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血栓合并糖尿病自行应用胰岛素不当死亡1例
病历资料患者,男,78岁.脑血栓病史15年余,因脑血栓反复发作2次,至今卧床5年,体重80kg,血清,可知大小便,2009年3月6~9日,患者因上感食欲欠佳,食量减少,皮下注射胰岛素(甘舒霖30R笔芯一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同往日,2次/日,餐前30分钟(早18、晚16U)未监测血糖,10日晨6:00入院.
-
从基础-餐时胰岛素到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的转换
男性,74岁主诉口干、多饮、多尿20余年,乏力、言语不清半月.现病史患者2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查空腹血糖10.0mmol/L,于当地医院诊为2型糖尿病,予生活方式干预,曾口服二甲双胍、消渴丸、阿卡波糖片治疗,后于当地医院应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R早17U、晚17U,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详.
-
三种胰岛素输注方式的优缺点
胰岛素注射器:经济实惠又耐用胰岛素注射器主要有两种,一种为1毫升容量的普通注射器,这种注射器上标注的刻度标识为"ml(毫升)",病人要根据所用的胰岛素注射液含量进行单位换算,相对而言比较麻烦一点;注射器针头比胰岛素笔扎起来痛.另有一种注射器直接标有胰岛素注射单位,相对于普通注射器来说使用更方便.
-
妊娠期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FBG和2hBG的达标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胰岛素注射治疗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一例极度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一、病例简介杨国庆(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女性,21岁.因"多饮、多尿6年余,视力下降1年"于2008年9月28日入我院.患者于2002年突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无明显消瘦.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FBG)18 mmoL/L,餐后2 h血糖(PBG)20 mmoL/L,尿酮体阳性,诊断为"1型糖尿病",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早10 U/、晚12 U/治疗,监测血糖:FBG 10 mmol/L左右,PBG 13 mmol/L左右,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二甲双胍1.0 g/日.2007年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拟行眼部手术入院.月经史:16岁初潮,3~6 d/30~60 d,末次月经:2008年9月12日.
-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病例:患者,女,67岁,于2011年3月9日因"多尿、多饮数年,加重一月"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5年余,血压高达180/110mmHg(1mmHg=0.133kPa),平素眼用"尼莫地平",血压控制不详.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0/10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皮肤黏膜未见瘀点及瘀斑.白细胞7.12×109/L、血红蛋白138g/L、血小板203×109/L;糖化血红蛋白Al 11.5%、糖化血红蛋白Alc8.5%;谷丙转氨酶15.5U/L、谷草转氨酶13.3U/L、尿素7.77mmol/L、肌酐82.6μmol/L、果糖胺1.01mmol/L.空腹血糖(FPG) 83mmol/L,餐后血糖(PPG)7.1mmol/L.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3级.
-
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致剥脱性皮炎1例
病例:患者,男,65 岁.因"监测血糖升高且控制不佳"于2009 年5 月11 日就诊.入院诊断为2 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胆囊结石.住院期间一直给予胰岛素降血糖.2009 年5 月16 日患者出院,出院带药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4mg,每日1次,口服;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 R)300 IU 笔芯(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早16 IU,晚13 IU,餐前30 分钟,皮下注射;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日1次,口服.
-
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多常用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作肿瘤化疗的辅助保肝药物[1].静脉输注易善复注射液时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但这一溶液对于糖尿病肿瘤患者来说,存在血糖升高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常加入一定量的胰岛素来对抗葡萄糖对糖尿病肿瘤患者血糖的升高,这一做法笔者并未见任何报道.因此设计本实验,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保证药物的临床使用质量.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胰岛素注射液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配伍 稳定性 -
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囊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目的:考察胰岛素纳米囊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链脲霉素糖尿病大鼠为模型,对胰岛素纳米囊的药效学进行了评价.结果: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囊降糖作用可持续7d,在药物的吸收相具明显的量效关系.3d1次给药降糖作用可接近1d 3次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效果.结论:将胰岛素制成纳米囊后经皮下给药可延长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时间,药效优于相同剂量的胰岛素(P<0.05).
