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AT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肝静脉闭塞病二例

    作者:杨文钰;王书春;陈晓娟;邹尧;陈玉梅;贾友超;刘天峰;刘芳;宫本法;竺晓凡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T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代鸟嘌呤)治疗后发生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CAT治疗后发生HVO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儿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项、彩色多普勒检查中肝静脉显影及腹水、胸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CA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HVOD可能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有关,去纤苷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HVOD药物.

  • 儿童白血病化疗中合并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体会

    作者:赵红霞;刘伶;李少荣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明显,感染机会增多.从口腔黏膜的破溃感染到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均不罕见.在大年龄组患儿中,经常由于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常常加重感染并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李文益;郭海霞

    随着白血病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支持治疗的完善,小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效果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但诱导缓解后约有20%~30%的病例因复发而影响疗效,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造成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CNSL的防治,对进一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脑脊液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耿文清;关付红;于春英

    目的检测脑脊液中sICAM-1与sL-选择素水平,探讨其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方法检测43例ALL小儿血清、脑脊液中sICAM-1与sL-选择素水平.结果合并CNSL时,sICAM-1与sL-选择素较对照组升高、甚至在诊断CNSL之前12周时已经较对照组升高.且CSF中sICAM-1与sL-选择素升高出现在CSF常规检查改变之前.结论检测ALL患儿脑脊液中sICAM-1与sL-选择素水平,并结合细胞学等其他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CNSL,有助于判断ALL疗效及预后.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表现(附一例报告)

    作者:叶礼燕;王承峰;何菊英

    病例摘要男,5岁.因发热、面色苍白1周入院.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其他不适.在当地医院作3次骨髓穿刺,均为干抽(2次髂骨,1次胸骨).入院前5 d曾输全血1次,其他用药不详.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未见特殊.体检:体温38.6℃,面色苍白,两颌下淋巴结触及,每侧1个,如黄豆大小,质软,无触痛.其余部位淋巴结未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 以骨髓幼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的儿童急淋白血病前期观察(附二例报告)

    作者:杨威;白希莲;李绛薇;张红;郭静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起病急,进展快,通常无白血病前期(Pre-ALL)的表现.本文报告2例以骨髓幼淋巴细胞偏高为白血病前期主要表现,1周~5个月后转化为ALL.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凝血指标改变意义探讨

    作者:吴润晖;石慧文;张蕊;马洁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因素,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检测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一病房2004年收治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3例病人的诱导化疗前凝血指标、免疫分型、临床指标及诱导治疗早期(2周内)并发症,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结果 有30例(47.6%)病人化疗前有凝血指标改变:1、与临床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无明显关系(P>0.05),2、与白细胞增多、肾脏浸润、谷草转氨酶/尿酸升高无明显关系(P>0.05)、与组织肿瘤负荷大、乳酸脱氢酶上升有明显关系(P<0.05);与免疫分型T细胞型有明显关系;与危险度无明显关系(P>0.05).3、诱导化疗前凝血指标异常与诱导化疗2周内出现的与DIC发生倾向有明显关系(P<0.01),与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可有凝血指标改变,1、临床出血表现、血小板数量并不能反映、替代凝血指标改变,2、发生凝血指标改变的高危因素可能有高肿瘤负荷、高LDH、T细胞型白血病,3、凝血指标的改变提示了诱导化疗2周内DIC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重视其变化,积极纠正,是减少临床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

    作者:李颖;宪莹;苏庸春;温贤浩;管贤敏;肖莉;王玥;于洁

    目的 评估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ALL患儿都使用CCLG 2008方案规范诊治;接受培门冬酶治疗的条件是:(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皮试阳性;(2)L-Asp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先后共有32例患儿由于对大肠杆茵L-Asp过敏而使用培门冬酶替代化疗共46次.使用培门冬酶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腹部B超,临床观察和检测使用培门冬酶后脏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46例次中无一例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8例(17%)有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增高4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总蛋白降低5例.8例(17%)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异常,7例降低,临床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等表现.7例(15%)有心血管系统受累,包括血压升高(1例)、心率减慢(2例)、CK-MB增高(5例)、肌钙蛋白增高(1例)、心电图异常(4例).7例(15%)出现肾功能异常,以尿素氮增高(6例)为主,临床未发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3例(7%)发生高血糖症,无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发生.46例次培门冬酶治疗中,仅1例(2%)发生了典型的过敏反应.以明显的风团样皮疹伴瘙瘁为主要表现,有一过性喉头异物感,经吸氧、镇静等处理后很快缓解.结论 培门冬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L-Asp过敏反应致使用受限的弱点;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轻,安全性较高.推荐培门冬酶作为对L-Asp过敏的ALL患儿的替代治疗.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基层医院应用大剂量化疗方案可行性研究

