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作者:张耀春;王玉堂

    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特撰写此文,以为经络现象研究提供新证据.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络辨证的研究

    作者:谷忠悦;罗方

    通过对动眼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的临床观察和古代相关经络文献整理研究,以循行、病候、功能为指标,对<内经><奇经八脉考>中的相关经脉进行对比分析,动眼神经麻痹(风牵偏视)主要症状与<内经>中的目不开、目黄、目锐眦痛相吻合.结果提示:①调节跷脉功能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重点;②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治疗本病的途径不同.正经治其标,奇经治其本,配合使用可体现中医标本兼治的理论思想和特色;③经筋病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对完善治疗原则和研究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 知热感度测定法的现状与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文杰;杜艳军

    知热感度测定法是经络诊法之一,与当前常用的经络诊法相比较,具有简便、高效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准确性不易控制、结果判读局限等不足.笔者对本法测量系统的诸多影响因素逐一剖析,尤其是对结果判读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可以确定病位与病性,综合病位、病性确定证型,据证遣方施治.初步探讨了本法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可穿戴自动化设备是本法的可能发展方向.

  • 基于区分经筋病症与脏腑病症进行针灸辨证论治的思考

    作者:陈采益;徐斌

    提出针灸临床的辨证体系,必需体现针灸理论的核心和治疗的特色,即应以经络辨证为主.而在以八纲辨证为指导进行经络辨证时,应分经筋病症与脏腑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经筋病症重在辨病位,以按部选穴为主,选取适宜的对症刺法进行论治;脏腑病症应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论治以按经选穴为主,辅以按部选穴,重在选取相应的特定穴,并根据寒热虚实选取适当的补泻等刺法进行论治.

  • 贺普仁教授经络辨证治疗疑难病症撷要

    作者:王桂玲;宣雅波;程金莲;温雅丽;李敬道;贺普仁

    经络辨证是贺普仁教授临证时较常用的辨证方法,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经络外循体表部分的病候辨证;经络所内属脏腑的病候辨证;经络本身的气血辨证.根据经络辨证的结果,灵活运用三通法,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 足太阴经"所生病"辨析

    作者:王宝华;赵京生

    通过对足太阴经"所生病"诸病候的形式、来源、演变的分析,以及对诸病候实践基础的考察,认为足太阴所生病候是在古代医籍的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编者对临床实践内容十分尊重.

  • 经络辨证的溯源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丁宁;李瑞

    通过溯源经络辨证的理论源头——《灵枢·经脉》篇,结合辨证论治的要求与概念,初步讨论了如何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符合针灸临床的辨证,并分析了经脉辨证与络脉辨证的辨证思想、辨证要素、历史关系.针对更为核心的经脉辨证,讨论了其辨证特点、思想源流.着重论述了经脉辨证的两大辨证要素循行与病候在经脉辨证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及其内涵、相互关系与临床应用.

  • 阳脉理论演进及其意义

    作者:赵京生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 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作者:姚斐;赵毅;蒋诗超;房敏

    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膀胱经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密切.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患者脏腑功能、睡眠质量及身心疲劳关系密切,且膀胱经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肌肉、神经、交感干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因此,调节膀胱经经气可调和五脏、顺气安神,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症状.

  • 论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刘炜宏;王凡;王玲玲;杨永清;杜元灏;程凯

    详细论述了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四个特色、五大优势.四个特色是:①以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特色;②通过刺激于外、调整于内达到防治疾病的效应机制特色;③以综合运用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腧穴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诊断特色;④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和特殊的操作手法构成的技术特色.五大优势是:①诊断优势:简单、快速、准确;②技术优势:容易掌握、操作简便;③疗效优势: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④安全优势:无毒,极少不良反应;⑤经济优势:治疗成本相对低廉.指出针灸医学应该能够在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关于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的思考

    作者:梁繁荣;曾芳;唐勇

    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核心理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简单地套用中医内科的辨证体系,难以体现针灸理论的核心和治疗的特色.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应牢牢把握针灸自身的特色和规律,以经络辨证为主体,以部位辨证为重点,以八纲辨证为指导,以脏腑辨证为补充,并在临证时重视腧穴特异性的运用,这样才能体现针灸理论的独特性,确保针灸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 经络辨证临证三辨

    作者:覃茂林

    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有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诊断的手段不断拓展,但经络辨证依然是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笔者临证诊察经络变化,注重"三辨",即一辨原穴,二辨背俞,三辨经络方向及位置,略有感获,书之以就正于同道.

