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络辨证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作者:胡杨

    目的观察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10例,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190例,按疼痛部位,采用经络辨证,分经取穴的方法,分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针刺;如疼痛范围在2条经脉或以上者可选择2经或更多经腧穴针刺治疗.2组均12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率90.0%,总有效率97.4%,近期有效率88.0%,远期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显效率80.0%,总有效率91.8%,近期有效率80.0%,远期有效率77.6%.2组疗效比较,痊愈显效率、远期疗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和近期疗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

  •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

    作者:张全乐;张红霞;黄立冬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otic syndrome,RNS)是指经正规激素治疗,出现经常复发、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抵抗之一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1].RNS临床上极为常见,占PNS的30%~50%,是目前临床治疗比较棘手、预后较差的肾病[2-3].RNS经久不愈可诱发多种致命并发症,后期常进展慢性肾衰竭,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其治疗缓解率与肾脏存活率呈正相关性,临床主张中西医并用[4].我们通过研究中医学经典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根据RNS“难治性、缠绵性、反复性”的病证特点,运用中医“久病入络”理论阐释其发病病机,指导辨证论治,执简驭繁,验之于临床,可明显提高疗效,初步探讨如下.

  • 络病理论在缺血性眼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解世朋;张铭连

    络病理论源于先秦《黄帝内经》,奠基于汉代《伤寒杂病论》,发扬于清初,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中医眼科、肝病科、心血管科等各个临床科室.

  • 周亚滨教授运用经络学说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临床经验

    作者:李达;范增光;成春锋;杨建飞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细胞发生营养交换的部位和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当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者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结构或者功能的异常后,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CMD是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CMD的临床主要表现类型.周亚滨教授运用经络学说,认为CMD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属心络受损、血瘀络阻之证,治疗应以通络为主,益气养心、活血通络为原则,分清主次虚实,用药方可见效.

  • 符为民教授“络病”理论治疗偏头痛经验撷萃

    作者:杨肖;陈炯华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其与痴呆、四肢瘫痪、严重精神疾病并列为全球致残慢性疾病[1],是目前医学界重点关注与防治病种。中医药特色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在改善急性发作期症状和预后方面独具优势[2]。中医学说“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近代医家及研究者共同努力,目前共识认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及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符为民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精研《内经》之旨,参悟诸子百家学说,在疑难杂病及中医内科急症诊治方面极具造诣,临床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符教授结合“络病”理论治疗偏头痛,见解独到,疗效确凿,同时又“不失人情”,体现大医本色。兹从病因病机、效验效方、特色用药及调摄护理几个角度介绍符教授临证治疗偏头痛的经验。

  • 《金匮要略》从络论治积聚

    作者:王俏;林晓峰

    《金匮要略》中有论积聚病脉证并治的专篇,其内容继承于《难经》第五十五、五十六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而成,首次提出了治疗积聚的方药,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能指导临床。我们通过对《金匮要略》较为深入的学习,认为张仲景治疗积聚之法符合从络论治思想的规律,兹整理如下。

  • 骨质疏松与经络辨证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武密山;李恩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可靠的诊断依据为骨量测定,而双能X线骨密度仪则是测量腰椎及全身骨量的精确仪器.1997年8月~1998年3月,对石家庄市郊区南高营236例农民骨密度进行了测定,以了解该地区老年人OP的发病率,同时对有自觉症状者进行了经络辨证,探讨OP发病的量化指标.

  • 经络辨证在高血压病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代阳倩;姚辉洁;黄银兰

    经络辨证是中医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在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古代文献对经络辨证的记载及其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强调了经络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辨证,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同时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经络辨证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志;班秀芬;朱宗元

    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1],主要由于络脉空虚,外感风寒湿邪,导致局部络脉不通所致,采用经络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中风病的经络辨证探讨

    作者:车锦礼;李佳靓;孙晶;张松兴

    经络辨证法中作为中医基本辨证方法之一,与中医其他辨证方法有着同样的作用.将经络辨证运用到中风病的治疗中.结合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从阳明经,肾经及督脉探讨与中风病的关系.

  • 《内经》中心身疾病相关症状经络辨证特点的研究

    作者:谷忠悦;关怀玉

    [目的]探讨内经心身疾病经络辨证的特点与规律.[方法]以汉密顿量表中焦虑/躯体化因子为指标,将内经中有关篇章所载的与之相似病候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①精神性焦虑以足阳明和足少阴为显著;躯体性焦虑以五脏为主.经络辨证适合指导心身疾病治疗.②足厥阴因子的频率低于平均值,提示心身疾病属"因病而郁"者,治疗时应治病解郁.