    作者:周剑峰;除咏梅;柴建农;陈科;冯恩勤;王一瑾

    大剂量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有效手段,基层医院由于受硬件条件和医护人员业务水平限制,不能很好开展大剂量化疗方案.我们参考文献[1,2,3 ] ALL和NHL,现在将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CD34抗原表达

    作者:吴晓芝;黄秀霞;张振华;李霞;芦香兰;郭承吉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D34表达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42例初治的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其中B-ALL31例,T-ALL9例,N-ALL 2例.结果(1)小儿ALLCD34阳性14例,阳性率33.3%,其中,B-ALL阳性13例(41.9%),T-ALL阳性1例(11.1%),N-ALL未检出阳性,B系ALL阳性率明显高于T系ALL(P<0.05),ALL-L2中的阳性率高于L1(P<0.05)(2)CD34表达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有关(P<0.01)与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数、肝脾大及出血情况无关.(3)CD34表达和脑膜白血病有关(P<0.01)和缓解率无显著相关性.(4)Ph染色体阳性率为31.2%.CD34表达和Ph染色体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D34表达阳性组外周血原始细胞增多,引起脑膜白血病机会多.CD34表达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和治疗缓解率及染色体无显著关系.

  • 多重RT-PCR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坤龙;王宁玲;徐修才;杨林海;储金华;汪燕;涂松济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染色体畸变所致融合基因与临床危险度分层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儿童ALL的常见融合基因,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对152例ALL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结果152例ALL患儿中有43例(29.5%)具有9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包括 TEL/AML1、BCR/ABL(P190)、BCR/ABL(P210)、E2A/PBX1、MLL/ENL、MLL/AF9、TLS/ERG、CBF/MYH11、Hox11。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3例,其中1例放弃治疗,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其他21例均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目前停药10例(停药时间4~30个月),11例仍为完全缓解(CR),1例停药18个月后骨髓复发。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4例,其中3例评估为中危,目前均CR中,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化疗过程中复发死亡;BCR/ABL(P190)阳性5例,BCR/ABL(P210)阳性3例,其中5例行骨髓移植治疗(4例移植后数月骨髓复发,1例CR中),1例选择高危方案化疗后骨髓复发,另外2例临床未缓解,放弃治疗;MLL基因阳性2例,均评估为中危,1例MLL/AF9,经强化疗后目前已停药18个月,1例MLL/ENL,在化疗过程中复发,放弃治疗;TLS/ERG融合基因1例,早期治疗反应不良,经强化疗后达CR,目前已停药20个月;Hox11融合基因阳性4例,均评估为中危,化疗后3例CR中,1例因复发放弃治疗。结论 TEL/AML1表达者化疗效果良好;BCR/ABL、MLL基因重排等化疗效果差,需骨髓移植或强烈化疗。采用多重RT-PCR方法可快速同时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29种常见融合基因,完善白血病的MICM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作者:葛玉平;刘文君;陈红英;胡晓;王开正;姜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期、缓解期(CR)患儿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旨在筛选可用于ALL早期诊断、病情变化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应用蛋白质芯片CM10及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获得ALL、正常健康儿童血清蛋白表达指纹图谱,并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通过检测、分析发现,ALL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的蛋白质峰有14个,并获得质荷比(M/Z)为2770.43、7576.2和5288.68的蛋白质在ALL患儿血清蛋白质谱中波峰强度明显升高;进一步利用这3个蛋白质建成的诊断模型,可将ALL与正常儿童正确分组,其正确分组率分别为93%(25/27)和90%(19/21).ALL完全缓解后血清蛋白质谱中,原高表达的蛋白质明显下调.结论 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快速、简单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够直接检测出ALL患者血清中特异的蛋白标志物,其对于ALL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10例伴TLS-ERG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林巍;谢静;郑胡镛;张元元;吴颖;范佳;漆佩静;郜慧芳;张瑞东

