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对不同年龄正常人颌下腺影像解剖显示的意义分析

    作者:谭一清;谭光喜;鲁际;张晓磷;余成新;秦桂林;覃晓燕;李海涛

    目的:分析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不同年龄正常人的颌下腺影像解剖显示的意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正常人100例,对其颌下腺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多层面重建软件测量颌下腺轴位大截面积及左右径的大小,冠状位大截面积及上下径的大小,矢状位大截面积及前后径的大小,测量左右两腺体间的近距离、两侧颌下腺后缘连线与颈椎前缘的距离以及测腺体CT值,采用SPSSl 0.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00例正常人颌下腺的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冠状位、矢状位大截面积、大径线及腺间距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其中冠状位面积及上下径有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分组的CT平均值、矢状位面积、冠状位面积、腺间距、上下径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显示颌下腺的影像解剖,并可测量出颌下腺各截面积及各径线长度、腺体CT值,为颌下腺的研究及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鼻窦炎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仁辉;张雪飏;高飞龙

    目的:对鼻窦炎患者应用高分辨率CT检查并进行影像学研究,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情况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有鼻窦炎的患者,设为A组.再选取可疑鼻窦炎行CT检查后无鼻部疾病者200例设为B组,均实施了鼻窦冠、轴状位CT扫并进行分析.结果: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患者年龄范围是11~20岁,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年龄范围集中在11~20岁.A组患者的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和下鼻甲肥大发生率与B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慢性鼻窦炎存在相关性,临床中纠正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及下鼻甲肥大在治疗和预防鼻窦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

  • 脾叶动脉DSA影像学解剖在LS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连臣;余振梅;武维恒;王健;甘军民;林彬

    目的:通过对脾叶动脉DSA影像解剖的观测,积累脾叶动脉影像学解剖资料,为腹腔镜脾切除术(LS)提供合理的脾蒂血管处理方法.方法:选择非脾脏疾病患者3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采集正位DSA资料.进行脾动脉、脾叶动脉分支类型和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内径、脾叶动脉长度的观测.结果:脾动脉在脾门处分支类型有分散型31例(83.78%),集中型6例(16.22%);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有二支型30例(81.08%),三支型6例(16.22%),多支型1例(2.70%).脾动脉末段内径平均(5.43±1.20)mm,脾上叶动脉内径平均(3.63±0.73)mm,脾下叶动脉内径平均(3.61±0.82)mm,脾叶动脉长度平均(33.76±15.78)mm.结论:脾动脉末端内径大值、脾叶动脉内径大值均远小于大号钛夹夹闭范围;LS术中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脾叶动脉行血管结扎.因此,LS时钛夹+线结扎脾叶动脉的"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处理脾蒂血管安全可行,更符合我国目前医疗消费水平.

  • 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影像解剖及临床研究

    作者:黄增平;冯力;肖思;戴莲青;谢丹;徐卫华;张研;吴华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 后筛窦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胡国汉;卢亦成;朱杭军;王海青

    目的:为了了解后筛窦气化发育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的影响及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侧);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例).发现属I°后筛窦的占43%(43侧);属Ⅱ°后筛窦的占35%(35侧),其中Ⅱa°后筛窦的占19%(19侧),属Ⅱb°后筛窦的占16%(16侧);属Ⅲ°后筛窦的占22%(22侧).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29例(58侧);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21例(42侧).另外,测得后筛房的矢状径位于5.82~21.48mm之间;垂直径位于9.36~26.02mm之间;左右径位于5.88~23.64mm之间.其中,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23侧).结论:后筛窦影像解部分型分度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胫骨及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形态学研究