  •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作者:田琳;阎英杰;朱建贵;王映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 从《医术平议》看章太炎医学研究思想

    作者:段晓华;畅洪昇

    比较中西优劣以外感热病为研究的切入点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于中医学有不小的冲击,章太炎先生论医即以中西医学之比较为始.他指出,西医"审辨脏腑,形法较然",但"杂病或治之得以,伤寒必无幸矣".特别对于传染性疾病,西医但知防卫,而无确切疗法.章太炎先生认为,"医师之能,本在疗治,非专在防卫也.防卫或疏,亦竟不能起废,其所谓技能者云何".感于此,他提出西医之七过,并由此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如对疾病复杂的症状或误治以后出现的变化,采用经络辨证求其本,而不是仅仅对症治疗;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某一症状,从而在治疗方面体现出中医复方的独到特色.

  • 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李金牛;梁佳;霍素坤;冷钰玲;刘欣;王海青;孙儒;董馨

    临床上,颈椎病以神经根型为常见,视受累神经节段不同,其所表现的症状也迥异。目前,针灸对本病多为辨病论治,即对受累神经节段不同而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多采用相同穴位,缺乏辨证论治的理念。笔者在总结前人取穴基础上,将循经辨证论治用于本病的治疗;并结合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在明确受累颈脊神经节段后,有针对性选取相应节段的颈夹脊穴,配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1],取得满意疗效。

  •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作者:侯海鲲

    手足十二针是针灸学泰斗、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先生的临床宝贵经验,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瘫痪、痹证等。该组穴位由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左右共十二穴,故名手足十二针[1]。这些穴位配伍精妙,与脾、胃、肝、肺等脏腑有着紧密联系,参与着人体阴阳调节,气血化生,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 姜良铎教授“三焦经络瘀滞理论”中西医临床特点数据挖掘分析

    作者:王海燕;姜良铎;马清;许冬;唐仕欢;罗增刚

    国家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从经络辨证理论出发,从整体状态辨治,创立了“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该文率先对姜良铎教授在门诊患者辨证论治中经常采用的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进行了中西医临床特点研究总结,探讨其内在规律性.文中首先对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姜教授诊断三焦经络瘀滞的279例患者的中西医疾病特点.通过该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焦经络瘀滞患者女性多见,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病程迁延,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常见,其现代西医疾病诊断与传统中医辨证症候群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表现以热证状态居多,中年患者是三焦经络瘀滞的常见患病人群,西医诊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诊断三焦经络瘀滞.

  • 探讨颤证的经络辨证

    作者:刘菲;李平

    颤证的临床表现阐述各异,涉及疾病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治疗各有侧重。古代文献以《内经》为代表,后期医家不断补充总结,从不同经络进行辨证分析,并依据经络及其所对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少阳经、太阳经、督脉、心经、心包经与颤症发病的关系,以及对于颤证治疗的启示,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此病的经络辨证提供依据。

  •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探究

    作者:王伟;巴建全

    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金匮要略》辨治疾病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脏腑经络体系为理论根据,形成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脏腑经络辨证强调疾病浅深轻重的不同层次,并为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对脏腑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内涵及对其他辨证方法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中医临床医学提供理论依据。

  • 《内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络辨证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楚少增

    经络诊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络辨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经>中经络诊察主要方法有问、审、切、循、按、扪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运用<内经>问、审、切、按、扪等方法进行经络诊察,然后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寒热虚实施以不同的手法,有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165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