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质疏松性牙周炎大鼠左归丸与雌激素治疗后颌骨结构和骨量的变化

    作者:李春年;李淑娟;杨冬茹;董福生;武明轩;刘庆

    背景:有研究表明经典补肾方剂左归丸可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牙周炎大鼠左归丸与雌激素治疗后颌骨结构和骨量的变化.方法:将SD 大鼠麻醉下结扎上颌第一磨牙建立牙周炎模型、摘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去势3 个月后分别用左归丸和戊酸雌二醇治疗3 个月.结果与结论:左归丸、戊酸雌二醇治疗均能促进大鼠牙槽骨的新生,减轻牙周附着丧失(P < 0.05),使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 < 0.05),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水平升高(P < 0.01),降低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P < 0.01).结果证实,左归丸、戊酸雌二醇在改善骨质疏松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结构的基础上,促使颌骨骨量增加.

  • 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梁佩红;叶春婷;康宁;杨小红;谭见容;戴丽冰;沈雁;王文;梁伟国;陈鸿辉

    背景:以往制备骨关节模型的方法成模时间较长.目的:建立一个理想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2008-10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用新西兰大白兔16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2~4.0 kg.方法:以6g/L戊巴比妥钠行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下,通过在实验兔后腿关节的股骨髁关节面部位用电动骨钻,在控制其直径4.5 mm,深度为3 mm,造成其关节软骨的缺损,制模后2,6,12,18周取出其股骨髁.主要观察指标:用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损部位软骨修复情况.结果:实验兔后腿关节的股骨髁关节面的关节软骨缺损后,在制模后2,6周缺损部位凹陷明显,只有少许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生长填充,未见软骨细胞爬行生长,12,18周见缺损部位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底部及边缘可见骨组织和软骨增生,但是镜下形念仍与正常软骨组织区别较大,表面仍未见软骨细胞爬行生长.结论:实验建立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成模时间短,且缺损部位不能通过自我修复达到自愈.

  • 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及表达

    作者:马颖;何援利

    目的: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强的内皮细胞抑制因子,但内皮抑素蛋白极不稳定,难以制备及应用,故需要借助基因治疗发挥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实验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并鉴定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血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内皮抑素蛋白.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以Pshuttle-Endostatin质粒为模板,应用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纯化得到Endostatin基因片断,经测序鉴定后,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再与骨架质粒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重组质粒经筛选、提取、纯化后,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再大量扩增为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得到的病毒液纯化扩增后,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感染细胞中蛋白的表达.结果:获得的Endostatin基因片段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成功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出病毒液,纯化后测滴度为2.06×1010 pfu/mL,进一步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论: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pAd-Endo构建成功,且可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相应的目的基因及蛋白.

  • 兔肩袖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组织学研究

    作者:李奉龙;姜春岩;鲁谊;黎广平;卢耀甲

    背景:兔的冈上肌形态及结构与人类相仿,在组织学上,兔肩袖肌腱包括与人类相似的由肌腱到骨的移行区域,可用于腱-骨愈合的研究.目的:建立兔的肩袖损伤模型,探讨此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肩袖愈合的初步组织学研究.方法:18只骨骼成熟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肩袖损伤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修复组造模后1周行腱-骨缝合;对照组不予修复.分别于造模后2,4,8周对冈上肌标本进行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冈上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和腱-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兔冈上肌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均与人类相似,肩袖损伤模型建立和手术修复的操作过程可重复性高.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冈上肌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修复组在8周时形成了新的冈上肌止点,对照组则无新止点形成.说明急性冈上肌损伤修复后8周可形成新止点,兔是建立肩袖损伤模型的合适动物并适用于肩袖疾病的研究.

  • 骨密度变化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踝肱指数的关系

    作者:王熙然;裴育;白玉蓉;李全民;张帆;吴艳丹;朱艳秋;詹志伟;邵伟庆;陈艳梅

    目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变化的特点.方法:①试验分组:回顾性分析2004-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3例,男272例,女231例;年龄25~86岁,平均(63±13)岁,病程1~600个月.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卧床患者.踝肱指数>1.4的患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以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②试验方法:患者入院后第1天晨起空腹行身高、体质量、血压测量,计算体质量指数,行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③试验评估: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50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踝肱指数、腰椎(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测定.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50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冠心病组231例,男106例,女125例;非冠心病组272例,男144例,女128例.两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体质量指数大,踝肱指数偏低,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男性经过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校正后两组间股骨颈部位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经过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暈指数校正后,各部位的骨密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未患冠心病患者踝肱指数偏低.②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股骨颈部位骨密度偏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各部位骨密度无差异.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细胞对苯福林诱导的过度增殖反应

