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动脉血替代静脉血做全血细胞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用动脉血代替静脉血做全血细胞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年4-5月在该院住院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患者在同一时间分别抽取静脉血(EDTA-K3抗凝)及动脉血(0.2 mL的6 250 U/mL肝素钠).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的XS-800i全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EDTA-K3抗凝)及动脉血(0.2 mL的6 250 U/mL肝素钠)做全血细胞分析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用动脉血(0.2 mL的6 250 U/mL肝素钠)和静脉血(EDTA-K3抗凝)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分类等项目的相关性.结果 使用动脉血(0.2 mL的6 250 U/mL肝素钠)做全血细胞分析检测与静脉血(EDTA-K3抗凝)主要项目结果的相关系数:白细胞计数(WBC)0.982、红细胞计数(RBC)0.985、血红蛋白(HGB) 0.983、血小板计数(PLT) 0.975、红细胞压积(HCT) 0.965,除此之外,白细胞分类及红细胞相关项目指标均高度相关,血小板压积(PCT)0.814,相关性较低.结论 使用动脉血(0.2 mL的6 250 U/mL肝素钠)可以代替静脉血(EDTA-K3抗凝)做全血细胞分析检测,但血小板相关指标仅供临床参考.
-
自动全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的制定分析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分析以及白细胞分类中复检规则的制定情况.方法 选取不同科室的1400份血样本,均分别采用xs-1000i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镜检,以镜检结果作为诊断结果参照标准,制定暂行复检规则,并应用于全血细胞分析以及白细胞分类中,同时根据复检情况制定出更具可行性的复检规则.结果 现行复检规则的复检率为25.3%(暂定复检规则复检率为31.2%),复检率明显降低,提高了临床对血细胞的检测效率.结论 本文所制定的复检规则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提高,但今后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作调整.
-
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血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序
血液分析仪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在遇见疑问时,还必须在显微镜下复查血片,经过确认、修正或补充后才能发出报告.关于复查的标准、内容、方法和程序,现有的检验医学教科书和操作规程都没有明确的论述.为此,我们根据实践和体会,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标准、内容、方法和程序等作初步探讨.
-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1 对象与方法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在全血细胞分析中作为抗凝剂,因其对血细胞体积、形态无影响而被大量应用.
-
原发性后腹膜纤维化1例
患者,男,48岁,间歇性右腰部及腹部疼痛2个月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及下腹部疼痛,血压180/120 mmHg,无二便异常及发热,在当地医院查X线平片及B超后诊断为"右肾结石"经排石治疗后,复查B超肾结石消失,但腰腹部疼痛未减轻,查CT后疑"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转入本院,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的有:全血细胞分析中:WBC17.5×109(↑),MONO%11.0(↑),BASO%0.4(↑),NEUT#11.68×109(↑),MONO#1.92×109(↑),RDW-CV14.8(↑),PDW12.2(↓),ESR 88 mm/h(↑);血清分析中:Urea7.95(↑),Crea139(↑);血浆分析中:Fbg4.91(↑);查CT初步诊断为"原发性后腹膜纤维化",经腰背部穿剌活检证实为"原发性后腹膜纤维化",应用泼尼松、舒血宁、益佐欣治疗后,腰腹疼痛减轻,CT复查后腹膜腔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明显减小.
-
47例急性荨麻疹全血细胞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荨麻疹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对2008年7~12月就诊的4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全血细胞分析.针对病因治疗.观察疗效及3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4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中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数升高29例,62%,巴细胞数升高4例,8.5%,性感染性荨麻疹患者治愈后3个月内无复发,例原因不明的患者1个月后复发.结论:针对病因治疗感染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重视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的的血常规的检查.
-
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68例临床报告
血小板增多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在儿科较少见,后者则随着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率逐渐增加.1994~1997年我院儿科在常规检验全血细胞分析时发现血小板增多症168例,报告如下.
