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蒙古草原牧区居民13种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牧区居民是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膳食结构、不同环境因素的独特群体.在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其慢性疾病(慢病)的患病现状,尤其是慢病谱的构成,仍旧鲜为人知,了解和阐明这些基本状况,不仅可为牧区居民的疾病控制提供依据,也可通过对比牧区的环境因素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慢病防治对策提供新的思路.
-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麻疹暴发流行原因分析
1999年1~5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下称彭水县)有8个乡先后发生麻疹暴发流行,累计病例358例,发病率为58.92/10万,死亡1例.为了找准暴发流行原因,1999年5月,重庆市卫生局主管局长带队,由疾病控制处、重庆市卫生防疫站领导和专业人员等7人,对该县麻疹暴发流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
创建安全社区是伤害控制必由之路
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是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前提.2006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创建安全社区研讨会",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全国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代表;伤害预防领域专家和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伤害预防工作的骨干,一起交流全球创建安全社区成功经验,研讨中国创建安全社区模式.
-
第二届全国儿童伤害防治研讨会纪要
以"关爱儿童,远离伤害,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儿童伤害防治研讨会暨世界防止虐待儿童日宣传大会"于2008年11月18-20 日在深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单位联合主办.
-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为了推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1983年卫生部在合肥市主持召开的流行性出血热专题委员会成立会议暨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座谈会上,讨论确定建立42个全国HFRS监测点,1991年调整为41个,先后共建立48个监测点.建立监测点主要为了及时了解HFRS流行动态和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治对策,指导防治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预防控制高发病区的疫情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多年来,监测点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卫生防疫站的领导与支持下,做了大量监测研究,在1984~2000年期间,在监测点人间疫情监测、血清学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疫源地和疫区监测、控制效果监测和流行趋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
必须把伤害作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内容之一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伤害是居民的第4位或第5位死亡原因,人类的安全是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范围的伤害高发和暴力行为给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生命和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伤害的主要危险来自于环境,而不是个人的 "疏忽大意".现代社会中伤害的隐患日益增多,人们已难以主宰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安全,个人的"小心谨慎"显然不能避免发生伤害.
-
借鉴国外疾病预防控制的历史发展经验:读中译本《健康的哨兵--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历史》
众所周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是美国本土实施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疾病控制预防的支柱单位,也是世界著名的公共卫生机构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为美国本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和推动公共卫生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全球多次疾病控制与研究工作中,它处于领先地位,值得我国新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习借鉴.
-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重点干预研究项目汇报
2002年8月14日,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疾控司)组织召开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重点干预"研究项目汇报会议.卫生部张文康部长、疾控司领导、科技部农村社会发展司代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专家以及研究项目有关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
杭州市2004-2011年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4-2011年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的流行特点以及戊肝病毒基因分型特点。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1年杭州市戊肝的发病情况及患者的基本信息。于2011年在杭州市定点传染病医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实验室已确诊的戊肝患者65例,采集其血液标本60份及粪便标本18份;在全市范围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1个城区及2个周边县区,选取该区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农户作为采样点,采集猪胆囊标本52份,采集散养猪和兔子的粪便分别为30和15份。对标本进行戊肝病毒检测,并进行基因提取和基因序列分析,将测得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戊肝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绘制进化树。对2004-2011年杭州市戊肝发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杭州市各年份及性别间戊肝发病率的差异。结果2004-2011年杭州市累计报告戊肝患者3490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9/10万(3490/60276338)。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52.38,P<0.01),其中2011年高,为8.10/10万(705/8700373),2005年低,为4.19/10万(304/7259008);男性[8.12/10万(2474/30450990)]高于女性[3.46/10万(1016/29384491)](χ2=558.45,P<0.05)。采集确诊患者血液及粪便标本共78份,检出阳性标本16份,阳性率为21%,采集猪胆、猪粪便、兔子粪便标本共97份,检出2份兔子粪便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杭州市分离的戊肝病毒基因以Ⅳ型为主,同源性为91.8%~100%;与人戊肝病毒Ⅳ型毒株同源性为84.6%~96.7%;与猪分离的戊肝Ⅳ型病毒株同源性为82.6%~95.2%。结论杭州市戊肝发病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戊肝病毒基因型以Ⅳ型病毒株为主,在人群中与猪群中存在高度同源性。
