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绞痛患者血清sLOX-1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华科;吴莹;甄怀蒙;霍刚;李文军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的浓度,选择性冠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血清sLOX-1水平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分组:心绞痛组,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的心绞痛患者43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15例.两组患者均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清sLOX-1浓度.冠脉病变情况以Califf 介绍的危险分数进行评价.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sLOX-1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与危险分数呈明显正相关( P<0.01).结论 血清sLOX-1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对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冠心病患者病情监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冠脉内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短期冬眠心肌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作者:杨煜;夏勇;李东野;潘德锋;徐晤;钱文浩;朱红;陈清枝

    目的 观察短期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6只小型中国家猪采用闭胸法建立短期冬眠心肌(SHM)动物模型,应用冠脉内多普勒超声观察模型制备前后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收缩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CF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SHM模型相关冠脉APV、DSVR、CFR均较基础状态时明显下降,模型制备后60 min时CFR较前又有明显降低,其后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而APV、DSVR无明显改变.结论 SHM模型相关冠脉重度狭窄60 min时发生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郑博;王新刚;龚艳君;李建平;陈明;霍勇;洪涛

    目的 了解直接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且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3例,根据是否于直接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 mg,41例)和对照组(无他汀预处理,42例),术后均接受阿托伐他汀 20 mg,1次/天治疗.主要终点为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 血流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次要终点为术后30天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肝酶、肌酸激酶以及肾功能水平.结果 强化组相比对照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比例显著增加(87.8%比64.3%,x2=6.28,P=0.02),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明显减低(21.72±9.42比32.64±15.51,t=-3.87,P<0.001),而强化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2.71 ±0.64比2.15 ±0.74,t=3.68,P<0.001).次要终点中,强化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9%和4.8%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x2=0.001,P=0.926).出院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以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扩张、血栓抽吸术等因素后,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仍为避免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2,95% CI 0.06 ~0.87,P=0.03).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可以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冠状动脉循环充血药物的历史演变

    作者:段天兵;向定成

    诱导冠状动脉充血,尽可能消除阻力血管的影响,是研究冠状动脉功能的有效方法[1].运动、堵塞冠状动脉和充血药物均能诱导冠状动脉充血,但运动不适用于活动耐量有限的人群;堵塞冠状动脉可以诱发极好的充血效应,但存在血管损伤风险[2].因此,药物诱导大充血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导管室的方法.理想的充血药物具有快速起效、半衰期短、价格便宜、给药方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文从充血药物的发展历程角度进行综述,讨论其优缺点.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殷培明;王曙光;张爱元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SCF)与冠脉微循环的相关性,以及 SCF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选择被诊断为SCF的32例为SCF组,冠脉血流正常和无明显狭窄病变的32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和测定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各项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帧数以及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分析各项指标与SCF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CF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水平较低[(1.57±0.38) mmol/L vs(1.62±0.43)mmol/L,(1.41±0.31)mmol/L vs(1.57±0.38)mmol/L];hs-CRP水平较高[(3.63±1.67)μg/mL vs (1.74±0.75)μg/mL]; IMR明显升高[(29.28±7.68)vs(24.94±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MR与TIMI血流帧数及hs-CRP呈正相关(r=0.766,P=0.019;r =0.565,P<0.01)。结论:(1)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SCF发生、发展呈相关性。(2)在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炎症反应可能起到一定作用,HDL-C和载脂蛋白-A1水平的降低,可能也参与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导致SCF。

  •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与女性心肌缺血

    作者:郭丽君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据国外资料显示,尽管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已呈下降趋势,但在女性却并没有改变。与男性相比,有胸痛、伴或不伴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女性患者具有更多相对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即较少存在限制血流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同时,更多被证实伴有微循环功能失调,且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1-2]。这些均提示,我们对女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临床表现、评估和处理的认识仍待提高。

  • 心房颤动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表达差异与价值

    作者:徐桂玉;赵楠楠;王佐岩;关付;王萍;王汝鹏;苏迎;岳语喃;杨水祥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房颤的机制,早期预警诊断和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择15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各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 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miRNA,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 房颤组自身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miR-1266、miR-4279、miR-4787 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miR-574-3p.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冠状窦血和外周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房颤患者冠状窦血更能反映心脏miRNA的代谢与调控状况;外周血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早期出现,且持续差异表达,有可能成为房颤诊断的标记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 3p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治疗的干预靶点.