    作者:赵坤;姚凯;周勇;王杰;卢敏勋;唐凡;肖聪;王延岭;王一天;周思私;闵理;罗翼;张闻力;屠重棋

    目的 探讨西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学及形态学特征,为治疗胫骨干远端极限骨缺损新型保踝胫骨干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CT检查的107例正常胫骨CT影像资料,其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20~40(29.8±5.2)岁.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胫骨上下关节面长度(L1)、胫骨平台低点到髓腔狭窄部位的长度(L2)、能保留下胫腓韧带的短胫骨长度(L4)、狭窄段的长度(L5)、狭部薄皮质骨厚度(L6)、狭窄部直径(D1)、胫骨远端关节面高点上4 cm处胫骨截骨面贴合髓腔椭圆长径(D2)、短径(D3)以及D2与胫骨冠状轴夹角(∠α)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在性别上是否有差异,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其与身高的相关性;通过CT影像进行解剖形态学观察,进而分析胫骨远端髓腔的大小和形态、上下截骨面髓腔的大小及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L1为(339.0±22.2)mm,L2为(210.0±20.2)mm,L4为(27.0±4.3)mm,L5为(56.5±15.0)mm,L6为(3.6±0.6)mm,D1为(10.2±1.6)mm,D2为(22.2±2.5)mm,D3为(18.1±2.5)mm,∠α为32.8±24.7°(忽略成角方向).L1、L2、L6、D1、D2、D3均与身高呈正相关(r=0.212~0.793,P值均<0.05),且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值均<0.05);保留下胫腓韧带残留的短胫骨长度占胫骨长度百分比(S1)与身高呈负相关(r=-0.199,P<0.0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α、胫骨髓腔狭窄部与胫骨的位置比例(S2)相对固定,与身高无相关性,且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胫骨远端残留长度≤4 cm时,胫骨远端髓腔为近端窄小而远端宽大的"反漏斗"形状;胫骨机械轴相对于胫骨下关节面上4 cm处截面的髓腔解剖轴CT冠状面上偏内约18.5% ±6.5%的位置,矢状面上偏后约34.5% ±4.7%的位置,故假体远端柄位置设计应更贴合内后侧皮质.结论 胫骨有其固有的CT影像形态特征,在假体设计时应据此确定假体基本形状,再根据变量设计不同梯度的型号.

  • 翼腭窝及其通道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对照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李晓鹏;韩晓红;付升旗;范锡印

    目的 观察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翼腭窝及其通道区域未见异常的40名成人检查者的CT影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重建图像.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30例,分别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各10例).分别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及其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径线.结果 CT影像和断层标本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壁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等通道,矢状层面能较好显示圆孔和翼腭管及腭大、小管的连续性,冠状层面利于观察翼腭窝内侧、上壁和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前后径分别为(6.16 ±0.65) mm和(6.22 ±0.44)mm,内外侧径分别为(23.10±1.16)mm和(23.34±0.67)mm.翼腭窝及其通道呈对称性,CT影像和断层标本的径线除眶下裂前后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方位的CT影像和断层标本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关系,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断面影像解剖结构的表盘定位系统设计研究

    作者:陈忠恒;刘丰春

    目的:为医学影像解剖结构定位设计一款表盘法定位工具软件.方法:以当前通用的个人计算机为工具,结合计算机的编程、数据存储、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研究设计出数字影像表盘定位系统.以表盘中心点所在结构为参照点,定位描述其他相应结构的方位.结果:得出一款小巧精致的基于断面影像解剖结构表盘法定位用工具软件.钟表盘采用Alpha 透明、背景抠像等图像处理技术,解决了遮挡问题,用实时计算显示,解决位置和大小的可控问题.设置显示点的坐标,解决了中心点定位的问题.结论:模拟表盘软件为各种断面结构定位描述,提供了可行性工具,也将促进表盘定位法的推广应用.

  • 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对照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王华;王庆志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 翼腭窝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对照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陶晶;王庆志

    目的: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翼腭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在经蝶骨体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翼腭窝面积分别为(113.40±3.33)mm2和(115.86±2.58)mm2、(92.24±2.73)mm2和(93.60±3.17)mm2.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内侧壁上的结构和翼上颌裂、眶下裂、翼管、蝶腭孔等相关通道.结论:翼腭窝的CT影像与解剖对照研究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颞下窝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对照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孙春莉;王庆志

    目的:为颞下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颞下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mm连续断层标本.在经冠突和茎突末端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颞下窝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颞下窝的形态呈不规则状,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冠突、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为(1055.6 +2.05)mm2和(1034.5±3.32) mm2、(356.6±1.78) rm2和(345.8±1.89) mm2.两侧颞下窝及其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茎突至翼突外侧板前缘或翼突内侧板后缘的连线可区分颞下窝与咽旁间隙,茎突、冠突、翼外肌、翼突外侧板和翼突内侧板是CT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颞下窝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颞下窝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人大脑岛叶的影像解剖

