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室重构药物防治的新进展

    作者:马守国;卢才义

    目前认为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有效控制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是减少心脏病患者心衰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如何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是心衰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防治心衰的难点.从药物的应用、干细胞移植、辅助装置、生物制剂到基因修饰等,都曾用于心室重构的防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就近年来心室重构药物防治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与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作者:陈宇;朴海南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危重症,治疗难度大,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有效救治手段仍为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以挽救濒死心肌.但显而易见的是,心肌凋亡和坏死的启动已造成不可逆损伤,梗死心肌的功能缺失及结构重塑均成为目前临床治疗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事实上,应该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中仅有约半数接受了及时的血运重建术[1].再生医学的发展却独辟蹊径,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一条可能的未来之路--心肌细胞成形术.

  • 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扩心病心功能的Meta分析

    作者:郑雅芬;张丽娟;王智泉

    目的 系统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所有骨髓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5月31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用Revman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RCT,包括7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移植组与对照组死亡人数无统计学差异(OR=0.66,95%CI:0.33~1.29,P=0.22);②术后移植组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2,95%CI:-0.06~0.90,P=0.08),6个月时LVEF增加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06~1.05,P=0.03);③术后1个月移植组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65,95%CI:-1.96~0.67,P=0.34),术后3个月移植组LVEDd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差异(SMD=-1.59,95%CI:-2.75~-0.43,P=0.007);④亚组分析显示移植干细胞剂量<108时,对LVEF(SMD=1.16,95%CI:-6.05~8.37,P=0.75)和LVEDd(SMD=0.23,95%CI:-2.73~3.18,P=0.88)的影响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SMD=0.35,95%CI:0.05~2.65,P=0.31);移植干细胞剂量>108时,可提高患者LVEF(SMD=4.37,95%CI:2.30~6.45,P<0.00001),减小LVEDd(SMD=-2.25,95%CI:-3.63~0.86,P=0.001),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3,95%CI:0.38~1.43,P=0.36).结论 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改善其左室重构,且这一作用在远期时更明显;移植干细胞数量较大(>108)可能更有益.

  • 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Meta分析

    作者:费宇行;裘毅钢;李晶

    目的 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图书馆等电子数据库,收集国内外1966~2011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的全文文献,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 5.0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共8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WMD=-7.74;95% CI:-11.51~-3.37;P<0.01)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WMD=-8.22;95% CI:-13.62~-4.81;P<0.01)的变化.在亚组分析中,从3个月起即显示出减少左室重构的有益效应,并持续到6个月和12个月.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 干细胞移植治疗骨质疏松

    作者:王强;赵兵;李超;陶天遵

    目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作用于骨形成和骨吸收耦联失调,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骨质疏松关联的治疗方法尚未研制成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导致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成骨分化能力减弱,成脂分化增强,骨组织成分减少,骨矿物质基质减少,脂肪组织增加,终导致骨量减少,骨纤维结构异常,进而出现骨质疏松.移植自体、同种异体的MSCs或者基因修饰MSCs可以有效增加局部骨量,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力学强度,改善局部骨质疏松情况,可纠正骨代谢失衡,减少骨量丢失,增加成骨,有望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方法.

  • 磁共振成像示踪观察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静;高培毅;李晋;安沂华;黄华

    目的 探讨MRI示踪观察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移植的标记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和迁移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6只雄性SD大鼠制做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标记组和未标记组,每组8只,分别于脑梗死对侧侧脑室内立体定向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和未经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MRI连续成像观察,之后进行大鼠脑组织冷冻切片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 标记组移植后即刻的MRI即可观察到大鼠侧脑室内的移植标记细胞,移植后7天脑梗死皮质下即可见到低信号影,各对应时间点组织切片的普鲁士蓝染色与MRI结果相符.结论 MRI能够在活体内连续无创的示踪观察大鼠侧脑室移植的标记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及分布情况.

  • 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再生相关因子的表达

    作者:武衡;周庆;黄开亮;汤显靖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出血模型组(B组)、NSCs培养液移植组(C组),NSCs移植组(D组),每组35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术后6 h,1、4、7、14、21和28天BDNF、VEGF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BDNF的表达1天达高峰(P<0.05),D组表达高峰延迟至第4天,至28天仍高于A组(P<0.05);D组在所有时间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4天后的5个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VEGF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模式相同,均在1天达高峰;D组呈双高峰表达,在第4天和14天,至28天仍高于B组、C组的表达水平(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 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NSCs后,脑内BDNF及VEGF维持长时间的高表达,微血管密度增加.