  •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崔斌;黄岚;晋军;武晓静;于世勇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NO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78例入选对象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将其分为冠心病组42例,对照组36例.采集入选者外周血测定NO浓度,同时进行循环EPCs分离培养,14天后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EPCs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双支、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NO水平明显降低(P<0.001).冠心病组循环EPC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浓度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7,P<0.0001).结论 NO可能在EPCs动员、归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 30例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变化的分析

    作者:杨文红;张绍昌

    1 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者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岁.左侧冠状动脉病变19例,右侧冠状动脉病变14例,多支和(或)多灶病变16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30例均在局麻下成功地接受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即行冠状动脉造影.

  • 格列齐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变化的初步观察

    作者:柯琴梅;冯义柏;洪梅;陈学林;成蓓;张金枝;管思明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的变化及格列齐特治疗对糖尿病患者CFR的影响. 方法选取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格列齐特治疗前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血脂、内皮素-1水平及CFR(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与28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并将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格列齐特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及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为P<0.01),甘油三酯水平下降(P<0.05),CFR从治疗前的2.31±0.49上升到3.29±0.42(P<0.01). 结论应用格列齐特治疗可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CFR.

  • 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作者:伍琼;杨波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血流的TIMI分级,将患者分为慢血流组(Ⅰ~Ⅱ级,16例)和正常血流组(Ⅲ级,127例).研究对象均行心外膜脂肪垫厚度的超声检测及血液生化检测(包括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外膜脂肪垫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慢血流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外膜脂肪垫厚度预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发生慢血流的价值.结果 慢血流组心外膜脂肪垫厚度大于正常血流组[(8.18±2.25) mm比(4.65 ±0.88) mm,P<0.01].慢血流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4.17 ±1.13) g/L比(2.29 ±0.92)g/L,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7.88±1.07比5.46±1.17,P<0.01)、血小板计数[(274.1±8.6)×109/L比(215.3±72.3)×109/L,P<0.01]和血小板聚集率[(0.81±0.11)%比(0.64±0.12)%,P<0.01]均高于正常血流组,两组之间的全血高切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6±0.56) mPa·s比(3.88±0.51) mPa·s,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垫厚度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OR:6.813,95% CI1.130 ~ 41.074,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呈负相关(R =0.802,∥=0.644,B=-0.237,P<0.01).ROC曲线显示,心外膜脂肪垫厚度预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准确度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941 (95% CI0.876 ~1.000,P<0.01);当其厚度为6.1 mm时,预测指数大(0.766),灵敏度为0.813,特异度为0.953.结论 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并可作为其预测因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循环内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作者:黎莉;张运;陈玉国;李贵双;王颖;马骁;李继福;钟明;张薇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循环和冠状循环内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同时抽取股静脉、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血测定中性粒细胞MPO浓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1)冠心病各亚组均较对照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P均<0.05).(2)UA组冠状静脉窦血MPO门内百分数显著低于主动脉根部(P<0.01),MPO门内百分数在冠状循环显著低于体循环(P<0.001);AMI组冠状静脉窦血MPO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主动脉根部(P<0.05),MPO平均荧光强度在冠状循环显著低于体循环(P<0.001);而对照组和SA组股静脉、主动脉根部和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和hs-CR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UA组MPO门内百分数与hs-CRP呈正相关(r=0.78,P<0.01);与LDL呈正相关(r=0.52,P<0.05);AMI组MPO平均荧光强度与hs-CRP呈负相关(r=-0.80,P<0.05);与LDL无相关性(r=0.22,P>0.05).结论 MPO是反映冠状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通过MPO途径使LDL成为氧化型LDL,可能是斑块不稳定的机制之一.

