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流行特征研究

    作者:倪进东;叶冬青

    目前已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等多种疾病.E V71感染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2008年4~5月安徽省阜阳地区的EV71暴发疫情让人们对该病毒感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人肠道病毒71型与手足口病

    作者:陆一涵;姜庆五

    1 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为常见,埃可病毒和其他一些肠道病毒亦可致病.

  • EV71病毒感染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先;叶冬青

    2008年春季,EV71病毒感染疫情在安徽省阜阳市暴发,由其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foo t-mouth disease,HFMD)于5月2日被卫生部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截至5月5日,安徽省阜阳市共发生婴幼儿因肠道病毒EV71(enterovirus 71,EV71)引起的HFMD 4 496例,其中22例死亡[1].

  • 湖南省2013-2016年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叶金波;高立冬;刘富强;肖洁华;段红英;岳文芳

    目的 分析湖南省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校园内疫情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湖南省2013-2016年报告的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湖南省2013-2016年共报告17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总罹患率为5.64%,疫情均发生在秋冬季.暴发场所以小学和托幼机构(11起,64.71%)为主,疫情报告时间中位数为2.00 d,达到峰值时间中位数为1.00d,持续时间中位数为6.25 d.临床症状以呕吐、腹痛和腹泻为主,基因型以GⅡ为主(9起,52.94%).经水传播(5.53%)和食物传播罹患率(7.70%)均高于人传人罹患率(3.83%)(x2值分别为20.02,71.19,P值均<0.01).结论 湖南省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测等工作.

  • 湖南省2004-2013年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特征分析

    作者:陈晓慧;郑淑山;曹学龙;周星;刘富强;刘晶;吴成秋

    目的 分析2004-2013年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疫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促进师生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2004-2013年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直线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等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湖南省共报告140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涉及6个病种,6 466例病人,发病率为4.13%,无死亡病例.10 a中暴发疫情起数多为细菌性痢疾(40/140),病例以感染性腹泻病例多(2 328例),2006年疫情起数多(16.43%,23/140).每年3-6月和8-11月为疫情高峰,分别占42.14%和50.00%.高发学校为乡村中小学(49.61%),寄宿制学校的疫情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62.86%和74.79%;高发人群为中小学生(76.23%),主要经水(37.86%)和生活接触传播(37.14%).控制效果与疫情报告及时性呈正相关(r=0.899,P<0.01).控制效果受多因素影响.结论 2004-2013年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呈先升后降趋势;乡村中小学是高发场所,中小学生是该省防控的重点人群.

  • 常州市2011-2013年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分析

    作者:林琴;郝超;陈聪;胡飞飞;祁瑞;徐勇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常州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优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常州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常州市共发生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7起,感染性腹泻病例505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腹泻、腹痛等,事件主要发生在小学,暴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罹患率(6.21%)高于春夏季(2.83%).病毒分型主要为诺如病毒Ⅱ型.结论 常州市2011-2013年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以学校等集体单位为主,要优化防控措施,控制疾病暴发.

  • 一起大学生Ⅱ型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调查

    作者:李意兰;谢华萍;陈纯;曹蓝;黄婕;刘览;王大虎;肖新才;古剑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是引起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源,可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等处引起暴发[1].近年来,广州市学校因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时有发生[2-3].2013年11月初从化市某大学发生一起以腹泻及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炎暴发疫情,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 赞皇县幼儿及监护人手足口病流行期肠道病毒携带状况

    作者:刘立;韩江涛;陆辉;田会芳;李秀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赞皇县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病原学特征,为预测手足口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11年2,6,11月对石家庄市赞皇县5岁以下健康儿童及监护人开展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率调查.采集粪便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肠道病毒携带存在混和感染和重复感染,长携带时间达0.5a;流行中期存在家庭中,儿童及监护人有感染同一型别肠道病毒的现象.肠道病毒流行携带率因手足口病流行不同时期而不同,早、中、后期分别为7.32%,24.81%和28.09%.结论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率与手足口病发病变化趋势一致,开展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情况调查可作为当地手足口病发病强度预测的参考.

  • 手足口病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与病原学检测的相关性

    作者:何圆圆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病变早期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病原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杭州市儿童医院1156例通过病原学检测(检测方法包括EV71-CA16 IgM抗体检测及肠道病毒核酸EV71/CA16/EV通用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确诊手足口病的住院患儿及病变早期(≤5 d)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1156例患儿中,超敏C反应蛋白>10 mg/dL者共642例,其中EV71阳性者37例(5.8%),EV通用型阳性者552例(86.0%),CA16阳性者53例(8.2%);超敏C反应蛋白<10 mg/dL者共514例,其中EV71阳性者298例(58%),EV通用型阳性者152例(29.6%),CA16阳性者64例(12.4%).在超敏C反应蛋白>10 mg/dL患儿中,EV通用型占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敏C反应蛋白<10 mg/dL患儿中,EV71占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发热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EV通用型感染概率越大;超敏C反应蛋白越低,EV71感染概率越大.

