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的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36例SABP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SABP中,26例非梗阻性SABP行保守治疗,治愈24例,2例因胰腺坏死继发感染而转外科手术;10年梗阻性SABP中8例先行急诊ENBD,病情平稳后再行EST/ENBD,2例发生壶腹部结石嵌顿病情恶化而行急诊切开取石并引流,均成功治愈.全组治愈率94.44%(34/36).结论梗阻型SABP应尽早予以EST/ENBD解除胆道梗阻;非梗阻型SABP宜先积极保守治疗,当治疗72h后病情无缓解或并发感染时应积极中转外科手术.
-
术前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胆道损伤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胆道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期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30例,先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通过鼻胆引流管行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之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评价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对胆道损伤的预防作用.结果 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显影率100%,胆囊管显影率为73%,可清晰显示胆囊管的走行及汇入胆总管的位置,所有患者未发生胆道损伤.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可以减少术中胆道损伤.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螺旋CT三维胆道成像 -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三种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剖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引流术(OC+ECBD)3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89例分别采用OC+ECBD(O组)、LC+LCBDE(L组)和EST+LC(E组)治疗,其中O组132例、L组36例、E组121例,比较3组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结果 3种术式的结石残留率、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L、E组(P<0.01).结论 3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无明显胆管感染或急性胰腺炎者适合选择LC+LCBDE.
-
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肝硬化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围手术期难治性胆道出血
[提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肝硬化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中及术后均容易发生胆道出血.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我们采取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CSERMS)治疗8例ERCP围手术期出现难治性胆道出血的肝硬化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包括ERCP术中出血5例,ERCP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所有患者均放置FCSERMS支架,成功止血7例,1例止血无效而行介入动脉栓塞治疗.4例支架于术后4周取出,1例支架于术后8个月取出.支架取出过程中未发生胆道出血、胆瘘等并发症.1例患者支架于术后4周自行脱落.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因肝衰竭死亡,1例携带支架至今已有23个月.
-
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目的 总结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随访结果,分析可能导致取石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4月~2006年1月我院96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显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及内镜下取石.通过随访术后疗效,对可能影响EST取石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第1次EST未取出或未取净结石15例,第1次EST结石清除率 84.4%(81/96).第1次取石失败后5例再次行EST取净结石,3例自发排石,2例服中药或其他药物后排石,术后B超或ERCP检查证实结石已经排出,总结石清除率为94.8%(91/96).术后近期并发症10例,其中急性胰腺炎5例、明显出血3例、急性胆囊炎和(或)急性胆管炎2例.5例因并发症或结石未取净行开腹手术.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胆总管结石>1.5 cm和既往有胆总管探查手术史是取石失败的危险因素.85例随访10~59个月,胆总管结石复发3例、急性胆管炎1例;19例单纯胆总管结石在EST取净结石后没有切除胆囊,随访未见异常.结论 EST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结石>1.5 cm和既往有胆总管探查手术史时,应警惕EST有取石失败的可能.对于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在EST清除胆总管结石后不必预防性切除胆囊.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比研究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ST+ LC)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of common bile duct/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exploration of common bile duct,LCBDE/LTCBDE).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1年9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的临床资料,EST+ LC组26例,LCBDE/LTCBDE组30例,2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和AS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对比2种微创治疗方式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 结果 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9.0±3.5)d vs.(10.1±3.4)d,t=-1.191,P=0.256].EST+LC组住院费用高于LCBDE/LTCBDE组[(20 017.5±4748.8)元vs.(16 249.5±3366.1)元,t=3.459,P=0.001].2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5.4% (4/26)vs.13.3% (4/30),x2=0.000,P=1.000]. 结论 EST+ LC和LCBDE/LTCBDE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LCBDE/LTCBDE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两者之间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 -
肝内胆管结石病治疗中Oddi括约肌功能的存废争议
在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中是否应该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是我国胆道外科颇有争议的话题。对肝胆病灶进行清除的同时保留Oddi括约肌的手术方式得到广泛认同。胆肠吻合术医源性破坏了Oddi括约肌功能,导致术后反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癌发生的风险增加方面有许多争议。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 EST)作为微创治疗手段,在肝内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Oddi括约肌 肝内胆管结石病 胆肠吻合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憩室(PAD)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37例,按有无PAD分为PAD组67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均采用EST,观察治疗时间、治疗后1周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胆道压力、血清学指数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P均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降幅更大.PAD组治疗前CBDP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第2天、第30天的SOBP、CBD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AD组手术时间长,治疗1周后引流量少,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 PAD可增加胆总管压力和感染等并发症,减少EST后引流量,从而增加总管结石复发可能性.