  • 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

    作者:常静;雷寒;陈建斌;贾锋鹏;黄仁英

    目的 证实来源于胎儿肝脏的间充质干细胞(FMSCs)具有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方法 取6~9代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诱导剂组合诱导细胞,分别置于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包括不同温度、不同氧浓度及不同培养液.结果 在使用心肌分化培养液及常规培养条件下(37℃、20%O2),5-氮胞苷(50/μmol/L)、维甲酸(10-3μmol/L)、二甲基亚砜(0.8%)的联合应用,诱导了FM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分化细胞呈小圆形细胞,具有相互聚集并形成球样细胞团结构的趋势,同时表达结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Ⅰ.结论 FMSCs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FM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所需条件与来源于其他动物种属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条件不同.

  •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鹏;金丽娟;李学奇

    缺血性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心肌梗死导致的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医疗课题之一.

  • 干细胞移植及治疗性血管生成与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丹丹;杨庭树

    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疾病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实践,亦有长足进展.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治疗缺血性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等,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临床成果.现就干细胞移植及治疗性血管生成与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黎励文;李捷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日益增长.根据1995年WHO报道,全世界有2250万CHF患者,并以每年200万人速度增长.CHF病死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CHF而言,其5年病死率为30%~50%.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200亿~400亿美元.为改善CHF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药物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已广泛应用于CHF.

  • 心脏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张璐;智光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是由于淀粉样物质在多种组织器官内沉积造成的多系统疾病,每年发病率在6~10例/100万人,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早期诊断困难.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指淀粉样物质在心脏内沉积,造成以限制性心肌病或难治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疾病.所谓的淀粉样物质是以异常的β折叠形式沉积在细胞外的某种自体蛋白纤维,经过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射,在电镜观察下,可见直径在7.5~10.0 nm的无分支皱褶结构排列.目前,已经分离出30多种相关的淀粉样物质[1].同时,淀粉样沉积物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的非纤维样蛋白质,如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载脂蛋白E,结缔组织成分和基底膜蛋白[2].现针对CA的不同类型及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 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颗粒联合微小RNA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冉冉;白睿;刘志强;刘惠亮

    心肌梗死因冠状动脉功能不全造成心肌血供不足,终引起心肌坏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约占死亡人数12.2%.针对心肌梗死,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治疗,但这只能减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症状而不能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细胞.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领域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探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机制,找到诊断和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近几年,人们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修复受损的心肌治疗心肌梗死.可是研究发现,心肌梗死会造成心肌微环境恶化,如局部炎性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局部机械压力等,使移植的干细胞生存能力差,极易死亡,终使干细胞移植效果降低.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移植到心肌梗死组织微环境中的干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1].本综述主要阐述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纳米颗粒携带微小RNA(miRNA)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体内示踪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谢怡;许丽丽;刘新峰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方法和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它仍然是致死的第三大主要原因[1-2].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事件中常见的疾病,占85%~90%的比例[1].由于4.5h内使用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窗限制,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才能受益.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能挽救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也无法得到有效地改善.正因为如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尝试和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中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脑卒中治疗的热点.

  • 细胞生物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瑜;单兆亮;陈光辉

    电子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全世界有300万人装有人工电子起搏器,每年有高达60万患者需置入新的起搏器.虽然电子起搏器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存在各种缺点,如电池寿命有限,需反复更换;对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缺乏应答;起搏器电极可能发生脱位、折断;具有心律失常起搏阈值增高、起搏器感知障碍的风险;存在电磁干扰,并且置入起搏器费用高昂;不能随着儿童患者年龄增长而发育;置入电子起搏器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静脉血栓、心肌穿孔、起搏器囊袋感染、起搏器综合征(心窒充盈量下降、心排血量下降)等[1].为了避免上述缺陷,人们开始寻求更接近心脏生理功能的生物起搏器.

  • 共同关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管理

    作者:白小涓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步上升.衰老使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形态与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生理性老化.这些退行性变化,使老年人在病理条件下更易罹患心衰.然而,直接对老年性心衰患者发病而进行干预的证据并不多见,尤其是被排除研究范围的多器官病变的心衰患者.因此,针对老年性心衰这一特殊且易变群体,往往认识不足.对老年性心衰临床治疗中,如何进行干预性的优质管理,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临床关键问题.