  •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作者:樊瑛;杨树森;于江波;郝金红;韩薇;甘润韬;王政;李为民;黄永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改变以及阿托伐他汀对这类患者CFR的影响.方法 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结构正常的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91例,分为治疗组(51例)和无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8周.另选2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疾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治疗组和无治疗组的血脂以及利用腺苷负荷超声记录左前降支远端血流频谱,并评价CFR.结果 (1)冠状动脉血流缓慢者接受阿托伐他汀8周治疗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无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TC:(3.83±0.80)mmol/L比(5.30±1.18)mmol/L和(5.32±1.17)mmol/L,均P<0.05:LDL=C:(2.26±0.64)mmol/L比(3.28±0.85)mmol/L和(3.30±0.82)mmol/L,均P<0.05].(2)给予阿托伐他汀前,治疗组与无治疗组CFR(分别为2.32±0.30和2.25±0.3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15±0.34,P<0.05);8周后,治疗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CFV)[(26.06±3.22)cm/s]较无治疗组[(29.02±3.36)cm/s]及治疗前静息状态[(28.43±3.40)cm/s]低(均P<0.05),大冠状动脉扩张状态CFV高于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7.63±8.96)、(65.17±7.22)和(64.58±6.26)cm/s,P<0.05],CFR低于治疗前和无治疗组(分别为3.07±0.29、2.28±0.35和2.32±0.30,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CFR明显减低,短期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其CFR.

  •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作者:张国辉;钱菊英;樊冰;王齐冰;颜彦;严卫;王灏;路艳;冯琪;葛均波

    目的探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对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心肌桥者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观察并记录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流图形及特点,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bAPV)和充血平均峰值流速(hAPV),分别计算出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血流储备(CFR)并予比较,作配对t检验.CFR定义为冠状动脉相同节段hAPV和bAPV的比值.结果 16例患者的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其壁冠状动脉多普勒频谱血流图形呈特征性的舒张早期指尖样变化,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bAPV无明显差异[(18.8±9.2)cm/s比(17.5±7.8)cm/s,P>0.05],而hAPV的增加明显高于其远段[(55.5±19.5)cm/s比(41.1±17.9) cm/s,P<0.05].壁冠状动脉近段CFR明显高于其远段(3.13±1.15比2.38±0.76,P<0.01).结论心肌桥使壁冠状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形呈特征性指尖样现象,其远段CFR下降,低于其近段值.

  •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损害的多普勒超声检测

    作者:夏焙;邱宝明;李成荣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循环功能的损伤.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检测经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60 μg/(kg·min)]前和第6 min时32例川崎病患儿和25例正常对照儿童左冠脉前降支血流,估算冠脉血流储备(CFR),即舒张期峰值流速比(D/RPDV).结果基础状态各组冠脉血流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注射ATP后,正常对照组冠脉血流速度高于川崎病组 (1.39±0.31、1.02±0.23,P<0.01).川崎病患儿冠脉血流储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2.91±0.96、4.50±0.9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川崎病冠脉扩张组与无扩张组患儿CFR差异无显著性(2.85±0.79、2.97±0.88,P>0.05).随访复查中,CFR降低在病程第3、6、8个月分别为96%、64%、32%.结论川崎病存在冠脉循环功能的损伤.CFR降低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病理生理表现.多普勒超声检测冠脉血流评估CFR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主动脉球囊反搏围术期的监护与护理

    作者:魏贤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抢救治疗心功能衰竭,临床应用为广泛、极为有效的左心辅助循环装置.IABP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供,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脏做功及降低心肌耗氧.使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死亡率明显下降.目前随着适应证的扩大,围手术期IABP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文献报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左右[1].

