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818例临床标本高渗培养细菌的探讨
目的加深对开展高渗培养有利于临床标本细菌L型的检出及能弥补普通培养的不足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普通培养和高渗培养.结果高渗培养基中细菌的检出情况,3 818份标本中总检出率为39 86%,其中尿高渗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高渗培养基中检出的细菌分布情况,1 522例培养阳性标本中共检出细菌19种,尿中多为肠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42份标本同时进行普通培养和高渗培养结果显示,高渗培养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培养;高渗培养基中细菌L型及细菌型的检出情况表明,细菌L型只占少数,大部分是典型的细菌型.结论同时开展高渗培养可提高临床标本细菌检出率,减少漏诊.加强培养基质量、标本接种量及方法等方面的质控,有利于临床标本细菌L型的检出.
-
病原体感染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炎症、慢性感染与癌变存在相关性,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当今该领域的新研究动态,概述了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细菌L型等不同病原体感染与卵巢癌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
改良细菌L型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细菌L型培养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高渗高糖培养基改良后,用64例尿标本同时接种于3种细菌L型培养基,并对其细菌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改良高渗高糖培养基的阳性率高,为29.1%;高渗高糖培养基的阳性率为14.5%;成品L型细菌培养基的阳性率低,仅3.6%.细菌L型在改良高渗高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形态典型,培养时间缩短 .结论改良高渗高糖培养基对细菌L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培养基.
-
10 200例尿液标本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细菌L型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方法 采取10 2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进行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细菌L型2 979株,阳性率29.2%,分离出菌种22种,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 178株(占73.1%),革兰氏阴性菌801株(占26.9%)。4种主要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全部检出细菌L型的25.6%、20.5%、17.9%、17.7%。药敏试验显示表葡菌、金葡菌、粪肠球菌共同敏感的药物是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舒普深;4种主要病原菌共同敏感的药物是呋喃妥因,其次是舒普深。结论 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常规培养加细菌L型培养可提高细菌检测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
1000份尿液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初步分析
从1998年4月份以来收集1000份尿液标本的L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中得知,目前泌尿道感染以葡萄球菌为主,与1996年统计结果比较以肠间链球菌为主有所改变.1000份尿标本中检出各种细菌607株,其中L型占24.7%.伴L型占47.9%,细菌型占30.4%.药敏结果发现呋喃妥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分别为4.4%,5.9%和669%,可见呋喃妥因为首选药,其次派拉西林.L型细菌在肾髓质高渗环境下容易存活,可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此时,尿液的普通培养常为阴性,而高渗培养为阳性,因而高渗培养可提高阳性率,同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此方法应可作为尿液细菌培养的常规项目.
-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MIF、MMP9、VEGF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革兰染色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上述组织中MIF、MMP9、VEGF蛋白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切缘组织中MIFmRNA及MIF、MMP9、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经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同时阳性病例有57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71.25%vs 14%,P<0.05);胃癌组织中Hp-L阳性组中MIF、MMP9、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Hp-L阴性组(P<0.05),且Hp-L感染与MIF、MMP9和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0.598, r=0.292,r=0.341,P<0.05)。30例胃癌新鲜组织中MIF-mRNA表达(1.583±0.177)高于对照组(1.407±0.078),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t=3.729,P=0.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IF、MMP9、VEG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胃癌组织中MIF、MMP9均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Hp-L型感染是促进胃癌的侵袭与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与上调胃癌组织中MIF、MMP9、VEGF表达有关。
-
泌尿系感染与细菌L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泌尿系感染与细菌L型的关系,探讨泌尿系感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机制.[方法]用普通细菌培养和细菌L型培养方法,对267例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段尿标本进行检测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67例中段尿标本培养出细菌198例,其中细菌型94例,L型28例,细菌型与L型混合感染76例.[结论]泌尿系感染与细菌L型有密切的关系,细菌L型可能是感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原因之一.