  • 《黄帝内经》针灸辨治胁痛辑要

    作者:刘健彬;鞠宝兆

    胁痛(胁下痛、季胁痛、心胁痛、胠协痛、胸胁痛等)病名及症状散布于《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依脏腑所在、经络循行,胁痛主要由肝胆病变引发,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为主,他经病变及他经传变为辅.“审之阴阳,刺之有方”,重视调整阴阳,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疾病的原则,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选取相应的刺灸方法,“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及“虚则实之,满则泄之,挽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等;还有因十二经筋病变引起疾病时的针灸治疗原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强调经络辨证,按病位选穴,明确针灸诊疗胁痛选穴和针法的重要性,对后世对于针灸治疗胁痛的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循经取穴为主,包括依病变部位:“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近部取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远部取穴;据疾病表现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两类主要配穴方法,按循经配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子母经;按部位配穴包括:前后、上下、远近、左右,缪刺等.

  •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

    作者:张颖新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取穴的方法将8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0例,用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优于对照组的55%(P<0.01).并就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论: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 骨靶向亲和性引经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作者:武密山;武博文;任立中;王茹;白霞;韩红伟;李彬;赵素芝

    背景:"肾主骨"符合骨代谢调节机制,依此"引经报使"和"骨靶向亲和性"理论研制的补肾复方在骨质疏松症虽取得较好效果,应用大、小药引子不同比例配伍补肾复方临床观察骨质疏松症指标,有望阐明大、小药引子两种争论的观点.目的:通过大、小药引子不同配伍比例的补肾方药靶向给药治疗经络辨证的骨质疏松患者,观察引经药对不同经络病症是否存在主动靶向特异选择性差异?方法:将180例经络辨证的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6组.大剂量药引子肾经、肝经、脾经组分别口服牛膝 20 g,配伍抗骨松丹杞颗粒10 g/次,3次/d;小剂量药引子肾经、肝经、脾经组分别口服牛膝 10 g,配伍抗骨松丹杞颗粒10 g/次,3次/d.各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不进行其他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6组患者的骨痛等症状与腰椎骨密度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尿羟脯氨酸、尿钙、尿肌酐、雌二醇、睾酮等指标,评价综合疗效.结果与结论:大药引子配伍抗骨松丹杞颗粒可有效治疗经络辨证属于肝、肾经的骨质疏松症,能明显提高腰椎骨密度,提高骨痛缓解率,未见相关不良反应.大、小药引子相比较,"大药引子"疗效更好.

  • 头痛病络证治述要

    作者:常富业;王永炎;高颖;杨宝琴

    头痛与病络关系密切,头痛是典型的病络机制引起的临床病证之一.就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病络机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择药.强调头痛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无论病程之长短,除循经辨证引经用药外,应及时恰当的从络论治,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 针刺大钟穴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韩数;霍金;金亨镐

    目的:观察针刺大钟穴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8例足跟痛的患者用0.3mm×40mm的毫针,直刺患侧大钟穴,施以提插捻转手法使其酸胀得气后留针30min,观察其疗效.结果:以疼痛彻底消失为治愈,以疼痛消失偶有反复为显效,以疼痛缓解为有效,未缓解为无效.针刺大钟穴治疗足跟痛3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大钟穴治疗足跟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单穴针刺,操作简便,值得广泛应用.

  • 房繄恭教授治疗暴喑经验

    作者:王亮;陈滢如;王飞;王莹莹;房繄恭

    房繄恭教授认为,肺、心、肾脏器受外邪的侵扰,均会影响声音的发出,依据经脉循行及经脉与脏腑的联系,提出治疗暴喑从经络入手.因暴喑属实证,故以清热泻火为主,确立滋阴清热,利喉开喑的治疗原则,结合针刺放血疗法以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泻热解毒、调和气血等作用.经络辨证时,针刺多选心经通里、肾经太溪、任脉廉泉,放血疗法以肺经的井穴少商、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以及督脉大椎穴为主.

  • 针刺经络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王磊;曹丽翠;黄银兰

    目前临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从脏腑辨证入手,选穴配穴也多用俞募、原络,往往忽略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医者根据经脉所属、所络及循行所过、所系,对相关经络循行路线切按、查压,通过特殊反应点进行循经选穴,配穴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经络辨证作为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具有辨证治疗简洁实用,疗效确切肯定的特点,不论是外的筋肉疾病,还是内的脏腑疾病,均可采用经络辨证治疗,提示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的学习和应用.

  • 从络病论治胃癌

    作者:吴炳辰

    脾虚络阻,阳气不达为胃癌的基本病机.脾虚是胃癌发病的根本,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则"经主气""络主血"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形成气滞、痰凝、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胃络,阳气不达,气滞痰瘀"宿昔而成积",致胃癌形成.治疗当以健脾通络为大法,通络当依据气滞、痰阻、血瘀的不同,选用辛香通络、祛痰通络、祛瘀通络之品.

  • 耳针辨证论治源流

    作者:王艺同;李桂兰

    耳针辨证论治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既要辨病、辨证,更要辨经.耳针临床重要明显的诊疗特点是辨经,即经络证治(包括病候辨经、病位辨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亦应用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辨经.耳针作为中医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医学的特异性,辨证论治是其精髓,一切研究与应用以经络脏腑辨证为准则.

165 条记录 4/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