  • 双源CT全时相间隔重建四维模式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作者:孙志远;卢光明;黄伟;王俊鹏;陈鹏;张龙江;李林;蔡军;张玥玥

    目的 利用双源CT全时相间隔重建并Inspace软件中的四维(4D)模式,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的多时相成像能力,并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的质量随时相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作10%~100%(间隔10%)全时相重建,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Inspace软件中的4D模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各个时相的冠状动脉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 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所有10个时相的平均成像质量评分分别为:右冠状动脉(RCA)1.71分,左前降支(LAD)2.57分,左回旋支(LCX)2.03分(低为1分,高为3分).在开始于心脏R-R问期的30%、40%和70%的重组时相窗上,冠状动脉的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平均评分均达到2.0以上.有41例(82%)3支主要血管在收缩期(10%~40%)和舒张期(50%~100%)内同时能找到1个或1个以上的时相其成像质量达到1级(3分).25例(50%)其前降支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2级(2分)以上,其中5例(10%)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1级.结论 双源CT初步具备了对冠状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的能力,其成像质量存在2个高峰期,1个是收缩中晚期(30%~40%),1个是舒张中期(70%左右);但要达到全时相高质量成像还需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

  • 急性心肌梗死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传亭;刘新疆;武乐斌;刘玉清;邵广瑞;李德才;纪洪升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心肌灌注研究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灌注特点,探索M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阻断的显示情况.方法健康杂种犬9只,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及结扎后30 min、和1、2、4、6、8 h不同时间分别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析心肌在不同时期的灌注特点,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同时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及结扎后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阻断的情况.结果犬心肌正常灌注量为(69.3±13.9) ml·100 g-1·min-1、达峰值时间为(12.8±2.1) s.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后MSCT心肌灌注表现为灌注量减低,为 (25.2±3.4) ml·100g -1·min-1,时间-密度曲线低平,延迟10 min扫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心肌密度为(67.1±11.4)HU,与正常心肌密度(44.9 ±22.0) HU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 h后,局部心肌呈明显延迟增强,为(82.1±15.2) HU.9只犬MSCT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结扎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断.结论 MSCT心肌灌注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判断心肌缺血和梗死,同时显示冠状动脉的阻塞状况.

  •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照

    作者:杨立;赵林芬;卢才义;李颖;王新疆;赵锡海;李玉峰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能力.方法 对76例先后进行MSCT和CAG检查者,CT诊断和CAG诊断医师分别判断MB-MCA的有无,载MB-MCA血管形态特征.(1)采用双盲法MSCT和CAG分别独立阅片;(2)相互参照另1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应用卡方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B-MCA和判断血管迂曲有无差异.结果 双盲法MSCT发现MB-MCA 27例29处,CAG发现2例2处(χ2=24.55,P<0.05),MSCT发现22处 (75.86%)载MB-MCA冠状动脉节段迂曲,CAG发现1处(χ2=28.82,P<0.0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MSCT发现MB-MCA数量同前,CAG新发现7例7处,位置与MSCT一致,2种方法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 P<0.05).对22例MSCT诊断局部迂曲者,CAG也可证实,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 P>0.05).结论 MSCT较CAG容易发现MB-MCA,CAG发现局部血管迂曲对MB-MCA有提示作用.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管腔狭窄关系的MR研究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赵轶柯;李铁铮;柳宏;陈韵岱;晏子旭

    目的利用相位对比磁共振(PC-MR)测量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血流及血流储备(CFR),与血管造影检查作对照,分析其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利用MR测量其冠脉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CA)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血流,从而计算出血流储备;并依据造影证实的LAD和RCA管腔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0%)、轻度狭窄组(≤50%)、中度狭窄组(50%~75%)、重度狭窄组(≥75%).分析CFR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按上述分组,各组分别为39例、22例、13例及18例(LAD组)和43例、15例、16例及15例(RCA),各组之间CFR测量值分别为3.75±1.60、2.84±0.84、1.83±0.85、1.37±0.45(LAD)和3.30±1.42、3.16±0.79、1.78±1.08、1.21±0.22(RCA);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影响后,证实正常组、轻度狭窄组分别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的C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CFR与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建立CFR与狭窄程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证实当CFR<2.0时,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大于75%的准确度分别为84.79%和79.78%(LAD和RCA).结论利用PC-MR技术测量的CFR与血管狭窄程度呈线性相关;冠脉静息血流量在轻、中度狭窄时减少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增加,直到重度狭窄才略有降低;而负荷血流量和血流储备在管腔中度以上狭窄时就开始显著下降;当CFR<2.0时,可以作为判断冠脉血管存在重度以上狭窄的指标.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