    作者:石姝梅;徐刚;吴华碧;陆建林

    目的:通过RNA定量检测和细胞面积测定两种方法,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与野生型新生小鼠的离体心肌细胞对心肌肥大诱导因子反应性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7-08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实验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出生1~3 d C57BL/6品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雌雄不拘.②实验方法:对小鼠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72 h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苯福林掺入培养心肌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DMEM.③实验评估:采用DNA、RNA定量检测、细胞面积测定方法,在细胞水平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心肌细胞增殖、肥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①培养的心肌细胞在加入苯福林72 h后于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均呈椭圆形、长菱形.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RNA检测及荧光值均增高(P<0.05);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RNA检测荧光值均较实验组和对照组tE(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面积荧光值均增高(P<0.05);其中实验组心肌细胞面积荧光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其离体心肌细胞在心肌肥大诱导因子刺激下产生过度增殖反应.

  • 补肾方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黄宏兴;李颖;刘庆思;刘庆浩;陈彦东;万雷;庄洪;赵可伟

    背景:研究证实,胰岛素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目的:实验拟验证补肾复方中药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共同完成.材料:选择SPF级6 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约260~280 g.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手术组,分别为22只和46只.术后3个月后从两组随机各选出10只以确定造模成功.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各12 只.剩余12只为空白对照组.补肾中药主要由淫羊藿、补骨脂、丹参、黄芪等10味中药组成,含生药量为1 430 g/L,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制剂室提供.方法:中药组给予补肾中药按4.8 g/kg灌胃,1次/d;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按1 mg/kg灌胃,1次/周;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蒸馏水按10 mL/kg灌胃,1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双髋部骨密度,以及外周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肿瘤坏死因子α及雌激素含量.结果:后进入结果分析64只.①造模组全身骨密度低于空白组(P < 0.05).②治疗后,中药组和雌激素组的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5),中药组和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提高雌激素水平(P均< 0.05),与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药组还能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P < 0.05),雌激素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明显均低于其余3组.结论:中药补肾复方在治疗骨质疏松的过程中类雌激素样作用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但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影响不同于雌激素.

  • 蛔虫过敏原ABA-1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鉴定

    作者:于超生;文忠;邹泽红;陈惠芳;陶爱林

    背景:利用蛔虫基因融合技术,可将过敏原ABA-1的主要基因进行融合.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蛔虫主要过敏原ABA-1融合蛋白.方法:从Gene Bank和Protein Database中获取蛔虫主要过敏原ABA-1基因和蛋白序列,选定其中的ABA-1B1,ABA-1A2与ABA-1A1基因重组为融合基因BAA,经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合成目的基因BAA并构建于表达载体PET-44a上,经KCM法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克隆,PET-44a/BAA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及DNA测序正确后,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BlueTM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氨基酸测序鉴定目的蛋白.结果与结论:大肠杆菌的融合蛋白BAA表达量约占总蛋白的40%,纯化后蛋其白纯度可达90%左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45 000处可见一特异目的条带,氨基酸测序显示N端15个氨基酸与目的蛋白完全相同.结果证实,融合蛋白BAA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的表达.

  • 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调立;龙剑虹;黄晓元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 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o-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 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AS-ODN转染心肌细胞

    作者:杨煜;张敏;徐建荣;林雪烽;赵侠;王志荣;曹希传;张卓琦

    背景:目前反义寡核苷酸的基因治疗已经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反义寡核苷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却不容易入细胞并且易被核酸酶降解,能否有效地穿过细胞膜且不被核酸酶降解从而与目的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理想载体的选择、基因转移效率的增加和转移特异性等研究。目的:探讨新型阳离子磷酸胆碱聚合物 MPC30-DEA70能否有效地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反义寡核苷酸(AS-ODN)进入心肌细胞,并观察其对该基因胞内生物表达的影响。方法:按不同N/P电荷比值将载体MPC30-DEA70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AS-ODN络合成形成基因复合物并且对其总电性进行表征;采用MTT法检测MPC30-DEA70与心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MPC30-DEA70/TGF-β1AS-ODN 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MPC30-DEA70/TGF-β1AS-ODN(FAM标记)的细胞转染效率和荧光强度;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内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MPC30-DEA70与心肌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在较高质量浓度(>20 mg/L)下才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并呈剂量依赖;MPC30-DEA70/TGF-β1AS-ODN 复合物对心肌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并且能够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1 AS-ODN进入细胞后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新型阳离子磷酸胆碱基聚合物MPC30-DEA70可以有效负载和运输转化生长因子。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的建立

