因子如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等升高[1,2],可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食管清除功能,引起食管反流和炎症.本研究用液体灌注测压法和内镜检查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炎症改变.

  •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肖饶军;谢代刚;汪蓓蓓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方法: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将11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巴雷特食管(BE)组,根据3组患者食管内24 h pH监测指标和食管压力,比较3组患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差异。结果:EE组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NERD和 BE两组,而长反流时间、立位反流时间明显低于NERD和 BE两组(P<0.05),组间卧位反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组以重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4.17%,NERD组以轻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1.35%,BE组以中度食管酸暴露为主,占53.34%。EE组食管括约肌的静息压低于NERD、BE两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E组食管体部压力L3和L8明显高于NERD、BE两组,但食管体部压力L13明显低于NERD、BE两组(P<0.05),组间食管体部压力L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组无效食管运动数明显多于NERD、BE组。结论:食管内酸反流情况、食管体部蠕动和括约肌功能受限是形成胃食管反流病不同类型损伤的主要原因。

  • 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周慧;戴彦苗;陆伦根;罗声政;钱月琴;宛新建

    目的 评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临床症状,对比内镜下水囊扩张及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临床初次确诊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和食管动力学指标,并记录随访12个月内患者的缓解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积分(总体症状、反食、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管动力学指标(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松弛率、食管体部收缩幅度及顺行性收缩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1周水囊扩张组反食、吞咽困难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5,P<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水囊扩张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1).术后12个月水囊扩张组和肉毒毒素注射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3.2%和61.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累积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结论 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有效,而且前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 妊娠期妇女食管动力学监测

    作者:吴元赭;沙金燕;许国铭

  • Ⅱ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学特征的高分辨率测压分析

    作者:郑晓敏;李仁君;李敏

    目的 探讨Ⅱ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例Ⅱ型AC患者(观察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HRM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两组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食管体部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为主(88.2%,176/200),对照组均为正常食管蠕动波.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4 s完整松弛压力和食管上括约肌残余压观察组分别为(37.6±12.8)mmHg(1 mmHg =0.133 kPa)、(31.5±13.4) mmHg和(14.0±3.8)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7±5.6)mmHg(t =3.925,P=0.000)、(10.5±4.3)mmHg(t =5.835,P=0.000)和(7.9±4.5)mmHg(t=4.325,P=0.000);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观察组为(23.6±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16.7)%(t=-5.491,P=0.000).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型AC患者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和4s完整松弛压力增高为HRM的特征性表现,HRM检测有助于对AC进行早期诊断、再分类及预期疗效的评估.

  • 内镜下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随访分析

    作者:宛新建;李兆申;陆伦根;邹多武;郑萍

    目的 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密切随访,评估临床表现,检测相关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然后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再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在内镜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胸痛和呕吐,内镜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及呕吐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发生率较术后1周、6个月组显著升高,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内镜术后下段食管的平均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较1个月显著升高.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与术前相比,下段食管的平均收缩间期显著缩短,下段食管的顺行性则显著改善.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升高.内镜术后LES松弛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降低.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食管顺行性收缩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而非协调性收缩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体部收缩幅度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内镜下贲门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能显著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状况,但术后1个月开始临床复发率逐步升高、食管动力学异常逐渐加重.

  •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

    作者:贾道全;欧阳钦;王志强;罗成福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动力学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吞咽时不能充分松弛,严重影响食管排空,目前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案,主要以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扩张为主,本文旨在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一、对象:选择1997年8月~1999年12月我院消化专家门诊诊断,并经胃镜钡餐及食管测压,证实贲门失弛缓症39例,男24例,女15例.男女之比1.6:1,年龄18~70岁,平均40.05±10.1岁,随机分组.内镜组20例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外科组19例行Heller手术治疗.

  • 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作者:孙斌;刘德地;王亚雷;张磊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 奥美拉唑对喉软化患儿食管动力学的影响观察

    作者:马翔宇;张德伦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喉软化患儿食管动力学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46例喉软化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方案治疗组)23例和观察组(常规方案加奥美拉唑治疗组)2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6、12周的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6、1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美拉唑对喉软化患儿食管动力学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患儿疾病治疗效果的改善。

  •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在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晓敏;李仁君;李敏;张焰平;汪文生

    目的 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在非梗阻性吞咽困难(non obstructive dysphagia,NOD)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5例NO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HRM监测结果.结果 43例(96%)患者食管测压结果异常,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为食管体部动力障碍(28例,62%),其次为贲门失弛缓症(13例,29%),2例(4%)患者为胃食管交界处(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流出道梗阻,2例(4%)患者食管测压结果正常.食管体部动力障碍中22例(79%)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6例(21%)重度食管动力障碍.结论 HRM检测有助于对NOD进行早期诊断、再分类及临床预期疗效的评估.

  • 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瘘基础问题研究进展

    作者:潘伟华;施诚仁

    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发病率为2.2/万~2.8/万[1],常伴发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近年来,随着阿霉素诱导EATEF动物模型的研制成功,作者围绕该畸形的胚胎形成及食管动力学功能异等基础问题作一简述.一、EA-TEF动物模型的制作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动?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