-
不同抗凝剂对全血细胞分析的影响
血液常规计数是临床检验的一个基本项目.在使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时,不同的抗凝剂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分类影响也不同.本文就两种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EDTA-Na2)、肝素及草酸盐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
血清与EDTA-K2抗凝血浆肝功能试验测定结果的比较
部分病人查了全血细胞分析后,医生又要求作肝功能检验.为了避免给病人抽第二次血,能否用全血细胞分析后的EDTA-K2抗凝血液查肝功,笔者用下述实验进行了探讨.
-
住院患者全血细胞分析标本不合格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全血细胞分析样本不合格状况。方法将病房送检的无法进行检测的、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标本列为不合格标本,包括标本凝块、溶血、乳糜血、标本量过少、标本放置超时等。结果不合格样本占住院患者全血细胞分析样本总数的0.9%(657/73040)。标本凝块为不合格主要原因,占62.1%(408/657);其次为乳糜血标本,占19.8%(130/657)。临床科室分布的前两位是儿科和肿瘤科,分别占24.0%、12.5%;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分别占10.8%、9.7%和7.2%;重症医学监护室(ICU)送检的标本占2.6%(17/657)。结论在对儿科和肿瘤科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操作技能培训时,应加入检验标本的质量要求内容,减低不合格标本的采集率。
-
抗凝剂选择对全血细胞分析的影响
血液常规计数是临床检验的一个基本项目.在使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时,抗凝剂的选择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分类影响很大.本文就EDTA-K2、EDTA-Na2、肝素及草酸盐4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
我院56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病例分析及临床处理
由于EDTA-K2对血细胞的形态影响很小,特别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ICSH在1993年建议为全血计数抗凝剂并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1].但是,EDTA抗凝剂可以诱导0.09%~0.21%[2]的患者发生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的情况.于1973 年被Ghreiner 正式命名为EDTA-PTCP,而我国于1980 年首次报道,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3].由于血小板在人体生理功能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所以EDTA-PTCP的发现率也逐年提升.本文通过统计及追踪就诊于我院的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进一步探讨EDTA-PTCP(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动态变化及相应的临床处理.
-
仪器白细胞分类与光学显微镜分类的比较
随着医学仪器检验的不断发展,各种型号的参数白细胞分析仪已在大中小医院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为临床提供了各种参数及快捷的化验报告.大大减轻了检验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然而,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使用这种仪器进行白细胞分类.结果的可靠性如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对360份住院的标本进行了仪器分类与光学显微镜分类比较,现报道如下.
-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全血细胞参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的变化规律,评估这些参数在DOR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DOR女性患者132例,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180例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全血细胞参数和抗缪勒管激素(AMH)等激素.结果:DOR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平均为6.27×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DOR患者的平均淋巴细胞计数(LYMP)为1.81×109/L、平均单核细胞计数(MONO)为0.34×109/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0.002);且WBC与AMH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156,P=0.006).WBC预测DO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6,界值为6.07×109/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78和0.726.结论:DOR患者中WBC常高于6.07×109/L,提示局部轻微的慢性炎症可能参与DOR的发生、发展,WBC可以作为DOR患者的治疗和病情评估的经济、简便的实验室指标.
-
腹膜后成熟囊性畸胎瘤一例
病例男,42岁,因间歇性剑突下疼痛3月余,拟"纵隔疾患"收入我院胸外科.患者疼痛轻,不放射,持续时间不定,可自行缓解.症状反复发作,但无恶心、呕吐、反酸及进食梗噎感,无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纳减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体检无阳性体征.CT示:下腔静脉后,脊柱前肿块.经会诊后拟"后腹膜肿瘤"转入普外科.行血管造影示: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脊柱前10cm×12cm肿块,将肾血管等推压,双侧肾脏显影良好.全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择期手术,术中见肿瘤约10cm×14cm×14cm,位于胰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后、脊柱前,大部分在脊柱左侧,上抵横膈,下将左肾、肾动静脉极度下压.将结肠脾曲、降结肠和胰体尾连同脾脏向右翻转,解剖、切除肿瘤.肿瘤包膜完整,剖开标本见内含粘液样物、皮脂、毛发、牙齿、软骨等.病理诊断为"成熟囊性畸胎瘤".术后9天痊愈出院.