    目的 探讨TLS-ERG融合基因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及总结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断急性白血病且TL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危险度评估及预后.结果 150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检测出10例(0.6%)伴有TLS-ERG融合基因,其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8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例.6例ALL患儿中,免疫分型:4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1例为前B淋巴细胞表型,1例为带髓系标记的B淋巴细胞表型;危险度评估:2例为标危,4例为中危.4例AML患儿中,3例为AML-M2型,1例为AML-M5型.ALL患儿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进行化疗,6例均在诱导缓解期达到完全缓解,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治疗,定期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均小于1×10-4.4例AML患儿中,2例患儿在第一疗程ADE(阿糖胞苷+柔红霉素+依托泊苷)化疗第21d复查骨穿提示未缓解,放弃治疗;1例患儿完成第一轮ADE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按照化疗方案完成两轮ADE、MIT+ AR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CLASP(阿糖胞苷+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复发,后放弃治疗;1例患儿第一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后经过2疗程ADE、MIT/ARA、CLASP后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TLS-ERG融合基因仍阳性,故行父亲6/10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今.结论 TLS-ERG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阳性率低,但在ALL及AML患儿中均可发生.根据本中心资料,该融合基因对于ALL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影响不大,但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该融合基因发生率较低,单中心资料有限,故需要多中心更大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

  • ATIC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排泄延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艾;胡群;张柳清;刘爱国;刘双又;王松咪;王雅琴;郑恒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TX排泄延迟与氨基咪唑氨甲酰转移酶(ATIC)、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67例接受HD-MTX化疗的ALL患儿,收集外周血用于检测ATIC、GSTP1基因型及MTX浓度.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分析ATIC、GSTP1基因的基因型,采用酶放大免疫法(EMIT)测定MTX开始给药后48h的血药浓度.结果 MTX开始注射后48h血药浓度>1.0μmol/L为排泄延迟,根据MTX血药浓度高低分为轻度(1~2 μmol/L)、中度(2~5 μmol/L)、重度(5 ~ 10μmol/L)和极重度排泄延迟(> 10μmol/L)四级.(1) 34例患儿出现MTX排泄延迟(实验组):轻度12例(38.4%);中度9例(26.5%);重度7例(20.6%);极重度6例(17.6%).(2) 34例MTX排泄延迟者,ATIC T26293C的CC基因型20例(58.8%);CT基因型12例(35.3%);TT基因型2例(5.9%).GSTP1 A313G的AA基因型24例(70.6%),GA基因型9例(26.5%);GG基因型1例(2.9%).(3)同期未出现MTX排泄延迟的33例患儿中,ATIC T26293C的CC基因型18例,占54.5%;CT基因型14例,占42.4%;TT基因型1例,占3.0%.GSTP1 A313G的AA基因型23例,占69.7%,GA基因型9例,占27.3%;GG基因型1例,占3.0%.(4) 34例MTX排泄延迟者各基因型改变与无MTX排泄延迟的33例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TIC的T26293C位点、GSTP1的A313G位点的多态性与ALL患儿大剂量MTX排泄延迟无明显相关性.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陈森敏;王缨;刘四喜;袁秀丽

    目的 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SIADH发病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利于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ALL化疗后合并SIADH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ALL患儿规律治疗103例,发生SIADH 13例,发病率12.6%.男∶女=2.25∶1,发病中位年龄5(1 ~15)岁.13例患儿在全程化疗中共出现23次低钠事件,5例(38.5%)1次,8例(61.5%)2次以上.有临床症状1 1次(47.8%),无临床症状12次(52.2%).平均血钠水平127.21 ±7.22 mmol/L.发生于VDLD诱导缓解阶段10次,CAM巩固阶段5次,Block1强化治疗阶段1次,Block2强化治疗阶段1次,VALD再诱导阶段6次.低钠血症持续时间1~19 d,平均5.73±4.32 d.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及长春地辛均为可能诱发SIADH药物.结论 儿童ALL化疗后SIADH并不罕见,经严密观察,必要时限制液体等处理,预后良好.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T淋巴细胞重建的研究

    作者:张瑞东;吴敏媛;张永红;石慧文;谢静;胡亚美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在化疗结束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T淋巴细胞重建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名ALL治疗后停药不同阶段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D3+HLA-DR+细胞、CD4+CD45RO-CD45RA-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8+CD28-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12~24月24~48月组均高于对照组,CD3+CD8-CD4+、CD4+CD45RO-CD45RA+细胞的百分率、CD4/CD8值、CD45RA/CD45RO值在停药各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活化的T细胞可能在停药早期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中起积极的作用,患儿的T淋巴细胞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CD4+CD45RO-CD45RA+、CD3+CD4+CD8-淋巴细胞的恢复慢.

