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松动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明弘;李雨桐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研究对象添加神经松动术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 m大步行速度、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量表和下肢关节活动度测量来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10 m大步行速度改变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施行神经松动术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康复训练后在10 m大步行速度改变、FMA评分变化、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提供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用 Berg 平衡量表和步行速度判别脑卒中患者病区步行自立度的研究

    作者:刘迎晨;瓮长水

    目的:探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和步行速度(walking speed ,WS)对脑卒中患者病区步行自立度的判定价值。方法对80例脑卒中的BBS和WS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BBS和WS对病区步行自立度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力,预测病区步行自立度正确率为91.3%;ROC曲线分析提示判断病区步行自立度的佳BBS临界值为46.5分,敏感性5%,特异性为77.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判断病区步行自立度的佳WS临界值为0.51 m/s ,其相应的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88.9%,ROC 曲线下面积为0.956。结论 BBS和WS可以较好的判别脑卒中患者的病区步行自立度。

  •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的关系

    作者:瓮长水;毕胜;徐军;于增志;高丽萍;刘忠文;杨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5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下肢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的痉挛程度;测定步行速度、步距和步频;分析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下肢痉挛因素.结果患者在自由步行时的步行速度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负相关( r=-0.432, P<0.05; r=-0.448, P<0.05),其中膝伸肌痉挛仅与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0.415, P<0.05),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距和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0.41, P<0.05; r=-0.335, P<0.05).大步行速度时的步长和步频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之间无相关性( r=-0.118-0.307, P>0.05).决定自由步行速度、步长的下肢痉挛因素是足跖屈肌痉挛(分别为 R2=0.20, P<0.01; R2=0.168, P<0.05);决定步频的是膝伸肌痉挛( R2=0.172, 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对步行速度的影响力较小,在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为目的的治疗中,应重点关注痉挛以外的其他更重要的临床因素.

  • 自主牵张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步行速度及步长的影响

    作者:刘建华;胡秀茹;李立;闫志宇

    帕金森病患者起立、步行时的姿势为颈、躯干、上肢、下肢均呈屈曲状[1],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对进行性疾病实施自主训练非常重要.

  •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作者:瓮长水;毕胜;谢远见;于增志;秦茵

    目的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重要的临床变量.方法 3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 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速度和临床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81-0.834,P<0.001);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r=0.834);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r=-0.46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分析发现,下肢运动功能对步行速度有显著性影响(R2=0.696,P<0.001).结论下肢运动功能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重要的临床因素.

  • 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测定:自由步行与大步行速度的比较

    作者:瓮长水;毕胜;谢远见;于增志;秦茵

    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自由与大步行速度在评定功能恢复结果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和10m大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移动类项目测量综合移动能力.对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与临床评定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53,P<0.001);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综合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42-0.834,P<0.001);但自由步行速度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更高(r=0.787-0.834,P<0.001).结论自由步行和大步行速度都能够反映功能恢复结果,但是自由步行速度测定方法更实用、更安全和更敏感.

  • 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

    作者:瓮长水;毕胜;刘忠文;杨娟;任学军;秦茵;于增志

    目的探讨步行速度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患者进行10m大步行速度(MWS)的评价、简式Fugl-Meyer法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MA-L)、Motricity指数下肢评价(MI-L)、Berg平衡评价(BBS)和FIM的转移和行进能力评价(FIM-A).另选择10例年龄相仿健康成人进行10m大步行速度评测作为标准对照值.按实用步行速度的要求将患者分成3组.用Pearson相关分析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低速组患者的MWS与其MI-L、FMA-L、BBS和FIM-A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581-0.770,P<0.05);而中速组和快速组的MWS与其MI-L、FMA-L、BBS和FIM -A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016-0.380,P>0.05).步行速度达到44.8m/min(或标准值的41.3%)以上时,步行速度与平衡、肌力、运动模式和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明显被消弱.结论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

  • 偏瘫患者步态空间--时间参数对自由和大步行速度的影响

    作者:毕素清;瓮长水;毕胜;李敏;田哲;秦茵;于增志;李本源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中空间-时间参数对自由和大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0 m步行速度法测定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由和大步行速度以及步态周期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步长和步频对自由和大步行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自由和大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0.849-0.915, P<0.001),步长可预测自由步行速度84%的变异量( P<0.001),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自由步行速度94%的变异量;步长可预测大步行速度83% 的变异量,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大步行速度96%的变异量.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或大步行速度的重要因素是步长.