-
现场流行病学与疾病控制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中现场流行病学能力是关键.现场流行病学渊远流长,1854年斯诺对英国伦敦宽街霍乱的现场调查催生了现场流行病学,被称为"现场流行病学之父"[1];1911年,伍连德医师对东北肺鼠疫成功的现场调查与控制是中国早的一次现场流行病学实践[2].这两起调查有5点共性:第一,面对的都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都及时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疾病流行线索的灵感;第三,根据调查结果都采取了针对性的疾病控制措施;第四,疾病控制的效果都证实了现场调查结果的正确性;第五,两位前辈都有为民众健康而舍身的道德情操和不畏挑战、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由于思维方法正确并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当时实验室技术很不发达的时代也能解决重大而错综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一、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的背景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展了家庭病床这种初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几十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卫生部门努力下,家庭病床的服务形式日臻成熟,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解决居民住院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减轻了国家和个人的疾病经济负担,并对疾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1997年,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基层医疗机构要面向社区和家庭”。1997~1998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在各级政府及街道医院共同努力下,建立了240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与此同时,街道医院开始探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
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成本-效果分析
文章采用项目成本测算方法测算成本,来估算并比较不同干预措施间发现、治疗和治愈1例结核病人的成本.结果显示初治和复治结核病病人每发现、治疗和治愈1例结核病人的成本均以世界银行项目低,卫生部项目次之,非项目高.
-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是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美国疾病控制b中心(CDC)预测,慢性疲劳综合征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致力于本病的研究.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西医亦无良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中医药诊治本病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对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非典")作为烈性传染病,其病情险恶,变化极快,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等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就笔者对该病的认识谈一些看法.
-
一起农村婚宴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事件中进食可疑食物史360人,累计发病54人,发病率15%,均治愈.结论:经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
浅谈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气候和气象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各种气象因素,诸如气温、气湿、气流、降雨、降雪和刮风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健康.这是由于气象因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各种感受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变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
中医慢病管理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医慢病管理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建立中医慢病管理档案、随访管理、健康教育、个体化措施等干预方法,周期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口干、眼干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碎时间测定(But)以及静态唾液流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等指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10%,优于对照组的73.33% (P <0.05),且在降低口干、眼干VAS评分,改善SIt、But以及静态唾液流率,降低CRP水平,提高SF-36量表总体健康自评、日常精神活动功能、社会活动功能、活力、心理健康等维度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慢病管理可有效控制干燥综合征病情发展,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疫情及防控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疫情和流行规律,为防止云南省麻疹跨境传播和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疫情资料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年云南省报告麻疹病例435例,发病率为0.93/10万,边境地区报告123例,发病率为0.66/10万;麻疹发病集中在1~4月和10~ 12月,形成两个流行高峰,边境地区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边境县,占83.74%,不同边境地区麻疹发病存在较大差异,以文山州发病数和发病率高;边境地区麻疹发病以≤6岁的散居儿童和≥15岁的农民为主,所有病例中有免疫史仅占25.20%,40.65%的病例发病前有医院就诊史;2014年边境县监测到7例缅甸籍输入麻疹病例.结论 边境地区麻疹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免疫规划工作开展不平衡,存在输入麻疹病例,应加强基础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同时重点关注小年龄组和成人麻疹发病,防止医院感染和跨境麻疹疫情的发生.
-
西藏自治区200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
为了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西藏自治区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精神和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要求,于2001年3~4月开展了两轮口服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现评价如下.
-
江西省四种疫苗合格接种率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江西省四种疫苗[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接种率的实际情况,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定的"1999年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暨部分省免疫接种率、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方案"提供的抽样方法,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进行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