    作者:盛俊东;刘兴炎;白孟海;葛宝丰

    目的:建立大鼠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探讨骨折愈合程度与X射线、骨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研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雌性SPF级8个月龄SD大鼠54只.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2组: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实验干预:骨质疏松组经双背侧手术切除卵巢,对照组行伪手术.术后3个月,所有动物麻醉下,采用L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方法建立人工椎体骨折模型.实验评估:于术后1,2,4,6,8,12周观察两组大鼠腰椎影像学、骨组织切片组织学与受累椎体力学性能.结果:54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影像学观察:术后两组X射线片示L5椎体有一骨折缺损透光区.对照组在术后6周时原透光区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差别,而骨质疏松组原透光区仍清晰可见,于8周时无明显差别.②组织学观察:两组软骨细胞在骨愈合1周时出现,形成软骨岛,但骨质疏松组软骨细胞每高倍视野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另外,软骨细胞改建成成熟骨细胞,骨小梁形成数量,胶原纤维排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力学性能:在骨质愈合6~12周,L5椎体的大载荷、弹性模量、大应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SD大鼠模型,符合动物模型标准,可用于研究新骨形成与正常骨质结构关系,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机制,并证明骨质疏松性松质骨骨折修复过程中,骨折愈合质量降低.

  • Beclin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作者:王文玉;樊红琨;赵国强;乔鹏;王书春;伍钢

    背景:Beclin1基因是哺乳动物的自噬调控基因.目的:实验拟构建Beclin1 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Beclin1 后插入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ex中,构建重组载体pLenex-Beclin1.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双酶切和DNA的测序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与辅助包装质粒共感染293T细胞.慢病毒颗粒转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eclin1 基因的过表达效率.结果与结论:聚合酶链反应鉴定结果显示扩增的阳性片段已插入pLenex 载体,聚合酶链反应、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表明,重组慢病毒载体pLenex-Beclin1 的插入序列完全正确,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A549细胞后,细胞内Beclin1蛋白高效表达.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Beclin1 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

  • 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NA促进静脉分叶皮瓣的成活

    作者:谢红炬;邓颖;李明;林彪斌;陈碾

    背景:静脉分叶皮瓣可修复多个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但静脉皮瓣普遍存在成活率不稳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观察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cDNA)局部应用对兔静脉分叶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侧腹壁双蒂轴型静脉分叶皮瓣,分别皮下注射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Ad-VEGF)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病毒(Ad-Gal)和生理盐水.术后7 d对3组兔进行皮瓣存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计数和常规组织切片的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7 d,Ad-VEGF165组皮瓣成活率和平均血管数目显著高于Ad-Gal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1),皮瓣中血管内皮细胞及毛囊旁细胞中有大量VEGF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皮瓣中出现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大量形成.结果证实,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介导的人VEGF cDNA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并提高静脉分叶皮瓣的成活率.

  • 骨密度及下肢血管病变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燕;刘荣梅;张忠浩;孙立亮;李玉坤

    目的: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代谢性疾病,在同一个体常常合并存在.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变化,可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03/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性71例,女性69例,年龄≥45岁(女性绝经1年以上).患者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按照下肢血管病变严重性进行评分,将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35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正位腰椎及双侧股骨骨密度,并行双下肢动脉彩超.结果:①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脂代谢指标控制、尿白蛋白、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变化越大,腰椎、双侧股骨各部位骨密度差异越明显(P<0.05).②腰椎、股骨骨密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和雌二醇呈正相关,与二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腰椎骨密度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相关,股骨骨密度与空腹胰岛素正相关.③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动脉硬化程度积分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与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和绝经年限无明显相关.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较2型糖尿病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低,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重,骨密度越低,尤以股骨骨密度为显著.结论: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密度密切相关.②年龄、血糖、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女性雌激素、血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共同因素.

  • 两种台阶实验间接推算和直接测试大摄氧量的比较

    作者:蔡广;陆大江;沈勋章

    目的:通过两种间接测试方法和直接测试方法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拟找出大学生大摄氧量更方便、有效的测定方法.方法:①对象:2003-05/09同济大学普通大学生345名,男218名,女127名.②实验过程:实验时间持续4个月,同一批测试对象测试时,测试时间间隔1周,所有对象都参加间接测试方法,即两种台阶实验(35,40cm一步台阶实验法,二步18 cm台阶实验法),随机抽取其中16名男生进行直接法测试.③评估:Polar表记录测试前起始时以及测试整个过程中的心率,比较两种台阶测试法和直接测试法测试大摄氧量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参加两种台阶实验345名和参加直接测试法16名进入结果分析.①两台阶实验前男女生心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一步台阶实验过程中平均心率和高心率高于二步台阶实验(P<0.05).②小样本实验表明,两种台阶实验结果与直接法相比较,相差不大(P>0.05),但二步台阶实验与直接测试法结果相关性高,r=0.46(P<0.05),而一步台阶相关性低(r=0.16,P>0.05).③两台阶实验之间结果相比较,男生测试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73,P<0.001),且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女生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且相关性为低度相关(r=0.33,P>0.05).结论:间接测试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但是从测试效率和精确性上相比较而言,两步台阶更加适用于大样本体质测试调查与研究.