  • CCLG-ALL2008方案治疗303例儿童ALL诱导期感染并发症分析

    作者:衣晓丽;刘晓明;刘天峰;周剑锋;万扬;张家源;张丽;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目的 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期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搜集2008年至2011年339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诱导治疗期感染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标危组(SR)、中危组(MR)、高危组(HR)间感染差异、常见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分布.结果 303例患儿完成诱导治疗,36例未进入统计范围,包括16例曾院外治疗,10例诊断后放弃治疗,7例在诱导治疗中期放弃治疗(其中3例患儿初诊时伴有肺炎),2例混合白血病,1例T细胞型且合并肾衰竭放弃治疗.SR 151例,男96例,女55例,性别比1.75∶1,中位年龄4(1 ~9)岁;MR 81例,男46例,女35例,性别比1.31∶1,中位年龄6岁(6个月~14岁);HR 71例,男47例,女24例,性别比1.96∶1,中位年龄10(1~15)岁.195例患儿诱导期出现感染,总感染率为64.36%(195/303),三组感染率分别为64.9%,64.19%,63.38%,差异无显著性(P =0.996).感染相关死亡率3.63%(11/303).110例患儿感染部位明确(110/195,56.41%),发生频率依次为呼吸道、血液、口腔、消化道、皮肤和软组织,发生率分别为82.72%、30%、11.82%、6.32%、2.72%.疑似真菌感染37.43% (73/195),病原菌明确的感染为42例次(42/110,38.18%),G=菌感染29例次(29/41,70.73%),G+菌感染12例次(12/41,29.27%),真菌感染1例.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CCLG-ALL 2008诱导化疗在各组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病原菌种类以G-为主;感染多发生在诱导治疗中期;低龄患儿、粒缺及粒缺持续时间是感染高危因素,感染无性别差异.

  • 原癌基因Bmi-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张茹;郝文革;孙静;张文英;张力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Bmi-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肿瘤细胞中表达.方法 通过qRT-PCR测定64例儿童ALL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骨髓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19例儿童ALL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6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67∶1(40∶24);免疫分型以B细胞型为主,占75% (48/64);49例患儿BCR/ABL基因为阴性表达,占89%;ALL骨髓样品中均检测到Bmi-1表达,占100%(64/64),中位表达量1.070,正常对照组阳性样本中位表达量0.4788(t =305,P=0.002),其中56例(65.9%) Bmi-1表达较对照组上调2倍以上;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儿骨髓细胞的Bmi-1水平表达下降率达到73.7%(14/19).提示Bmi-1可能作为一种预后指标(t=98.5,P=0.0446).结论 Bmi-1在儿童ALL表达增高,治疗完全缓解后,Bmi-1水平下降,为进一步研究Bmi-1能否成为儿童ALL的预后指标打下基础.

  • 紫铆因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外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黎巧茹;赖文英;林春燕;刘小俭;张祖涵;李毓;黄礼彬

    目的 探讨紫铆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体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Ficoll-Paque分离液分离4例初发ALL患儿骨髓原代细胞及4例正常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购买HK-2、Nalm-6、Jurkat、sup-B15及MOLT-3 ALL细胞株;用MTS技术检测紫铆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紫铆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用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im、Puma及cleaved PARP的表达.结果 紫铆因对正常单个核细胞无明显抑制增殖作用,对人ALL原代细胞及ALL细胞株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紫铆因能逆转氟美松耐药细胞株对氟关松的敏感性;紫铆因能明显促进人ALL细胞株的细胞凋亡,并且随着紫铆因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越明显;随着紫铆因浓度的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Bim、Puma及cleaved PARP表达量也逐渐增多.结论 紫铆因对ALL细胞包括氟美松耐药细胞株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 不同来源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维;郭海霞;徐宏贵;高琴丽;黄科;周敦华;方建培

    目的 观察菊欧文菌源性门冬酰胺酶(sp)及大肠杆菌源性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L)治疗中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选取新诊断的ALL患儿15例,其中9例患儿接受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治疗,6例患儿接受大肠杆菌源性asp治疗,化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及门冬酰胺(SN)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在用药前,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与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用药期间两组患儿血浆内的asp活性逐渐升高,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0 05);停药后,L-asp活性及ASN水平在一周后可缓慢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 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有望成为ALL患儿化疗方案中有效的备选用药.

1829 条记录 12/92 页 « 12...9101112131415...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