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历代医家论汗法

    作者:胡满根

    汗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如何正确而适当地使用汗法是防止外邪内传、及时解除疾病的首选措施,也是外感疾病常用和关键的治法.本人浏览了历代医家对汗法的部分论述,从而对祖国医学瑰宝之一的汗法有些新的认识,特介绍之,供同道们参考.

  • 汗法在温病中的运用

    作者:戚世伟

    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反应,起调节体温的作用。但当外邪袭表的时候,就会使腠理闭塞,出现发热、头痛、身痛等表征,这就需要发汗剂以解除表邪。因此,“汗法”就是针对病邪在表的一种治疗方法。温病是常见的急性热病,根据其病理特点,对于汗法的运用,披陈如下。 一、在卫汗之 叶桂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1]说明温病的四个病程阶段各有主治,而汗法就是用于温病的初期阶段,邪在肺卫的治疗方法,这是很明确的。

  • 经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与施治策略

    作者:林树元;柴可夫

    [目的]总结经方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施治策略.[方法]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经方相关古籍中与DPN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相类似的记载,疏理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分析经方治疗此类病证的治法规律与处方遣药的特点,总结经方对DPN的临床施治策略.[结果]DPN的临床特点符合经方对脚气、血痹、风痹、肌痹以及风不仁等五大类病证的记载,经方对此类病证之病机的认识主要包括外感风寒湿邪、营卫不和、气血津液亏虚三端,治法以汗法为核心,分别佐以调和营卫、化饮除湿、通阳行痹、固护正气四法,处方以续命汤类方、桂枝汤类方与越婢汤类方为主,用药以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温解表药为常用.[结论]经方对DPN病因病机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记载,其立法独特,组方精当,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应重视经方的治疗策略.

  • 仲景汗法探析及临床运用

    作者:曹灵勇

    通过综合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汗法的条文,从适应症、禁忌症、法度,以及与他法合用四个方面对仲景汗法进行了归纳探析,以期临床能更好的运用汗法.

  • 浅析汗法治疗水肿

    作者:韩文舫;王志红

    [目的]研究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源流及其组方用药原则。[方法]对历代医家采用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观点、以及历代有关医家的组方用药特点加以梳理总结。[结果]汗法治疗水肿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微汗是汗法治疗水肿的关键。汗法治疗水肿体现出小量温里药配伍补气健脾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补气健脾药又可缓和辛温解表药的燥烈之性等一系列治疗学思想。[结论]汗法治疗水肿在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治疗体系,汗法乃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根据辨证适当配伍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型水肿。

  • "汗之则疮已"验案1则

    作者:王业龙

    某男,15岁,学生.2007年4月25日初诊.胸部两侧、背部双侧密布大小不一的丘疹,大的基底部有结节,似玉米粒、绿豆粒堆积于皮肤,摸之涩手,疹子顶部有水疱,腔内含有稠厚的白色液体,背部、胸部及锁骨上窝处皮肤如癞蛤蟆皮肤一般,瘙痒特甚,心烦微渴,大便略干,小便时黄,曾服抗过敏、抗炎等药物,外用涂药等乏效.

    关键词: 汗法 治疮 中医药
  • 汗法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秦来昌

    体表之邪能通过发汗、疏表、解肌等手段而得以祛除,使肌体营卫调和、气血畅行的治疗方法,谓之汗法.汗法为八法之首,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内经>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然因病邪有异、兼夹不同、体质悬殊,虽属表证,但有表虚、表实、兼饮、兼热之辨,故临证之际,不可因区区表证而忽视之.

  • 对《伤寒论》祛邪理论的思考

    作者:王安军;王兴华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浅论汗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恩生

    由于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外、五官各科多种疾病,所以被古人列为“八法”之首。历代医家对汗法的内涵、临床应用提出了诸多观点。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对汗法的应用以及使用汗法时的注意禁忌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 “温病汗法”之我见

    作者:周明德;黄舟;王方;舒发明;党思捷;冯全生

    温热病具有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前贤在温病治疗过程中都注重顾护阴液,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警示,故汗法在温病中的运用颇俱争议.文章从辛温、辛凉、辛润、宣透、芳化等方面对温病汗法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温不忌汗,机圆法活地看待温病汗法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温病 汗法 探析
  • 识"在卫汗之可也"——谈汗法在温病中的临床运用

    作者:邓天润

    "在卫汗之可也"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治疗温病的根本大法之一.意旨温热病邪所致的各种卫分证,通过汗法,可以祛除表邪而解除表证,从而切断温邪内陷之变."卫"指卫分而言.属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为温邪外袭,正气抗争之肺卫失宣证.若医治得当,或正气尚盛,可使外袭肌表之邪随汗而解,若因失治误治,或老幼体弱,心营素虚,或感邪重笃,易致肺卫不解而顺传胃腑出现气分热盛证;甚或逆传心包而形成窍闭风动出血的营血分证.