    作者:祁光蕊;陈楠;郭玉林;朱凯;龚瑞;李坤成;王星;陈霖

    目的 研究岛叶区域的影像解剖,为熟悉掌握岛叶解剖特点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200例(400侧),按年龄分为5组,每组40例,每组内男女各20例.对每位志愿者用1.5T MRI扫描仪进行扫描,应用Aquariusws软件手动勾画出各个解剖值,软件自动测算出其解剖参数值.结果 左、右侧前环岛沟测量均值(24.1±3.4)mm、(25.4±4.3)mm;左、右侧下环岛沟测量均值(44.5±3.5)mm、(45.0±3.2)mm;左、右侧上环岛沟测量均值(62.4±7.3)mm、(63.1±7.2)mm;左、右侧岛中央沟测量均值(29.9±3.3)mm、(30.9±3.3)mm;左、右侧岛前点到额极的距离为(37.4±3.1)mm、(38.0±3.0)mm;左、右侧岛后点到枕极的距离为(68.4±4.4)mm、(67.8±4.7)mm;左、右侧岛顶到大脑表面的距离为(16.9±2.3)mm、(16.6±2.4)mm;左、右侧岛顶到壳核中点的距离为(15.9±1.8)mm、(16.2±1.8)mm;左、右侧中央沟到左、右侧壳核中点的距离为(9.4±1.7)mm、(9.6±1.4)mm.结论高分辨率MRI能提供较为精确的岛叶图像和测量数据,本研究提供了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岛叶的参考值范围.

  • 人大脑内囊的影像解剖

    作者:秦媛;陈楠;郭玉林;李坤成

    目的 探讨正常汉族成人内囊的影像解剖.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1000名(2000侧),按年龄18~30、31 ~ 40、41 ~ 50、51~60、61 ~ 80岁分为5组,每组男、女各100名.所有受试者均行三维(3D)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应用3D分析软件(Midobl)手工勾画出各个解剖值,软件自动计算出其解剖参数值.结果 左、右侧内囊前肢前后径测量值为(16.93±1.67) mm和(16.60 ±1.72)mm,左、右侧内囊后肢前后径测量值为(28.42±1.92) mm和(27.68±1.81)mm.左、右侧内囊前肢左右径测量值分别为(11.25±1.52)mm及(11.10±1.53)mm,左、右侧内囊后肢左右径测量值分别为(20.10±2.33)mm及(19.44±2.17)mm.标准轴面上,左、右侧内囊前后肢之间夹角分别为(125.66±2.38).及(126.01±34.11)..结论 高分辨率MRI能提供较为精确的内囊图像及测量数据,本实验提供了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内囊的参考值范围.

  • 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 MRI影像解剖及测量

    作者:刘聪;徐强;张健飞;苑晓鹰;迟彦艳;李云飞;于胜波;隋鸿锦

    研究探索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MRI影像解剖及测量方法,得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及面积参考值,为慢性颈源性头痛与头后小直肌的关联性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本文通过对10例头颈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测出20侧头后小直肌的解剖数据,参照大体解剖结果,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09例健康成人的左侧头后小直肌分别行0°、25°、30°、35°、40°、45°、50°角的T2加权像扫描,确定佳的扫描角度,并测量出该角度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及面积参考值。终得出30°角为显示头后小直肌的佳扫描角度;健康成人男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21.2±2.6)mm,面积为(91.9±27.2)mm2;女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19.3±2.4)mm,面积为(73.3±22)mm2;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和面积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有报道称慢性颈源性头痛可能与头后小直肌的病变密切相关,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正常成人头后小直肌的测量参考值,在临床上也就不能客观地从形态学角度判断头后小直肌是否发生了形态学改变,从而难以确定头后小直肌病变与慢性头痛的关联性。因此得出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测量参考值至关重要。

  • 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已出版

    作者: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 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已出版

    作者: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 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已出版

    作者: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 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已出版

    作者: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 胆系疾病的影像诊断

    作者:巫北海;黄学全;秦伟;周代全;张晓宏;丁仕义;游箭;闫存荣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在于认识胆系正常和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胆系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IVC、ERCP、PTC、T管造影以及CT为手段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0余年,对胆系的影像解剖,正常值的测量和病理状况的影像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 盆底影像解剖与盆底功能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熊坤林;龚水根;张伟国

    盆底支持结构非常复杂,其盆底功能性疾病也相当普遍,盆底功能性疾病常常由多个组织、器官、筋膜等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其盆底功能性疾病的检查方法也由早的临床指肛检查、单一的排粪造影、多重造影发展到现在的盆底动态CT、MRI、肛内超声、肛内MRI等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排粪造影等多重造影检查主要侧重肛直肠及盆底结构的功能检查,只能以一些间接征象来推断肛直肠及盆底功能性病变与周围情况.盆底动态CT和MRI通过观察盆底肌肉及邻近结构、器官的形态变化,可进一步了解盆底精细解剖结构,并可对肛管直肠和盆底疾病作出较为完整的系统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大高于排粪造影检查,是多重造影检查的重要补充.腔内超声和肛内磁共振成像对诊断肛门括约肌缺损及肛门失禁具有重要意义.肛内磁共振成像评价肛门外括约肌萎缩有独特的价值,对预测括约肌修补术后的效果有重要作用.故研究盆底解剖影像变化对盆底功能性疾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本文就盆底影像解剖与盆底功能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