  • 用Berg平衡量表和大步行速度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

    作者:赵宏;瓮长水;高丽萍

    目的 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步行速度作为评价工具,来判别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户外步行自立性评价分为两组:步行自立组与步行非自立组.用BBS、10 m大步行速度(MWS)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BBS和MWS预测户外步行自立性正确率为88.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佳BBS临界值为49.5分,其相应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佳MWS临界值为1.0 m/s,其相应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0.2%,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结论 BBS和MWS作为筛查工具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杨婷;李雪萍;林强;杨倩;许亮;高政;俞长君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 脑卒中患者下肢强制性运动对其步行能力恢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玉连;胡永善;刘宇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协调及平衡功能障碍,随意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存质量,也使整个社会背负沉重的医疗负担,减少患者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常见和明显的功能障碍之一,偏瘫患者中有70%以上可恢复步行能力,但其中大部分未获得良好的步态和步行速度,成为日后跌倒的大诱因.基于步态恢复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控制和纠正偏瘫步态相关机制的研究正被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孙丽;谢瑛

    腩卒中患者偏瘫后如何大限度发地恢复步行能力,建立佳步行功能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患者建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基础.MOTOmed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以在偏瘫患者的各个时期通过踏车运动模式配以视觉反馈从诱发下肢运动功能到建立双下肢的平衡协调性等方而均能起到良好效果.故本研究采取康复训练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进行训练,观察其对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肌张力和步态方面的影响.

  •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刘静;王雪强;吕志;袁永虹;郑洁皎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会有退化的情况发生,老年人由于下肢肌力及本体感觉和姿势稳定性逐渐变差,使得步行速度减慢,甚至容易跌倒,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1].因此,若能以有效的方式延缓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心肺功能和体能退化,不但能使老年人活得健康快乐,也能减少社会的医疗成本支出.研究显示[2-3],有效的运动方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因此,为老年人选择一种合适的运动形式及规则合理的运动量很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比太极拳、健步走在改善中老年人本体感觉能力作用的差异,分析原因,得出更适合中老年人改善本体感觉能力的运动形式.

  • 水中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莉;戴朝秦

    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步行障碍对患者的ADL能力影响很大,多数患者呈痉挛性偏瘫步态,因为存在肌张力、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等方面的问题而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尽快恢复和提高行走功能成为多数脑卒中患者首要的迫切的愿望,在康复治疗中,这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棘手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水中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对脑卒中有较好疗效[2].水中步行训练可以利用水的各种特性,如浮力、水的流体力学、温热效应等来达到缓解患者的肌张力,减轻患者的运动负荷,促进肌力恢复等治疗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水中强化步行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

  • 偏瘫患者相对步行速度的定量分析

    作者:王卫平;杜哲;王卫强

    步行速度是步态分析中常用而且简单易得的指标,在偏瘫步态的研究中也经常将患者和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进行比较,来反映步行能力.但不同的个体之间该参数易受到身高的影响[1].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本实验采用了相对速度(relative walking speed,RWS)的概念[2].RWS(stat/s)=步速(m/s)/身高(m).它克服了因身高不同而引起的步速不同的问题,这种方法与原来的以m/s描述速度的方法相比,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步行能力.

  • 假肢智能膝关节研究进展

    作者:王人成;沈强;金德闻

    智能下肢假肢一般是指带有智能膝关节的假肢,其智能主要体现在可以随着步行速度、关节角度变化自动调整假肢膝关节控制力矩,使假肢步态在对称性和跟随性等方面更接近健康人步态,具有较高仿生性能[1-4].

  • 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庆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强制性运动疗法(CIM T)治疗对改善步行速度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分别行传统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步行速度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MWS评分及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运动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 、平衡能力效果更佳,值得借鉴.

  • 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俊颖;王文清;刘长江;刘艳伟;李艳双;薛莲

    目的 观察下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rCBF) 灌注的变化,探索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CIM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灌注半定量分析应用缺血灶放射性计数(L)与对侧相应脑组织放射性计数(N)的比值(L/N)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缺血脑组织的rCBF灌注变化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用10 m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前 L/N 为(0.54±0.25)[95%可信区间(0.45,0.68)],治疗后L/N 为(0.98±0.52)[95%可信区间(0.87,1.2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WS 从治疗前的(17.44±10.85) 提高到(10.57±6.91)(P<0.01).缺血灶的rCBF灌注改善情况与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情况一致.结论 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显示缺血灶rCBF灌注的变化可有效评价CIMT对偏瘫患者下肢的治疗效果.

  • 基于迭代学习控制智能下肢假肢研制:实现了对健肢步速的跟随

    作者:龚思远;杨鹏;宋亮;刘作军

    背景:传统下肢假肢通过手动方式将气压或者液压膝关节阻尼器调整到一种比较适宜的状态,行走状态改变时膝关节阻尼不能随之改变,假肢跟随性差,步速变化范围小.智能下肢假肢能够根据人体运动信息调整膝关节阻尼力,从而达到更加接近正常步态的效果.开发国内智能下肢假肢对提高国内残疾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研制能够实现步速跟随功能的智能下肢假肢.方法:智能下肢假肢机械部分采用带固定式气缸阻尼器的四连杆机构,由四连杆后臂下轴的转动角度得出步行速度,依照迭代学习算法得出的知识库确定该步行速度下的针阀开度,通过永磁式直线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驱动针阀来控制缓冲气缸腔室间气道有效截面积来调整假肢摆动速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电位计作为检测手段不但能够获得步行速度,而且能够区分支撑期和摆动期.在不同速度下,智能下肢假肢膝关节大摆动角度变化小于13°.提示智能下肢假肢能够识别步行速度,并根据步行速度调整膝关节摆动速度,实现了对健肢步行速度的跟随,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瓮长水;高怀民;毕胜;徐军;于增志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