  • 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潘祝彬;李小静;王明丽;刘超华;左宗宝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 μmol/L)干预24,48,72 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 μmol/L 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 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作用24 h 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 < 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 < 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 μmol/L 时的表达强(P < 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表达黏附分子CD146与细胞的增殖生长状态

    作者:范瑛;汪年松;倪培华;王锋

    目的:观察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是否表达黏附分子CD146,初步探讨CD146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检验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赠).②实验干预:体外培养的HK2连续观察72 h.③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D146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测定CD146蛋白质的表达及其定位;进一步在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检测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结果: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传代培养的HK2三四天融合后呈铺底,相关抗原检测抗人keratin阳性,抗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CD146 mRNA水平的表达:HK2在培养早期(24 h)即表达CD146 mRNA(0.092±0.012),但延长细胞的培养时间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改变CD146 mRNA的表达水平(0.097±0.005,0.113±0.015,P>0.05).③CD146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和定位:CD146不仅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而且在细胞核和胞浆中也有表达.体外培养的HK2相互融合时,位于细胞膜上的CD146表达增强,呈线性、持续性地表达于细胞-细胞间的连接部位,同时胞内的CD146标记也相应增强.④细胞上清液中sCD146的检测:HK2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培养细胞观察24~72 h,sCD146水平在48 h升高[(18.00±0.80)μg/L],到72 h达到高峰[(29.33±1.22)μg/L],与24 h[(13.87±0.46)μg/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组成性地表达CD146,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新的生物学标志;CD146在细胞内外的表达强度有赖于细胞间联系的建立和细胞增殖的程度,CD146在促进细胞生长和维持组织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状况.

  • 瘢痕疙瘩候选基因与染色体7p11微卫星扫描及连锁分析的多家系研究

    作者:刘晓军;高建华;宋玫;陈阳;严欣

    目的:从与瘢痕疙瘩发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的基因出发,分析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致病基因与染色体7p11区域是否存在连锁关系,以定位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采用微卫星扫描及连锁分析方法,选取3个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中69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根据文献选择位于7p11区域4个微卫星标记,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扩增产物片断,测定PCR产物片段,获得每个样本的基因分型.运用连锁分析软件LINKAGE的MLINK程序计算每个标记位点的LOD值,根据两点间LOD值判断是否存在连锁关系.结果:在重组率θ=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7p11区域.说明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存在异质性.

  • 血清细胞因子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作者:李亚飞;翁剑驰;舒莉萍;欧阳杏娟;周曹;龙莲书;李翠松;张迪然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治疗前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5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水平,探讨细胞因子与精神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03/10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8~35岁;病程4~12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或监护人对治疗及实验知情同意.患者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5、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同期检测18名健康志愿者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对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在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精神症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35例患者、18名健康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75%(痊愈)21例,50%~74%(显著进步)10例,25%~49%(好转)4例.②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③患者白细胞介素2,5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r=-0.149,0.074,0.55;P=0.349,0.674,0.75).3种细胞因子间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5、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不同剂量骨疏灵和不同强度运动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江大雷;刘建宇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中药骨疏灵和不同强度运动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确定适合的运动强度和中药剂量.方法:实验于2006-01在四川大学高分子实验室完成.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70只,体质量(250±20)g.驯化喂养15 d后分别称体质量,随机设计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阳性对照组、低强度运动加中剂量中药组、低强度运动加高剂量中药组、中强度运动加中剂量中药组和中强度运动加高剂量中药组,每组10只.手术切除各实验组大鼠双侧卵巢.术后1周,各组大鼠无异常,实验参照Bedford的动物负荷标准,中药和运动方案各组大鼠术后第7天起在小动物跑台上开始训练.按不同要求进行实验,12周后麻醉并处死大鼠,取第3腰椎进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采用LCD检验,采用2×2析因实验分析,确定有无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的显著性水平,分析指标为骨生物力学敏感指标,确定中药和运动组合优选方案.结果:纳入SD大鼠70只,进入结果分析67只,其中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中强度运动加高剂量中药组死亡1只.①析因分析: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基本呈一致性趋势.能量吸收、弹性模量、大应变、结构刚度4个指标析因分析显示,单纯运动和单纯中药作用明显(P<0.05);中药和运动的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表现为相加效应.②组间比较:中强度运动加高剂量中药组生物力学各指标相对于其他联合组更接近于己烯雌酚阳性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其中弹性模量高于假手术对照组,能量吸收和大载荷2个指标高于已烯雌酚阳性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骨疏灵和运动联合方案可延缓去势大鼠骨量的丢失,两者联合应用有累加效应.中强度运动加高剂量中药组在联合方案中显示出佳效果.

1832 条记录 10/92 页 « 12...78910111213...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