  • 儿童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肌电图及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王西洋;徐卫;张晓茹;邹晖;王永

    目的 了解近年来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非脊灰)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肌电图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枣庄地区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82例非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非脊灰AFP)患儿进行分析,综合肌电图表现特点.粪便标本送省级脊髓灰质炎实验室,采用WHO推荐的RD、Hep-2、L20B三种细胞分离病毒.结果 382例AFP病例中273例(71%)送检标本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PV)野毒株.肌电图检查216例(57%),21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轻度减慢伴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降低,占10%.其余MCV基本正常.感觉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基本正常.针极肌电图检测静息期65例可见少量正尖波、纤颤波,占30%;195例大力收缩期见运动单位数量不同程度减少,占90%.157例轻收缩期运动单位宽大,占73%.AFP好发于2~4岁儿童.病程1~2周,发病60 d后极少有麻痹残留.农村发病人数高于城市.结论 近年来AFP发病率升高.绝大多数为非脊灰AFP;多数为单侧下肢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缺失;肌电图除外肌源性疾病,支持脊髓前角病变;预后良好.

  • 2007年济南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作者:马祖芳;曹艳民;张新战;单冰

    [目的]为探讨济南市手足口病发病特点,为今后防控工作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利用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对济南市2007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济南市共发生手足口病病例6 214例,发病率为101.74/10万,发病率与上年比上升12.76倍.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1 d至76岁;男性发病3 791例.占61.01%;女性发病2 423例,占38.99%,男女之比为1.64:1.病例主要集中在2~3岁(2 824例).占45.45%;散居儿童(2 922例)占47.02%;在29所托幼机构引起35起暴发,发病121例.发病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卫生意识,是控制手足口病有效的措施.

  • 2010~2012年石棉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开茨

    目的 了解石棉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诊据.方法 对石棉县2010~2012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报告发病病例263例,无死亡和重症病例发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1.23/10万,以2010年发病高;发病呈现双峰型,每年11月为发病高峰,4~7月为次高峰,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5.05%,男性多于女性,多为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3.65%;病原体以CcxA16型和EV71型为主要流行毒株,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结论 石棉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性别及年龄差异,需加强散居儿童、托幼儿童监管人员防控知识宣传,同时加大疫情监测、指导、督查力度,及时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有效控制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及MRI分析

    作者:任庆云;何丽;刘斋;王伟秀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搜集2010年05月~2011年010月EV71感染 HFMD合并AFP的患儿1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脊髓MRI特征。结果13例患儿中,表现为单侧下肢瘫痪6例,双下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双侧上肢瘫痪1例,肢体交叉瘫痪1例,表现为左上肢及右下肢瘫痪。M RI表现为矢状面脊髓内长条形等或长 T1、长 T2信号,横断面显示相应节段脊髓前角圆点状长T2信号;下胸段至腰骶段脊髓前角受累8例,颈段脊髓5例,受累范围3个椎体及以上9例;单侧受累1例,双侧受累12例,其中对称性病变3例,不对称9例。5例颈段脊髓病变中有4例合并脑干脑炎,病变以脑桥、延髓交界部为主,呈长T1长T2信号。M RI表现与临床表现具一致性,脊髓前角病变引起所支配的上肢和(或)下肢肌群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结论 M RI检查是诊断 H FM 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损害部位位于脊髓前角,以下胸段至腰骶段脊髓及颈段脊髓常见,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

  • 小儿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

    作者:李鹏;陈宗波

    目的 探讨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87例无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其中61例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无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儿中EV感染的发生率是70.10%,其中脑膜炎40例(65.57%),脑炎21例(34.43%).21例脑炎病儿的脑脊液标本经分型引物检测,17例(80.95%)阳性,其中埃柯病毒12型9例,柯萨奇病毒B3型5例,埃柯病毒7型1例,柯萨奇病毒B5型1例,柯萨奇病毒A9型1例.61例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为急性起病,5-10月份高发(85.25%),发病年龄高峰在3~5岁(44.26%).EV脑膜炎的主要特征是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细胞数增加,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较大儿童可诉有乏力、畏光、肌痛,婴幼儿常伴有腹泻和皮疹.EV脑炎根据主要症状临床分型为昏迷型(3/21)、癫痫型(3/21)、精神障碍型(1/21)、小脑炎型(1/21)、脑干脑炎型(2/21)和混合型(11/21).常规治疗后脑膜炎和大部分脑炎病儿完全恢复.4例重型柯萨奇病毒B3型脑炎病儿GLASGOW昏迷评分均<7分,其中1例完全康复;1例运动障碍,经1年康复治疗后生活自理;l例癫痫、1例精神障碍伴癫痫,均可被药物完全控制.结论 EV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脑膜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大部分脑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症脑炎可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

