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树局部观察预测事件研究解读

    作者:刘健;曹成富;王伟民

    冠状动脉树局部观察预测事件研究(providing regional observation to study predictors of event in the coronary tree,PROSPECT)是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然病史的大型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均接受冠脉造影、灰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虚拟组织学IVUS(VH-IVUS)检查,并平均随访3.4年,观察罪犯病变及非罪犯病变相关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 微量白蛋白尿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永亮;赵树梅;李虹伟;陈佳伟;吴永全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B组组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患者入院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预测患者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择期PCI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冰;周秋杰;许长存

    目的:观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对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68例STE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其中32例患者接受PCI术,36例未行PCI术者作为对照,比较随访期间两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后择期PCI术可明显减少患者MACE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蛋白尿水平预测心脏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延斌;王晓宇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蛋白尿水平预测心脏不良事件的效果,为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蛋白尿分为蛋白尿组(n=64)和无蛋白尿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蛋白尿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 蛋白尿组冠心病、糖尿病比例及心功能分级、LVEDD、NT-ProBNP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LVEF及β 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共有29例(17.90%)患者出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蛋白尿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22%(11/98),明显低于蛋白尿组的28.13%(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以及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蛋白尿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 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孙晓丹;张月兰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近、中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不同时间窗PCI治疗对患者术后近、中期预后的影响以及分析对预后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方法 153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分为两组:急诊PCI组(A组,103例)及择期PCI组(B组,50例).详细记录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PCI结果,并记录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及30、180 d随访期内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慢性闭塞性病变、三支病变)、责任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P25,P75)分别为9.8(14.1,26.3)mg/L与20.0(27.5,54.5)mg/L(Z=-2.322,P=0.02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6(2.5,2.9)mmol/L与2.2(2.1,2.5)mmol/L(Z=-2.158,P=0.031)、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23(22,28) main与75(81,138) main(Z=-5.510,P=0.000)、肌钙蛋白分别为31.8(46.7,71.3) μg/L与7.5(11.3,26.9) μg/L(Z=-6.51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及30、180 d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在细分的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无心脏事件生存率择期PCI组略好于急诊PCI组,OR117.95,95% CI 96.30~ 139.60与OR 107.99,95% CI 92.91~123.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180 d 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 0.472,95% CI 0.287~0.776,P=0.003; OR 0.782,95% CI 0.618 ~0.988,P=0.040;OR 1.805,95% CI 1.023 ~3.186,P=0.042).结论 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初发STEMI患者PCI术后180 d 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溶栓后PCI与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湾湾;姚朱华;马梅;程立松;周馨;杜建平;庞志华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选取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215例,根据先前是否接受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68例)和pPCI组(147例)。比较2组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观察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左心室功能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溶栓后早期PCI组的术前TIMI血流2~3级比例明显高于pPCI组(77.9%vs 20.4%,P<0.05);PCI术后,2组TIMI血流2~3级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PCI组TMPG3级的比例高于pPCI组(82.4%vs 68.7%, P<0.05),术后CTFC低于pPCI组[(27.7±5.0)帧vs (32.6±7.1)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pPCI组[(225.8±108.3) U/L vs (283.4±110.6) U/L,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MACE发生率、随访6个月时左心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2组术后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术前,溶栓后早期PCI组术后1、3、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术前(P<0.05),pPCI组术后3、6个月的LVEDd低于术前(P<0.05)。结论不能及时施行pPCI的STEMI患者,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不增加出血及MACE发生风险,且在改善近期心功能方面的获益与pPCI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 PCI 术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小兰;关安平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行PCI术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STEMI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2组均治疗4周。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7天、2周、4周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和心功能指标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治疗前后Killip分级及治疗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血清cTnI、H-FABP水平在治疗第3天均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降低,观察组治疗第3天、7天的血清cTnI、H-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2组上述指标在治疗第2周、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LEVF在治疗第3天降低,之后开始增高,NT-proBNP则在治疗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观察组治疗第3天、7天、2周、4周的LEV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Killip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illip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STEMI行PCI术患者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效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1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汪雁博;谷新顺;郝国贞;姜云发;范卫泽;傅向华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CRS)的高危因素,分析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1-4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病例,观察ACS患者1型CRS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MACE发生情况,分析ACS并发1型CR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判断ACS并发1型CRS的高危因素.结果 累计入选ACS患者109例,平均年龄(59.3±9.0)岁,男84例,并发1型CRS(CRS组)11例,发生率10.1%.未并发CRS者98例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CRS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较高(72.7%vs 23.5%,P=0.002),且入院时GRACE和CRUSADE评分均较高(均P<0.01).CRS组入院前发生猝死的比例较高(36.4%vs 2.0%,P<0.01),与对照组相比,CRS组入院时血细胞比容较低(P=0.049).CRS组住院期间肌酸激酶(CK)峰值水平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的比值(E/e')低于对照组.CRS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较高,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比例、平均支架置入数和平均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CRS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5.5%vs 16.3%,P=0.020),CRS组心力衰竭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8.2%vs 0%,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肌酐(SCr)水平和cTnI峰值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1型C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CS合并1型CRS患者预后不佳,cTnI峰值较高和入院时SCr水平升高是ACS患者并发1型CRS的高危因素.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树源;黄家卓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STEMI 患者230例,均行 pCI。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患者分成高水平总胆红素组152例(>9.0 mg/ L)和低水平总胆红素组78例(≤9.0 mg/ 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阳性率、合并疾病发生率、pCI 史阳性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胸痛持续时间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 Killip 分级劣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 <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酸激酶峰值、超敏 C 反应蛋白及尿酸水平高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 <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 IRA 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 pCI 术前 TIMI 血流分级劣于低水平胆红素组,Gensini 积分高于低水平胆红素组(P <0.05)。两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晚期肺水肿、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院内死亡、心肺复苏及心搏骤停发生率高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 <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 STEMI 患者 pCI 术前 IRA 血流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具有一定关系。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剑峰;薛书峰;张守彦;段卡丹

