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氧化氯溶液杀灭皮肤真菌效果的检测
以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二氧化氯溶液加柠檬酸钠与否对须发癣菌与红色毛癣菌的杀灭效果.结果,以含二氧化氯125 mg/L、加与不加10%柠檬酸钠的溶液分别对悬液中2种真菌作用5 min与10 min,杀灭率均达100%.
-
ROS 在长脉冲1064 nm 激光体外照射红色毛癣菌中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探讨活性氧簇(ROS)在长脉冲1064 nm 激光体外照射临床分离的红色毛癣菌 Y 和红色毛癣菌 N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长脉冲 Nd:YAG 1064 nm 激光分别以200 J/ cm2,400 J/ cm2、600 J/ cm2能量照射红色毛癣菌 Y 菌落(分离自临床激光治疗有效的病甲)和红色毛癣菌 N 菌落(分离自临床激光治疗无效的病甲),未行激光照射组为对照组,观察红色毛癣菌 Y 和 N 的菌落在激光照射第1、3、5、7天的生长曲线变化,同时应用比色法检测ROS(H2 O2、OH -、O2-)表达水平。结果红色毛癣菌 Y 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生长曲线下移,在激光照射能量为600 J/ cm2时,菌落停止生长,其 ROS 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红色毛癣菌 N 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各激光能量组生长曲线接近重合,菌落生长不受影响,其 ROS 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结论 ROS 可能在长脉冲1064 nm 激光治疗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中发挥了作用。
-
110株皮肤癣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皮肤癣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离出的菌株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对皮肤癣病抗真菌治疗.方法 收集某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皮肤癣菌病患者的样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10例皮肤癣菌病中体癣49例(44.5%)、股癣30例(27.3%)、手足癣16例(14.5%)、头癣9例(8.2%)和甲癣6例(5.5%),于体癣患者中分离的菌株有红色毛癣菌28株(25.5%)、犬小孢子菌12株(10.1%)、须毛癣菌4株(3.6%)、絮状表皮癣菌5株(4.5%).股癣、手足癣、头癣和甲癣分离菌株多的均为红色毛癣菌,分离株数分别为28株(25.5%)、13株(11.8%)、6株(5.4%)、6株(5.5%)和5株(4.5%).对克霉唑的敏感性高(105例,95.5%),其次为咪康唑(93例,84.5%)、灰黄霉素(51例,46.4%),氟康唑耐药率达94.5%(104例).结论 皮肤癣菌病中常见的为体癣(除股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常见临床分离株为红色毛癣菌,10%KOH压片镜检与真菌培养均为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有效手段,其对克霉唑的敏感性高.
-
两种快速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比较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关键词: Kane/Fischer系统 红色毛癣菌 PCR -
宜昌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真菌分析
目的 了解宜昌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真菌分布特点.方法 对在医院皮肤科就诊,并拟诊为浅部真菌病感染的1982例患者标本,行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 1982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甲真菌病691例,占34.9%,股癣402例,占20.3%,足癣374例,占18.9%;分离的1030株真菌中,主要为红色毛癣菌626株,占60.8%;其余依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犬小孢子菌,分别占22.2%、5.5%、2.8%、2.4%.结论 在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中,甲真菌病为常见,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占主导地位,假丝酵母菌属所占比例较往年有大幅增多.
-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可重复的鉴定红色毛癣菌的方法. 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PCR扩增. 结果红色毛癣菌和苏丹毛癣菌产生特征性带型,而其他皮肤癣菌为阴性. 结论这种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
天津市公安特警总队特警足部红色毛癣菌种内基因分型
目的 对从公安特警总队特警足部浅表真菌病分离鉴定的红色毛癣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技术比较分离自不同个体的红色毛癣菌菌株种内差异性,并分析其同源性.方法 分别用文献报道的2对引物特异扩增红色毛癣菌的串联重复亚元件(tandem repeat subelement,TRS)TRS-1/TRS-2产生的PCR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种内差异性,2对引物分别为:TRS-1区引物TrNTSF-2:5’-AC CGTATTAAGCTAGCGCTGC-3’,TrNTSR-4:5’-TGCCACTTCGA TTAGGAGGC-3’.TRS-2区引物TrNTSR-1:5’-CTCAGTCGAACCGTGAGGC-3’,TrNTSC-1:5’-CGAGACCA CGTGATACATGCG-3’.结果 红色毛癣菌的种内分型:分离菌株TRS-1分型为type 1型的占60.0%(15/25),与文献报道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菌株TRS-2扩增为单502 bp产物的占92%(23/25);综合TRS-1和TRS-2分离菌株之间基因型有差异者占56%(14/25).结论 通过对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显示特警足部浅表红色毛癣菌感染具有较大的同源性;提示感染源比较集中,有必要采取正确的健康教育宣传.
-
天津地区浅部真菌病及致病病原菌分析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浅部真菌痛和病原菌的流行趋势.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12月间来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取患处皮屑、毛发、指(趾)甲等标本以KOH涂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镜检阳性者列入统计资料.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列入分析的10011例浅部真菌病,其中股癣占据首位,共4 370例,占总数43.7%;其次为体癣1 909例,占总数19.1%;分离出病原真菌7 100例.包括红色毛癣菌5 045株(71.0%),占第1位,其次为马拉色菌,共594株(8.4%).结论 天津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流行趋势,但具备自身特点.