  • 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儿免疫功能紊乱与神经元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赵娜;陈宗波;钱娜;陈真真

    目的 通过检测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探讨EV引起病儿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病儿的急性期脑脊液标本10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EV RNA;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EV感染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IL-10、IFN-7及 NSE 的表达水平.结果 100例急性期病儿脑脊液中,经RT-PCR和二次PCR共获得阳性结果78例(78.0%);EV感染组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4.24,P<0.01),重症组高于轻症组(f=4.13,P<0.01);IL-1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7.89,P<0.01),重症组低于轻症组(t=2.97,P<0.01);NSE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7.02,P<0.01),重症组高于轻症组(t=2.79,P<0.01).EV感染组NSE与IFN-7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5),与IL-10 水平呈负相关(r=-0.587,P<0.05).结论 IL-10和IFN-7参与EV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损害的过程,并与神经元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 肠道病毒脑炎病儿脑脊液中IL-4 /IFN-γ失衡与神经元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钱娜;胡素娟;赵娜;陈真真;杨静

    目的 通过检测肠道病毒脑炎病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并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肠道病毒脑炎可能的免疫损害机制.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5月,选取就诊于我院的肠道病毒脑炎病儿42例作为脑炎组,以儿外科择期手术病儿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病儿IL-4、IFN-γ及NSE的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炎组病儿脑脊液中IFN-γ和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 IL-4浓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15.53~92.79,P<0.01).肠道病毒脑炎病儿脑脊液中IL-4与IFN-γ及NSE水平均呈负相关(r=-0.514、-0.532,P<0.01),IFN-γ与NSE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1),IFN-γ/IL-4比值与NSE水平相关性好(r=0.679,P<0.01).结论 细胞因子IL-4 和IFN-γ参与了肠道病毒脑炎的免疫损害过程,二者失衡与肠道病毒脑炎神经元的损害密切相关.

  •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分型

    作者:李鹏;郭华;陈宗波

    目的 探讨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基因VP1序列的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应用通用引物和VP1段分子分型引物检测77例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病儿(其中急性期63例,恢复期14例)脑脊液(CSF)的EV RNA,并对VP1分型引物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分型研究.结果 77例无菌性脑膜炎病儿CSF中,采用通用引物经两次PCR在急性期共获得阳性结果47例(占急性期的74.6%),恢复期3例(占恢复期的21.4%).将EV RNA 阳性的 50例标本应用分型引物经两次PCR共获得阳性结果31例(占62.0%).随机抽取27条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通过BLAST软件与GenBank EV标准毒株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相关序列同源性均在97%以上.结论 采用分型引物扩增VP1部分序列并测序,将EV的VP1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的EV标准毒株进行对比,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以对EV进行型别鉴定,为EV的分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效果

    作者:秦璞;陈宗波

    ①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新生儿肠道病毒(EV)感染检测的效果.②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23例住院新生儿脑脊液(CSF)、血清及尿液标本中EV RNA.③结果急性期病儿的标本(CSF、血清、尿液)中15例EV RNA阳性,而病毒培养8例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6,P<0.05).④结论 RT-PCR方法是诊断新生儿EV感染简单、快速、敏感的方法.

  • 2011-2013年驻马店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

    作者:刘建;闫佳;韩娟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1-2013年间,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手足口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共610份.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送检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l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共检测标本610份,阳性标本422例,总阳性率69.18%,阳性标本中EV71、Co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55.45%、(234/422)、13.27%(56/422)和31.28 %(132/422).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5,P>0.05),但不同年份间阳性标本构成比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7.765,P<0.01),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8,P<0.01).结论 我市手足口病病原分布以EV71为流行优势株,其它肠道病毒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重症病例感染以EV71为主.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权弋;尚清;马彩云;宋春兰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临床特点,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针刺、按摩及功能训练.结果 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恢复期患儿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针刺及按摩能促进患儿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

154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