-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1例
1病例资料
女性患者,57岁,主因糖尿病5年,尿蛋白增高2年于2014年1月21日入院。患者5年前诊断为糖尿病,未系统治疗,2年前开始口服二甲双胍片500 mg、1日3次,阿卡波糖片50 mg、1日3次,监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在17.0~18.0 mmol/L之间。1年前,患者开始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具体计量不详)早、午各1次,甘精胰岛素20 U、每晚1次,利拉鲁肽0.6 mg、早晨1次,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500 mg、1日3次及阿卡波糖片50 mg、1日3次,监测空腹血糖9.0~20.0 mmol/L,餐后2 h血糖12.0~20.0 mmol/L。5 d前,患者于门诊测空腹血糖为13.2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2.4%、尿微量白蛋白为297.0 mg/L,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过敏性鼻炎3年,长期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高达170/120 mmHg (1 mmHg =0.133 kpa),服用替米沙坦片80 mg、1日1次,血压控制可;胃炎、十二指肠球炎3个月,兰索拉唑30 mg、1日1次。入院诊断:(1)糖尿病;(2)高血压病3级;(3)混合型高脂血症。 -
柴胡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消渴汤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胡消渴汤(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服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外周胰岛素改善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β细胞功能稳态模型评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消渴汤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反复口干、多饮、多尿15年,加重一周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83岁.因"反复口干、多饮、多尿15年,加重1周"于2010年10月20日收入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中心.15年前反复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易疲倦,多次查空腹血糖8.O mmol/L,餐后血糖高达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饮食控制,服用格列吡嗪5 mg、阿卡波糖50 mg,血糖控制在8 mmol/L左右.近2年,患者未能严格控制饮食,门诊随访不规范,随机血糖常波动在15 ~ 20 mmol/L之间,未正规诊治.近1周来患者感口干、多饮、多食症状明显加重,尿量增多,随机血糖高达26 mmol/L,伴泡沫尿,间歇性颜面部、双下肢浮肿.既往高血压痛10余年,高180/80 mm Hg(1 mm Hg =0.133kPa),长期口服非洛地平片2.5 mg、2次/d治疗,血压控制在140~160/70~90 mm Hg.慢性支气管炎病史9年余,高血脂症5余年,双眼"白内障"史20余年.近2年来有反复尿路感染史.家族史:其母有糖尿病病史.否认巨大胎儿生产史.体格检查:血压160/80 mm Hg,BMI 20.03 kg/m2.神志清,营养可,眼睑稍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四肢肢体肌力5级,双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糖化血红蛋白9.1%,肌酐126 μmol/L,尿酸200 μmol/L,白蛋白24.7 g/L,空腹血糖10.84 mmol/L,TG 1.74 mmol/L,TC6.31 mmol/L,腹部B超示脂肪肝.心电图示T波改变.眼底检查: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入院后予以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诺和灵30R)分别于早餐前14 U、晚餐前10 U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及相应对症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监测空腹血糖波动在7 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波动在10 mmol/L左右,血压波动在130~ 140/70~ 90 mm Hg,尿常规提示:尿糖(+),尿蛋白(++).TC 1.65 mmol/L,TC 5.10 mmo]/L,肌酐96 μmol/L,尿酸250 μmol/L,白蛋白29.7 g/L.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6%.2011年4月21日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咳痰,体温波动在38.0 ~39.0℃,无畏寒、寒战,无胸闷、胸痛,无呼吸困难,小便次数较前增多,体检:咽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血常规:WBC 13.6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896,CRP 56 mg/L.尿常规:WBC(+++),胸片提示两侧肺炎.