  • 冠心病的干细胞治疗进展

    作者:葛均波;黄浙勇

    自2001年Orlic等首次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以来,全世界已开展了数十个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试验,已经有2000多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为冠心病细胞治疗积累了初步资料.

  • neurturin基因转染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卫国;陈生弟;陆国强;李彪;王宝奇;陈琰;杜芸兰

    目的 探讨neurturin(NTN)基因转染c17.2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神经干细胞介导的基因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在构建成功高表达NTN蛋白NTN-c17.2细胞克隆的基础上,分别在6-羟多巴胺单侧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区移植入NTN-c17.2、Mock-c17.2和磷酸缓冲液(PBS),通过免疫组化、旋转行为变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监测观圹察c17.2神经干细胞的分化,NTN基因的表达和NTN蛋白的治疗作用.结果 NTN-c17.2细胞移植后,标记抗原巢蛋白(nestin)逐渐消失,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但仍持续分泌NTN蛋白.动物模型旋转行为动态观测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都提示NTN-c17.2和Mock-c17.2好于PBS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c17.2神经干细胞能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移植后部分细胞可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细胞.结论 用带有NTN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PD,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这种治疗作用主要和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移植后的细胞分化有关,NTN蛋白可以增强这种作用.

  • 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胜利;周明;陈彪

    目的 观察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转染的大鼠神经于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制备PD大鼠模型并将成功模型分为P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组和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细胞移植后,动态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定量分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结果 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实验动物的行为学表现,细胞移植后第5周时,P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组和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90 min内的旋转圈数分别为(993.9±159.1)圈、(956.7±136.3)圈和(433.6±100.9)圈,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可显著减少PD模型大鼠向损伤侧旋转的圈数(F=95.694,P=0.000);第7周时,PD模型组的90 min内的旋转圈数为(964.2±152.0)圈,神经干细胞对照组和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分别为(909.2±136.3)圈和(399.4±84.4)圈(F=106.134,P=0.000);第9周时,P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组和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90min内的旋转圈数分别为(909.5±152.2)圈、(865.5±129.1)圈和(312.2±63.7)圈(F=151.100,P=0.000).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提高损伤侧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P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组和GDNF基因修饰干细胞组毒素注射侧多巴胺含量分别为(3.3±0.3)ng/mg组织、(3.7±1.3)ng/mg组织和(7.5±0.8)ng/mg组织,GDNF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组多巴胺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和PD模型组(F=59.543,P=0.000);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二羟基苯乙酸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和PD模型组,分别为(0.9±0.1)ng/mg组织、(0.6±0.2)ng/mg组织和(0.5±0.1)ng/mg组织(F=17.293,p=0.000);P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组和GDNF基因修饰干细胞组毒素注射侧高香草酸(HVA)水平分别为(0.5±0.1)ng/mg组织、(0.6±0.2)ng/mg组织和(0.9±0.1)ng/mg组织,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HVA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和PD模型组(F=35.175,P=0.000). 结论 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损伤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系统功能,GDNF基因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APP/PS1小鼠海马双皮质素和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炜;王培军;张博;顾国军;倪炯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内源性神经发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12月龄16只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NSC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其中NSC组进行NSCs移植,PBS阴性对照组则给予等量PBS,移植部位为双侧海马区;另8只野生型(Wt)小鼠不予任何处理,作为阳性对照组(Wt组).移植5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移植后AD小鼠的认知功能,并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齿状回及颗粒下区双皮质素(DCX)、巢蛋白(Nestin)阳性表达细胞数. 结果 NSC组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高于PBS组小鼠,但仍然低于Wt组小鼠(均P<0.05).NSC组、PBS组和Wt组小鼠DCX阳性细胞、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400、55.678,均P<0.05);NSCs移植组AD小鼠DCX阳性细胞、Nestin阳性细胞数量较PBS组小鼠明显增加(均P<0.05),而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与Wt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CX阳性细胞量仍略低于Wt组小鼠(P<0.05). 结论 NSCs移植后能够通过增加AD小鼠海马齿状回及颗粒下区DCX阳性细胞和Nestin阳性细胞数促进内源性神经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AD小鼠的认知能力.

1607 条记录 8/81 页 « 12...567891011...80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