    目的 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979 例ACS病人临床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检测其RDW水平.随访3个月,评估其与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关系.结果 随访3个月,RDW值高的病人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RDW值低的病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DW是ACS病人3个月MACE发生率(OR=1.36;95%CI1.19~1.55;P<0.001)的独立预测因子.RDW预测3个月MAC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95%CI 0.66~0.72;P<0.001). RDW界值为14.8%,敏感性为72.1%,特异性为63.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DW值>14.8%的病人较RDW值≤14.8%的病人生存期短(331 d vs 465 d;P<0.001).结论 RDW可能是预测ACS病人中期风险的一个有价值、简易、便宜的参数.

  • 综合干预对PCI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志慧;李海滨;姜志安;刘向东

    探讨综合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预后的影响.将103例PCI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综合干预,对照组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手术配合.统计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差异.结果显示术后干预组心绞痛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干预可减少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作者:臧希文;陈涛;齐向前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与长期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入选2013年10月28日至2014年4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98例,按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对照组(TB≤17.1μmol/L)共482例和实验组(TB>17.1μmol/l)共116例.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共发生MACE事件21例(18.10%),其中,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2.59%),心衰4例(3.45%),死亡14例(12.07%).对照组共发生MACE事件128例(26.56%),其中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7例(7.68%),心衰45例(9.34%),死亡46例(9.54%).实验组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衰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49,0.038).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胆红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01,OR=1.030,95%CI 0.930-0.999),尤其是对心衰(P=0.029,OR=0.931,95%CI 0.874-0.993)和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0.012,OR=0.906,95%CI 0.839-0.978),而胆红素对全因死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血清胆红素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 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随访

    作者:薄海美;王志军;周建芝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心病(CHD)[1].目前CHD被公认为心身疾病,与个体的性格有明显的关系,尤其与A型性格密切相关[2,3].本研究分析 A 型性格与CHD 患者发生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

  • 延迟PCI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AMI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谷新顺;郭晓平;贾新未;傅向华;郝国贞;姜云发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比分析其对AMI患者血管再通、心肌血流灌注、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出血并发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前者治疗AMI的可行性.方法 初发的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延迟PCI组38例和择期PCI对照组42例,其中延迟PCI组就诊后首先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按10 μg/kg在3 min推注完毕,继而以0.15μg·kg-1·min-1由微量泵持续泵入,随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血管未开通者及血管虽已开通但残余狭窄大于70%者行PCI治疗,维持泵入替罗非班24~48 h.择期PCI对照组就诊后常规给予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梗死后7~10 d行PCI治疗.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A).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凝、抗血小板、降脂、抑制重构等治疗.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心肌灌注、心功能改善及MACE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IRA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心肌灌注分级TMP2级以上的比例延迟PCI组高于择期PCI对照组(P<0.05);ERNA显示术后1 w延迟PCI组住院期的左室峰射血率(LER)及左室峰充盈率(LPFR)值延迟PCI组均高于择期PCI对照组(P均<0.01);左室峰射血时间(LTPER)、左室峰充盈时问(LTPFR)延迟PCI组均低于择期PCI对照组(P均<0.01).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LVEDVI、LVESVI均较前明显降低,LVEF较前均显著增加(P<0.05).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延迟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MI与择期PCI相比,能尽早开通IRA、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更好地保护心功能;延迟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MI没有增加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及MACE发生率.

  • 急性心肌炎老年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作者:王健;薛露;彭霞;张尉华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炎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炎患者133例,按年龄分两组,其中年龄≥60周岁的患者22例为老年组,其余纳入非老年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转归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室颤、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起病隐匿,从前驱期症状出现到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住院期间MACE在老年组出现6例(27.3%),非老年组10例(9.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生命支持治疗在老年组应用比例更高(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炎患者临床并不少见,多数起病隐匿、潜伏期长,临床表现不典型,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高,病情重且死亡率高,需要及时采取生命支持治疗.