-
从乳腺癌组织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L-型及MPB64基因
目的:探寻乳腺癌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L-型(MTB-L)的感染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115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分别用IK抗酸染色检测MTB-L、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原位杂交检测MPB64基因在癌细胞核内的表达,并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40例作对照.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软件,各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乳腺癌组IK抗酸染色MTB-L阳性者53例(46.1%),免疫组化检测阳性58例(50.4%),乳腺癌癌细胞核内MPB64基因阳性表达60例(52.2%),与癌旁正常乳腺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01、29.12、31.73,均P< 0.05).(2)乳腺癌组各组织类型、不同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不同病理分级、不同临床分期的IK抗酸染色检测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34、1.35、0.78、0.29、0.27,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1、0.31、0.10、0.45、0.47,均P>0.05),MPB64基因检测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89、0.53、0.18、0.35、0.78,均P>0.05).结论:MTB-L存在于乳腺癌组织中;MTB-L的MPB64基因在乳腺癌癌细胞核内高度表达;MTB-L与MPB64基因检测阳性率与各病理学特征无关.
-
消毒剂对普通细菌及其L型的抑菌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5种消毒剂对常见细菌及其L型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消毒剂纸片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抑菌试验比较.结果:戊二醛、干洗手消毒液、新洁尔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及其L型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差;碘伏对普通细菌作用强而对其L型作用差.结论:同种消毒剂对普通细菌及其L型作用不完全相同,提示临床消毒灭菌应考虑到细菌L型的存在.
-
胆囊癌组织细菌L型的检测与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对40例胆囊癌及4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细菌L型和突变型p53蛋白及p21蛋白进行检测,并对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和细菌L型阴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囊癌组织中革兰氏染色细菌L型检出率为77.5%(31/40),明显高于胆囊炎的57.5%(23/40),P<0.05,且与免疫组化细菌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80.0%(32/40)]具有一致性; 胆囊癌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25/40)和65.0%(26/40),明显高于胆囊炎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2.5%(1/40)和5.0%(2/40)],P<0.05; 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者其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24/32)和78.1%(25/32),明显高于细菌L型阴性者的p21及p5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12.5%(1/8),12.5%(1/8)],P<0.05.结论细菌L型参与了p21及p53基因的突变,并在胆囊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
细胞壁缺陷枯草杆菌酸溶性小分子芽胞蛋白及芽胞形成
目的:了解细胞壁缺陷对枯草芽胞杆菌酸溶性小分子芽胞蛋白(SASP)代谢及芽胞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头孢唑林诱导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成为L型并传代培养获得稳定L型纯培养物,通过生物化学及常规细菌学方法检测SASP的合成及芽胞形成情况.结果:在枯草芽胞杆菌稳定L型未检测到SASP,也不能发现典型形态的芽胞.结论:细胞壁缺陷可导致枯草芽胞杆菌不能合成SASP和产生芽胞.
-
卡介苗稳定L型对动物致病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卡介苗稳定L型菌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方法 将卡介苗稳定L型纯培养物注射至PPD试验阴性豚鼠的腹部皮下,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PPD反应、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分离培养和鉴定卡介苗及其L型.结果 2×108个/mL剂量的卡介苗稳定L型感染动物21d后可见局部皮肤轻度红肿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第4周各感染动物的PPD试验仍为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 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反应,未见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于感染31 d后组织切片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阳性的圆球体,阳性率为20%.分离培养未检出卡介苗及其L型.结论 卡介苗稳定L型可在动物局部组织中存活并且具有引起局部组织非特异性炎性病理损害的作用,但不能引起动物形成PPD阳性反应.
-
DPA对细胞壁缺陷枯草芽胞杆菌耐热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吡啶二羧酸(DPA)对细胞壁缺陷枯草芽胞杆茵耐热性的影响.方法 用β-内酰胺抗生素诱导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成为L型并传代培养获得稳定L型纯培养物,采用形态学方法、紫外分光先度法及热稳定性试验检测稳定L型的芽胞、DPA及耐热性.结果 在稳定L型不能发现典型形态的芽胞,但可检测到DPA合成代谢活性以致DPA在茵细胞内大量堆积.L型细胞内虽然存在有大量的DPA,但却不能增强其对高温杀菌的抵抗力.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稳定L型丧失形成芽胞的能力,但能合成DPA.然而稳定L型繁殖体细胞内的DPA并不能增强菌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DPA增强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反应需要在芽胞内进行和完成.
-
细胞壁缺陷沙门菌细胞多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壁缺陷沙门菌的细胞多糖组成特点及其变异的生化机制.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鲎血细胞溶解物试验,分别对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DM)以及伤寒沙门菌的CWDM返祖菌株的细胞壁多糖、细胞外多糖、脂多糖进行定性、定量实验,检测与分析沙门菌CWDM及其返祖菌株细胞多糖的化学组成特点.结果 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CWDMs细胞壁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亲代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返祖菌,鲎血细胞溶解物试验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的CWDMs均表现为阴性反应,但定量试验表明其含量仅为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返祖菌含量的1/30.结论 细胞壁缺陷可导致沙门菌发生细胞壁多糖、细胞外多糖及脂多糖的含量减少.
