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病Q-T离散度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杨丽君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EH致左室肥大(LWH)A组和62例EH左室正常(B组)与40例正常人(C组)心电图作对照分析.结果A组QTd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结论A组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恶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且与心功能情况密切相关.

  • Q-T离散度在有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丽君

    效的评价均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Q-T离散度 疾病 价值
  • 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

    作者:冯湘红

    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病死率在7%左右,死亡多发生于发病后24h内.主要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Vf).早期识别AMI者中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者对防治猝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技术,测量AMI者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指标,探讨它们对AMI住院期间Vf的预测价值.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杨喜山;董平栓;杨旭明;王绍欣;李志娟;王可;汪砚雨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 结果 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纽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 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 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及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唐文红;张琴;岑梅;陈晓婕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60岁以上的42例糖尿病AMI(A组)和50例非糖尿病AMI(B组)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A组QTd明显长于B组(P<0.01),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预后差.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迎;朱梓丰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16例分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组(预适应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无预适应组),测定Q-T离散度值,结合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心肌缺血预适应组Q-Tcd值55.13ms±12.71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69.22ms±10.41小,两组比较,P<0.01,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低,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使Q-Tcd值变小,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 Q-T离散度与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性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周林海;梁碧荣;张怀勤;黄伟剑;林捷;胡建琼;虞晓武

    目的 探讨不同风险组别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方法 收集24h内入院确诊的7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心电图信息,根据欧洲心脏协会肺动脉栓塞指南将患者分成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3组,计算心电图积分、Q-TCd.结果 高风险组Q-TCd较中、低风险组显著增加(94.5±30.1、68.1±19.8,58.6±22.3,均P<0.01).Q-TCd与肺动脉收缩压和心电图积分存在正相关(r=0.67、0.30,P<0.01或P= 0.05).结论 心电图Q-TCd 分析有助于肺动脉栓塞风险评估.

  • 冠状动脉移植术患者Q-T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利民;叶一舟;萧明第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移植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87例冠状动脉移植术患者(分成Ⅰ组65例:术后无心律失常;Ⅱ组12例:术后伴室性心律失常;Ⅲ组10例:术后伴房性心律失常)术前术后Q-T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3组Q-Tmax、Q-Tcd、Q-Td在术前、术后3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在术前,术后3天、1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均高于正常,而无心律失常组和房性心律失常组基本正常.术后2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也已降至正常,此时3组的Q-T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Q-Td和ST-T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Q-Td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可作为冠状动脉移植术后心肌血供改善的一个指标.Q-Td增大对心律失常及猝死有一定预测作用.

  • 体表心电图、腔内单极电图与单相动作电位测定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分析

    作者:尹德录;刘志华;宋建平;惠杰;王育林;刘明;蒋文平

    目的探讨心室复极离散度测定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对1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用左、右心室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标测、腔内单极电图(UECG)和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ECG)3种方法研究心室复极离散度.结果UECG测值(UQ-Td,33±7ms)大于MAP测值(RTd,27±6ms,P<0.01),而小于体表心电图测值(Q-Td,38±7m,P<0.01),即Q-Td>UQ-Td>R-Td,但UQ-Td与R-Td、UQ-Td与Q-Td、R-Td与Q-Td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0.75、0.87,0.78,P均<0.01).结论体表心电图Q-Td可以代表心室复极离散.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临床意义

    作者:王庆军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在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与正常人以及AMI生存组与死亡组QTd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地氟醚或异丙酚麻醉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作者:葛雯;刘诚;陈骏萍;单闯;王靖

    目的观察地氟醚或异丙酚麻醉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方法 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25例),分别于诱导前、用药后1min、插管前、插管后1min和5min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R-R、P-R、QRS、QT间期,并计算出心率矫正的QT间期(Q-Tc)及QT离散度.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变化. 结果 Q-T:两组用药后无显著变化,插管前后较诱导前显著延长.Q-Tc:两组用药后较诱导前显著延长(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Q-Td、Q-Tcd、P-R和QRS间期:组内及组间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结论地氟醚和异丙酚均使Q-Tc间期显著延长.

  • 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心室晚电位关系的探讨

    作者:龚仕金;严静;陈建明;杨继东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室晚电位(VLP)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VH、QTd、VLP.结果高血压病伴LVH时QTd为58.04±17.13ms,VLP阳性率为30.30%;无LVH者QTd为47.02±16.09ms,VLP阳性率为7.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伴LVH时QTd大于60ms,VLP阳性与VA发生密切相关,且VLP阳性者QTd多在70ms以上,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则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病患者80例Q-T离散度分析

    作者:陆丽萍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检测心脏事件的无创性有价值的指标.本文通过对不同等级高血压患者的QTd检测、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认识和重视.

  • 异舒吉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邓慧心;刘连沫;宋克宁

    目的:探讨异舒吉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0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应用异舒吉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病人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异舒吉治疗),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Q-Td和Q-Tcd明显降低,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Q-T离散度各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舒吉通过纠正心肌缺血,改善传导,使Q-T离散度降低,对防止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黄建波;热娜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著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 老年冠心病严重度和心肌缺血程度对Q- 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范陈豪;陈巧芳;孙青;吴丹宁;陈清江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是否为评定老年冠心病严重度和疗效的新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5例(>60岁),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类型分组,测定各组Q-Td和心率校正Q-Td(Q-Tcd),比较各组间以及治疗前、后的 Q-Td、Q-Tcd的差异,并对Q-Tcd和心肌缺血程度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冠心病这三种类型患者的Q-Td、Q-Tcd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增大(P<0.01).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和药物治疗后的Q-Td、Q-Tcd相差非常显著(P<0.01)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其变化也非常显著(P<0.01 ).Q-Tcd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Q-Td、Q-Tcd的增大与老年冠心病严重度和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康复治疗中评定病情严重度和心肌缺血程度的无创指标.

  •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预测

    作者:杨丽梅;魏秀华;王敏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比分析了60例正常人与68例AMI患者的Q-Td以及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AMI组较对照组Q-Td明显延长(P<0.01),梗死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Q-Td相差显著(P<0.01),而在事件组中以猝死者Q-Td长(P<0.01).结论:Q-Td对AMI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Q-T离散度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雪梅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32例慢性肺心急性加重期病人Q-Td、校正Q-Td(Q-Tcd)的变化,并与25例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代偿期及30例正常人的Q-Td、Q-Tcd对照研究.结果:慢性肺心病Q-Td、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P<0.01),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Q-Td、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Q-Td、Q-Tcd在慢性肺心病中有重要临床意义,纠正使Q-Td、Q-Tcd延长的可逆因素可改善肺心病人的预后.

  • 100例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J-T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秋荣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Q-Td、J-Td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的Q-Td、J-Td与冠脉造影作对比观察.结果冠脉正常组与冠脉造影异常组相比,Q-Td、J-T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反映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J-Td较Q-Td更为精确.认为结合Q-Td、J-Td的观察;可以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秀梅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有利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92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