    关键词: 温病 汗法 卫分表证
  • 张锡纯汗法治疗温病探析

    作者:郭海军;赵聚山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治疗温病擅长从汗而解,多取辛凉、辛寒之法,不论新感伏气温病,根据病机、证候,因势利导,促进邪从汗解.认为"阴阳和而后汗","出汗之道,在调剂其阴阳".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张锡纯 温病 汗法
  • 《伤寒论》汗法概要

    作者:钟天;秦小珑

    《伤寒论》以讨论六经病证为宗旨.由于六经病证复杂多变,故与之相应的治法也多种多样,当今临床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起源于此.虽然如此,但《伤寒论》偏重讨论寒邪引起的疾病,而以驱散寒邪为主的汗法,自然就成了《伤寒论》的重点治疗方法了.

    关键词: 伤寒论 汗法
  • 读《儒门事亲》医案析张从正“风形”之“汗法”

    作者:段雷;胡文彬;王文斌

    目的::探究“攻邪派”鼻祖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风形”所用三法之“汗法”的相关理论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三法,拓宽思路,更好地适用于现代临床,同时更好地对中医学精华进行传承。方法:研读《儒门事亲》,并结合相关的中医理论文献,对比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从张氏本身“汗法”观、“汗法”的渊源、“风形”中的“汗”法概况、具体病案施治等方面,对张氏之“汗法”在“风形”中的应用进行研讨。结果:张氏不拘泥于常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细心揣摩,对症下药,用药多猛,自然手下病除。另外,张氏每每治疗疾病,心中必了了,治病宗经。汗法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临床上凡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结论:《儒门事亲》涵盖极广,内容杂而不冗,其对三法的发挥到了另一个顶峰。本篇之“汗法”治疗“风形”即是展示其治疗特色的一个窗口。时至今日,其治疗思想对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 浅谈《温疫论》中的汗法

    作者:杜鹃

    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我国的第一部温疫病专著,书中不仅首次提出了疫病的病因为外感异气,还提出了邪伏膜原,明确了病位.吴氏在治疗疫病中认为"从内解者,用攻下之法,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虽然吴氏对下法尤为推崇,但是对汗法也非常重视.汗法是治疗的八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法的系统论述,宋代汗法出现了寒凉轻宣剂,元末医家王履更直接地提出了对温病与热病"治以辛凉苦寒".历代汗法的发展对吴氏用汗法治疗温疫病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吴又可 温疫论 汗法
  • 温成平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临床经验举隅

    作者:杨莎莎;游玉龙;温成平

    温成平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简述了温教授用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如荨麻疹,银屑病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汗法治疗皮肤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赵梁;韩文舫;王志红

    汗法方剂在皮肤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治疗效果更是不容小觑.皮肤病发于肌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记载.汗法可以调理阴阳,调和营卫,通调五脏,对皮肤病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现代医家对汗法在皮肤病中应用也颇有见解,本文对汗法在皮肤痛中的证治规律进行综述简评.

  • 浅议温病中的汗法

    作者:王菊;杨宇;周士杰;陈禹霖;胥靖域;王宝家

    温热病有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历代医家注重顾护阴液.汗为人体五液之一,常常体现体内津液的盛衰,故在温病治疗中,医者常担心汗法应用失当而造成他病.对此,笔者就温病汗法做出讨论,以期对学者有所裨益.

  • 《伤寒论》汗法获效指征探析

    作者:罗伟康

    目的:从发汗力度不同的仲景方出发,探析《伤寒论》中汗法的获效指征.方法:选取《伤寒论》中发汗代表方剂,分大发汗剂、中发汗剂、小发汗剂3类,从药物配伍、药物用量、所治病证、药后调护等角度,结合《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张仲景发汗代表方剂的发汗力度参差不齐,但获效指征均在于求取微汗为宜.结论:《伤寒论》中汗法获效指征均为微汗,临床运用发汗剂时,应避免汗出不足、汗出过度等情况的发生.

  • 小议旋覆代赭汤

    作者:牛家瑜;肖相如

    旋覆代赭汤早见于《伤寒论》,是治疗痰气痞证的代表方.旋覆代赭汤证病因为表证汗法不当或里证吐下过度;其病机包括“中虚”“痰逆”两个方面,方中人参专为“中虚”而设,旋覆花、代赭石专为“痰逆”而设;后世医家依本证病机偏重的不同而对旋覆代赭汤随证加减化裁,既用其治疗痰逆引起的嗳气、眩晕、咳血等病,又用治中焦虚寒所致的下利,拓宽了本方的运用范围.

199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