关键词: 壶腹周围憩室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总管结石 复发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170例护理要点
随着影像学和内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成为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及复发病人主要的治疗方法[1].2001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我院外科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EST 诊断并治疗胆总管结石170 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护理要点如下: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6月~2015年1月梅州市人民医院确诊胆总管结石120例患者随机分为EST组(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组)和SEST+EPBD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组),各60例.比较两组出血、穿孔、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等近期并发症,和胆道逆行感染、结石复发等远期疗效.并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SEST+EPBD组出血发生率低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穿孔.SEST+EPBD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和总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EPBD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定期复查,1年后统计SEST+EPBD组结石复发少于E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ST联合EPBD在提高取石成功率的基础上,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有效缩短,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乳头括约肌 球囊 胆总管结石 -
术前与术中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术前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S)与术中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IOE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我们检索了多个电子数据库关于POES与IOES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我们对以下结果进行分析: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5个试验共631例患者(318例POES患者和313例[OES患者)符合标准.胆总管结石总的清除率两者相似,但IOES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插管失败率更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两者相似,但POES患者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及中转进腹手术的比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出血、穿孔、胆管炎、胆囊炎和胃溃疡的发生率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POES与[OES在结石清除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然而,IOES组ERCP相关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石症 Meta分析 -
ERCP术后胰腺炎与EST关系及其危险因素评价
目的 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44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2组.A组205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25-90岁,平均年龄63.9岁;均行EST治疗;按操作方式分为3个亚组,即胆管显影组、胰管显影组、预切开组(困难插管组).B组237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113例;年龄27 - 88岁,平均年龄64.5岁;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取石治疗92例,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35例,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93例,行ERCP插管失败17例.比较A、B两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A组内3个亚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PEP发生率为1.29%,B组为1.0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3个亚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不增加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胰管显影及困难插管为PEP及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附305例报告)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道外科重要诊治手段之一,由此衍生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术等在胆道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收集自2003年1月到2008年5月利用ERCP诊治胆道疾病305例资料.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重症急性胆管炎阶段性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不同病因重症急性胆管炎的阶段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诊断为重症急性胆管炎的梗阻性黄疸病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结果 35例胆管造影均成功显影[其中1例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病因为壶腹部腺癌],EST 35例,ENBD 31例,内支架4例,治疗后胆管炎症状均明显改善.内镜下治愈34例,治愈率94.44%;血淀粉酶一过性升高3例,发生率8.33%;注射性胰腺炎1例,发生率2.78%;无大出血及穿孔发生.死亡1例,死因为呼吸衰竭,病死率2.78%.结论 熟练的ERCP技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具有诊断、治疗于一体等优点,是诊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
微创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护理
目的 探讨胆石症引发的胆源性胰腺炎微创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87例胆石症引发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微创治疗的护理过程.结果 8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是护理的关键,做好心理护理,营养支持,防止护理并发症,加强管道护理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适宜微创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年收治的12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内镜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12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非梗阻型80例,梗阻型48例.29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治疗,其中16例急诊内镜下未能完全去除梗阻因素或合并有胆囊结石,于急性胰腺炎缓解后2~4周行二期内镜治疗或腹腔镜手术;12例行急诊腹腔镜手术,3例残余肝外胆管结石,于术后2周行二期内镜或6~8周行胆道镜检查取石.本组无死亡病例.急诊内镜治疗无消化道出血、肠穿孔等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出现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择期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加内镜手术87例,3例中转开腹.全组病例随访6个月~5年,4例出现急性胰腺炎复发,8例有返流性胆管炎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腹腔镜、内镜单独或联合应用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胰胆管疾病的ERCP影像诊断
目的 评价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或病理及临床证实胰胆管疾病480例的ERCP表现,并与CT,MRI,MRCP,超声及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等检查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正常胰胆管75例,先天性胆管囊肿14例,胆系结石292例,奥狄括约肌狭窄症46例,壶腹癌、胆管癌52例,胰管癌4例,胰腺炎2例,胰管结石3例,胆道蛔虫症9例,肝内胆管发育变异2例,胆囊管异位开口6例,胆道-腹腔漏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9例,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憩室内2例,肝移植后吻合口狭窄2例,肝移植后吻合口狭窄并胆漏1例,肝移植后肝外胆管条状结石2例.结论 ERCP及MRCP检查同为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每种影像学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ERCP虽有一定的创伤性,但检查同时可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微创治疗.
关键词: 胰胆管疾病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护理
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护理.治疗期间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患者术后的治愈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的一次治愈率为99%,只有一例需二次取石;仅1例患者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肝外胆管结石 -
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的药物与内镜治疗的作用
了解药物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OD)的疗效.以临床诊断的SOD患者先行药物治疗一周,无效者再行EST治疗,观察其疗效.在45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效者仅11例,其有效率为24.4%;而在34例药物治疗无效后经EST治疗的患者中,有效者为31例,其有效率为91.2%,明显优于药物治疗(P<0.005).EST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其发生率为11.8%.EST是药物治疗SOD无效时的佳手段.
关键词: 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 药物治疗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两类微创术式胰胆疾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RCP)和腔镜手术方式下胰胆疾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为胰胆疾病患者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针对胰胆疾病患者自行设计“胰胆疾病手术患者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以电话回访形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手术患者生命质量优于腔镜手术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对生命质量影响不一致;胰胆疾病患者生命质量还受到术后下床时间和进食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结论 胰胆疾病患者若年龄较大、病情更复杂或想获取更高生命质量可优先考虑ERCP手术方式.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腔镜手术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