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石泉

    目的:探讨并评价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 从2013年欧洲心脏病协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谈冠心病络风内动-心脉瘀阻理论

    作者:李红梅;孔维颖;孙孟琼;王显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管理指南重新定义了SCAD的发病机制,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或痉挛是SCAD发病的重要原因,需密切关注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肌细胞水平的再灌注.由于目前微血管功能障碍机制尚未明确,仍需探索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或痉挛与中医“络脉为病”相似,具备多虚、多瘀、多变特点,加之其病理变化极具风证表现,提出络风内动病机理论,认为心脉瘀阻是SCAD的基本病机,而络风内动是其重要补充,络风内动-心脉瘀阻互为因果、合而为害,终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发生.

  •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及血清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

    作者:曾凯东;谢莲娜;刘灿章;蒋梦;王丽君;魏显敬;解泽宙;王凯君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及亚硝酸盐(Nitrit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2?: 1对照原则分为肢体RIC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1 h ST段回落率(STR)的差异,PCI术前及术后血清Nitrite水平的变化,分析肢体RIC组术后Nitrite与CTFC的相关性.结果 肢体RIC组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18.12±6.4)帧比(26.04±8.55)帧,P<0.001],而STR≥70%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 比64%,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肢体RIC组患者Nitrite水平术后显著大于术前[(16.22±4.96)μmol/L比(10.55±4.37)μmol/L,P<0.001],且术后Nitrit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22±4.96)μmol/L比(13.01±4.16)μmol/L,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肢体RIC组术后血清Nitrite水平与CTFC呈负相关(r=–0.447,P=0.001).结论肢体RIC能改善成功行PCI的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增加外周血Nitrite水平参与肢体RIC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

  • 冠状静脉窦充盈时间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

    作者:巢胜吾;樊济海;王丽娜;王玲;潘瑞麟;李博;陈涛涛

    目的 探讨冠状静脉窦充盈时间(CSFT)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符合心脏X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为研究组,无胸痛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脏瓣膜病患者2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基线资料、CSFT、TIMI帧计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高血压病(56.3%比18.2%,P=0.01)、血脂异常(43.8%比9.1%,P =0.025)、平均CSFT[(4.4 ±0.6)s比(3.3±0.9)s,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IMI帧计数[(31.5±8.3)帧比(28.3±5.6)帧,P=0.10]、TMP分级[2.90(2.5,3.0)级比2.94(2.8,3.0)级,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FT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兴邦;何立芸;曹轲;韩江莉;崔鸣;张永珍;徐昕晔;汪宇鹏;王方芳;牛杰;王贵松;高炜;郭丽君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进行IMR检测.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分析IMR异常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在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测量了IMR,IMR为14.2(11.4,19.9)U,17例(16.8%)患者IMR≥25 U.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CCB)的患者IMR较高(P均<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的患者IMR较低(P均<0.05).IMR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FR呈正相关(r=0.203、0.203、0.207,P均<0.05),而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r=-0.20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LVEDD、他汀类药物、CCB为IMR的独立相关因素(β=1.177,P=0.003;β=-7.015,P=0.002;β=-8.568,P<0.001;β=3.250,P=0.017).结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空腹血糖、LVEDD、应用他汀类药物及CCB可能是影响IMR的独立相关因素.

  • 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评估方法简介

    作者:曹轲;郭丽君

    过去20年,研究者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也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并且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存在影响。尽管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但新的有创及无创技术,可通过特定参数来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这些技术包括通过导管检查获得的有创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核素显像。尽管每项检查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但通过这些检查让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及整个冠状动脉体系的生理、病生理状态及调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 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国玲;白秀萍;侯小路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X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10 d,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及选择素-E(Es)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胸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vs.73.33%;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vs.5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运动负荷试验中运动总时间分别为(486.9±83.0)s vs.(438.3±85.6)s;从运动开始至ST段压低1 mm的时间分别为(351.9±69.2)s vs.(310.7±79.2)s,观察组患者运动负荷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ET-1、TM、E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水平分别为(54.58±7.95)ng/L vs.(76.21±1.78)ng/L;TM水平分别为(7.01±1.49)μg/L vs.(11.10±1.68)μg/L;Es水平分别为(7.50±2.71)ng/mL vs.(10.71±3.56)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SX患者血清ET-1、TM及Es水平。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慧斐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收治的1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70岁。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术前所有患者IMR水平为(20.41±4.49)U,PTCA后为(27.99±7.05)U,支架置入后为(28.48±4.97)U,支架置入后和PTCA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后冠心病患者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短期内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作者:丁守坤;王丽霞;郭雷生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6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相关指标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指标包括B型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前降支IMR、CK-MB、肌红蛋白、超敏肌钙蛋白T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前降支IMR产生了较大变化,与术前相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 <0.05).②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CK-MB、肌红蛋白与超敏肌钙蛋白T均有明显改变,术前、术后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00 <0.05).③术后患者的BNP、LVEF均有明显改变,术前、术后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术后LVEDD(P=0.691>0.05)、LVESD(P =0.586 >0.05)指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性心绞痛病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会增加患者冠脉微循环阻力,术后可能会出现PCI相关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临床中要格外引起重视.