-
224株临床分离浅部真菌病致病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分析
目的 探讨酮康唑与奈替芬、特比萘芬联合对224株临床分离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M27-A和M38-P方案,药物单独与联合应用时的MIC值均为与对照孔相比较超过80%生长抑制的低药物浓度;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分数抑菌浓度(FIC值)表示:FIC<1表示有协同作用,1≤FIC<2表示有相加作用,FIC≥2表示有拮抗作用.结果 三种药物对224株受试菌的MIC值比较,特比萘芬优于萘替芬,萘替芬优于酮康唑,联合用药优于单用特比萘芬、酮康唑、萘替芬(P<0.05).结论 酮康唑与奈替芬、特比萘芬联合应用对浅部真菌病致病菌具有有效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
关键词:
-
新药研究与开发
tavaborole 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脚趾甲真菌病Anacor 公司的 tavaborole(Kerydin)是一种氧硼戊环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蛋白质的合成。其通过抑制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合成酶以抑制蛋白质合成,用以治疗因红色毛癣菌或须发癣菌导致的脚趾甲真菌病。其为外用5%溶液,1次/d,涂于脚趾甲患处,持续48周。
-
超短波对表皮癣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研究
目的 探讨超短波辐射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杀菌效果.方法 采用频率40.68MHz的医用超短波,分别以输出功率为100mA、150mA、200mA的超短波辐射接种后的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 输出功率100mA的超短波无明显的杀菌效应.输出功率150mA的超短波辐射60min有杀菌效应.输出功率200mA的超短波辐射20、40、60min显现杀菌效应.结论 输出功率150mA的超短波辐射有抑菌的效应.输出功率200mA的超短波辐射有明显的杀菌效应,杀菌效应随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
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细胞膜合成及MEP、SUB基因表达的影响
-
CBS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及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荧光增白剂CBS (flourescent brightener CBS,CBS)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以及联合使用酮康唑和特比萘芬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探究CBS对红色毛癣菌的单一抗菌作用;采用MTT法探究CBS联合酮康唑、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协同抗菌作用;然后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结合SPSS软件建立模拟方程,并通过验证试验确定优配方;用豚鼠构建红色毛癣菌感染的动物模型,评价优配方的实际药用效果.结果:酮康唑、特比萘芬联合CBS均对其存在协同作用.均匀设计得到优配方是CBS浓度为1.861 mg·mL-1,酮康唑浓度为1.5 μg·mL-1,特比萘芬浓度为0.175μg·mL-1,SDS浓度为0.077 4 mg· mL-,氮酮浓度为6 mg·mL-1时,理论大抑制率为75.34%.进行动物试验表明联合药物比单一药物平均缩短了6d的治疗时间.结论:CBS对红色毛癣菌有抗菌作用,联合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抗红色毛癣菌药物靶标研究进展
红色毛癣菌是引起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现有治疗药物多以酶、核酸及化学键作为抗红色毛癣菌药物靶标,尤其是以真菌细胞膜合成途径中的酶为“药靶”发现的新型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作为抗真菌剂关键特异性代谢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细胞壁生物合成途径,其药物靶标的研究和开发却并不理想.根据现有药物靶标,设计和合成新的抗真菌药物以及其衍生药物,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对临床治疗皮肤癣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有重要的意义.
-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甲真菌病是指由致病性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所引起的病变,通常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病变称甲癣.国内本病患病率约4%~7%,以红色毛癣菌多见.本研究对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口服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作两种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
医药快讯
美国FDA 于2014年6月6日批准Dow 制药公司的 Efinaconazole (参考译名:艾氟康唑,商品名:Jublia )外用溶液上市。用于局部治疗红色毛癣菌和须廯毛廯菌所致的脚趾甲癣。
-
美国FDA批准抗菌药物卢立康唑上市
美国 FDA 近期批准 Medicis 公司的卢立康唑(通用名:Luliconazole ,商品名:Luzu )1%外用乳膏上市,用于局部治疗18岁及以上患者因红色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的趾间足癣、股癣及体癣。
卢立康唑为唑类抗真菌药,其用于皮肤癣菌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其通过抑制羊毛甾醇脱甲基酶似可抑制麦角固醇(真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也是羊毛甾醇的对应累积产物)合成,致麦角固醇数量减少。 -
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可重复的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方法.方法:PCR扩增红色毛癣菌核糖体的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两个串联重复亚单位TRS-1和 TRS-2区,进行种内分型.结果:利用特殊的引物扩增63株红色毛癣菌TRS-1和TRS-2区,共产生8种特征性带型.结论:这种PCR方法产生的特征性的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简便的分子生物学种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红色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
红色毛癣菌对三种抗真菌外用药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盐酸阿莫罗芬乳膏对红色毛癣菌的抗真菌活性,及此3种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用红色毛癣菌共16株,包括1株标准菌株和15株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扩散法,记录3种不同药物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并对标准菌及临床分离菌的抑菌圈直径进行比较.结果 3种药物周围都形成抑菌环,抑菌环直径大小:盐酸阿莫罗芬乳膏抑菌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的抑菌圈>硝酸咪康唑乳膏抑菌圈(P<0.01).在外用药作用下,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株的抑菌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盐酸阿莫罗芬乳膏体外抗真菌活性大,其次为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弱,这3种药物尚未产生耐药,或耐药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