-
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利福平耐药性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形成利福平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分别接种于含利福平与不含利福平的非高渗透压液体培养基内培养,逐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型的形成情况.L型形成和生长后,滤过培养物分离L型,在不含诱导剂的非高渗液体培养基内传代培养获得L型纯培养物.用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性相关基因(rpoB基因)引物分别对自发形成的稳定L型及诱导形成的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分别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DS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既可在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内自发形成细胞壁缺陷细菌并成为稳定L型,也可在低抑菌浓度的利福平作用下发生细胞壁缺陷并成为稳定L型.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自发形成和诱导形成的稳定L型均形成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DNA条带,序列分析显示具有与其亲代细菌型相同的碱基序列.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在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内既可以自发地形成L型,也可以被利福平诱导形成L型.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具有明显的利福平耐药性,但其相关rpoB基因并没有发生突变.提示结核分枝杆菌的利福平耐药性变异不一定同rpoB基因突变有关,细胞壁缺陷也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形成利福平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
细胞壁缺陷枯草芽胞杆菌DPA合成代谢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枯草芽胞杆菌形成芽胞的能力以及芽胞物质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β-内酰胺抗生素诱导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成为L型并传代培养获得稳定L型纯培养物,采用形态学、生理学及光化学分析的方法检测稳定L型的芽胞及吡啶二羧酸(DPA).结果稳定L型不能产生形态学上的芽胞,但具有吡啶二羧酸合成代谢活性,吡啶二羧酸在菌细胞内大量堆积.结论细胞壁缺陷导致枯草芽胞杆菌丧失了产生芽胞的能力,但激活了吡啶二羧酸的合成代谢机制,从而造成吡啶二羧酸可在L型营养细胞内大量合成与积聚.
-
结核菌L型的形成及其分离与鉴定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形成规律及其检测与鉴定方法.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分别接种于苏通液体培养基以及含低抑菌浓度(MIC)的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的苏通液体培养基内培养,L型自发形成或被诱导形成后过滤和传代培养获得L型纯培养物.观察L型纯培养物的形态与生长特性以及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引物对L型进行菌种的PCR检测与鉴定.结果结核分枝杆菌在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内培养3天后可自发形成L型,低抑菌浓度的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能够迅速诱导结核分枝杆菌大量形成L型.培养物经0.22μm孔径滤菌器过滤后传代培养可获得L型纯培养物,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PCR反应能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L型并且对L型进行菌种的快速鉴定.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能够自发形成和在抗结核药物的诱导下形成L型,从而导致病原学检查的漏诊或误诊以及影响治疗效果.采用非高渗培养法能够有效检出结核分枝杆菌L型,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PCR反应能够对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进行菌种快速鉴定.
-
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型染色体DNA的限制性酶切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型变异的分子机制.方法对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的染色体DNA的特异性PCR扩增片段进行HaeⅢ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具有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主要酶切片段,但也显示出不同于其亲代细菌型DNA的酶切片段.结论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型可保留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特异性染色体基因,但也发生了染色体基因的改变.
-
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exoA基因的检测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变异的分子基础以及聚合酶链反应在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肺炎链球菌核酸外切酶基因(exoA)特异性的引物,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非高渗透压培养基传代培养的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的染色体DNA.结果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经PCR扩增后电泳可见形成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分子量为530bp的DNA带.结论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仍保留了与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exoA基因,因此可用于对肺炎链球菌稳定L型进行菌种的鉴定.
-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细菌L型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胆囊细菌L型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胆囊细菌L型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外科手术前的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手术中采集胆囊标本进行细菌及其L型的分离培养和检测胆汁的抗菌药物活性.结果接受红霉素或氟哌酸治疗患者的胆囊标本中细菌L型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氟哌酸治疗并且胆汁内具有抗菌药物活性者,细菌L型的检出率也显著低于胆汁没有抗菌药物活性的患者.结论合理使用细菌L型敏感并且能够进入胆囊的抗菌药物,将能够有效杀灭胆囊内的细菌及其L型,有利于控制慢性胆囊炎病情的发展或胆囊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