-
诺氟沙星与复方新诺明溶于胰岛素注射液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
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诺氟沙星与复方新诺明溶于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压疮的护理疗效。该方法对压疮的愈合作用有效,且疗程短,经济适用。
-
胰岛素联合纳米银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中度烧伤创面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中度烧伤创面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黄石市第五医院收治的中度烧伤创面感染患者66例(75个创面)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39个创面)和治疗组(33例36个创面)。对照组将纳米银抗菌凝胶和湿润烧伤膏按照1∶1比例混合,均匀涂抹于烧伤创面,厚度1 mm,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烧伤创面皮下浸润注射胰岛素注射液1 U/mL,无菌纱布加压包扎。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换药次数,计算两组创面愈合率。治疗前、治疗第7、14、21天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换药疼痛程度。治疗前和治疗7 d 测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组创面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浅Ⅱ度第7、14天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深Ⅱ度第14、21天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14、21天 VAS 评分均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14、21天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治疗7 d 后,两组 TNF-α、IL-6、IL-8水平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7 d后这些观察指标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中度烧伤创面感染,能减轻创面炎性水平,缩短创面感染病程,提高创面愈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骨松宝胶囊联合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骨松宝胶囊联合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五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起始剂量为4~6 U/次,3次/d。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骨松宝胶囊,2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BMD)、血钙、骨钙素(BGP)、血磷、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以及骨痛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的BMD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LP均显著降低,BGP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痛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骨痛症状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松宝胶囊联合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骨痛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骨松宝胶囊 胰岛素注射液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
两种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液安全无痛的皮下注射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我院意识清楚、接受皮下胰岛素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分为对照法和改良法,对照法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改良法采用垂直皱褶皮下注射法.结果:两种皮下注射方法患者所致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能有效减轻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疼痛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关于胰岛素,你不知道的还有多少?
1.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似物是重组的蛋白质,是基于胰岛素结构进行的选择性的氨基酸替代或补充,这些氨基酸的生物学特性是不发生改变的.天然人胰岛素以六聚体分子的形式存在,必须在吸收前分解成二聚体继而分解成单体,替代胰岛素β链羧基末端区域的氦基酸使六聚体结构不稳定,从而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这些类似物包括: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赖谷胰岛素注射液.这些胰岛素因为与天然人胰岛素相比作用时间短,适合餐前使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餐时血糖,并降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
高渗糖伍用胰岛素治疗切口愈合不良
目的:探讨延期愈合切口的治疗方法,实验组25例,试用高渗糖伍用胰岛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胰岛素注射液4u)切口周围浸润治疗,并用蝶形胶布固定;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换药方法.结果:实验组单纯液化切口再愈合时间平均缩短9d,继发感染切口再愈合时间平均缩短10d,其全身伍用抗生素比例也大大减少(P<0.01).结论:高渗糖伍用胰岛素,治疗切口愈合不良,见效快,患者痛苦小 ,经济实用,益于推广.
-
胰岛素注射液与红花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红花注射液是由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 L.)提取加工精制而成的灭菌水溶液,羟基红花黄色素 A (HSYA)为其主要有效成分[1]。红花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剂的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对钠离子摄入有严格的限制,如用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不但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而且可能会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所以临床应用红花注射液中首选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时,为了保证红花注射液的稳定性又不升高患者的血糖及加重心脏负荷,临床医生通常采取在输液中按每3~4g葡萄糖加入1U的短效胰岛素的措施,以抵消输液中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增高,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常见此类处方: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红花注射液15 ml+胰岛素注射液4 U静脉滴注。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应用时易出现沉淀、浑浊、颜色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含量改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胰岛素与红花配伍是否会出现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确定。此次研究模拟临床用药条件,考察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胰岛素注射液与红花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便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药源性疾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与有效。 -
胰岛素与黄芪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黄芪注射液具有加强心脏收缩,扩张冠状血管、肾脏血管以及全身末梢血管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因为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所以临床医生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但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临床常见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了避免患者血糖升高,临床医生采取在输液中加入适量短效胰岛素的措施,以对抗液体中的葡萄糖.所以临床常看到这样的处方: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黄芪注射液10 ml(2支)+胰岛素注射液4U静脉滴注,但此种配伍是否安全,尚无数据支持,故笔者模拟临床用药条件,考察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胰岛素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