-
X连锁高IgM综合征4例报告
1 临床资料例1,男,1岁1个月,因舌溃烂20 d,牙龈溃烂10余天第一次就诊.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肛周皮肤略充血.口腔检查,上下中切牙及乳侧切牙萌出,左上乳中切牙及乳侧切牙牙龈及右下乳中切牙至左乳侧切牙唇侧牙龈坏死脱落,牙槽骨暴露,色灰白.左下及右下乳中切牙松动I°.左侧舌尖部舌体缺损约五分之一,创面暴露,灰白色伪膜覆盖,部分脓性分泌物.辅助检查:全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 7.3×109/L,中性粒细胞(N)5.5%,淋巴细胞(L)77%,单核细胞(M)13.2%,血红蛋白(Hb) 88 g/L,血小板计数(PLT) 657×109/L,急性C反应蛋白(CRP) <8 mg/L.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
miR-15a/16-1基因敲除小鼠的鉴定及其脾脏免疫细胞频率分析
目的:探讨miR-15a/16-1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与子代鼠的鉴定,及其脾脏免疫细胞频率.方法:从子鼠鼠尾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miR-15a/16-1基因敲除小鼠眼眶取血,用动物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iR-15a/16-1基因敲除小鼠脾脏中免疫细胞频率.结果:miR-15a/16-1+/+、miR-15a/16-1+/-、miR-15a/16-1-/-各表型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流式结果显示,miR-15a/16-1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D19+、NKG2D+细胞增多,其余无明显差异.全血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增多.结论:实验所用PCR方法可以鉴定miR-15a/16-1-/-小鼠;miR-15a/16-1-/-小鼠的获得为进一步探究miR-15a/16-1的作用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敲除miR-15a/16-1基因,小鼠脾脏CD19+、NKG2D+细胞增多.
关键词: miR-15a/16-1 基因敲除小鼠 免疫功能 全血细胞分析 -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复查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遍使用,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过筛手段.一方面如果依靠仪器检测结果,不加以分析和复查直接发出报告,会向临床发出一定数量的错误信息,造成误诊或不合理治疗[1],男一方面如加强手工复查则会明显增加工作量.因此依据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血细胞复查标准,对于保证每个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很重要.Dotson在论述复查标准时建议[2],每个实验室应自行规定复查的条件,这反映了当前国外的较普遍看法.为此,我们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3],制定出血细胞显微镜复查标准.
-
EBV相关性IM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EB病毒(epstein-bait 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为双链DNA病毒,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有文献显示,全世界约有90%的人口曾感染过EBV[1,2]。儿童期EBV感染可直接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致人体细胞免疫紊乱。临床上可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及黏膜皮疹等表现。作者自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全血细胞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法,对本组EB病毒感染相关性IM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并与普通健康儿童比较,探讨其免疫细胞的变化特点,为EB病毒感染相关性IM患儿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报道如下。
-
Sysmex XT-2000i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检验的应用
目的 建立并探讨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方法 总结2011年所有与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包括每天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室内质量控制失控记录、不符合要求标本的记录和显微镜复检病例的登记.结果 全年室内质量控制共有6次失控,查明原因后及时进行了纠正,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全年满分通过,平均偏倚大大低于部中心的允许范围.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共575份,全年共进行了1 403例显微镜复检,复检率3.9%.结论 全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除强调检验中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的质量控制外,还应重视检验前的标本控制和检验后的结果分析,以及血涂片的人工复检.另外,定期回顾分析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数据和各种记录,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全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