  • 血清NT-proBNP与hs-CRP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

    作者:吴雨径;刘惠亮;李屹;张蛟;魏玉杰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近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选取172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56例)和非MACE组(n=116例),记录两组之间的入院时血清NT-proBNP及hs-CRP水平及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将NT-proBNP及hs-CRP水平按照四分位分组(Q1、Q2、Q3和Q4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及hs-CRP水平与MACE发生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及hs-CRP预测MACE发生的价值.结果:MACE组和非MACE组在血清NT-proBNP及hs-CRP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MACE组两指标高于非MACE组;两者四分位分组之间MACE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T-proBNP Q4组和hs-CRP Q4组中的MACE发生率高于NT-proBNP Q1~Q2组及hs-CRP Q1~Q2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及hs-CRP是STEMI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T-proBNPQ1~Q4组及hs-CRPQ1~Q4组之间风险值(OR)逐渐增大.ROC曲线提示血清NT-proBNP及hs-CRP预测MACE发生的ROCACU分别为:0.887、0.797;灵敏度分别为911、85.6;特异度分别为82.6、75.2.结论:血清NT-proBNP及hs-CRP可能是STEMI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 早期心电图QRS波宽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作者:金德奎;於四军;王文启;吴雨径;刘惠亮

    目的:探讨早期心电图QRS波宽度(QRSw)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的心电图QRSw将患者分为A组(QRSw为60 ms≤ QRSw≤ 80 ms)、B组(QRSw为80 ms< QRSw< 100 ms)、C组(QRSw为QRSw≥ 100 ms),将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QRSw与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A、B及C组三组患者在梗死面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及B组比较,C组血清hs-CRP、BNP、cTnI、CK-MB较高,梗死面积大、LVEF偏低.三组患者在MACE发生率方面亦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C组高于A组及B组.MACE组患者QRSw高于非MACE组(P<0.05),其含有QRSw≥ 100 ms患者的比例亦高于非MACE组(P<0.05);QRSw(OR=1.214,CI:1.104~1.441,P<0.05)是STEMI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EMI患者随着QRSw增大,MACE的发生风险亦增加,QRSw可能是STEMI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作者:褚永果;齐洪娜;刘晓婷;何佳起;张建军;王维展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safflower yellow治疗严重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2例严重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连续应用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6、72 h,2组患者均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记录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情况,记录患者28 d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H-FABP、CK、CK-MB水平及LVEF和SOF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h,观察组H-FABP、CK、CK-MB水平和SOFA评分较均较对照组低,2组患者H-FABP、CK和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SOF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72 h,2组H-FABP、CK、CK-MB和SOFA评分较治疗后6h降低,观察组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H-FABP、CK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LVEF和ICU住院时间无差异.观察组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08%,35/46 vs 54.35%,25/46;x2=4.529,P=0.033).脓毒症患者入院血H-FABP水平与其LVEF呈负相关(r=-0.270,P=0.009).结论 红花黄色素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蒯铮;樊冰;卜丽萍;钱菊英;王齐兵;葛雷;葛均波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经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支架内狭窄患者63例,平均随访22个月,观察有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果:63例患者中,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6.5%,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心肌梗死事件.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疗效优于金属裸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与年龄、性别、病变严重程度、病变直径、原支架种类及药物支架涂层材料无显著相关.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 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杨锐能;马广隆;罗初凡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A(n =49)、B(n=49)和C(n=48)3组,PCI术中冠脉内给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A、B和C组替罗非班剂量分别为5μg/kg、10 μg/kg和20 μg/kg,随后A组(0.075 μg·kg-1·min-1)、B组(0.15 μg·kg-1·man-1)、C组(0.15 μg·kg-1·min-1)均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至PCI术后48 h.统计3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出血例数,冠状动脉血流分级、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情况、NT-proBNP的变化(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14天的值)、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3组术前5 min和术后12 h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集聚率(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异同.采用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的q检验和R×C表x2检验及其分割法(用x2检验分割法时,取α'=0.叭7为检验水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A组相比,C组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IMI3级比例、sumSTR≥50%比例、出血率均明显增高,而14d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PAR、MPV、PDW、HIF-1α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7);术后与A组相比,B组的MPV、PDW、HIF-1α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与B组相比,C组14 d的NT-proBNP、PAR均明显降低(P均<0.05),其他指标的差异均不明显(P>0.017或P>0.05).结论 3种剂量的替罗非班均有一定疗效,使用替罗非班应个体化.替罗非班剂量加大后,其出血几率也会增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常规剂量替罗非班应是合适的选择.

79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