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4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41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性蓝光照射治疗(A组)、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口服治疗(B组)、蓝光照射+茵桅黄注射液静滴(c组)和蓝光照射+茵桅黄注射液静滴+肝酶诱导剂口服治疗(D组),比较4组临床疗效.结果 4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D组治疗效果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光疗、茵桅黄注射液、肝酶诱导剂三联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口服尼可刹米致新生儿呼吸暂停14例
尼可刹米是肝酶诱导剂,常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口服用药方便.但喂药时方法不当可致新生儿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发病突然且严重,危险性极大,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14例分析报告如下.
-
拉莫三嗪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化学名为3,5-二氨基-6-(2,3-二氯苯基)-1,2,4-三嗪,1981年开始应用于癫NFDB6的临床治疗.本药主要经肝脏代谢,大多以2-N-葡萄糖苷酸产物的方式随尿排出,少量以原型排出.本药与具有肝酶诱导抑制作用的抗癫癎药丙戊酸(VPA)合用半衰期延长,而肝酶诱导剂则可能缩短其半衰期,降低血药浓度[1-3].但有关其他药物在不同剂量下对拉莫三嗪影响的大小等量方面的研究资料很少;同时也缺乏有关中国人LTG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报道.我们旨在研究中国人LTG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和其他药物等因素对其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
肝酶诱导和常规光疗手段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血浆胆红素水平是判断胆红素脑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严重者需要光疗及换血治疗.使用肝酶诱导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胆红素.本实验评价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使用相关检索词检索数据库,获得关于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结果:联合光疗组相对于单纯光疗组新生儿,平均光疗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没有发现苯巴比妥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苯巴比妥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缩短光疗时间,但还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并应进行较长期的随访研究.
-
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以见到黄疸.在全国8省市新生儿黄疸情况调查中发现,2.08%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0.59%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死于胆红素脑病.
-
新生儿黄疸治疗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对病理性黄疸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肝酶诱导剂和激素等)、蓝光箱治疗、脐静脉换血疗法等.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干预现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症状,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常导致死亡或终身残疾.既往多采用蓝光照射、输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常规综合治疗,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针对发病机制开展了许多相关性的药物治疗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低剂量肝酶诱导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低剂量肝酶诱导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新生儿黄疸患儿9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三组,蓝光组30例单用蓝光治疗,肝酶组30例单用肝酶诱导剂治疗,酶光组30例采用低剂量肝酶诱导结合蓝光治疗,比较三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酶光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蓝光组(83.33%)和肝酶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率酶光组(13.33%)与蓝光组(9.99%)均低于肝酶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肝酶诱导结合常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可靠,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理想治疗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肝酶诱导剂对高危儿胆红素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酶诱导剂早期干预对高危围产期新生儿(高危儿)胆红素水平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应用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口服方法进行早期干预.86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Ⅲ组,44例)和未干预组(Ⅱ组,42例),同时以37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组(Ⅰ组).结果①生后96 hⅡ组总胆红素[( 249.0 ± 75.2 ) μmol/L]显著高于Ⅲ组[( 181.0 ± 54.1 ) μmol/L](t= 4.829 ,P< 0.01 ),144 h此差异更加显著[( 308.0 ± 93.1 ) μmol/L vs ( 146.0 ± 52.7 ) μmol/L](t= 9.985 ,P< 0.01 ).②Ⅱ,Ⅲ组BAEP异常率分别为 69.1% , 18.2%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22.68 ,P< 0.01 ).结论肝酶诱导剂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高危儿胆红素水平和BAEP异常率.
-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疗的特护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期较常见,其病因特殊而复杂,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或遗有严重的后遗症[1].目前,对其多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换血疗法、光疗等,而光疗者必须实施特殊护理.现将作者所在疗区近5年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9例的光疗特护经验作一总结.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38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4例,Rh血型不合溶血4例),母乳性黄疸3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伴黄疸2例,败血症4例.1例核黄疸者总胆红素为858.5μmol/L,未结合胆红素为775μmol/L,平均总胆红素为172μmol/L以上.溶血者采取综合疗法,如肝酶诱导剂、硷化血液,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无1例行换血疗法.核黄疸另采取对症治疗.母乳性黄疸者停母乳48~72h,败血症者控制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则予支持、对症、降低脑水肿治疗.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实施光疗,全部病例除核黄疸好转外均痊愈.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肝酶诱导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肝酶诱导剂干预,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作为实践对象,将患者分组后,采取对照干预,观察干预后,两组患者有效率及黄疸疾病复发率、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较为明显,疾病复发率较低,胆红素指标优于对照组.讨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肝酶诱导剂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