  •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孙梅芳

    目的 探讨并评价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产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以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1.5 h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有l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再梗死,给予再干预后终死亡,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者4例,对照组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 冠状动脉微循环侵入性检测方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朗辉;杨希立;岑锦明

    冠状动脉微循环作为冠状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及功能受损均可引起冠状动脉功能障碍.现代医学的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关于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侵入性检测方式及非侵入性检测方式.临床上应用多的侵入性检测方式主要有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帧数、微循环阻力指数.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操作简单、方便可行,是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的良好指标,但容易受心率、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校正的TIMI帧数可以使TIMI血流分级标准化,在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方面优势显著,主要直接用于测量大血管.微循环阻力指数不易受心外膜血管狭窄程度、血压、心率等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检测方式在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及局限.

  • 冠脉微循环障碍对心衰进展的影响

    作者:李一昕;李树仁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分数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5年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类似[1].目前全球约有3800万慢性心衰患者,发病率以每年50%的速率增加[2].各种原因引起心力衰竭的共同病理生理特点是心脏扩大,收缩与舒张功能降低,每搏量和射血分数降低及心排血量降低.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这些因素导致的心力衰竭先发生的变化就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灌注不足,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肿胀的内皮细胞以及内皮突出部分直接阻塞毛细血管腔,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夏伟;夏大胜

    冠状动脉血管包括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前小动脉及小动脉,冠状动脉的血流阻力主要来自于前小动脉与小动脉,其共同构成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血供中起到重要作用,微血管通过收缩与舒张功能调节改变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影响心肌灌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异常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微血管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情况下,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麝香保心丸改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作者:谭巨涛;沈洪

    麝香保心丸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但有关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借助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后,麝香保心丸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 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评价山莨菪碱保护缺血/再灌注微循环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云发;傅向华;谷新顺;郝国贞;范卫泽;薛玲;魏庆民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小型猪缺血/再灌注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的1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7头),先予冠脉内生理盐水,球囊闭塞左前降支(LAD)60 min造成心肌缺血,撤除球囊恢复冠脉再灌注;山莨菪碱组(7头),制备模型前冠脉内分次给予山莨菪碱.应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观察模型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收缩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APV)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制模后,AIV、DSVR、CFR较基础状态明显下降(P<0.05),但生理盐水组较山莨菪碱组下降更为显著.两组APV、DSVR、CFR在缺血/再灌注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相关冠状动脉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山莨菪碱对冠脉微循环具有保护作用.

  •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药物治疗及防治现状

    作者:傅向华;肖宇杨;李向明

    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coronary microvascular circulation)是由直径<50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组成的微循环系统,受神经内分泌、血管内皮、肌源性及局部代谢产物等因素的调节,产生舒张、收缩活动,发挥调节冠脉血管阻力、控制心肌血流量和组织灌注、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等作用,是心肌内血液交通、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场所.

  •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与心血管疾病预后

    作者:何立芸

    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通常是指直径<500μm的心脏血管.由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只能显示占全部冠脉树5%的直径200 μm以上的冠脉,而占冠脉树95%的冠脉微循环都无法显现,因此难以实现对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准确评价,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早在200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心外膜冠脉阻塞性病变是导致心绞痛的原因;但直到近20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CMVD也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1].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脉疾病管理指南则进一步强调CMVD是稳定性冠心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然而,CMVD不仅可以单独存在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也常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并存,并进而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将就CMVD的患病率及其对不同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作一阐述.

  • 心脏Ⅹ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钱菊英;陈傲;陈章炜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虽然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能够重建心外膜冠脉的血流供应,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但这并不能解决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的问题.CMVD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等[1-2],因此逐渐引起重视.2007年,Camici等[3]回顾了CMVD方面的相关研究,根据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的情况不同,将CMVD分为4类:①不合并心肌和心外膜冠脉阻塞病变的CMVD;②合并心肌疾病的CMVD;③合并心外膜冠脉阻塞病变的CMVD;④医源性CMVD.

  • 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认识与展望

    作者:曾定尹;王永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其营养需要冠状动脉循环供应,因此冠状动脉循环在各个器官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可调节机制方面与其他器官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在冠状动脉循环血供中起主要作用.

  • 羟苯磺酸钙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王江挺;刘小伟;岑镇波;唐礼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羟苯磺酸钙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急诊PCI治疗的164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指南规定用药,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术后当日予以羟苯磺酸钙500mg/次,3次/d,连续应用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2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其释放的峰值曲线下面积;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超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术前及术后多个时间点检测血清N端B型利尿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DI)和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 术后两组CK-MB、cTNI峰值及其释放的峰值曲线下面积无差别.术后3个月研究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6MW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NT-proBNP、hs-CRP、ET-1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含量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STEMI患者在PCI术后应用羟苯磺酸钙虽短时间内并不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3个月后能改善心功能.这可能与羟苯磺酸钙通过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性能,进而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抑制STEMI区域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该药可作为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辅助用药应用于临床.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